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进餐的细节组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幼儿进餐环节的组织与管理 幼儿园进餐的细节组织

幼儿园进餐的细节组织

2024-07-13 2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创设宽松的就餐环境,开展餐前食谱播报活动,促进幼儿食欲。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活动的主要目的。

主要的方法是开展餐前播报活动,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为了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每天由值日生提前一天在家中和家长一起收集当天食谱的相关营养知识,在每餐前当小小信息播报员,向全体同伴播报当餐的食谱及其营养价值。

中小班孩子自主性不够,对于饮食的营养价值认识不清。老师就事先了解当天的菜谱,利用网络搜索菜肴营养价值的图文,在餐前给孩子看。色彩艳丽的图片,加上教师生动的描述,不仅让幼儿了解每种菜对自己的身体生长的好处,还营造了孩子想吃、乐吃、爱吃的心理氛围,当保育员把饭端到班上时,用饭菜的香味再次调动孩子们的食欲。

就餐时的细节组织

1. 把握好幼儿就餐时间,掌握正确的就餐方法 。

专家指出,就餐时间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到孩子营养素的合理摄取,由于铁摄入不足,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增高。儿保专家主张,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幼儿每次就餐所用时间在30~40分钟为宜。

因此,班级教师和保育员针对吃饭过快的幼儿,及时提醒其细嚼慢咽,对幼儿进餐环节中出现的边吃边玩、东张西望,把饭含在嘴巴里不肯吞下去,吃饭耗时过慢的幼儿,找出具体原因具体分析,老师尝试用进步星,或午餐中多出来的水果、点心奖励有进步的孩子,或用餐后活动如玩具分享、自主游戏等来吸引他们尽量吃快。

让幼儿逐步自觉调整用餐时间。小班幼儿是用勺子进餐,中大班是用筷子进餐,在小班主要是教给幼儿进餐各环节的方法和要求,如先在椅子上坐端正,一手扶碗一手拿调羹,饭往嘴巴喂时,下面要用碗接住掉下来的饭粒等等。到了中大班就是学习怎样使用筷子正确进餐。

2. 规范幼儿端饭线路,确保进餐中的安全。

在进餐过程中总有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不安全因素,尽管幼儿也是很有序的按顺序进行,免不了还是有因端饭引起泼洒或碰撞,老师也是天天强调注意安全,但还是不尽人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窍门就是,如果所有的幼儿能都围绕在固定的线路上(如逆时针从后到前)进行活动,那么就不会出现交叉现象,就能避免人为的碰撞。老师可以对幼儿分组端饭的线路进行统一规范,每组由组长带队,按固定的顺序进行,无论幼儿谁当组长,位置怎么调整都不影响线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很快明白坐在哪个位置该怎么走,刚开始几天需要老师不断的强调提醒,慢慢就好了。这不是对幼儿的限制,而是一个培养规则意识的极好环节。

3. 关注幼儿的进餐心理健康。

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识、情绪、情感、个性等多方面。

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发展,老师不仅对幼儿身体发育加以照顾,还要对幼儿心理加以保护。因此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认识。在幼儿园进食中,常常听到这样善意的提醒:"好好吃,别说话""不要把米粒撒在桌上"……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

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普遍认为吃饭不说话是一种美德,有利于健康。所以幼儿必须遵守这种传统的美德,时刻提醒自己按要求吃饭,从生理特点来看,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

老师对吃的慢的幼儿的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的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引起幼儿情绪的反感、紧张,造成厌食、畏食。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在饮食中交谈,会使人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性联想。

老师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小班的孩子说话不多,而中、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给幼儿适度的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也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那么,老师是否因此对幼儿的吃饭放松不管呢?给幼儿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老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

在进餐活动中,幼儿愿意相互交流或自言自语,没有影响其他小朋友或破坏进食活动,个性行为就不应受到纪律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些小孩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这时老师就需要维持纪律,让幼儿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学会自控,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4. 良好就餐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现代生活一般都比较优越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形成了吃饭挑剔、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如果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光有丰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健康发育保证。如何让美味的饭菜吃进孩子们的肚子里,成了幼儿园老师们的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针对班上孩子不同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故事引导、榜样示范法。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爱表扬"的特点,利用集体的氛围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请吃饭干净整洁、动手能力强的幼儿示范吃饭样子给大家看,让幼儿明白自己动手吃饭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从而让依赖性强的幼儿开始自己动手吃饭。 

(2)座位调整、小组比赛法。有的老师为了便于管理,把吃得特别慢的幼儿集中在一、二张桌子上督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老师试着把孩子们混搭在一起,这样,幼儿看到自己周围的朋友吃得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了。另外利用幼儿不服输的个性,平时吃饭时看哪组表现更好从而得到更多奖励,依靠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进餐习惯。通过比赛幼儿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了自律性。

5. 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

家长对饮食往往特别关注,因此老师和保育员在分饭时,一定要做到统筹全局,公平对待。这里的公平不是说所有的孩子吃的一样多,而是要根据每位幼儿的饭量添加适量饭菜,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吃好,保育员在第一次分饭时,应以中多量为准,不能为了减少麻烦一下分很多,一方面不利于孩子端,另一方面,容易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尤其是米饭,面条等。特别是胃口差的孩子,盛的饭不能太多,否则会使他养成剩饭的习惯。

反之则使幼儿从自己独立吃饭的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每位幼儿教师必修的基本功,幼儿进餐时,老师应注意到每个幼儿的进餐情况,包括速度和食量等。不能催促幼儿,但要提醒他们时间,不能给幼儿养成偏食的习惯,不爱吃的可以少吃,但不能不吃。与个别幼儿的谈话不能影响其他幼儿,让所有的孩子都在自己眼中。

餐后组织

1. 餐后习惯的指导与养成要充分发挥值日生的作用。

幼儿餐后的习惯同样也需培养和养成,这也是一项重要的进餐礼仪。内容主要有:引导幼儿将自己碗里的食物吃干净,用毛巾擦嘴后,将自己的碗、勺子或筷子、毛巾轻轻地放入固定的容器里;然后用自己的杯子接饮用水漱口,毛巾的使用和漱口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幼儿进餐的速度不一,老师既要照顾进餐中的幼儿,还要照顾餐后的幼儿,这时值日生就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不同的分工,使值日生各司其责,提醒幼儿餐后各项习惯的养成。

2. 餐后活动的组织。

幼儿餐后需要一些安静活动,这个时间段也成了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时间。

幼儿根据意愿选择看图书、捏橡皮泥、搭积木、画日记、小组游戏等各种小活动,老师积极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同伴融洽交往、师幼积极互动的场所,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发展。

来源:星晨学前教育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