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德育论

德育论

2024-07-05 15: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五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关系及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它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个人的品德的形成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的。品德认识的形成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但懂得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品德认识是品德情感和品德行为的基础,而品德意志则是将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所以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要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道德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对调节他们的行为,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意志和信念都有极大作用。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如对善良的歌颂,对不道德行为的厌恶,对党和祖国的热爱等。道德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品德情感是在品德行为实践的基础上,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调节作用。品德情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力量,积极影响人们品德行为的完成和持续发展。一个人如果缺乏相应的道德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我们有些学校往往较重视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有的教育家感叹说:“现在的孩子知识很丰富,但缺乏感动之心,缺乏体谅之心。”据对上海一小学一年级学生调查,该班小朋友在家里常任性发脾气的占50%,对父母不会用礼貌语言的占36%,他们只知道要别人爱自己,不知道自己也要爱别人。可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很必要的。品德情感比品德认识有更大的稳定性,它要经过多方面的陶冶,而且要在生活实践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形成。在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善于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要引导他们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以发展他们的深厚道德情感。如有的学校重视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如江苏省金湖县在所有农村中学开展做“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家庭劳动的小帮手、课外活动的小能手、村组文明的小广播”的活动,同时写出日记,让儿童在做的过程中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体验知识在农村的价值,并用语言表达这些情感,由此培养学生爱农业、爱农民、爱家乡、愿为家乡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品德意志与品德认识、情感和行为是密切联系的。品德认识、情感是品德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动力,而品德意志又对品德认识和情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品德意志是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同时又是调节品德行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事实证明,意志薄弱者尽管有某种道德认识和情感,但一遇到艰难险阻便不能坚持所确定的道德原则。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渝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的道德信念。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或品德情感支配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品德行为受品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指导、控制和调节,同时它又对品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品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品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品德行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的表现。当前有部分学生存在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的问题。他们也赞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准则,认为要关心人、爱护人,但是上公交车时却不能自觉地为老弱病残者让座。针对这种情况,在德育过程中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长期坚持下去,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 一般来说,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德育工作者把德育工作的一般进行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品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品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品德情感和意志又影响着品德认识和调节着品德行为,品德行为又对品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品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品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品德的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快,有的慢,存在薄弱环节,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或从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品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但无论从何开端都要抓一端以促进其余,使各个因素都能相互协调、配合,以便使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二、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学生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后天环境机械决定的,而是在他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德。形成一定的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人们是在活动中掌握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德育过程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而人们只能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中掌握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而客观的社会关系总是通过活动和交往对人发生作用的。这里儿童主要通过两方面的活动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一方面儿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儿童的早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儿童上学后在学校教育引导下,开始转向主要是从一定社会、阶级的思想道德规范中吸取精神营养,自觉发展自己的品德。由于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力量,因而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德育过程中,道德规范的传递必须借助于物化手段,即教育工具,如一定的实物、图片、文学形象、设计好的教育典型,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活动等。

    学生的品德也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表现出来并受到检验。看一个人某种品德是否真正形成,不仅要看其内在思想情感和动机,而且要看其实际行为表现。检验、评价一个人品德发展程度的标准,主要看其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行为表现。

    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的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与一般的活动交往不同,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开展的,是服从德育目标要求的,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而不是盲目的、无组织的。第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而不是一般的活动和交往。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活动、劳动、社会政治活动、文艺活动、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和交往都能使学生获得社会思想道德经验。第三、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人格,他的思想、情感、态度、性格等对学生有榜样示范作用。第四、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可见,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具有特殊的教育性功能。

    学校应当有效地组织好教育性活动和交往。第一、要明确活动和交往的目的性。任何活动只有当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要求意义,从而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才可能提高其教育效果。受教育者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意义,才能在活动交往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成为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地例行公事。第二、活动与交往的公益性。公益性活动和交往使受教育者明确其目标,将会给他人、给自己的学校、家庭,以至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这对形成高尚的为公众服务的动机是有利的。第三、活动与交往的集体性。活动与交往以小组集体或班级集体为组织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对参与者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在集体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第四、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与交往的形式应多样化,适合学生特点,为他们喜闻乐见。活泼多样的形式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兴趣、增强活动的教育效果。在学校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活动,主要交往对象是老师和同学,所以教学应当成为德育的基本途径,同时应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教育性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品德。如华南师大附中就抓住社会实践这一途径,使学生了解国情,熟悉工农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们在高一上安排军训活动,进行校风校史教育;高一下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下厂参加学工劳动;高二上安排一定时间下乡搞农村调查,与农民同劳动,同生活;高三上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较大提高了高中生的思想觉悟,增强了上进心。

三、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

    把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部德育的影响,但外部德育影响只有通过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斗争才能发挥作用。品德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这种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斗争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内在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然对受教育者提出德育要求,教育从要求开始,没有要求也就没有教育。已有品德发展现状即所谓品德内部环境,有其相应的品德结构,在它形成以后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当外部德育影响反映到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便与已有的品德状况或品德结构形成矛盾关系。品德结构不同,各个人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外部教育影响,或者是积极接受的态度,或者是中立的态度,或者是排斥的态度。这个矛盾在内容性质上表现为无产阶级思想道德与非无产阶级思想道德的矛盾,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在认识上表现为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矛盾;在品德形式构成因素上,表现为各因素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的矛盾,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上的矛盾。这表明外部教育影响反映到个体内心世界,总要与原有的品德结构形成矛盾。受教育者对外部影响采取接受态度时,外部要求便转化为主体要求,并选择适当的行动方式,使原有品德结构发生变化,于是就形成了新的品德结构。可见外部的教育影响是经过主体“加工”,才纳入主体的道德系统的。主体品德的任何变化,总伴随着主体相应的心理活动,离不开主体品德内部矛盾。

    学生品德正是在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因此教育者就应自觉运用主体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根据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状况,根据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德育要求,并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引起受教育者的品德内部矛盾运动,掌握其矛盾转化的时机和条件,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的顺利转化,使其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转化。在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要依靠学生自己身上的积极因素来克服他身上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四、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其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也就是通过活动和交往,反映德育要求,产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引起品德结构的变化,再通过活动和交往,反映新的德育要求,产生新的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引起品德结构新的变化,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学生的品德正是在不断教育和修养的过程中,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而螺旋式地发展上升的。这种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德育过程是符合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的。

    第一、人的品德既然是按照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而不是偶然的或一时的行为。因此任何一种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不能认为学生做了一件好事,就断言他已形成了某种良好品德,或克服了某种不良品德。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使学生形成了某种良好的品德认识和情感,并在它的支配下,一贯地表现出某些良好的品德行为方式,我们才能说他形成了某种优良的品德或矫正了某种不良的品德。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往往需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到完全改正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过程,矫正过程中更需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培养。至于优良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次说理教育或锻炼就能完成的。

    第二、人的品德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人的品德结构一旦形成以后,只能是相对稳定的,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下,品德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品德结构是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对立统一。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和教育,才能促使学生品德不断地形成和发展。

    第三、由于意识形态领域里无产阶级思想道德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道德、先进思想道德与落后思想道德的矛盾斗争是长期存在的。这种长期存在的矛盾斗争必然会反映到学生思想上来,并决定了他们思想上的矛盾斗争的长期性。因此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因此教育者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需要,不断组织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向受教育者施加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影响,促使其品德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