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于繁体字的态度与认知情况调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应该恢复全民使用繁体汉字对还是错 大学生对于繁体字的态度与认知情况调查

大学生对于繁体字的态度与认知情况调查

2024-07-10 06: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学生对于繁体字的态度与认知情况调查 研究人员:谢陈业 2018190502036 叶昭逸 2018190502022 韩勇胜 2018190502009 罗淇文 2018190502028

研究地点:网络平台(发放问卷) 研究时间:2019年1月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针对汉字的繁、简化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语言文字学习基本已经完成,使用习惯也基本定型。故本次调查目标是大学生这一群体,询问了他们对于简繁体字的态度以及认知、使用情况。调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同学们平时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对于繁体字的认知情况(自评)以及接触了解繁体字的途径;第二部分为繁体字识读能力测试,通过识字、识词以及阅读文本段落几种题型对于同学们识读繁体字的能力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最后一部分则主要是为了了解同学们对于繁体字传承和发展的态度,以及对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一些对比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繁体字、使用习惯、态度、调查

1.调查背景 “繁简现象”是汉字运用发展中的形义更替现象之一。广义上的繁简字包括历史上出现的各种音义相同、笔画繁简不同的字。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繁体字和简体字,是以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的出台为分界,之前中国大陆上通行的为繁体字,经过简化的则为简体字。 解放初期,文盲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平均要占到70%左右,农村人口中的文盲,高达80%以上。文化落后的现实,对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一个不利因素。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党领导了一场扫盲运动,而扫盲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识字问题。 早在1940年,毛泽东即指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改革。”1949年10月10日,经毛泽东指定人员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从1952年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开始研究文字改革,把拟定拼音文字方案和整理简化汉字作为工作重点。委员会广泛收集在群众中流行的简体字进行研究,编拟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次稿。1955年10月,《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经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讨论的结果作了修改,修改后的草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申请委员会审定。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方案》分为三个部分:《汉字简化第一表》列简化汉字230个,已经由大部分报纸杂志试用,自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印刷和书写的文件上一律通用;除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以外,原来的繁体字应该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第二部分《汉字简化第二表》列简化汉字285个,第三部分《汉字偏旁简化表》列简化偏旁54个。[https://www.sohu.com/a/151925537_562249]近年来,有一些“恢复繁体字”的呼声出现,激起了人们对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讨论。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他们建议国家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2009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在“两会”上提交“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他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知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也就此争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方块字堪称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字,中国大陆所使用的简化字终会恢复为繁体字,恢复繁体字符合汉字发展规律。原因基本可以总结为:繁体字具有强大的表意功能并且能够体现形音义的统一、繁体字较简体字更具有汉字的美感、繁体字更利于文化的传承等。但相对的,也有人认为繁体字的“繁”会给学习者造成很多负担,字数多、异体多、笔画多,结构复杂、书写困难、易生讹变。这对汉字的学习、书写、使用以及汉字机械化、信息化有很多不良影响。

2.调查目的及方法 在上述背景下,调查团队作为大一学生,希望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调查,具体地了解同龄人对于繁体字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简繁体字争议的态度。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本校及外校学生,题型涉及单选题、多选题、程度题等。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共收到221份有效问卷,经过数据统计获得分析如下。

3.调查结果及分析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道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同学们主动接触以及学习繁体字的意愿,从上图可以看出,没有主动去了解过繁体字的同学占了六成左右,⽐有过类似的经历的同学多一些。 (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两道题是让同学们给自己对繁体字的掌握能力做一个评价。在第一个问题中,有近40%的同学选了认识(包括认识大部分),选择完全不认识的同学仅有4位,占1.81%,而在第二个问题中,选择“完全不会写繁体字”的同学则占了35.29%。说明同学们对于繁体字的识读能力还是不错的,但由于大陆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繁体字教学,故在书写上有一些困难。 (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不使用繁体字的同学占到了被调查⼈数的一半以上。大家显然更习惯、或者说更愿意去使用简体字。 (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一道多选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接触繁体字的途径还是比较多样的,其中最多的两项是影视作品和书法作品、古籍等。这想必与同学们平时的一些兴趣爱好、特长也分不开。此外,通过聊天软件输入法接触到繁体字的同学也不少,通过软件内部的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外语翻译,中文的简繁体字也可以自动转换,故很多同学虽然不会写繁体字,但却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输出繁体字文本。有四是位同学选择了“其他途径”,其中比较主要的几个是“和港澳台朋友聊天”、“KTV歌词”以及“广告或店铺招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几位同学提到了“日语学习”,这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日文的书写中仍有很多汉字,其形态绝大多数与简化前的中文繁体字相同。 (5) 我们通过几道小题,简单测试了一下同学们对于繁体字的识读能力。前几道题都是在几个选项中选出和题目所给字词相应的繁体形式。那么同学们的正确率如何呢? 第一题:“實”的简体字,有81位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实”,占36.65%,而选择“宝”的同学则占了55.66%; 第二题:“興”的简体字,54.75%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兴”; 第三题:“晝”的简体字,正确答案为“昼”,221位同学中仅有19位选对; 第四题是让同学们选择“苹果”这个词对应的繁体字,73.3%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还是比较喜人的一个数字; 第五题:选择“钟表,水表”的正确繁体字写法,四个选项中,有34.84%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 之后我们给出了一段摘自香港媒体报道的文字,请同学们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在1-10中打分,最后取所有人的平均值为8.34分,也就是说,同学们对连贯文本的阅读还是比较熟练的,221位同学中仅有1位同学给自己打了1分,表示完全看不懂。 综上,我们发现,同学们对于连贯文本的阅读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相对来说对于单字的辨认就不是那么容易。这就像我们在阅读英语文章的同时,即使有生词,也可以通过结合上下文理解。

(6)最后几道题主要是调查了同学们对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态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很大一部分同学都认同繁体字更有汉字的美感、科学性和逻辑性,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但没有同学支持完全恢复繁体字,72.85%的同学表示支持加强繁体字教育,但仍保持简体字作为主要记录传播工具。并且大家对于繁体字未来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是不太乐观的,大部分同学认为繁体字的使用范围会保持现状,此外有28位同学认为繁体字会被简体字完全替代,仅有8位同学认为繁体字的使用范围会在今天的基础上扩大。 4.调查后的思考 繁体字作为汉字形态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它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结合非常紧密的。故掌握好繁体字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虽然繁体字比起简体字在构造上更加美观合理,饱含象形元素从而易于理解,但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删繁就简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简体字在学习传播中效率更高,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繁体字不是糟粕,它是中国文化一张独特的标签,是民族的瑰宝。我们应当重视繁体字的保护和发展,“识繁用简”无疑是一种恰当的方式。我们可以在语文教育中,普及一些造字法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字源和古代汉字,从而让他们建立起一种古今文字、繁简汉字之间的联系,这不仅有助于他们阅读一些古代文献,更多地也是为了培养起他们对于汉字的兴趣以及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韩彦君,姜青松.漫谈繁体字的魅力[J].文教资料,2018年(08) [2]叶舒阳.小议繁简字与汉字繁简之争——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处理[J].《汉字文化》,2018(04):70-72 [3]王喆.汉字“废简复繁”不可取[N].浙江日报,2009年3月16日 [4]陈庆红.针对小学生学习繁、简字体态度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教师》,2009(s1):468-46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