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武侠文化与西方的骑士文化有何异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国和中国文化的异同 中国的武侠文化与西方的骑士文化有何异同?

中国的武侠文化与西方的骑士文化有何异同?

2024-07-17 16: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可以说,中国的侠士和西方骑士的共同观念体现出全人类的志向,两者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创造出一种精神上的和谐。

但在精神内涵上,二者却有本质区别。中国的武侠属平民阶层,游离于社会边缘,而西方骑士却属于社会上层,是制度化的、模式化的,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宗教狂热。

中国武侠文化和西方骑士文化既有共同之处,但差异又是如此明显,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

东方侠士

一、武侠文化与骑士文化的共同点

中国的武侠文化与西方的骑士文化的形成是根植于中西方两种文化大背景之下,文化的形成源于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乐黛云曾指出,“生活在地球上的全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同质的一面。”

武侠文化与骑士文化同质性的一面,表现在都是尚武精神文化的体现,充满阳刚气息的雄性文化,并且都呈现出基于共同或相似的理念的行为准则,如:除暴安良、扶弱济贫、爱惜名誉、慷慨轻财、忠诚耿直等,都是利他性质的,体现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作为两种文化体现的载体,中国武侠文学和西方骑士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各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富有各国鲜明的文化特色;

侠士和骑士的行为都富于传奇色彩,被人们传说和谈论;侠士和骑士的能力都非常出众,个个英勇善战,最后都会取得辉煌的胜利。侠士和骑士总会看到不平之事,他们也总会勇敢地挺身而出,行侠仗义。

所以有人说,武侠文学是骑士文学的镜鉴,是有一定道理的。

十字军骑士

二、武侠文化与骑士文化的差异

两种文化毕竟又各不相同,主要在于孕育它们的土壤是不同的,这使它们形成各自独特的底蕴及精神内核,使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

1.演化历程不同

武侠文化方面,司马迁《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当为武侠文化记载的开始,到唐宋时出现的一批传奇小说、元明清小说中也有侠客不断出现。五四运动以来,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则带有“封神”的倾向。

五十年代至今,梁羽生、金庸、古龙、黄易等武侠小说作家开始进行新武侠小说创作。他们的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富有哲理和情思,求新、求变、求突破成为这一个时代的创作原则,武侠小说进入新的境界。

武侠文学家金庸

骑士文化方面,骑士文化是中古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反映的是中世纪封建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骑士文化随着骑士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初期骑士文学阶段“冒险”是主要题材。描写骑士们行侠仗义,最终和他所期待或是在那里期待他的美人结婚,这是初期骑士文学千篇一律的结构。

韵文骑士文学阶段,豢养在中世纪封建贵族府里的“诗人” 常常铺张诗篇取悦贵族,“韵文骑士文学”在十二世纪和十三世纪发展到全盛时代。

散文骑士文学阶段,骑士基本上成为了美人的信徒,开始变得温雅有礼。

后期骑士文学阶段,在十六世纪,骑士制度消失三百年后出现的骑士文学。

西方骑士装备

2.精神内涵不同

武侠文化方面,中国武侠文化中“侠”的精神内核主要是侠义和自由。

一方面,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承担着维护正义的社会责任,以扶弱济贫、除暴安良为己任。

在金庸的小说中侠客的这种侠义已经与国家民族的兴亡动荡及救民于水火联系起来,而非个人复仇与江湖争霸。正如他在小说中借郭靖之口所言: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但在此所谓的“民族大义”并非是皇帝朝庭,而是侠客们所认为应该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流露出独立人格和率真天性。

另一方面,自由也是侠士不可或缺的要素,因为侠并非处于当时所在社会的体制中心,而是处于社会边缘,有着自由的身份和独立的人格,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

这两种精神内核相辅相成,构成了侠士的完整人格。武侠小说必须在侠义与自由两方面保持某种平衡,否则,侠士或是因丧失独立人格而变成忠臣良将,侠将不为之侠,从而丧失魅力;或是因过分自由,放弃社会责任,从而丧失崇高性,对人们也就失去了感召力。

因此武侠的世界是将侠客做人济世的尊严、责任和武侠小说自由不拘、至情至性的精神本质巧妙的结合。

乔峰在聚贤庄大战群雄,无人能敌,最终身为契丹人的他却为了阻止大辽犯宋,跳崖一死;杨过娶师为妻,公然对抗礼教,却仍为郭靖的肺腑之言“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所感动,助他固守襄阳。

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体现出做人济世的尊严和作为生命个体自由不拘、至情至性的本质。

武侠代表郭靖

西方骑士文化方面,首先,西方骑士文化是建立在骑士制度基础之上的。贵族和骑士起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10世纪末以前,骑士是为贵族服军役的,没有任何门第背景和财产。

直到 12世纪中叶、13世纪时,法国、德国的骑士才完成贵族化的演变。骑士成为一种贵族封号,但需要经过相当严格的考试,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西方的骑士是制度化、模式化的,不像中国的侠士那样游离在社会边缘的“江湖”,而是阶级的、社会的,有其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存在环境,缺少“中国武侠”自由不拘、至情至性的特性。

其次,骑士制度的内核是骑士精神。骑士精神首先是与封建武士生存有关的道德规范,表现出强烈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狂热。

基督教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忠诚关系,骑士对主子的忠诚显示出主体选择的自由。骑士的根本目标在于荣誉,既然那个时代上帝是人们心中的偶像,骑士效仿上帝担任拯救世界的使命当是最荣誉的事情。

《罗兰之歌》、《熙德之歌》中的主人公都是救世主般的骑士英雄,可以看到《旧约》中的英雄、救世主摩西的影子。

罗兰之歌中描绘的场景

3.爱情观念不同

武侠文化方面,侠客对爱情的态度及女性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历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重点是社会生活的主题,男性作为征战的主体,因为拥有力量进而拥有远高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以男性附属品的方式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影响日益深入,这时已出现“男女大防”的要求,整个社会的认知和风尚就是男尊女卑。

而源于现实生活的武侠世界中也就呈现出男尊女卑的特点。故事里的主要线索是侠客的侠义精神,爱情和女性在此都可有可无,经常表现为侠客不娶妻室,不近女色,有的即使娶妻也不贪恋女色。相反贪恋女色或不正当男女关系会被描写成反面角色的特点及罪恶之源。

侠士形象

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新派小说的创立,男女爱情及女性角色的地位在武侠小说中得到提高,并频频出现在作品中,但侠义精神在中国武侠文化中的地位并未动摇,仍是贯穿整个武侠文化的主线。

西方骑士文化方面,其爱情观与中国武侠文化是迥异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如果说中国的侠客是禁欲主义者的话,那么西方的骑士在对待爱情上无疑是大胆的、炽热的追求者。骑士们为了爱人及爱情可以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大有“只为红颜博一笑”之势。

所以在西方骑士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骑士雄壮俊美,阳刚之气外露的同时又不失对所崇拜的贵妇人的百般体贴的阴柔之美;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心甘情愿地成为所崇拜的贵妇人的仆人,赢得贵妇人的欢心。在这时,爱情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巨大动力。

骑士与公主

三、小结

在东方,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侠客始终不属于阶级的产物,只凭借内心道德天条来维持民间的自然和谐。

而西方骑士是制度化、模式化的,并且因基督教会的积极引导,形成了骑士的契约观、准则观和忠诚观,在某种意义上传承了西方文化传统。骑士制度随着欧洲封建体制的瓦解烟消云散,骑士文学最后也灰飞烟灭。

但武侠小说却并未像骑士文学一样灭亡,但其中侠之精神却在不断变迁。

究其原因,侠客一直都是停留在气质、神韵的感性阶段,未曾制度化、模式化,任何人只要具备侠义精神并被民众所认同,而不必拘泥于任何仪式就可以成为侠客,因此侠之精神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变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