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是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2024-07-17 22: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782-1787年,席勒的悲剧《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席勒是德国古典文学中仅次于歌德的第二座丰碑。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历史剧《瓦伦斯但》。这部戏剧实际上就是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民族悲剧的重演,席勒的功绩在于他把这场民族的悲剧搬上了艺术的舞台。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结束了自己46年的人生之旅。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席勒是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是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席勒的一生之中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多数是文学作品,但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也发表了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论述了他的美学思想。席勒的美学思想中认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终极目的为建立起完整人性,否定理性或效益对人本身的完整存在的代替,突出并强化了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和自由独立性。席勒提出了对人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仅以审美活动来教育人,而且把审美活动作为恢复或实现人的完整存在的基本(惟一)途径,是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

席勒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达到目的,马克思则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生产革命的现实活动来达到目的。席勒式的审美道路却总是表现出对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古代社会的生活和艺术乃至于神话的眷恋。席勒看到了文化分化的危机,并已认为它的根本性危害是对人性的整体性危害。认为理性必须与感性合作,两者协调作用才能达到人性完整实现的理想境界。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中,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探讨,始终贯穿于他的理论之中,席勒的人性概念与康德的人性概念十分相同。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

——席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