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国人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 观察

观察

#观察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特约撰稿  张硕

在1月25日的政府部长会议上,德国政府决定并宣布,将从联邦国防军库存中拨出14辆豹二坦克用于援助乌克兰,并不再限制别国向乌克兰提供豹二坦克。此项决议一出,立即受到西方各国和乌克兰的高度赞扬。但紧接着,朔尔茨总理又在联邦议院讲话时追加了两条“红线”,明确表示不会向乌克兰提供战斗机和地面部队。这种既对乌克兰支持又瞻前顾后的姿态,显示了德国在俄乌局势上正深陷两难困境,也暴露出朔尔茨作为德国领导人在内外压力下决策游移不定、领导力式微的窘境。

德国打开向乌克兰战场输送主战坦克的大门,必将对俄乌战场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现代战争的核心武器之一,拥有重型主战坦克对控制战场局势至关重要。在此之前,西方对乌武器援助始终未触及这类具有核心地位的地面进攻性武器。尽管波兰、西班牙、芬兰等国均曾表示愿意把本国拥有的豹二坦克送给基辅,但作为欧洲地区数千辆豹二坦克的制造国,德国有权否决他国将其坦克转让给第三国。乌方曾多次敦促西方提供重型主战坦克,美国也一再催促,德国却顶住压力不肯为对乌提供豹二坦克开绿灯。直到美国率先答应自己先对乌提供M1主战坦克,德国才松口。部分德国媒体指出,朔尔茨在提供主战坦克一事上一直在与美国斡旋——德国虽明确支持乌克兰,却似乎更愿意站在支持队伍的中间位置而不是前面。也正是在美国“率先垂范”之后,德国才跟进作出援乌豹二坦克的决定,并在呼吁各国密切合作的同时明确表示不会继续对乌援助战斗机和地面部队。

在向乌克兰提供主战坦克的问题上,德国民众意见分歧其实相当大。最新民调显示,受访德国民众中有46%赞成、43%反对此举,支持者和反对者相差甚微。部分选民认为,无休止地向乌克兰增加武器装备支持,可能意味着战争已经失控。在对乌援助问题上,德国显然陷入了纠结。一方面,作为西方、北约和欧洲大国,德国认为自己必须有所担当,扮演好大国角色;另一方面,德国又担心柏林直面莫斯科会进一步激化俄乌军事冲突,引发危机升级。德国既不能选择自我孤立于西方阵营,又不太情愿在西方阵营中发挥领导作用,重重顾虑让德国表现得十分纠结、犹豫不决。

在此次俄乌冲突过程中,以朔尔茨为首的社民党一直试图以较为和缓的方式处理柏林与莫斯科的关系,不希望突然和剧烈地刺激俄罗斯。但这样做,朔尔茨和社民党不仅要顶住来自西方各国的压力,还要面对联合政府内部强硬派的压力。作为绿党成员的德国外长贝尔伯克,1月24日在欧洲委员会议上脱口说出“我们在与俄罗斯交战”,在国内外都引起轩然大波。正值德国对乌放行豹二坦克,贝尔伯克此番言论无疑是火上浇油,以致德国不得不让外交部发言人紧急圆场,重申德国和北约不是俄乌冲突的当事方。

对于德国的种种矛盾姿态,莫斯科方面早已不买账。俄罗斯驻德国大使内塔耶夫在一份声明中说,“柏林决定向基辅提供豹二坦克极其危险,因为这会让冲突升级。这一决定与德国政治人物声称的不想被卷入冲突的表态相互矛盾”。部分国际观察家指出,德国内部正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其秉持的“和平只能与俄罗斯一起合作实现而不是对着干”的传统已经消失不见了。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已经多次表现出别扭和纠结的姿态。冲突爆发之初,德国先是试图从中斡旋,和平解决问题,作出了一定的外交努力,但由于对俄态度不够坚决,导致斡旋失败。在西方各国开始对俄实施大规模制裁时,德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在天然气、石油禁运和SWIFT银行结算系统制裁等关键领域表现得犹疑保守,导致在欧盟框架内未能形成对俄制裁的团结一致。在北约层面,德国对乌武器援助一直如“挤牙膏”一般,往往是美国和西方盟友敦促一下,德国就前进一步追加一点。在内政方面,德国企图借俄乌冲突扩充自身实力,先后出台扩军、单边企业补贴等政策,因此还导致德法关系急剧降温。

对比2014年第一次乌克兰危机时德国积极协调欧盟各国、坚持主张非军事化解决冲突的态度和决心,此次俄乌冲突暴露了德国从内政、外交到能源结构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显示出新联合政府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疲软态势。造成这种疲软的原因,正是“后默克尔时代”德国面对复杂国际局势时陷入的三重困境:能源依赖、安全困境、道德压力。

能源危机是德国暴露出的最大软肋,致使其在西方国家一致制裁俄罗斯的节点上犹豫不决,甚至与欧盟多国发生利益冲突。例如,在2022年10月底的欧盟峰会上,三分之二的欧盟成员国赞成实施天然气限价,德国却因担心能源市场紊乱表示明确反对,不惜得罪盟友。由于西方无法采取集体行动,又无法推动俄乌向和谈方向转变,欧洲在安全危机中越陷越深,从而越发依赖北约同盟提供的保护伞,欧洲战略自主更加举步维艰,不得不跟随美国亦步亦趋。同时,由于西方“政治正确”的道德捆绑,媒体和民意均朝向“反俄援乌”的价值导向一边倒。在多重压力之下,德国回旋的战略空间被不断挤压,决策自主和自由度也不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朔尔茨试图平衡各方利益,审慎、克制地为德国寻求“最优解”的企图,就呈现出一种效果欠佳的纠结和疲软态势。

俄乌冲突的爆发,逼迫德国开始重新审视其对俄政策,重新通过外交手段谋划能源布局,思考未来国家利益与安全的走向。然而,无论是能源转型还是提升军事实力以寻求战略自主,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在多方因素挤压之下,德国对外政策在短时间之内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必然表现出过度谨慎、摇摆不定的姿态。从长期看,德国作为一直以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力量,其政策纠结和摇摆必然也会造成欧盟内部凝聚力的涣散。欧洲如果没有来自德国的引导性力量,将会进一步失去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自主权和话语权,欧洲战略自主也必将进入进退维谷的窘境。德国能否重拾自身在欧盟成员国中的地位与信任,德国执政联盟能否力排分歧团结一致,从而带领欧洲走出危机,最终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世界未来格局发展将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张硕,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高鑫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