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伟:团队行程10万余公里,用脚丈量着华南大陆构造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国伟的成就和荣誉有关吗 张国伟:团队行程10万余公里,用脚丈量着华南大陆构造研究

张国伟:团队行程10万余公里,用脚丈量着华南大陆构造研究

2024-06-26 12: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39出生在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新夹道,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并留校任教,出版著作10部,国内外发表论文350余篇,1986年以来至2015年间,获多项研究成果和荣誉,院士张国伟从22岁起,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张国伟带领团队多次南北横穿、东西纵贯秦岭山脉,行程达10万余公里,开展中国与全球大陆构造的对比研究,深入探索发展板块构造,创新发展大陆构造及其动力学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

穿越秦岭行程达10万余公里

西北大学南傍秦岭造山带,北临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给了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良好的研究发展空间。1999年,毕业留校任教的张国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诞生了一位土生土长的自己的院士。

张国伟,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学家。1961年,年仅22岁的张国伟刚刚毕业于西北大学并留校,就为自己制定了徒步穿越秦岭的计划。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张国伟和他的同事、学生们多次南北横穿、东西纵贯秦岭山脉,行程达10万余公里。

1983年,张国伟在北京国际前寒武纪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登封杂岩为花岗-绿岩区、太华群为高级片麻岩区,二者组成了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统一地块。当时,花岗-绿岩的研究在国际上正是热点,但在国内还没有确定发现真正的花岗-绿岩区。与会的各大洲地质学家随后前往登封实地考察,并在野外的考察现场肯定了张国伟的认识。这是张国伟第一次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1988年,张国伟又提出秦岭是一个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构造体制的形成演化这些针对秦岭地质构造基本问题提出的系统的新思想、新认识,再一次吸引了40多位中外地质学家前往秦岭考察。

张国伟院士带领专家野外考察

张国伟等著《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

从1992年开始,张国伟作为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主持人与地球化学家张本仁院士和地球物理学家袁学诚研究员合作,带领着全国150名科学家组成研究群体,一次次深入秦岭腹地,详查秦岭地表地质和深达数百公里的深部构造,经过反复比较分析,提出了关于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系统新观点和新模式,建立了秦岭造山带“立交桥式”壳幔三维构造几何学新模型。

21世纪以来,张国伟院士根据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带领团队重点集中华南大陆构造研究,进一步开展中国与全球大陆构造的对比研究,深入探索发展板块构造,创新发展大陆构造及其动力学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

张国伟院士在全国会议上发言

院士带来的更多还是责任

1999年,张国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对于张国伟来说,“院士”带来的不仅是荣誉和肯定,更多还是责任,如何推动西北大学地质学学科可持续发展?如何能在当代地球科学前沿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建树?成为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

西北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以后,张国伟积极建议学校重点投入建设“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在他的力主下,“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于2005年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体分析测试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前沿一流水平。如今,该实验室不仅为西北大学地质学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提供着重要的技术保障,催生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还吸引了国内外顶级科学家前来西北大学合作交流。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书是教师的天职

张国伟从来不曾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教书、教好书,是自己分内的工作”,张国伟常这样说。地质学系的学生都爱听张国伟讲课。

地学的迅速发展,国家和人类社会对地学与人才的重大需求,都使得他急切地希望学生们能从他这里学习到知识、经验和教训,早日走上国际学术前沿,去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取得重大科学成就。他常常说:“我已经70多岁了,可是有一些科学问题还是没有答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最终能解决这些问题。我的学生将来一定要超过我。”

60年来,张国伟指导培养了硕士生34名、博士生28名、博士后人员12名以及多名青年教师。张国伟院士指导的学生中,很多已成为单位学术领导、学术带头人、杰青、长江学者等。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现在就活跃着一支学科配套、富有朝气的西北大学造山带与大陆构造研究团队。这支团队中很多人都是在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召下,放弃了其他院校甚至是海外优越的工作条件,汇聚在西北大学的校园里。

张国伟院士与他的部分学生合影

全媒体记者 孙义峰 通讯员 白璐 李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