达摩禅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忍也是一种境界什么意思 达摩禅法

达摩禅法

2024-07-17 1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本来应该有圆满觉悟的人生,圆满觉悟的生命,我们之所以有很多缺陷就是因为不能够觉悟,不能够回归生命的当下,总是心外求法,向外驰求,所以不得圆满、不得自在、不得解脱。千万不要在桎梏之外去求解脱,不要在生死之外去求涅槃,不要在烦恼之外去求菩提。解脱是一种无限的自在,是一种彻底的自由。这种彻底的自由在哪里?无限就在有限中实现,涅槃就在生死中寻求。生死与涅槃是不二的,无限与有限是不二的,烦恼与菩提也是不二的,其中隔了什么?隔了无明,即分别心。你当下超越了它,“不二”就能实现。所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有限即无限,就是这个道理。禅的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5、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

一般人的生活基本不具备禅的超然性、超脱性,不具备禅者的喜悦安详,都是在痛苦中挣扎,谈不上什么生活的艺术。禅者的生活方式跟他对待一切问题一样,超越了二元对立,是在无分别中生活。

6、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

禅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永恒的幸福,得到真正 的快乐。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禅能够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释放出来。我们修行也是慢慢积累资本,培植善根,广结善缘,广种福田,使我们的福德因缘不断积累,不断扩充,不断地来培植我们的善因善缘。

“禅“是什么?

苏东坡说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一切都是本来现成的,说来说去,都是过程而已。

三、达摩禅法

《楞伽经》中的品题:“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无门就是入禅之门。禅的实际理地肯定是无门可入,是一个铜墙铁壁。历代祖师为接引学人,不得不在无门可入的前提之下大开方便之门所谓百千法门,又有所谓一千七百则公案,那些都是禅的门。

菩提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奠定者,他的思想宗旨和修行法门阐述入禅之门的方法,这就是《略辩大乘入道四行》,又叫《略辩大乘四行观》、《入道四行观》、其教导的修禅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四行“就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这些都是菩提达摩大师禅法的基本内容。

四个如是口诀:

四个如是口诀:

如是安心

如是发行

如是顺物

如是方便

如是安心

如是发行

如是顺物

如是方便

如是安心者壁观, 达摩祖师在嵩山九年面壁,他的安心法门就是面壁。“如是发行,如是发行者四行。“ ”如是顺物,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这

四句话就是达摩的真传。

第一口诀: 如是安心者壁观

以壁观教人安心,壁观包括四点:”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我们要安心,就要使心成为一道墙。这道墙是铜墙铁壁,心如墙壁。要把心防护得像一道墙,任何的尘劳妄想,世间物欲都无法侵蚀进来。外息诸缘:止息诸缘,什么缘呢?苦乐忧喜,人我是非。

内心无喘:从修行的用心方面来讲,我们心要越用越细,比如说修数息观,”息有四相,风喘气息。“ 我们用心的时候,不能在”风“上用心,不能在”喘“上用心,不能在”气“上用心,要在”息“上用心,就能够如丝如缕,若有若无,气息就会越来越细;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让观照、觉照的力量不要间断,不要起伏,要真正做到绵绵密密,时时刻刻能够观照当下,这也是”内心无喘。“ 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能够心如墙壁。心如墙壁就能够把一切内外的攀缘干扰一眼识破,就能够看到诸法的实相,”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周恩来总理对达摩面壁九年叫着”面壁九年图破壁”,面壁九年不是目的,要突破,也就是要开悟才是目的。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地一切任运,一切随缘度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修行才到家。

第二口诀:如是发行者四行

“四行”是内在心态的一种保持。所谓“报冤行”的中心就是逢苦不忧。冤就是冤家对头,我们如何对待?报不是报复的意思,是对待的意思。达摩祖师告诉我们,对待冤家,我们要秉持佛教忍辱的精神,忍让的精神、包容的精神、化解的精神,不要针锋相对。

佛教的思想学说,是以人为本,从人出发,从个人出发,它是对个人身心性命的修养。严格来说,它不是社会学说,没有详细地说这个群体对那个群体如何,更多讲我们个人应该怎么样。每一个人把自己个人之间的矛盾化解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社会就安定团结,人际关系和谐。净化人生和祥和社会就是从个人做起的。

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果说从三受的角度来看,“报冤行”重点指的是如何对待苦的感受。

“随缘行”的重点是指如何对待乐受。好事面临了你怎么办?达摩祖师教我们不要为喜风所动,高兴的事,也是因缘所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何喜之有?好事来了,你也要保持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不要有一点好事就忘乎所以,趾高气扬,目空一切,那样就会起相反的作用。

第三是“无所求行”, 苦受、乐受也好,不苦不乐也好,一切法随缘,随遇而安,不可执著地达到什么目的。因为,因缘不具足,你有那种想法也不能够实现,与其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创造条件,一切东西都是条件的组合,条件不成熟缘没有到,你所追求的目标就不能够实现。因果定律是铁的定律,我们修福、积福,实际上是在创造培育各种善的因缘,善缘成熟,恶因推迟现报。我们要做到在直接的目标上不要强求,努力把自己应该做的一切善事、一切好事都做到位,不求用功,这就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第四是称法行。法是指“性净之理‘,指的是缘起法,一切按照缘起法的规律去做,就是”称法行“。

在这四行当中,前三行重在止恶,”称法行“重在修善。前三行重在破,称法行重在立。立一切善行,立六度万行。修六度的时候,达摩祖师说,你不要执著有修的相,他以布施为比喻说,你布施的时候要做到”三轮体空“,就是施者、受者、中间物这三者都是缘起性空的,你不要执为实有,执为实在,认为我是能施,你是所施,我给了多少东西给你,这是著相布施,著相布施功德有限,无相布施功德无边。这就是”如是发行者四行“。

第三句口诀: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

我们要常行二利而不执著,二利就是自利利他,但是又不要执著,一执著就有片面性,就有主观性,执著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有主观性就产生了片面性,有片面性又加深了这个执著。执著无非就是”人执、法执或我执、法执”。这个观念就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说的:“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的、我的,一切都是我的,我放在第一位。从哇哇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一口气不来,这个”我“都放不下。我就是我执、我的就是法执。这种执著就是不了解缘起性空的实相,既然一切法都是有条件的存在,你执著也枉然,一切条件并不有于你的执意追求而有所改变。所以我们在行方便、行救度的时候,一定不能有执著。方便就是智慧。”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达摩祖师的四句口诀即是入禅之门的要领,也是我们修一切法门的入门要领:”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

四、入禅途径:理入和行入

”禅“叫做”道“,又叫”心“,”佛法大意“、”西来意“、”祖师西来意”。道在印度梵语中就是菩提,后来菩提译为觉和觉悟。

菩提译为道是从什么意思来说的呢?是从能修、能证、能行,从指引我们走一条通达目标之路这样一个角度,把菩提翻译成为道,是道路的意思。禅也是入佛大道的一条路,所以禅也是道。

达摩认为入禅的途径很多,归纳不外理入和行入二种。理入是进入禅门的正行,行入是进入禅的助行。有正有助、有正有铺、有主有次,两者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理人是根本。

1、什么是理入?

达摩祖师给我们规定一个非常重要和规定性的前提,就是叫我们要“籍教悟宗”、理入者“籍教悟宗”。宗不离教,以教作为前提,作为指导、作为方便来进入禅宗。

教就是言教。宗就是他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就是能够把握事情的本质,这就是宗。从达摩开始就把宗和教两字的位置摆的非常明确,就好比说天上有月亮,我们用手一指,聪明的人看月亮,不聪明的人看手指。假设通过手指看到月亮,这就叫“籍教悟宗’。如果手一指,你老看手指而不看月亮,就是”因教而迷宗‘。所以一切言教如标月指,它不是事物的本身。以这样的方法,这样的立场来看待言教,既不可以排斥它,又不可以死死地执著不放。

达摩祖师说”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无凡无圣,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要有一个修为的过程,有一个修行的过程,有一个把无明烦恼逐步排除的过程。我们能够这样做了,自然就”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这就是理入。

理入实际是从禅的正修、正行出发,要把握修行的关键是什么。修行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到它的核心、实相、源头、本质。如果忘记了修行的中心目标是什么,只是在助行上面兜圈子,那就叫舍本而逐末,或者叫本末倒置。修行禅法就要找到根本,找到了根本,我们才真正有门可入,找不到根本就无门可入。

达摩祖师的思想或修行方法,全篇义理与禅有密切的联系,是修禅的入门方便。”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之所以不能”显了“,就是因为被”客尘所覆“,所以我们要能够”舍妄归真“。”舍妄归真“唯一的方法就是”凝住壁观“,使我们的心像强壁一样,不要被一切客尘烦恼所侵蚀,客尘烦恼无非是人我是非。怎样才能够凝住壁观呢?它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文教。“这就是凝住壁观的通途要求。

行入就是修禅至于修其他所有法门的通途要求。可以成为助行。

佛教讲的一切修行法门,包括禅修在内,都是一个调整心态的过程。我们的心态之所以不能平衡,不能安静,不能潇洒自在,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分别之心、好丑之别、取舍之念。这些都是我们心理障碍。如果不去除我们心地上的种种尘垢烦恼,不对我们的心尘来一番彻底的大扫除、大扫荡,修道就无从入门,智慧无从开发,真理无从认识,佛性无从彰显。

六度就是六条船,六度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可以把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到清凉的彼岸。在此,不要以为此岸和彼岸真正有一个遥远的距离。此岸和彼岸在一个空间、同一个点上。六祖大师说:“一念迷就是众生,一念悟众生就是佛。”所以彼岸就是此岸,极乐世界就是婆娑世界,天堂就在人间,佛与众生不隔纤毫,一点距离都没有。因为我们的心具足十法界,一念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若能有片刻做到,那片刻就是佛的境界。如果我们有片刻产生自利利他的心态,那刻你就是菩萨的境界。你一念能够自觉,把一切的烦恼我执都去掉,你当下就是声闻缘觉的境界。反之贪心重、嗔心重、痴心重、你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一切都在一念之间,所以叫“一心具足十法界。”

”如果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修行的过程就是破执的过程,先破我执、后破法执,最后能破所破全部都破掉,所以叫三空,我空法空,最后把能破的这种智慧的力量也要破掉,破什么呢?就是不执著。

为什么寺院修行一天会比你平常修一年更有进步?

寺院叫道场,道场和现代科学是吻合的,道之场或磁之场。所有来这里的人都抱有求道的心、善良的心,所有人的意念都集中在这个地方。这个意念叫无表色,是一种能量,它也是色法的一种,但看不见。这个意念和我们的戒体是一样的意思,戒体这力量是无表色。一个人真正得到了戒体,他就能够坚持不犯,他有持戒的毅力在支持他。这个道场就是道之场,修道、成道、证道都在寺院,有些寺院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场的力量就更大,因为大家都来护持它,磁场的力量和道场的力量都会增强。在寺院里面,你会非常清净、潇洒自在,无忧无虑是,所以寺院修行一天会比你平常修一年更有进步。

恭敬经典 南无阿弥陀佛 合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