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含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东高考语文有名著题吗知乎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4-06-17 0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 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 第一阶段练习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注】言:德。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6分)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4分)3、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2分)(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4分)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4分)概述:思想:5.《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2分)(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1)请解释“知之者”与“乐之者”。(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提出的学习经验,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4分)7.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根据第①则章句,简要说明子路、颜渊的“志”各是什么,由此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4分)(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的学者译为“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有的学者译为“老年人得到安顿,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爱护”。你认为哪种译法更好,请加以比较,并结合第②则章句简要说明理由。(6分)8、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泰伯》(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里仁》(4)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 宪问》(5)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 子张》(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1).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弘大B.死而后已 已:停止C.而耻恶衣恶食者 耻:耻辱D.士而怀居 怀:留恋(2).上述材料中,孔子对“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5分)(3).上述材料中,孔子认为士要“志于道”“见危致命”,即积极出仕。但在《论语 泰伯》中孔子又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请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6分)9.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然后君子。”(《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______,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③子曰:“君子______,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1)在上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成语。(3分)(2)请从上面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3分)10.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②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③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解释语段③中加点词语。(4分)兴:__________ 观:__________群:__________ 怨:__________(2)概括上述三则材料中孔子对《诗经》的态度。针对其中一点,以所学《诗经》篇章为例,加以阐释。(7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为政》)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 公冶长》)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雍也》)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 先进》)注释:【1】愈:胜。(1)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请你根据这两种不同的断句方式,完整地翻译这两个句子。(4分)你认同哪种断句方式?请说明理由。(5分)13.《论语》中孔子将比喻修辞贯穿于与弟子的日常对话中,使要谈论的话题形象生动,令听者茅塞顿开。请结合下面两则《论语》,对其中画线句使用的比喻手法加以赏析。(8分)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②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14.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理解孔子的“欲与之言”这一行为?并联系实际,谈谈孔子这种态度的现实意义。(7分)1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注】廋:隐藏,藏匿。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孔子对“察人”的看法。(4分)1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材料二约,犹贫困也。夫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若不仁之人久处约,则必斯滥为道,故不可久处也。乐,富贵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辩行仁之中有不同也,若秉性自仁者则能安仁也,何以验之?假令行仁获罪,性仁人行之不悔,是仁者安仁也。智者,谓识昭前境,而非性仁者也。利仁者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若于我有损,则使停止,是智者利仁也。(皇侃《论语义疏》)材料三约,穷困也。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人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2)请借助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说说孔子为什么认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6分)17.《论语》记载了弟子樊迟三次问“仁”于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回答都不一样。请你试着为这三次回答安排一下先后顺序,并阐述理由。(5分)樊迟问仁,子曰:1.“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爱人。”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8.下列对这则《论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管之人,何足算也!A.“乡党称弟焉”的“弟”通“悌”,在这里是友爱的意思。B.孔子认为,真正的“士”,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他国能够不负君主之托。C.孔子认为当朝执政者不在“士”之列。D.关于“士”的标准,孔子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属于第二个层次。19.下列对这则《论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A.“不达”的“达”有通晓、通达的意思。B.这里的《诗》指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C.“虽多,亦奚以为”的意思是即使出使了很多地方,又有什么用呢?D.这则《论语》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20.下列对这则《论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意思是行仁德全在自己,不在他人。体现了孔子对待人生的积极进取态度。B.“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的意思。“己”,自己,这里重点指一己之私欲。C.孔子主张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的规定。D.礼是内在的,仁是外在的。2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各题。(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里仁》)(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 公冶长》)(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1).曾子将孔子的“道”归结为忠恕之道有着深远的意义,指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基本准则,请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具体表现的句子。(3分)(2).结合上面材料,说说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4分)2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1).用现代汉语翻译第一句话。(3分)(2).“君子”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请简要概括上面两句话所体现的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4分)2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1).请解释“弘毅”和“斯文”的含义。(2分)(2).请说说以上材料中包含了古代士人怎样的使命感。(4分)2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甲】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交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乙】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丙】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1).解释【甲】中“友谅”的意思。(2分).管仲能否被称为“贞而不谅”的君子?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并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6分)25.孔子以道德来判别君子小人。请阅读下面三则内容,概述君子的特点。(3分)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②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 卫灵公》)③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 子路》)注释:①说,悦也。2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矣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曰:“教之。”(《论语·子路》)注释:①仆:车。②庶:人口众多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4分)27、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1).请解释“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4分)(2).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与曾子思想的相同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4分)28、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1).请解释“宰予昼寝”和“不舍昼夜”。(2分)(2).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时间的认识。(4分)29、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④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1)人们对“君子无所争”的“争”字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争夺”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以力相争”的意思。请分别以“争”的这两种不同解释为前提,翻译划线句子: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4分)(2).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怎样的。(5分)30、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1).“劳”有“劳累”和“忧虑”的意思,材料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___。(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3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请解释两则章句中的“和”的含义,再谈谈你对“和”的认识。(5分)3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①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②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 子张》)注释:①言游,即子游。②意思是,君子之道,哪一样应该先传,哪一样应该后传。对于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子游与子夏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联系现实,谈谈你更认同谁的观点。(6分)3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1).请解释“斗筲之人”与“兄弟怡怡”。(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心目中“士”必备的品格。(5分)3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故,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请解释“见贤思齐”与“见得思义”。(2分)(2).结合以上材料,请分条简述“思”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的意义。(3分)3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第十七》)(1).请解释“爱之,能勿劳乎”与“小人学道则易使也”。(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君子之爱的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6分)参考答案:1.①通过学习可以加强或提升道德修养,如果不学习就会产生各种弊病。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好知”二句:喜好聪慧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无守。“好信”二句:讲求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带来伤害。“好直”二句:讲求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尖刻伤人。“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乱。“好刚”二句: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答出其中的两个即可)【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观点的理解把握能力。第一问,根据原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知,只有品德而不爱好学习,就会有六种弊病;而如果爱好学习,也能够帮助人更好地实践道德。第二问,注意关键词:其弊,它的弊病;知,智慧;荡,放荡;信,诚信;贼,危害亲人;绞,说话尖刻;乱,犯上作乱;狂,狂妄自大。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句进行解释即可。参考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2(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样多知多智的人,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的缘故。“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这一章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方法论,他主张对自己所不知的,应该多听、多看,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杜撰的做法。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2).此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即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即增广见闻,择善而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即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孔子一个人身上。为谋取生存,孔子担任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牛羊的小官,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即使生活艰辛,孔子仍坚持对知识的汲汲追求。一有空余,孔子就会专心读书,自己的书读完就四处去借,孔子虽然未曾像贵族子弟一样接受过正规教育,但由于他刻苦好学、敏而好问,很早就掌握了贵族子弟必修的“六艺”,并以博学和知礼闻名。为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视野,孔子一有机会就外出游学。孔子视野的广阔、知识的丰富以及见识的卓越,都博得苌弘的高度赞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学习,努力让自己成长为多才多艺,品质优秀的人。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3、(1).“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2).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2).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4.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点睛:对文学名著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点,主要考查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相关情节、主要的观点态度等。平时复习时,要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所以要约束他。”5.(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2)不同之处: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第一小问要求在括号中写出本句的说话人。要想填写这些内容,就要仔细分析题干和前面第一个版本。题干说“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可见对话的应是“孔子”和“曾皙”;这二人的身份,一为师,一为生。“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应是“曾皙”问孔子,因为“夫子”是对老师的敬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应是孔子回答;那么第三句“唯求则非邦也与”又该是曾皙发问,第四句又是孔子说的,以此类推即可。第二小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为不同之处+观点+理由。然后寻找角度。这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对话的方式,一是对话的内容。从对话方式来看,第一则是一次发问,一次作答;第二则是三次发问,三次作答。从第一则看来,学生只一问,老师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解答,非常详细,非常耐心;从第二则看来,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关系极为和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6.(1)“知之者”意思是(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乐之者”意思是(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以它为乐的人。(2)《雍也》中孔子认为对于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艺,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而爱好它的人不如学习时乐在其中的人。强调兴趣的重要性。《述而》这种孔子认为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要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子路》中孔子认为在人们努力学习的基础上“授之以政”,进行实际锻炼;若不能完成,则让其“使于四方”进行锻炼,让知识接受实践的检验;若还没有明显的改观,那他就真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了。对这种人,孔老夫子给予了无情的否定,“虽多,亦奚以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孔子认为要学以致用。示例:《子路》中孔子提出的观点是读书要学以致用,只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知识指导实践,让实践检验知识,这样才算的上是会学习的人。要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要做“行动上的矮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翻译为:(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所以“知之者”意思是(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所以“乐之者”意思是(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以它为乐的人。(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观点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雍也》中孔子认为(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强调兴趣的重要性。《述而》中孔子认为三个人一起行走,肯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强调谦虚好学的重要性。《子路》中孔子提出的观点是,在人们努力学习的基础上“授之以政”,进行实际锻炼;若不能完成,则让其“使于四方”进行锻炼,让知识接受实践的检验;若还没有明显的改观,那他就真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了。对这种人,孔老夫子给予了无情的否定,“虽多,亦奚以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从表面上看,孔子是在批评那种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但他更深层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怎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去读书才是最有用的,那就是要学以致用,只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知识指导实践,让实践检验知识,这样才算的上是会学习的人。书读得好,拥有渊博的学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光有书本知识而不进行实际操作,不用实践去检验,永远只能是“行动上的矮子”,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参考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雍也》)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肯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述而》)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子路》)7(1).①子路之志:愿意与朋友祸福与共,但求问心无愧。体现其乐善好施、豪爽侠义的特点。②颜渊之志:只做善事,不求功名。体现其谦逊儒雅、忠厚稳重的性格特征。(2).后者译法更好。前者译法侧重的是“我”与“人”的之间关系,表达出孔子对所有人的关爱,表现出追求仁者爱人的“圣者”形象;后者译法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体现出来的“志”的境界更高,更能体现出儒家仁爱思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进行评价的能力。①“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一句表明了子路注重物质方面的分享,愿意与朋友祸福与共,“志”在“义气”二字。既体现了其心地善良,又能表现出对人仁义,足见其乐善好施、豪爽义气的“义者”形象。②“愿无伐善,无施劳”一句,表明颜回的“志”是“不为自己表功”,“只行善”而“不争名”,可以说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他的“志”从精神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重德重功不夸耀,可见其谦逊谨慎,忠厚稳重的“仁者”形象。(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力。前者的译法侧重于表现孔子“行仁德”的结果:身边的老人就会安逸,他的朋友就会信任他,受过他教育的年轻人就会怀念他。体现了“孔子”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孔子对所有人的关爱,以及他所追求的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但其“志”实际上并不特指自己,而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如此。后者的译法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恰恰表现出孔子的“志”在于: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不但自己要注重修身,践行“仁”,还要推己及人,让天下人都“施仁”,这也是孔子毕生的追求。后一种译法,使孔子之志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也更加高尚。参考译文:①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轻软的衣裘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得到安顿,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爱护”②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8(1).C(2).理想远大、追求仁德、需要持之以恒地坚守、不过高追求物质、见危致命、见得思义、杀身成仁、守礼要遵从本心。(写出5点即可)(3).示例1:孔子一生志道而行,出仕是孔子行道的手段,孔子积极赞同出仕。孔子一生“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困于陈蔡”,仕途之路备受艰辛,却矢志不渝,从未主动放弃进取,“杀身以成仁”即便身死,孔子不改初衷。这反映了他一生的心愿,这便是以道自任,心怀天下,哪怕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辞。示例2:极力追求入仕的孔子,因长期颠沛流离,不时流露出归隐的想法,他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国无道,隐之可也“。他虽对曾皙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闲逸自在愿望深表赞许。但他偶遇接舆,听到接舆规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深有感触,此后竟归隐鲁国,不复出仕。临终孔子还慨叹“莫我知也夫!”示例3:孔子的出仕观应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孔子秉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积极出仕,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孔子并不拘泥于必仕必隐,不变的是志于道,可变的是通达于道的形式。依据孔子之见,士人的仕与隐唯“道”是依,入仕从政还是不仕而隐可迎“道”而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C.句意为“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耻”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认为耻辱”。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得出“理想远大、需要持之以恒地坚守”;由“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得出“追求仁德”;由“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得出“不过高追求物质”;由“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得出“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守礼要遵从本心”;由“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得出“杀身成仁”。(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能力。“志于道”,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见危致命”,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能考虑自己那样的合乎道义与否。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在危急关头,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就算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毫不顾惜,这里说的是一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所谓见危,即到了危机时刻,比如国家危亡、民族危亡,他人生命受到威胁等紧急关头,此时,士人可以或应该选择杀身成仁。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人物,比如近代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关天培、陈化成等人,无不如此。见危致命一语,让我们看到了勇气,看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人愿意担当,或者没有人有勇气担当,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是孔子对“志士仁人”提出的要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孔子热爱生命,总是主张人应该全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等,但在面对“道”“仁”时,则没有丝毫的苟且,因为“道”“仁”是至高的道德境界。这种“见危致命”即是“杀身以成仁”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的政治符合大道,就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国家政治腐败就隐藏自己的才能,也就是不出来做官。孔子的思想虽然是入世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和谐大同的人道世界,但孔子一生没有机会去实践他自己的理想,因为孔子碰到了一个“天下无道”的混乱时代,孔子知道自己在这么一个时代是不可能建立事功的,这个混乱时代的平复所需的时间远远超过他在这个时代存在的时间。于是孔子“隐”了,于是他到处讲学,他广收八方贤才,晚年他写了《春秋》,记录了他那个时代的“无道”,以儆后人。一个时代可以糜烂,一个国家可以灭亡,但只要保有文化的种子,这个民族一定可以会有复兴的一天,孔子知道无法改变现在,他着力于改变未来。孔子在他那个时代是被“隐”了,他没有追随道家人物去深山老林、去海外蓬莱,他的晚年默默著书立说,用自己积极的思想来教育弟子,使儒家思想世代传承,并鼓舞激励了读书人,助力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恰好体现了“志于道”。所以说,孔子认为士要“志于道”“见危致命”,即积极出仕和在《论语 泰伯》中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不矛盾。参考译文:(1)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2)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3)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4)孔子说:“士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足以做士人了。”(5)子张说:“士人看见危险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就想想是否合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6)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9.(1)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2)示例一:①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也不主张偏胜于质,也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示例二:②体现了孔子的君子观:博爱、包容的胸怀,平等地看待任何人,用真诚的心与任何人融洽相处。同时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示例三:③体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君子应乐于助人,乐善好施。【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能力。①“文质彬彬”的原义是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根据前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可知这里应填“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根据“小人同而不和”可知这里是跟“同而不和”相反的,即“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指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愿望。根据“不成人之恶”可知这里是跟“成人之恶”相反的,即“成人之美”。当然本题除了语境推断,还可以根据平时阅读背诵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句①意思为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采,人就会显得粗俗,文采胜于质朴,人就会显得表面浮夸,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既质朴又文雅,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孔子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中庸标准,他既反对过于“质”,也反对过于“文”,认为只有文采和质朴兼备,即“文质彬彬”,才能成为君子。同时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句②意思为孔子说:“君子广泛团结大众而不拉帮结派;小人拉帮结派而内部不团结”。“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也体现了孔子的君子观:博爱、包容的胸怀,平等地看待任何人,用真诚的心与任何人融洽相处,不会刻意分别亲疎厚薄,君子相交,看重的是道义。但同时也不会盲目附和,不会人云亦云。句③意思为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孔子要求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乐于助人,乐善好施。参考译文:①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采,人就会显得粗俗,文采胜于质朴,人就会显得表面浮夸,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既质朴又文雅,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②孔子说:“君子广泛团结大众而不拉帮结派;小人拉帮结派而内部不团结”。③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10.(1) 联想 观察 合群 怨恨(2)第一问:材料①认为《诗经》思想纯正,材料②认为《诗经》可以教会人应对说话,材料③认为《诗经》有“兴、观、群、怨”以及忠孝和识物等六种好处。第二问:比如《关雎》,内容是通过写“雎鸠”雌雄鸟相伴终生却并不狎昵,来喻指夫妇间的正当礼仪,正体现了《诗经》的“思无邪”。【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句意:《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第一问:三则材料中孔子对《诗经》的态度。材料①中的“思无邪”就是孔子对《诗经》的极高的评价,“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表达了一种纯正、无邪的思想。材料②中的“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他认为学“诗”可以让人学会应对说话。在诸侯国的外交会议上,人们经常用赋诗来对答,比较含蓄、文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不懂诗,或不会运用,是会吃亏的。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不夸张。材料③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观,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怨,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诗经》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第二问:比如,现代人把《关雎》视为一首纯粹的爱情诗,而古人则认为,水禽“雎鸠”生来有固定的伴侣,不与其他鸟儿相乱;雌雄常相并游,却不狎昵。这种行为合乎夫妇(妃匹)的正当礼仪。因此说《诗经》 “思无邪”。参考译文:①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②陈亢向伯鱼问道:“你在老师那里有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不学《诗》就不会应对说话。‘我退回后就学《诗》。另一天,他又独自一人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我退回后就学《礼》。我只听到过这两次教诲。”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又知道君子不偏私自己的儿子。③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11.“贫而乐”,通俗地说就是安贫乐道、甘贫如饴。虽身处贫困但不会为了摆脱贫困而无所不用其极。衣食住行不求奢华,吃饱穿暖即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更在于诗和远方,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物质的优渥,而是精神的丰足,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愉悦和满足,坚守信仰,修养德行,乐在其中。三个字充分表达了孔子教育弟子抑制物质欲望,追求真理精神的基本主张。人要抑制自己物质欲望求,重视精神世界的追求,满足于现有的位置,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知,我们要通过正当渠道去追求快乐;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我们要学会安贫乐道。总而言之,贫而乐,就是一个人在经济贫乏的时候,也能达观安然快乐的生活,这样社会上无论贫和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安定了。贫而乐,即“人穷志不穷”,这应当是穷人的行为准则,经济上的贫困虽然不利,但是,不要忘了“古来忠烈士,多出贫贱门”的历史事实。穷人有权利思富,有理由变富,可是由穷变富也要运用正当手段。贫富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悲观快乐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努力与否决定今后的生活,豁达与否决定人的心境。一个人也许很贫穷,但可以活得快乐,活得精彩,活得充实。贫而乐,告诉我们无论什么环境,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我们都应该保有人的尊严和气节,坚守自己的平常心。不为贫苦而自卑轻视自己,能安于贫困享受快乐。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论语·学而》)①孔子说:“富裕和尊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去摆脱它们的。”(《论语·里仁》)②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论语·述而》)12.(1)“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确实不如啊,我赞同你的看法,你不如颜回。“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颜回。(2)我认同“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句话的语境是孔子问子贡和颜回谁更厉害一些,子贡认为,颜回得知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而自己只能推知两件事,由此可见自己比不上他,语境中并未阐释孔子把自己和颜回相比之后的评价。理解为和在语境中没有依据,所以赞同更契合语境。我认同“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认为颜回不是可以帮助他的,颜回对孔子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可见颜回虽是孔子弟子中最好学的,但却不能提出异议,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大概孔子所希望的能够与之教学相长的弟子。所以我认为孔子不会说自己不如颜回。【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弗”,不;“与”,赞同;“女”,你。“弗”,不;“与”,连词,和;“女”,你。(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材料“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可知,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可见这句话的语境是孔子问子贡和颜回谁更厉害一些,子贡认为自己比不上他,语境中并未阐释孔子把自己和颜回相比之后的评价。认同“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是孔子最为器重的学生,他不仅勤于学习,而且善于融会贯通,对一个道理领悟透彻,触类旁通,无所遗漏。就连素日以机敏聪慧著称的子贡都坦陈自己赶不上颜回,因为他自己对一个道理的领悟,虽有相当把握,但是还没有到透彻与周全的程度。孔子博闻广记,领悟力非凡,但还是认为自己和子贡在对道理的领悟和触类旁通上赶不上颜回。就老师不必各方面都胜过学生而言,孔子立下了表率。翻译:①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论语 为政》)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论语 公冶长》)③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论语 雍也》)④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论语 先进》)1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风”“草”两个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统治者的德行对普通百姓的影响。统治者德行善美,普通百姓就会修德向善;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不修德向善,社会风气就会败坏。孔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比喻治国理政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这一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喻冉有、季路没有像盲人的领路人一样尽心尽力地匡正季氏过失,阻止季氏讨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像管理员一样忠于职守。任虎兕窜出笼子,让龟玉毁在匣子里。虎兕比喻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龟玉比喻颛臾。这两处比喻,准确到位地表现了孔子对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否定态度,也形象地表达了其对弟子冉有、季路的批评,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中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此句把“君子之德”比作“风”,把“小人之德”比作“草”,风吹草,草就倒伏。形象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对人的教化作用。这是季康子问政,运用比喻修辞,用生活中常见的“风吹草伏”的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为政以德,用道德来感化人民,这是真正为政的道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意思是,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把“不尽力匡正过失的行为”比作“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使为政需要扶持,辅助者要尽心尽力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把“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参考译文:①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 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②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14.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而执着不易,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治国主张。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当下,依然能激励人们投身新时代,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一种比“佛系”更为无欲无求的“躺平”心态一定要抛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这段话出自《论语》大意是: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接舆的意思“现在已经不是凤凰能够出现的盛世,那些从政者无德天能,以后难免走向灭亡。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政治黑暗已是定局,天法改变,只有寄希望于未来出现圣人君子,实行仁政,造福苍生。” 抱着对这个时世已经失望了的态度,劝贤者归隐。“欲与之言”意思是:想同他谈谈,谈什么,可以想象无外乎人生观、价值观,儒家的入世思想,“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消极避世不是孔子所能接受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治国主张。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孔子这种态度的现实意义,要从孔子行为本身的价值“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习主席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当今在年轻人中间,有一种比“佛系”更为无欲无求的“躺平”心态产生,这与“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相左。15.孔子主张通过观察来识人(或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孔子识人注重行动,认为应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等来识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 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在这里,孔子教给我们一套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经此三步,就能对一个人做出较为彻底的认识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无处遁形。“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孔子在这里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大家都讨厌这个人,必须自己加以考察判断;大家都公认为好的,我也一定要仔细观察他。孔子主张要仔细考察,不论众好、众恶都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认真考察而后得出自己的见解。综上所述,可知孔子主张通过观察来识人,要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等来识人。16.(1)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穷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之中。(2)不仁之人,失其本心:长期处于穷困之中,就会胡作非为;长期处于富贵之中,就会骄横放纵。(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不仁者”,没有仁德的人;“约”,穷困;乐,指富贵。(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考生作答本题可以结合材料二中的“若不仁之人久处约,则必斯滥为道……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材料三中的“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人乐必淫”进行总结概括。也就是不仁者长期处于穷困之中或是富贵之中都会“失其本心”,长期处于穷困之中,就会胡作非为;长期处于富贵之中,就会骄横放纵。17.顺序是:321理由:孔子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对仁的基本内涵的阐释;孔子答“爱人”,是对仁的根本精神的说明;孔子答“仁者先难而后获”,是对“执事敬”的丰富和充实,讲得是对事的基本态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第一个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平常在家要谦恭而端庄,出外做事要谨慎而敬业,对待他人要忠实而诚信。这几种品德,即使去了尚未开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丢弃呀。是对仁的基本内涵的阐释。仁道,就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虽广大而高远,归纳起来,不外乎对己、对事、对人三项。对己突出一个“恭”字,对事突出一个“敬”字,对人突出一个“忠”字,做到这三条,便可算是实践了仁的精神。这是人类普遍通行的法则,故而孔子强调,人的这些宝贵品质,“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第二个是“爱人”,意思是:对人慈爱,是对仁的根本精神的说明。“爱人”其内涵跟孔子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要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第三个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作为仁者对难做的事情,都是做在别人的前面,有收获结果的时候,他却是在别人后。这里是讲仁的用,作人处世的仁,是对“执事敬”的丰富和充实,讲得是对事的基本态度。18.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D.“‘言必信,行必果’属于第二个层次”错。文中有两次“敢问其次”,而“言必信,行必果”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故选D。参考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19.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C.“意思是即使出使了很多地方,又有什么用呢?”错,“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里的“多”不是出使了很多地方,而是诗读的多。故选C。参考译文: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20.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D.“礼是内在的,仁是外在的”错。结合“克己复礼为仁”等可知,“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内在的精神原则。故选D。参考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21、(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近取譬)。(2).孔子认为,圣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个要求。而对普通人而言,有仁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首先理解“忠恕”思想,“忠”指的是内心的真诚,指一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可见,是“忠”的表现。“恕”就是将心比心,己之所欲,推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成人之美和宽容。“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是,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可见,是“恕”的表现。(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结合“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可知,孔子认为“圣”的标准尧和舜都难以做到;结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可知,孔子认为普通人能够推己及人,做到用“仁”的标准要求自己。由此可知,孔子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参考译文:(1)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2)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3)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22(1).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古代经典),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2).要广泛学习,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要服从礼制的约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文质彬彬亦可,文质兼美、文质兼备不可以)所作所为不离经叛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博学”,广泛地学习;“约之以礼”,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礼约之;“畔”,通假字,通“叛”,背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本句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该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地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能广博地学习文献,并且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违背正道了吧!”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23、(1).①弘:弘大、宽宏、强大;毅:刚毅、坚毅、坚定。②斯文:(古代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或(古代的)文明文化。(2).①能认识到传承文化的艰巨性,并对自身品格素质有较高要求;②把仁作为自己的重任,并终身奉行;③自信天赋使命,主动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④在遭遇困厄时,仍然坚信自己肩负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使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是“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所以“弘毅”的意思是“弘大刚毅”,弘:弘大、宽宏、强大;毅:刚毅、坚毅、坚定。“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所以“斯文”的意思是“(古代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或(古代的)文明文化”。(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材料内容,归纳概括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关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得出曾子认识到传承文化的艰巨性。为传承文化任务,曾子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也就是说士人为了完成传承文化这个艰巨的任务,要提高自己的品格素质;根据“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得出“把仁作为自己的重任,并终身奉行”;“士不可以不弘毅”意思是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是说士人要主动让自己变得弘大刚毅,以便去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也就是古代的士人自信天赋使命,主动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还有《子罕》中“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孔子师徒一行人走到匡地时,被误认为是曾经攻打过匡地的阳货,故将他们围困达五天之久。不过,在横祸当头之际,孔子却不为所动,而且还很自信地对弟子们说,自己肩负着上天的使命,是向世人传播历史文化的,匡地的人不敢把我怎么样。这番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孔子对于上天赋予自己传承文明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在遭遇困厄时,仍然坚信自己肩负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使命。参考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泰伯》)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子罕》)24、(1).与诚信的人交朋友(2).可以。理由:“贞而不谅”意为坚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管仲不死节而辅佐桓公,是为了安定天下、造福百姓,坚守了更崇高的道义,如果以身殉难,只是遵守了对主公一人的小信,非君子格局。启示:国家和人民的公义高于私人的小信,当二者冲突时,我们要舍小节而存大义。比如不能为了所谓的“兄弟信义”而包庇罪恶、损害法度。【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友”:与……交朋友。谅:诚信的人。(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原文观点的能力。“贞而不谅”指“讲大信,而不拘泥于守小信”,从材料三管仲的行为来看,他原来辅佐公子纠,但在桓公杀了公子纠之后没有为他殉死,却去辅佐桓公,这是因为他的目的是为了“一匡天下”,而不是只效忠于某个诸侯。最后能够让“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见,他看重的更是大信,而不是小信,是为了造福百姓,而不是为了个人声誉,这是明显的坚守更崇高的道义。如果他为公子纠死节,那也只是为一个诸侯而死,只遵守了对主公一人的小信,这不是孔子所说的“大信”。启示题可以按照“认识+做法”的思路回答,认识可以写这样做的好处、不这样做的危害、举现实中的具体例说明等等。在思考问题时不必局限于“学生”身份,我们可以代表青年,代表社会中的个体,直面的是某些社会现象,这样思考问题会更开阔一些。如不能为了个人名声而放弃国家民族公义;“贞而不谅”的句式就提醒我们,启示也可以按照“……而非……”的类似结构作答,二者应该是有一定对立关系。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孔子说:“君子讲大信,而不拘泥于守小信。”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25.(1)君子更看重仁道的追求。(2)君子在困境中依然能坚守理想和操守。(3)君子易于相处却难以取悦。【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①孔子主张的“道”,指的是立身行事、治国安邦之道。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道。只有追求仁道,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可见与衣食等物质享受相比,君子更看重仁道的追求。②这是孔子告诉人们怎样渡过困难的一段名言。人生总难免有窘困的时候,面对困窘的境遇,孔子认为重要的是要坚持理想和操守。子路的愤怒并非没有道理,自己一心秉持德行和操守,却陷入窘困的境地,无所通达,而作恶多端的人反而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故开始质疑自己一直所坚守的信念。孔子回答他说,君子固然也有困窘的时候,但还是能以道自处,不同于小人一到窘困之时就乱了心性,胡作非为。可见孔子认为的君子在困境中依然能坚守理想和操守。③在孔子看来,君子是很容易相处的,他平易近人,但是你很难取悦于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反而会惹得他不高兴。君子在用人的时候会量才受职,而不是任人唯亲。小人的特点在于你取悦于他很容易,但是相处很难。比如说你给他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不在乎。表面上大家都高兴了,但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共事的。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君子和小人的个人修养。君子一般都有着良好的个人修养,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就比较高,对他人则比较宽容,这是他们容易相处的原因。小人就不同了,他们根本谈不上什么个人修养,人品上不免有缺陷,喜怒无常,见利忘义,所以难以共事却容易取悦。可见君子易于相处却难以取悦。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论语。卫灵公》)②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论语 卫灵公》)③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情很容易,但要取得他的欢心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能按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要想讨好他却很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好他,他也会很高兴;但在用人的时候,却是要百般挑剔、求全责备的。”(《论语 子路》)26.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上实施教化。认识:物质决定精神。人们只有物质富裕了,才会精神上的追求。【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1)第一问:结合句子的意思概括即可。画线句的意思是“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上实施教化”。(2)第二问:孔子的主张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富民,就是要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教民,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提高百姓的思想道德素质。物质是基础,是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实生活中,生存、温饱问题总是第一位的,所谓“饥寒生盗心”、“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物质生活没有满足,生存问题没有解决,那教育人民懂得道理,是无法做到的。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搞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对现实也有借鉴、指导意义。【点睛】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子。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27(1).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的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2).相同点:都主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启示:即使是孔子与曾子这样的圣人尚且主张不耻下问,我们在学习上更应该谦虚,面对不懂的地方,要多请教询问他人。【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有:有学问。无:没有学问。实:充满,指满腹知识。虚:空虚,指没有知识。犯:被冒犯。校:指计较。(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孔子说的话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与曾子话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意思都是一样的,即“不耻下问”。孔子是圣人,曾子是亚圣,他们的学识和道德水平都远超当时的其他人,然而他们却始终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愿意向远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习,即使自己有知识,面对自己不曾接触过的领域,也诚恳询问。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上要保持谦虚心态,时刻向他人请教,而不要骄傲自满。28、(1).宰予在白天睡觉 白天黑夜都不停止(2).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利用时间,不断学习,增加个体生命质量;时间飞逝,时不我待;利用时间,事业有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宰予昼寝”,意思是“宰予在白天睡觉”。其中“昼”是状语,“在白天”。“不舍昼夜”,意思是“白天黑夜都不停止”。其中“舍”意思是“停止”。(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第一则,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为何震怒?是因为觉得宰予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限的生命,每一寸光阴都是宝贵的,怎么能大白天睡觉呢?可见孔子是不能容忍浪费时间的。第二则体现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孔子渴望再多给他五十年,不是用来享受,而是用来学习《易经》,表达了孔子利用时间,不断学习的观点;他认为学了《易经》自己就没有大过错了,体现了他重视个人生命质量的观点。第三则,孔子面对奔涌不息的大河,发出了时不我待的感慨。流水一去不复返,无论昼夜永不停息。观于水而悟人生之道,尽管过去的已经过去,但应该时时刻刻保持自强不息、永不懈怠的精神。第四则,这一章体现了孔子渴望利用时间事业有成的感慨。孔子自言,如果有执政的机会,自己能够做到一年见效,三年成功。孔子之所以如此自信,绝不是在说大话。这样说的原因在于,他有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想和施政方针。具体而言,那就是以礼治国、以德治国和以仁治国。如果给他时间和机会,他一定会有所成就。参考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公冶长》)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述而》)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子罕》)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之内就可以见到成效了,三年便能成效显著。” (《子路》)29.(1)第一种翻译:君子没有什么可争夺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赛射箭吧!第二种翻译:君子不以力相争,如果一定要以相力争的话,那么礼射之时可以!(2).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为人宽怀礼让,不与人争夺(或:不以力与人相争);追求道义,不在意物质生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识人、断言;能够做到乐知天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种翻译,“所争”,所字结构,争夺的事情;“必”,一定;“射”,射箭;“必也射乎”,判断句,一定是比赛射箭。第二种翻译,“争”,以力相争;“必也射乎”,那么礼射之时可以。(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中,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是胸襟开阔之人,不要拘泥于小事。真正的君子对自己有着很强的自控力,他们可以管住自己内心的欲望,可以随时享受来自生命本身的喜悦和满足。因此,他们不必再与他人争抢什么。若是非要分出高下的话,他们也会光明正大地与对方展开竞争,绝不会在暗地里给人“下绊子”,充分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性。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是衣食,担忧的是能否学到道,而不担忧贫穷,由此可知,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追求道义,而不在意物质生活。材料三中,孔子认为,君子推举人要重实绩,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能使工于言辞却无实行的巧言者得幸当道,也不能因为那人有了缺点就废弃了他有益的建言。材料四中,孔子提出君子立身处事的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来分析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