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广州塔“掌舵人”陈强:见证广州新中轴线演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铁集团陈敏是哪里人啊 【中国梦·践行者】广州塔“掌舵人”陈强:见证广州新中轴线演进

【中国梦·践行者】广州塔“掌舵人”陈强:见证广州新中轴线演进

#【中国梦·践行者】广州塔“掌舵人”陈强:见证广州新中轴线演进|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中国梦·践行者】广州塔“掌舵人”陈强:见证广州新中轴线演进

 

 

本世纪初尚是杂草丛生的花城广场、广州塔一线,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已是名企云集、寸土寸金,成为广州名副其实的新中轴线。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

大洋网讯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城市重心不断东移。从曾经的“不到南方大厦,不算到广州”,到后来的北京路步行街、环市东63层,再到如今的珠江新城、广州塔。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变迁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如今,全长12公里、贯穿广州天河路商圈和珠江新城的城市新中轴线已然成为广州新名片。这里不仅是改革开放广州取得巨大成就的“地区样本”,也彰显了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的雄心壮志。

在这当中,出生于1977年、几乎与改革开放同龄的陈强感触尤其深刻。十多年来,陈强参与了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改革开放让他的成长与城市的发展脉搏同步,而广州则为他的抱负提供了最广阔的平台。

目睹新中轴由点到线

“比图纸美多了”

踏入12月,陈强一直很忙,在海心沙亚运公园,最近举行了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作为广州塔和海心沙的运营管理者,陈强几乎没有一刻停下来,与记者的采访也只好一推再推。事实上,他不仅为这场改革开放文艺晚会确保了高质量的演出场地,也用自己的奋斗书写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梦”。

陈强出生在粤西的一个农村。在他看来,改革开放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是改革开放让我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中国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吸引了无数学子投身建筑行业。“在那个年代,人们觉得最有前途、最热门的行业就是建筑和通信,我也是受到时代鼓舞的一员。国家的发展给了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施展抱负的机会。”1999年,他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目睹着广东迅猛的发展势头,怀揣着对家乡的浓烈情感,陈强决定来到广州,进入广州市建筑集团工作。

时针拨到2002年,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工程项目管理仍是一个相对新鲜的名词。“完成一个项目,所需进行的审批流程非常复杂。”于是,陈强开始自己摸索,将工程项目管理所需的审批流程梳理出来,为建筑项目画出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以便更好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分阶段、专业化的管理服务。“现在看起来这些审批流程图都很简单,但在当时,我们的尝试走在了广州同行的前面。”而正是这张“路线图”,让他逐步走进广州新中轴线的建设工作。

在陈强看来,城市中轴线一直是中国城市的重要规划理念。在广州,传统中轴线由中山纪念堂、镇海楼等标志性建筑串联组成,见证了其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改革开放后,城市中心逐渐东移,东南片区得到了有计划的大规模开发。

“广州新中轴线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87年天河体育中心的落成;20世纪90年代末,珠江新城一带被重新规划,确定以一条中轴线打造商务区;到2001年,包括珠江新城在内的整个片区规划趋于稳定。”

陈强至今还记得,自己2004年前后第一次踏足如今的城市新中轴线,当时花城广场所在区域仍是杂草丛生,广州塔一带更是偏僻,地下层空间积满雨水,周边马路大多为两车道,很容易塞车。“当时,谁都不敢设想这片区域最终会变成怎样。”而现在看来,陈强由衷地感叹:“比图纸美多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小蛮腰”是诗意的巧合

设计师把广州比喻成少女

2004年初,广州新电视塔的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陈强所在的企业受委托成为总顾问团队,提供项目的整体策划方案,作为技术骨干的陈强顺理成章地成为团队成员之一。根据多年经验,陈强为广州塔量身打造出一张从设计招标到工程建设的清晰“路线图”。

陈强回忆,新电视塔建设项目进入设计竞赛阶段后,开始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除了如今中标的拥有纤纤细腰椭圆塔身的“小蛮腰”外,另两个方案一个是金色方塔,一个是旋转飞椅。

“当时对这几个作品都进行过多方评选,为何舍弃了另两个方案?”时至今日,陈强谈起当时的点点滴滴,依然眉飞色舞。他告诉记者,其实其他两个方案也很有特点,“金色方塔”高度达到1000米,比现在的广州塔高出400米,建筑主体形似一块金色的扁平方形巨塔,作品简洁严谨,内部使用率高;而“旋转飞椅”作品则是在塔身设置了一个高空旋转飞椅装置,增加了娱乐功能。“最后综合创新性、经济性、实用性、可实现性和文化理念等,选择了现在的方案。”

事实上,在广州塔正式落成之前,官方的名称一直叫做广州电视观光塔,而在它快要建成、形态初现时,市民已经纷纷给它取“乳名”了。“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小蛮腰’这个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的。”陈强坦言,“小蛮腰”其实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当时,设计广州塔的荷兰设计师就是把广州比喻成一个少女,广州塔仿佛是少女的回眸一笑”。在他看来,这个名字也极具中国古典美。“白居易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可见取‘小蛮腰’之名的人也是风雅之人。”陈强说。

2009年9月,受广州城投集团委托,广州日报策划并主办了“广州新地标名字请您定”的全球征名活动,最终从18万个有效名字中选出了“广州塔”这个名字。“‘广州塔’这个名字显得客观、大气,在一些庄重的场合更为合适,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是大名;而‘小蛮腰’因为广受市民的喜爱,逐渐成为广州塔的小名。”

花城广场应该怎么建

要成为珠江畔的绿色飘带

在完成广州塔项目管理方案的编制后,陈强又接手了“东塔”和“西塔”的土地综合招标项目,要为这两座地标建筑“找婆家”。如今看来,当年选择投资珠江新城可谓再明智不过,但陈强却坦言,“那是一段相对艰难的时刻”。当时,受到“非典”余波的影响,“西塔”招商一度面临市场信心不足的局面。

在陈强看来,城市地标的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连,这让陈强丝毫不敢懈怠。如何“说服”开发商看好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的发展,愿意投资“西塔”和“东塔”?陈强主动出击,向全国各地尤其是港澳台地区的开发商进行推介。“重要的是向他们表明广州的信心,当时,珠江新城已经开始落实基建工作,很多项目基本落地,只待开工建设。”这让开发商知道广州并非“说空话”,而是政府部门带头复苏经济,从而打消了他们对广州经济发展的疑虑,也提升了珠江新城整体的商业价值。最终,“西塔”和“东塔”分别“扛”住了“非典”余波和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顺利找到了“婆家”。

除了招商引资,建筑的规划建设也将影响未来这一区域的“人气”。陈强说,广州中轴线并非一味地追求效率,建设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而是将以花城广场为中心的新中轴线打造成一条绿色的飘带,飞扬在珠江之畔。2005年9月,陈强接手了花城广场设计招标工作。“当时,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在国内还十分罕见,但我们还是以面向未来的创新理念选择了开拓地下空间。”他们还让辖区内的写字楼和商场“打开”大门,让建筑的地下层也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而在地下空间的整体打造上,花城广场也专门留出了4到5组下沉广场,让地面的绿地空间与地下空间相连。“自然光可以透到地下,让穿梭其间的人们感到更加舒适。”

“当年刚走上工作岗位,想得最多的就是发挥所学知识,锻炼和提升能力。”陈强坦言,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投身关乎整个广州城市发展命脉的建设工作。不过如今,他已经可以自豪地介绍,自己参与建设的新中轴的建筑技术水平已达世界一流,广州塔工程关键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花城广场地下空间也是全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性开发地下空间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给予高度评价:“这条中轴线是世界上少有的长中轴线,既体现出广州的历史,又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欣欣向荣的城市形象。”

 

 

奋斗者

陈强

广东湛江人,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南京工业大学)电气技术专业。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负责了花城广场、海心沙、广州塔等新中轴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招标、施工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工作。

2004年,开始参与广州新中轴线建设工作。

2008年1月,加入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14年1月至今,担任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总支书记。

2017年9月至今,担任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国家发展让我们能一展抱负”

“在那个年代,人们觉得最有前途、最热门的行业就是建筑和通信,我也是受到时代鼓舞的一员。国家的发展给了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施展抱负的机会。”

“广州新中轴线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87年天河体育中心的落成;20世纪90年代末,珠江新城一带被重新规划,确定以一条中轴线打造商务区;到2001年,包括珠江新城在内的整个片区规划趋于稳定。”

“当时,地下空间的概念,尤其是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在国内还十分罕见,但我们还是以面向未来的创新理念选择了开拓地下空间。”

——陈强

奋斗底色

汇聚云山珠水

打造宜居花城

建设一座城市非一日之功,一座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更是人类的自然选择。迥异自然条件下会生长出各具特色的人文环境,两者在历史长河中合力撑起了一座城市的气质。正是珠江沿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源源不尽的生命和动力。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在四十年的建设中,老城区历久弥坚,新区的商业中心也如春笋般节节拔高,新的城市中轴线搭建起了广州的脊梁。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天河区规模渐显成色,六运会场馆天河体育中心周边新建了一批批住宅小区,但城市新中轴线靠近珠江一侧的珠江新城还属于市郊。1987年广州开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有专家学者提出规划应重点考虑自然资源、现有基础和新的机遇,提出建立中心城市、卫星城、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体系,沿珠江成组团式向东、向南发展的空间格局。

1997年,珠江新城一带重新开始规划,新规划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设定商业区。不过珠江新城真正“腾飞”还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人们耳熟能详的西塔、富力中心等大型建筑都是从那时开始被正式提出。

如今,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在珠江南北以广州塔为统领,花城广场有广州大剧院、省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第二少年宫;待建的广州塔南侧岭南广场将有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等,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今年2月,《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发布,提出的目标愿景为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打造一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云山珠水相望的城市。其中,城市新中轴线位于中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都市风貌区。

大事记:

1987年——天河体育中心落成,广州开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997年——珠江新城一带重新开始规划,新规划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设定商业区。

2001年——珠江新城在内的整个片区规划趋于稳定。之后,又在新中轴线上优化出花城广场等。

2018年2月——《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发布,提出打造一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云山珠水相望的城市。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申卉、叶碧君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责任编辑:于术佳 SX024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