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这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榜了!快来涨姿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东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韶关这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榜了!快来涨姿势!

韶关这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榜了!快来涨姿势!

2024-07-13 06: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澄江青草狮由张氏传人张仲油当年在福建莆田南少林寺习武学艺归来首创,张仲油用青草绑住利是挂于大门,配合南拳等武术,创造出别开生面的青草狮舞,青草狮此名也一直延用至今。

在康熙十六年《始兴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元夕闹花灯少年子弟鲜衣炫服擎龙舞狮所到人家俱送酒餚银钱。其中所言“舞狮”就是澄江镇的青草狮。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

萧统太子祭祀

民俗

萧统,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约公元530年间,萧统驻始兴郡。时年,始兴南雄一带瘟疫横行,民众死人无数。萧统太子为治病救人,亲自上山为民寻找药物,在南雄城边的瑞应山(今三影塔一带),捉住一只貔貅,斩其角,磨水给民众治病,很快扑灭了这场瘟疫。百姓得救了,可是萧统太子却被貔貅咬伤而染上疫病,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病亡,后人为纪念这位舍已救民的太子,珠玑巷的村民便给萧统太子塑了一个金身菩萨,放在珠玑巷中门楼供奉,烧香祭祀,一千多年来,香火未曾断过。

自萧统太子逝世后,每年的端午节这天,珠玑巷的村民便举行盛大的游行庙会,抬着萧统太子的金身菩萨化身绕珠玑古巷巡游,演绎其捉貔貅为民治病的故事(即“装故事”),以此纪念萧统太子舍已为民的传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这个风俗流传到后来便成了珠玑古巷的特色民俗端午抬龙船、唱龙船歌和装故事。

过山瑶民间传统舞蹈

传统舞蹈

过山瑶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必背镇、游溪镇、东坪镇的瑶族社会,其中以必背镇保存最为完整。乳源瑶族的传统舞蹈具有古朴、简单、节奏感强等特点,动作变化少,随着音乐节奏一蹲一起,每一个动作都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分,如此反复多次。

瑶族传统舞蹈与西汉时期用以祭祀农神后稷“灵星舞”有相似之处,因“灵星舞”已失传,瑶族传统舞蹈与灵星舞蹈的关系难以考证,但两者均反映了古代农耕文化的繁荣。

西京古道传说故事

民间文学

“西京古道传说故事”是自古以来,以西京古道为依托,产生和较早流传在西京古道上的民间文学。

西京古道开凿于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北接五岭之一的骑田岭,南经湖南宜章,广东乐昌、乳源、曲江至英德浛洸,全程500余里。在两千年的沧桑岁月里,古道走过的人无数,发生的事无数,流传的传说故事无数。

涂氏水车制造技艺

传统技艺

水车是粤、桂、赣、湘、鄂、川、渝、闽、滇、黔、琼等南方地区提取水源的传统农具。地处粤北的韶关山区农村,水车有辽阔的用武之地,世代传承的斗子式阳水车是韶关武江区江湾涂氏家族成功提取山区水资源的农具。

涂氏研制的水车为斗子式阳水车为主,曾祖父涂吉纯首次研制出适用于高落差水资源的家乡江湾山区的一架同时可带两碓的斗子式阳水车,比阴水车要高出20-30倍力量。所带动水磨水磁,四轮碾是很有利用价值的,从环保和节能的角度看,古法的水车仍然有优势。

乐昌公主的传说

民间文学

乐昌地处岭南,广东西北部,是粤、湘、桂、赣四省交汇中心,自古向有“楚越要冲”,“入粤门户”和“广东北大门”之称。先秦时属百粤之地,秦属南海郡。秦末,赵佗称帝岭南,乐昌属南越国。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名为梁化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梁化为乐昌县。成语“破镜重圆”便由乐昌公主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而来。

乐昌公主隐姓埋名于“大隋粤境第一县”梁化县,促进了当时有“南蛮”之称的岭南文化的发展,促成了“乐邑之地,佑文轻武”的社会意识形态,也给乐昌地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

仁化竹篾编织技艺

传统技艺

目前在仁化闻韶、长江、丹霞街道等地都有农户从事竹篾编织制作工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属于家族传承形式。仁化县县志记载:竹柔韧篾与白藤以为麻织之布。

竹篾编织以竹子为材料,闻韶、长江盛产优质竹子,编织所选取的竹子要过了夏至,因为夏至之前选出来的竹子易长虫子,编织好的竹制品不宜存放。

杨泰和米饼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长江米饼”是由“茶饼”演变而来,据代表性传承人杨光善口述,早在明清时期,粤、湘、赣一带的人们逢年过节就会聚在一起制作“炒米饼”(茶饼),后来掺入白糖,“炒米饼”也被当地人称之为“白糖饼”。

当时以杨家制作的“白糖饼”最为胜名,随后便创办了《泰和》饼店,开始批量生产销售,经过几代人继承创新,使其品质更加纯美、口感更加香甜润滑,至今《泰和》饼店生产的“米饼”仍是粤、湘、赣一带,甚至是粤北和珠三角人们颇为喜爱的零食(小吃)和送礼佳品。

犁市胡氏蔡家拳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浈江犁市镇地处韶关城区北部,地临浈、武两水之间,西接武江重阳、北连乐昌属地、东临浈水与仁化县邻。犁市镇属东雷村蔡家拳,属何恩传蔡家拳脉一支。本支蔡家拳以胡氏家承。

浈江蔡家拳系于清中晚期自广东中山传入浈江。史载,清乾隆年间,有中山何家辉(俗名烂头何)至南少林学习蔡家拳,学成后返乡,收徒授拳。三传至刘纪,再传刘九如、何恩。清嘉庆年间,何恩以授武为业,将蔡家拳传入粤北从化、花县,以及韶关曲江等地。自此,蔡家拳在粤北地区流行。

翁城地窖酒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翁城地窖酒是流行于翁源客家民俗的一种土酿米酒。其酿制技艺形成于清代,传至民国,为保证酒质,翁城镇民间利用酿造米糟创制酒饼,改良土酒酿造术,将生产出的米酒放到地下窖存多年。最后形成工艺独特,酒香甘醇的成品米酒。民国时期,翁城镇所产酒饼、米酒远销江西、湖南、广西、福建等地,享誉华南地区。

曲江柴烧陶艺

传统技艺

柴烧技艺是中国古老的一种烧制方法,木材是主要的加热燃料,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煤窑、气窑、电窑的普及,柴烧陶艺被慢慢的退出视线,柴窑烧制技艺更面临失传。

韶关市曲江区白土镇以盛产陶土而得名,地处北江河畔,据《曲江文物志》记载:在白土镇下乡村新厂一带发现有宋代窑址群,出土有罐、壶、碗、碟、钵、盆、莲瓣炉等日用器皿。下乡村许氏家族自南宋末由江西迁居至此开基,一直有用柴窑烧制陶瓷的传统工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传统技艺的传承少不了历代陶艺人的辛苦付出和不断创新的智慧,让作品产生新的生命力。

樟市黄豆腐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樟市镇位于曲江下游,依山傍水,土地宽阔,耕地平整,一年四季雨水流沛,农作物中黄豆成为丰产作物。由于本地盛产黄豆,豆产品成为当地的重要食品。逢年过节,每家必做豆腐,豆腐成为客家餐中的美味佳肴,是农村客家人的传统制作食品。

樟市黄豆腐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地农民自古就有制作黄豆腐的传统技艺。全镇原有黄豆腐作坊十多家,但由于制作黄豆腐花时长功夫多、耗时费力,现只剩三、四家。据樟市黄豆腐第三代传承人欧家纯说,其祖父欧亚昌把此技艺传承给其父亲欧新泰等五兄弟,目前只有欧新泰这一脉传承。

说了这么多,

家乡这些“非遗”你都了解了吗?

来源丨韶关日报 黄俊

图片丨市文广新局提供、部分来自网络

整理丨最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