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灵甫击毙的解放军将领是谁 《红日》

《红日》

2023-10-14 14: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铁拳合力灭蒋魁,血染红日霞满天。华东从此开新局,旌旗猎猎乾坤转……”这是迟浩田为了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七十周年创作的一首诗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开始了大举进攻,1947年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毛泽东的指示下,由陈毅、粟裕指挥,在孟良崮进行了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击毙张灵甫,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总计3.2万人,一举扭转了山东解放区面对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不利局面。战役结束后,一名被俘的第74师营长说“74师被歼灭了,以后就没有任何(国民党)部队能抵抗解放军了”。蒋介石哀叹:“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惋惜的一件事。”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正是人民军队铭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最终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这本书描写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战役为主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部队整编74师的故事,书中塑造了军长沈振新、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等多个脍炙人口的人物,描述的战争场面更是惊心动魄。这本书堪称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佼佼者,是“十七”年革命战争题材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对于作者吴强来说,解放战争对他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这段历史是他的亲身经历,他先后参加了第二次涟水战役与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1947年当时吴强任华野六纵宣教部长,亲眼目睹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张灵甫的遗体被抬下山的情景,这些难忘的亲身经历,让他萌发了一个念头:要把从涟水战役到张灵甫死于孟良崮这个“情节和人物都很贯穿的故事”编织起来写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就是气势恢弘的《红日》。吴强认为:“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只要还在活着的时候,都是必要的。因为它已经给了我,今后还将给我以前进的力量。”

接下来让我们以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为主线走进这本小说,了解当年的艰辛历史。

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式,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涟水战役发生于1946年秋天,蒋介石调派王牌部队整编74师向华东解放区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人民解放军沈振新带领部下在涟水开始了奋勇反抗,最终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此次的涟水战役由两个战斗组成,主角和主力都是军长沈振新和他所统帅的一个军的部队。第一次战斗,沈振新的队伍担负阵地的正面作战,没有费太多力气把敌人打了回去,沈振新和他的部队胜利了。第二次面对的却是蒋介石的警卫军整编第74师。虽然沈振新的队伍的两翼增强了友邻部队,正面也加上了新生力量的配合,但是战斗依旧失败了,涟水城陷落到蒋介石手里。这次失败使沈振新感到特别的心痛和不安,心就像被尖细而锐利的鼠牙咬啮着,因为这次失败不仅使部队伤亡惨重而且主力团的团长兼政治委员苏国英牺牲了。其次是因为张灵甫率领的74师竟然这样的逞威称霸,沈振新不甘于认输,他渴望有朝一日能与74师再度交手,一决高下。

这次战役失败之后,人民解放军为保存实力主动北撤,部队进入山东北部休整待命,大家总结这次战役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增强战斗力。例如副团长刘胜在沈振新面前看不起新来的团政治委员陈坚,认为他是大学生是知识分子,言行不一,沈振新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语重心长地对刘胜说“是你骄傲!是你身上有毛病。每次战斗,我都觉得有必胜的把握,结果,并不是这样。二次涟水战斗是非打不可的,不把敌人抵住,敌人就要长驱直入,弄得我们转不过身来。对于我们这个军来说,是一次失败,仗没有打好。失败的原因很多,我们许多干部骄傲自满,是许多原因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这里面,我有份,你也有份。昨天,你们团里四个战士在我这里谈了战斗的情形,他们是不怕死的,勇敢的,但是,我们骄傲、轻敌,看不到自己的弱点,浪费了他们的血!你说知识分子干部有缺点,难搞,你和我一样,是农民出身的,你不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缺点?人家怕不怕我们难搞呀?请求野战军首长派干部来当你的政治委员,是为的什么?野战军首长又为什么找一个陈坚这样的大学生出身的干部来当你的政治委员呀?同志!虚心一点好!对自己要多看到短处,对别人要多看到长处,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人家什么都不行。我过的桥,走的路,比你要多些,我碰的钉子,吃的苦头也比你多得多!老刘呀!我们不能再去自找苦吃!就拿过桥作比方吧!有平坦宽阔的桥,也有独木桥,骄傲自满的人,常常把自己逼到独木桥上。俗话说:‘双木桥好走,独木桥难行。’走独木桥是危险的,走不好,要跌到水里淹死的!……”沈振新对刘胜进行了思想教育之后,刘胜进行了积极的自我反思,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紧张地进行着部队休整、训练工作,涟水战役带来的沮丧情绪也似乎渐渐地消除了。

就这样,解放军进行着战斗演习训练,爆炸声、喊杀声、号角声,回荡在山谷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战士们又重新进入战斗的状态。战斗的气氛,充溢在山峦重叠的世界里,充溢在冬夜的寒空里,厚厚的白雪为群山披上了新装,发着光亮的山沟,像是一条一条银带,萦绕着山腰,把山和山亲密地连接起来,天气也在大雪过后变得格外寒冷。伴随着凛冽的西北风,又一场战役在轰隆轰隆的炮声中打响了。

蒋介石下定了最后的决心,联合83师,组成20万人的部队,并以张灵甫74师为前锋由南向北齐头并进,命令济南的李仙洲兵团由北向南推至莱芜、新泰一线,向华东解放区全面进攻,步步进逼,妄图以优势兵力,将我军主力击溃,将华东三十万解放军压迫在山东的沂蒙山区,华东解放军司令员陈毅决定留沈振新部在南线阻击,大部队则围歼李仙洲部,莱芜战役打响了。

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华东解放军司令部经过精密部署,决定分批吃掉敌人,从而打开敌人包围的困境,粉碎敌人合围的计划。这次战略反攻的目标首先确立在对以莱芜为中心及附近吐丝口地区敌李仙洲部的包围上。沈振新的部队遂由南向北参战,战士们冒着严寒,踏着高低不平的山路,经过急行军,部队准时到达吐丝口镇,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对敌李仙洲部五万余人的包围。沈振新军迅速攻占了吐丝口敌外围阵地,但敌凭借坚固的地堡工事及精良装备,负隅顽抗,与我军纠缠,双方一时处于僵持状态。

这时,陈毅直接指示沈振新,要求在第二天解决吐丝口战斗。在关键时刻,沈振新把作为预备队的刘胜、陈坚的“老虎团”调往前线,组成一支突击力量,冲破敌火力网,插入吐丝口心腹地区,消灭敌指挥所。这场战斗异常的激烈,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地堡附近,那里有四个人在肉搏着,我军的两个战士和敌军的两个士兵,在地上翻上滚下,扭成一团,大概纠缠了三四分钟之久,一个敌兵被我军的战士仿佛是用拳头或者是手榴弹的铁头子打死,另一个敌兵当了俘虏,被拖下我军的战壕。相隔不久,那个打死敌兵的战士,在双方密集对射的机枪子弹狂飞乱舞之下,穿到地堡跟前,伏倒在地上,爬行到地堡的枪洞旁边,把一捆炸药塞在那里。接着,这个战士好像被敌人射中,连连地打了几滚,躺倒在地堡旁边。紧接着的是炸药的一声轰然巨响,腾起一团火光和一堆黑烟,地堡炸裂开来,地堡顶子飞向天空,石头、砖块、泥土纷纷塌倒下来。”就是这样细节的描写让我们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但在战斗中,连长石东根一时大意,中了敌人假投降的奸计,使部队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失,陈坚与刘胜重新调整作战计划,改为短促火力集中进攻敌人团队所在的碉堡,在战士们的强攻之下敌人最终投降。石东根、罗光他们,在两个大碉堡里的敌人被消灭以后,火速地回过头来,扑到敌人师指挥所正面最后的一道防御工事——两米高的双砖夹土的墙壁和齿爪狰狞的铁丝网前面,展开短促火力的攻击。在炮火的支援下,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向前突进,很快突破了敌几道防线,直接攻到了敌师指挥所前。

敌方师长何莽见大势已去,在自己的指挥所地下室中喝令、怒骂着自己的卫兵,要求他们死守,在一名卫兵退回到地下室时,何莽举起手中的左轮手枪将其击倒在地,最后一枪打在了卫兵的脑袋上,卫兵的脑浆和血喷溅出来,他提起穿着大方头黑皮鞋的脚,使力一踢,卫兵的尸体便裹着血和泥土,翻滚到墙边去。他的手里抓着报话机上的话筒,虽然他已经喊不出声音来,却仍旧拼命喊叫,可是他的司令长官李仙洲没有给他任何回应。何莽这时近乎已经疯癫了,他在烟雾腾腾的地下室里乱蹦乱跳,将破藤椅子踩得稀烂。墙壁上的地图,本来就因为掉落了许多钉子大部分翻卷下来,现在被他猛地一把全部撕扯下来,揉成纸团,扔在地上。

他气势汹汹地走到报话机旁边,报话员早已藏躲到报话机背后的桌子底下,浑身发抖,两只丧魂失魄的眼睛,放射着恐惧的死光,望着何莽,但他还是被何莽拖了出来。报话员拼命地哀叫、哭泣,希望得到何莽的怜悯,何莽却好像没有看到听到似的,气狠狠地用力一推,他的矮小的身子便摔倒在死了的那个卫兵身上。何莽意识到死亡逼近了自己的身边,他实在精疲力竭,两条腿再也支持不了他那肥胖的笨重的身体,终于倒在墙根一堆子弹箱子上害怕得全身打抖。他的失神的眼在地下室里扫视了一下,那个被他击毙的卫兵,翻仰着的破藤椅子,空罐头盒子,撕下来的地图,早已无声无息的报话机,报话员的没有血色的枯瘦的死人一样的脸,……使他增长了对于死亡的恐怖情绪。何莽明白,他的命运临到了最后一分钟的关头,就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何莽摔掉了身上的皮领大衣,现出他早已穿好了的士兵服装,脱去脚上的黑皮鞋,从死了的卫兵的脚上扒下了力士鞋,套在自己脚上,随手在地上抓起一块血迹斑斑的纱布,横七竖八地从头上缠到脖子里,举起左轮枪喝令仅有的一个勤务兵,走在他的前头,和他一同冒着弹雨,顶着一阵黑烟,溜了出去。不久就被解放军战士王茂生生擒活捉。作者在这里生动地描写了何莽的凶残奸诈,写出了敌军残暴凶恶的真相,将犀利的笔锋伸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他们色厉内荏的本质,也为敌军最终的失败埋下伏笔。

吐丝口失守后,李仙洲下决心突围,但陷入解放军的伏击圈后,敌人溃不成军,很快丧失了战斗力,司令长李仙洲也被活捉。莱芜大战就这样不到三天时间,歼敌五万六千余人,瓦解了敌军对人民解放军的压迫围攻,最终取得胜利。

蒋介石得知莱芜大战失败的消息之后非常震怒,为了在华东战场上挽回败局,飞抵济南,亲自督战,又命令他的王牌军74师,以之作为核心和中坚,再次向山东的战略要点沂蒙山区发起新的进攻,在孟良崮一带与华东野战军进行决战。

炮声又渐渐地稠密起来,山岳、平原,山上和地上的一切生物都跟着颤动起来。巨大规模的战争又在人们眼前拉开了序幕。华东野战军决定对74师进行包围,消灭它来打击国民党嚣张的气焰.74师作为蒋介石手下的特等精锐部队,师长张灵甫号称“常胜将军”。张灵甫凭借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加上装备精良,骄横狂妄至极,妄图以中心开花、四壁合围的战法让其他部队配合置我军于死地。与此同时,军长沈振新部接到命令,从鲁南星夜兼程赶往沂蒙山区参加会战,由于涟水战役的失败在战士们的心胸里刻上了不能磨灭的痕迹,许多人早就想给狂妄的敌军予以报复性的打击。因此,全体战士斗志昂扬,要与74师一比高下。

刘胜、陈坚率领的两个营率先赶到了垛庄,消灭了同期到达垛庄的一个敌军辎重连后,并在副军长梁波的直接指挥下占领这个要点。之后又抢占了垛庄和孟良崮之间的二四零高地,对敌军形成了最严重的威胁,使他们失去了唯一突围逃生的道路。我军的后续部队在夜半以后到拂晓之前如洪水般地涌入垛庄地区,和揳入在敌人夹缝里的南北桃墟一线的友邻部队,结成了坚强的滴水不漏的包围线。使得包围74师的口袋进一步收缩,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沈振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胜、陈坚的部队首先攻上了山腰,与敌军展开了肉搏争夺战。战斗异常残酷激烈,双方的炮弹在空中交流对射,凶恶的敌人顽固地效忠张灵甫,拒不投降,期待可以抓取任何一线获胜得救的希望。沈振新的部队发扬了高度的牺牲精神,拼命向前,决不后退半步。在挽救危机的重要关头,团长刘胜壮烈牺牲,在身受重伤时还拉着政委陈坚的手说道:“捉住张灵甫”,他那坚定的眼神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还是那么蔑视、仇视敌人,这种气魄,深深地打动了陈坚的心。刘胜牺牲后,陈坚对下属说道:“刘团长是我们的榜样!他挽救了战斗的危险局面。他的牺牲流血是光荣的!号召每一个指挥员、战斗员学习他,学习苏国英团长和刘胜团长忠诚于党的精神!用最顽强的斗争意志、消灭当前的敌人!把血染的红旗插到孟良崮的高峰上去!”这是庄严的宣誓,也是庄严的战斗动员令。

刘胜的牺牲进一步激怒了战士们的情绪,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的最后攻击宣告开始。无数的炮弹从各个角落飞奔出来,像飞蝗一般,朝着一个方向,向着一个目标——孟良崮。它们在孟良崮肥大的顶端,在孟良崮的宽阔脊背上和胸脯上,在孟良崮粗壮的臂膀上爆炸开来。敌人设在那些部位的地堡群,蜂窝样的藏身窟,密密层层的鹿寨工事,孟良崮的紫黑色的山石等等,碎成了粉末,和着灰乎乎的炮烟飞扬腾起。顷刻之间,孟良崮——这个敌人的最后巢穴和堡垒,便被掩埋在浓密的硝烟里面。

攻占了孟良崮敌军最主要的阵地玉皇顶后,沈振新决定让陈坚带团固守玉皇顶,以有利的地形对敌人实施打击,同时又派出精干小部队,从绝壁悬崖上踏出一条路来,直捣敌人的指挥机关。小分队在杨军等人的带领下,机智勇敢地接近了张灵甫的巢穴,与洞外及洞里的敌人展开了血肉拼杀,在激烈交战中,张灵甫中了解放军战士的枪弹,死在了孟良崮的小山洞里。

在张灵甫被剿灭的同时,孟良崮高峰争夺战达到了钢铁的熔点。失去了指挥的敌人,见败局已定,纷纷弃枪投降,骄横一世的74师至此终于全军覆没。孟良崮的主峰上飘扬起了人们解放军胜利的旗帜。红旗说话了。红旗,召唤着高峰下面的战士们奔涌上来。 红旗,宣告着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战士们登上了最高峰,正在消灭着最后的敌人。鲜艳的红旗,高擎在登上孟良崮高峰的英雄战士们的手上,在夏天的山风里招展飘荡,在红日的万丈光芒的照耀下面,焕发着骄傲的炫目的光辉。胜利的军号声,在孟良崮的高峰上,嘹亮地长啸起来,响彻了绵延的山野和一片晴空。

这本小说中作者先以涟水战役的失败作为切入点,表现了国共两党在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再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最后以集中描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达到高潮,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透过字里行间,仿佛使人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中华大地上有多少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烈士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奋斗不止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将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人民军队的历史辉煌,是鲜血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人民军队的历史经验,是艰辛探索得来的,永远需要我们弘扬。人民军队的历史发展,是忠诚担当推动的,永远激励我们向前。”所以,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走好未来的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