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趣丨《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庐山的瀑布流泻千里还是倾泻千里 拾·趣丨《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

拾·趣丨《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

2024-07-07 15: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庐山、鄱阳湖、长江卫星地图

第四纪冰川遗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站在庐山里面无法看到庐山原本的面貌,但是站在鄱阳湖看庐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所以王希孟是站在山下的鄱阳湖看庐山上这些景观的,包括庐山的标志性景观庐山瀑布也与画中极为相似。五代荆浩的《匡庐图》同样描绘过这一景观。

庐山三叠瀑布

画中四叠瀑布

双瀑

《千里江山图》中还描绘了很多船,概括起来包括两种船,一种是漕船,一种是客船。漕船用于运货,船舱像长型的乌龟背,只开了两个透气的窗口,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漕船相似,王希孟住在开封,那里有很多这样的船。还有一种是客船,左右两侧各有垂直的船舱,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客船相似。画中还有一种脚踏船,类似于今天公园里的踩水车,这种船长度约百余米,唐宋时期,在长江中游,鄱阳湖一带有很多这样的船,用于货运、载客比较方便。北宋时期在洞庭湖造船,南宋初期发明了这种船,这个理念后来被用到了大船,两边装有轮子,用脚踩踏时,船速非常快,不容易被超越。

《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并不豪华,属于宋代隐居性的比较简朴的建筑,图中还有模仿匡裕隐居的神庙。传说在周朝时期,有一个叫匡裕的人,他带着七个兄弟一起去庐山隐居修炼,最后得道成仙。后来汉武帝路过庐山时,当地人告诉他说匡裕在这里修炼成仙,汉武帝当下封匡裕为庐山的山神以做纪念,因此匡裕又叫匡君、匡神。

隐居

模仿匡裕的隐居生活

北宋诗人陈舜俞写了《庐山记》,记载中说:“通隐桥之西一里有匡君庙”。在距离匡神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桥,叫通隐桥。这本书完成于1072年,距离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大概四十年的光景。也就是说这幅画在描绘当时的通隐桥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疑是匡神庙

疑是通隐桥

画中还绘有一个三层的炼丹台,旁边还绘有两只与道士成仙相关的仙鹤,疑是庐山道教白鹤观。

《千里江山图》卷中疑是白鹤观

画面的远处似乎是庐山下面的西林寺和西林寺塔。画中的木质桥梁不是鄱阳湖的桥梁,鄱阳湖至明代才出现桥梁,而且是石头桥。通过查阅文献和考证,画中的木质桥梁是北宋时期苏州的长桥,这个长桥是由木桩打下去,桥中间还有一个凉亭。画中人物的活动丰富多样,有牵着毛驴的粮商,有乘船出行的旅人,有捕鱼的渔民,还有文人雅士品茗交流的活动。

疑似庐山附近的西林寺和西林寺塔

长桥

在这幅画中还可以看到沙滩和很多礁石,因为湖里没有礁石,沼泽地也没有礁石,但海边是有礁石的,由此可以推断王希孟很可能去过海边。因此可以把王希孟早年曾游历过的地方一一标出,画中同时出现了双瀑和四叠瀑,这个景观在北宋只有一处,是福建仙游,由此确定他去过闽东南,大量的沿海礁石可以说明这一点。之后他北行去求学,经过南昌去开封,途中游历庐山,过九江,到九江可以坐大船,顺江而下经过润州要换船,润州离苏州较近,苏州在当时是中国南方很重要的地方。画中的苏州长桥如果不曾亲眼所见是画不出来的,由此可以推断他是在这个时期绕道见到了苏州长桥,最后乘坐运河船一直到开封。这样一来,便可大致清楚王希孟早年的游历。

礁石

推测这幅画中的风景在庐山还有一个理论依据,这幅画里面表现有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的诗意,古代称鄱阳湖为彭蠡湖。

彭蠡湖中望庐山

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容霁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匡阜即庐山的暗连峰。

“峥嵘当曙空”,此处画了曙色。天亮的时候,出现曙光,表现曙光要把天的颜色加深,下面一点用绢的黄颜色作底色不罩染,衬出曙光初照的情景。

“瀑布喷成虹”,画面所有的瀑布都呈现彩虹的弧线,颜色是五颜六色的,有意识的染成了彩虹的颜色,下过雨之后,空气中有雾,把弧线像彩虹那样勾出。

“渺漫平湖中”,苍茫一片,还有沼泽。

“寄言岩栖者”,是岩石底下居住的人家。

“挂席候明发”,雨过之后,出现了曙光的颜色,画中的船把船帆升起,等待天亮出发,南方船帆是用竹席做的,所以叫挂席候明发。

在孟浩然的诗里充满了这幅画所表现的内容,画中很多事物与这首诗相契合。宋徽宗检验画师水平的高低,首先考唐诗,进入翰林图画院,画师必须以唐诗为题材作画,要画出诗意,因此王希孟遇到的考题可能是《彭蠡湖中望庐山》。

《千里江山图》有过哪些收藏经历?

在蔡京获得《千里江山图》之后的第13年,1126年,他因政治原因被宋钦宗废黜,查抄财产后,这幅画回到到皇宫。金军破汴时,北宋灭亡,《千里江山图》卷在开封散轶,回到的南宋高宗朝,为高宗后吴皇后所藏,因南宋朝廷对蔡京抱有反感的态度,所以理宗将这幅画前面位置带有蔡京题词的地方移到了后面,为确保画面的完整度,把后面没有题词的部分移到了前面。大概在吴皇后驾崩之后,流入金国,据考,被金代宰相高汝砺收藏。元代时,《千里江山图》卷被高僧溥光所藏,并有接题,得知溥光在“志学之岁”(十五岁)就目睹了《千里江山图》卷,此后他赏阅近百次。在溥光的题跋里提到,“丹青小景”,宋朝时期,丹青小景指代所有江南景致,因此即便是12米长的《千里江山图》画卷,在这里仍然被称为丹青小景。溥光高僧圆寂之后,这幅画应该是在他捐建的胜因寺保管,明代寺废,至清初被梁清标收藏,后进入清宫,被康熙、乾隆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在1923年时,这幅画被溥仪盗出宫外,抗战胜利后,被古董商靳伯声收藏,之后,被靳伯声弟弟卖给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1953年拨给了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卷的递藏历史简言之则是:宋徽宗→蔡京……南宋高宗吴皇后→……金代高汝砺……→元代溥光(庙产)……→清初梁清标→清宫→伪皇宫溥仪……→现代靳伯声→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省略号意即尚有藏家)。

《千里江山图》有哪些艺术影响和作用?

首先是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在此之前,没有如此长的山水画卷。其次,解决了青绿用色的问题。第三,“青绿”成为元代文人画家的重要艺术语言。最后,青绿山水在明清流行于民间,特别是苏州地区。

怎么欣赏《千里江山图》卷?

这幅画按照布局可以分为七段,画七组群山,长短不一。可以把这几段比喻成一曲交响乐,大致结构是,刚开始第一段山峰比较低矮,像小丘陵;第二段,山峰慢慢的高耸起来;第三段,山峰越来越高,最后第四段是山外整体的气势;第五段是高耸着的山峰,这个高峰应该是庐山最高的山峰汉阳峰;第六段,慢慢变得平缓;第七段结束的时候,给了一个“非常强劲的音符”。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画中的青绿色来自于真实的自然山川,下过雨后的庐山,近处的山是绿色的,远处的山是青色的。远处的山呈现出青色是空气的缘故,所以越远的颜色越青,到近处则是翠绿的颜色,青绿两种颜色是王希孟从自然景观之中观察概括提取出来的,但具体运用在绘画上不能过于机械,青绿两色可以交织重叠。

画在绢上的画是不允许出错的,这需要很深的功夫,在这幅画中并未出现大的绘制错误的地方,可见王希孟画功之深,也体现了他对所绘场景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宋朝,有颜色的山水画通常被称为“设色山水”或“著色山水”,因而《千里江山图》最初的名字很可能是“设色山水”或“著色山水”,宋朝的时候没有“青绿山水”这种说法。这幅画递藏到清初梁清标时,其藏品中的大多数流入清宫,其中包括《千里江山图》卷,梁清标在重裱时题上外签:“千里江山图”,乾隆皇帝称之为“江山千里望无垠”。

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设计总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