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关注钟南山,而他背后的这支“国家队”,你知道有多拼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东刘小青简介 都在关注钟南山,而他背后的这支“国家队”,你知道有多拼么?

都在关注钟南山,而他背后的这支“国家队”,你知道有多拼么?

2023-12-18 22: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央广网广州3月6日消息(记者 彭小毛 王雪薇)“医务人员要上战场,像军人一样、像战士一样去战斗,希望同学们发扬南山风格和抗非精神……”

  3月2日,广州医科大学的新学期“第一课”如约而至。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在此次疫情中,能把“南山风格”拿出来授课的,恐怕只有广州医科大学了。

 

开学第一课现场连线正在武汉协和西院ICU的广医医疗队(央广网发 广州医科大学供图)

 

  从17年前的非典,到如今的新冠肺炎,每一次“广医大”都冲到了最前线,广州市政府近日甚至为它开了一次专场新闻通气会,这在全国都很少见。

  如果说,低调实干是广东人的特色,那么“广医大”把广东人的这一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你可以不知道“广医大”,但你不能不知道这里有名声显赫的广州“呼研所”――国内唯一的呼吸系统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你更不能不知道,这里还有大名鼎鼎的钟南山院士!

  “南山风格”因此成为“广医大”师生职业的坐标和独享的荣耀!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这支“呼吸领域的国家队”同时开辟了四个主战场,屡屡扮演着“特种兵”的角色。

 

  战疫“第二战场”:

  此处无声胜有声

  在这场战“疫”中,“广医大”有两条战线彼此交叉、配合默契:一条是名声赫赫、战功赫赫的疫情防控战线,另一条是默默无闻却同样战功赫赫的科研战线。正是这个看似默默无闻的第二战场,不时传出让人惊喜的新成果、新突破!

  对一所医科类院校来说,科研成果是“必答题”。拥有我国呼吸领域唯一“国”字号的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呼研院、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同时设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资料显示,成立于1979年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2017年更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简称“呼研院”),是国内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机构,设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研所产学研平台合为一体。

  在钟南山的带领下,“呼研院”如今拥有两个业界“唯一”,即:国内唯一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内唯一的一家集重点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中心于一体的单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呼吸领域“国家队”。

  疫情发生后,广州医科大学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顾问、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冉丕鑫教授为组长的抗击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小组,在病毒溯源、检测技术、中医药防治、临床诊疗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基本涵盖了疫情研究的几大主攻方向。

  进入2月份,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消息陆续传来:

  2月5日,专门从事冠状病毒研究的赵金存教授带领团队,首次从广州本地被感染的病例样本中,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紧接着又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和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对于开展疫苗和药物研究,以及制定疫情防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钟南山团队从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央广网发 广州医科大学供图)

 

  2月26日,赵金存教授研究团队又联合多个单位,成功构建了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冠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有效缓解了我国新冠病毒研究中动物模型缺乏的问题。(相关报道:钟南山团队成功构建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动物模型)

  专门从事中医药治疗呼吸疾病研究的杨子峰教授带领团队,对50余个抗病毒中成药和化学药进行了筛选,发现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等中成药在体外抑制新冠病毒及其导致的细胞病变作用,证实了磷酸氯喹、阿比多尔、瑞德西韦等化学药物具有体外抗病毒作用;

  从事疫苗研究的陈凌教授率团队联合多个单位,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

 

2月28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通过大样本的研究揭示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

 

  过去的这一个多月,由广州医科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小组发布的每一项成果,都引来外界高度关注,对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月21日,广东省举行第一次疫情新闻发布会,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钟南山院士宣布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

  在2月27日参加广州医科大学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上,钟南山院士再次回忆了当时的场景:“广州医科大学在国家部署的战略层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第一个是1月21日提出明确的‘人传人’和医护人员被感染的事实,这对国家考虑病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验室,方寸之地,不接触病人,但直面病毒。科研攻关,以数据和样本为支撑,考验科研人员的不仅是攻关能力,更有讲出事实的勇气与担当。

 

  广医一院:“硬核”之“核”

  “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当年非典时期钟南山院士的这句话,至今听来仍然掷地有声。

  时隔17年,这次的抗击新冠肺炎还是一样。

  据悉,广州医科大学有3所附属医院入选省市区定点救治医院。其中,广州最危重的一批病人都收治在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截至2月27日,已累计收治重症或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7例,其中4个患者使用人工膜肺ECMO,治愈出院3例,无死亡病例。

 

广医一院ICU,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投入紧张的救治工作中(央广网发 广医一院供图)

 

  为何是广医一院来收治危重病人?

  因为它是全国12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协作网医院之一;因为这里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钟南山的所在单位;因为大名鼎鼎的“呼研院”就设在这里,无论是医护水平,还是医疗资源,都是国内目前最顶尖的……

  如果说,广州医科大学是抗疫“硬核”;那么,广医一院就是“硬核”之“核”。

  然而,收治最危重病人,对医疗救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旦稍有疏漏,医护人员会“成片”的倒下。当年的非典,不少医院在这方面都有极其惨痛的教训。

  据广东省和广州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专家组副组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黎毅敏介绍,早在2019年12月31日,医院就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启动相关物资、培训、收治流程、使用负压病房检测等准备工作。

  1月21日,医院二级预案启动,建立起“发热门诊―急诊负压病房―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的四级防控防线。1月24日,全院进入一级响应应急状态。

  1月26日,“战斗”正式打响。广医一院接收了第一例确诊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当时患者杨凯安(化名)已经做了气管插管,情况非常危急。在钟南山院士的亲自带领下,重症医学科带头人黎毅敏教授、主任刘晓青及陈思蓓、徐永昊、刘学松等骨干力量全部上阵。

  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奋战,杨凯安的病情逐渐好转。但命运弄人,2月3日,他的弟弟杨凯全(化名)也被转入了广医一院,而且情况更严重。

  “弟弟转入后,高烧、肺部渗出增加、脓毒性休克、急性肾损伤”。据医生徐永昊回忆,已经做好了给患者上体外膜肺(ECMO)的准备。

  得知弟弟躺在隔壁房间,意识已经逐渐清醒的杨凯安,显得非常焦急与不安。

  医者仁心。在做好救护之余,医护人员还当起了兄弟俩的“信使”,把两个人的情况告诉给对方,鼓励他们共同战胜病魔!2月13日,哥哥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第二天,弟弟也成功拔管脱离了呼吸机。

 

 

  为了让二人能近距离交流、互相鼓劲,医护人员把两张床拼在了一起。当看到哥哥握起弟弟的手,不少在场医护人员的眼睛也都湿润了。

  作为广东抗疫的“战略大本营”,广医一院及早进入“战备状态”,对日后驰援外地、输送“急救队”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一例例危重型患者的治愈,更是极大地提振了士气。

 

  “武汉会战”:

  谁是“粤军”援鄂第一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一定赢!中国一定行!”出征前,桑岭写下了这句誓言。

 

桑岭医生手写出征宣言(央广网发 广州医科大学供图)

 

  1月23日,除夕前一天,来自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的“80后”副主任医师桑岭接到紧急调令,被选派参加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冠肺炎专家队驰援荆楚,成为广东第一位奔赴武汉战“疫”前线的骨干医生,成为“粤军”援鄂第一人!

 

出发前,桑岭依旧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央广网发 广州医科大学供图)

 

  当天恰逢武汉“封城”首日,桑岭只身一人乘坐高铁从广州出发,因武汉交通管控,只能先到临近武汉的城市再转车,当晚8点才到达武汉。第二天一早,桑岭前往金银潭医院报到。

  此时的金银潭医院是全国关注的“焦点战场”,病例数量不断攀升,而且很多都是危重症患者。

  回忆起最早到达金银潭医院时的场景,桑岭形容“感觉心态有点崩了”。因为起初一两个重症病例救治接连失败,让医护人员的信心备受打击。当时他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就是先救活一个ICU重症患者。

  让他欣慰的是,小目标很快实现了,而且救治率不断提高。截至2月27日,他负责管理的重症病区已收治危重型患者60多例,成功拔管患者有4例,转出重症病区的危重型患者20余例。

  在桑岭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广医人被派到湖北,其中有不少医护人员都参加过当年的抗击非典战斗。比如曾荣立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的徐远达,在广州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他的故事。

  17年前,那时候他还是“小徐”医生,在广医一院ICU三个月没有休过假,为抢救病人48小时没合过眼。唯一一次请假两个小时,是为了给突发心脏病的父亲办住院手续。

  尽管自己一度被感染非典、住进了ICU抢救,但当疫情再次来袭时,他依然冲在了最前面,只不过这回是以“ICU主任”的身份,前往武汉支援协和医院西院的ICU建设与管理工作。

  2月3日晚,新改造的ICU开始运作,当晚就为2名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是协和医院西院区第一、第二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至今,他们已经收治危重症患者59人,累计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54人,拔管成功13人。

 

徐远达主任与队员准备转运患者(央广网发 广医一院供图)

 

  每日新收患者,徐远达必定会穿着防护服进去指导协调。遇上抢救,在里面得待上五六个小时,等到患者抢救成功、病情稳定才出来。有人建议他可以通过呼叫机或者手机视频来指导,但他每次都坚持说:“我不放心里面的病人,我要进去看看。”

  从1月23日第一批驰援人员奔赴武汉开始,广州医科大学已派出了58人支援湖北,分别来自广医一院、广医二院、广医三院、广医五院、广医肿瘤医院等医院。该校7家直属医院中,有5家都参与了战“疫”!

 

 

  其中,进驻武汉协和西院ICU、由广医一院张挪富副院长带领的23人医疗队,于近日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40多天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桑岭、支援汉口医院重症病房的谢佳星、支援武汉协和西院ICU的黄敬烨等人,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此外,由周荣教授自发组织的检测和防控团队正在黄冈支援;广州医科大学第六批预备队也在筹建中,计划前往荆州参与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派出精兵强将驰援湖北外,广州医科大学“呼研院”还有23人“组团”接管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这也是继科研一线、广医一院ICU、武汉协和西院ICU之后,广医大在此次疫情中的第四个主战场。

 

  让“硬核”更硬:

  从“飞行队”到“特种兵”

  做科研,做到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战略层面的部署;做临床,在粤汉两地开辟多个主战场,而且还是“组团”接管抢救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重症监护室。

  为什么广州医科大学可以做到?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冉丕鑫表示,在经历了2003年SARS之后,实验室专门设置了一个“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与肺损伤”研究方向,让“硬核”更硬,让“尖刀”更尖,具体做法是:“引进了一批人才,搭建一批平台,在这个方面围绕相关的临床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冉丕鑫说,这些年来,实验室将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聚焦临床诊疗工作碰到的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正是实验室这个特有的优势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17年前,广医一院呼研所共收治了过百名“非典”患者,其中近一半是需要插管的最危重病人。不仅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而且大大减轻了兄弟医院的压力,成为同行们的“靠山”。

  如今,同样是这支“国家队”,在科研和临床两条战线、四大战场上,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经过一次次的大考,从“飞行队”逐渐进化为“特种兵”。

  “非典期间,我们有一支‘飞行队’,专门负责外地病人的会诊工作;这次抗新冠一役,我们有一支‘特种兵’,他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和现代网络,负责省内外重症病例的会诊、接送转运和救治工作。”冉丕鑫解释说。

  然而,有一些无形的东西一直未曾改变,比如“奉献、钻研、开拓、合群”的“南山风格”,比如“临危不惧、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抗非精神”,比如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的党旗,正如3月2日钟南山院士领誓“白衣战士”火线入党时所说的一样,“现在正是需要党员站出来的时候!”

 

钟南山院士领誓(央广记者 周羽 摄)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广医一院、广医三院驰援武汉医疗小组都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

  “虽然党支部是临时的,但是党心不临时、作用不临时”,广医一院武汉协和西院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表示,“要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第一线,让党放心,让人民安心。”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冉丕鑫看来,“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在一线的表率作用,使我们的团队一直能够保持旺盛的士气和战斗力。”

  医者仁心,仁心报国。

  在这次疫情中,无论是奋战在科研一线的赵金存、杨子峰,坚守“大本营”的刘晓晴、陈思蓓、徐永昊,还是“粤军”援鄂第一人桑岭,时隔17年再战疫情的张挪富、徐远达……每一个广医人的背后,都烙印着“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的信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