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游戏中的幼儿主动性发展及其评估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幼儿坚持性的表现 积木游戏中的幼儿主动性发展及其评估问题

积木游戏中的幼儿主动性发展及其评估问题

2024-07-12 1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什么是幼儿的主动性

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对“主动性”有较多研究。尤其是学前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作为学习品质之一的主动性的发展问题。

鄢超云认为,主动性是指个体不依赖外力推动,在个体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下,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的行为品质,具体包括肯接受任务、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学新知识时会进行合理的冒险等(鄢超云,2009),幼儿的主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对任务时的态度,二是目标意识。〔2〕

谢冬梅则认为,幼儿主动性是指幼儿不依靠外部力量推动,自觉参与游戏、学习活动和探索问题的行动,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之一。〔3〕

美国华盛顿州的《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则将主动性这一发展指标界定为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动进行选择;基本不需要帮助,就能形成一个方案(计划),并按方案做事;在他人帮助下,能说出适宜的冒险和不适宜的冒险(或者危险)之间的区别”(李思娴、郭嘉,2014)。

综上可见,幼儿主动性主要指个体不依赖外力推动,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的行为品质。从个体角度而言,它涉及作出选择与计划、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等;从人际角度而言,它包含同伴相处、解决冲突等。

◆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与积木游戏

1.为什么是积木游戏

虽然目前学界对游戏的分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大多依然会将建构游戏归入创造性游戏的范畴。积木游戏作为建构游戏的一种典型类型,必然具备创造性游戏的诸多特点。因此,在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的发展能得到充分展现。

但研究者发现,已有研究对幼儿主动性发展的探讨多聚焦于一般性、普适性的维度,存在“去情境化”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活动之后,研究者发现,幼儿主动性的表现与游戏情境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为此,本研究以积木游戏为切入点,重点探讨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的表现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一个评估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的框架,以促进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积木游戏进行观察、解读与指导能力的发展。

2.幼儿主动性发展与积木游戏

首先,幼儿的积木游戏行为通常会表现出从无意识摆弄到有计划实现自己意愿的发展过程,遵循从“先做后想”到“边想边做”再到“先想后做”的发展次序。可见,教师如能对幼儿的积木游戏作适宜的引导,幼儿积木游戏的计划性可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推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

其次,幼儿在积木游戏中会遇到与建构有关的不同类别、不同难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因其与情境、游戏、幼儿的操作紧密相连而成为对幼儿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真问题”。幼儿在解决这些真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克服困难、积极思索、坚持钻研,最终获得主动性的发展。

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伴间的交往随之增多。例如,在建构前,幼儿可能会事先协商将要共同建构的作品主题;在建构中,幼儿可能会相互合作,也可能发生人际冲突;建构完成后,幼儿可能会相互评价、分享经验。在处理这些合作、分享与冲突的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也将获得发展。

最后,幼儿的主动性发展是动态、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其中也可能会存在某种“突变”。主动性发展的这种动态性和连续性要求我们不要囿于考察幼儿某个单一的积木游戏活动,而应将幼儿众多的积木游戏活动联系起来考察,以引导幼儿形成完整的经验。

因此,要真正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促进幼儿“经验的重组”,必须对幼儿的相关经验进行连接,以帮助幼儿构建完整的经验,也就是说,要引导幼儿对自己的积木游戏过程及结果进行回顾、反思,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与讨论,只有这样,才能构成杜威所言的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经验”,才能让幼儿在积木游戏中经历“开始-持续-高潮-结束-再开始”等环节,并通过这些环节的展开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可持续发展。而上述问题却是许多研究者所忽视的。

◆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的表现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我们对幼儿积木游戏活动的多次实地观察,我们将积木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分为四个维度:作出选择与计划、解决有关建构问题、解决人际交往问题、回顾总结与反思。

1.作出选择与计划

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幼儿在积木游戏中需要不断作出选择与计划,会经历从初期的探索,到开始想搭建某一作品,再到后来自始至终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有计划搭建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显示,幼儿的选择、计划能力与其语言发展存在积极的正向关系。因此,从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和结构性出发,我们观察到幼儿经历了从运用指示性动作表示选择,到能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意愿,最后到描述包括游戏地点、游戏同伴、建构顺序、建构作品等因素在内的诸多细节的发展过程。

2.解决有关建构问题

在解决建构类问题的过程中,起初,幼儿并不知道问题所在,遇到问题也往往只会用哭泣、尖叫、发脾气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挫败感。随着经验的丰富、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会逐渐明白建构问题之所在,但往往不会马上尝试去解决,通常会转而进行其他活动。这意味着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坚韧性仍有待提高。后期,幼儿会逐渐使用一种,甚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碰到的建构类问题,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坚持和参与。最终,幼儿甚至能走出“自我中心”,主动帮助同伴解决积木游戏中出现的不同类别、不同难度的建构类问题。

3.解决人际交往问题

幼儿在解决积木游戏中的人际交往问题时也经历了类似于解决建构类问题的发展历程:最初,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只会用喊叫或踢咬等方式作出反应;后来,幼儿会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并在成人的提示或帮助下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最后,幼儿能主动帮助其他幼儿解决人际冲突问题。

4.回顾总结与反思

积木游戏的过程及完结后的回顾、总结与反思、讨论和分享等,是构成完整积木游戏“经验”不可或缺的要素。幼儿从最初希望下一次能继续到积木区游戏,到主动谈论积木游戏中的轶事、趣事,再到无需提示就能回忆起积木游戏过程中的顺序及细节等,最后甚至能分析积木游戏中某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幼儿主动性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

◆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的特点

1.游戏计划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简单到复杂

在作出选择和计划这一维度,幼儿会从最初的无意注意发展到有意注意,计划也从无细节发展到包括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伙伴、游戏材料、游戏操作方法、建构顺序等因素在内的多个细节。如小班幼儿,对游戏的选择往往受游戏材料本身的影响,无意中搭建的作品会引发幼儿的想象,幼儿会根据作品“看上去像什么”为其命名。与之不同的是,大班幼儿往往会在积木游戏开始之前就预先设想好自己最终想搭建的建构物。

2.问题解决从盲目到有法,从单一到多样

在解决有关建构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的维度,幼儿会从最初的毫无办法发展到找到办法,且办法的数量、种类、独特性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发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会逐渐降低,克服困难的坚持性会逐渐提升。例如,小班幼儿在垒高过程中出现积木倒塌现象时,往往会选择喊叫、放弃等方式,大班幼儿则不同。我们观察到,一名大班幼儿在搭建“火箭塔”的过程中,多次出现因地面不平、积木间距过大等原因无法实现架空和对称等问题。该名幼儿在面临此类问题时,通过运用观察对称的另一侧、试误、寻求同伴帮助等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并坚持不放弃,最后成功解决问题。

3.回顾讨论从随意到结构化,从凌乱到清晰

在回顾总结与反思这一维度,幼儿会从最初的单纯偏好发展到能从积木游戏的过程、体会、问题解决等角度进行思考和分享。例如,小班幼儿在一次积木游戏结束后往往只会表达自己下次还想玩的意愿,大班幼儿则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出本次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采用的解决策略。上例中搭建“火箭塔”的幼儿,在最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描述了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采用的多种解决方案,如“我问了小东”“我看了一下那一边(对称的另一侧)是怎么搭的”,等等。

◆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评估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适宜性原则

幼儿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对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状况的评估,不仅要着眼在幼儿的现在和过去,更重要是要看到幼儿的未来。通过评估,教师不仅要更好地理解幼儿主动性发展的现实状态,更要明晰幼儿主动性发展的脉络,描画出幼儿主动性发展的“地图”,展现出幼儿发展的方向、可能和潜力,进而为其后续的游戏发展提供适宜的指导。另外,同一年龄段幼儿的主动性发展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应按照每个幼儿的主动性发展水平而不是年龄段,对幼儿进行主动性发展评估。

2.真实科学性原则

对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状况的评估应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但它并不要求教师像心理学研究者那样,对幼儿的主动性进行严密的测查,更强调评估为发展服务。然而,这种对评估真实性的强调并不以牺牲科学性为代价,因为只有科学的评估才是真正对幼儿发展负责的评估,教师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评估的目的、方法、过程和结果。

◆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评估的方法

对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进行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评估,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手段与方法。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出发,我们建议运用包括轶事记录、学习故事、作品分析等在内的定性评估方法和包括频次统计、等级评估等在内的定量评估方法。

◆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评估的量规

等级评估中的量规主要指简要、权威的准则。完整的量规包括:(1)表现水平。(2)表现级别。(3)表现描述。(4)范例。(5)分数线。〔4〕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及现场观察实例,我们将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评估内容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作出选择和计划、解决有关建构问题、解决人际交往问题、回顾总结与反思。

在每个维度,我们根据幼儿主动性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分别设置了五个发展水平,并为每个发展水平提供了详细的行为描述和典型案例,然后依据水平高低分别赋值。现以“作出选择和计划”为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根据幼儿计划意识的明确与否、语言表述的清晰程度和细节描述的详尽程度,我们将幼儿积木游戏中的“作出选择和计划”能力分为五个水平,分别是:

(1)幼儿通过指示性动作表示选择。(2)幼儿用一两个字来表示选择。(3)幼儿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表示选择,但没有描述任何关于如何实施计划的细节。(4)幼儿有计划,并包含一到两个细节;(5)幼儿有计划,并包含三个或更多的细节。

其次,对每个水平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详尽描述。例如,第一个水平——“幼儿通过指示性动作表示选择”,主要指幼儿通过简单的指示性动作来表示选择、计划和决定,如指着某个物体,走上前去触碰或者拿到,或在没有任何外界激励和推动下开始探索或游戏。

再次,对每个水平给出具体而典型的案例。以第一个水平——“幼儿通过指示性动作表示选择”为例,我们给出两个实例:其一,“教师问妞妞想要做什么,她用手指了一下搁物架上的积木块,但并无语言上的说明”;其二,“美美问叶子打算把什么放在城堡大楼的顶端,叶子走到了搁物架前,拿起了三角锥木块,并把它放在了城堡大楼顶端”。

接着,指明每个水平之间的差异。例如,第一个水平和第二个水平的差异,即幼儿能否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行动意向或选择;第二个水平与第三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即幼儿用语言表达选择的完整性;第三个水平和第四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即幼儿用语言表达选择时有无细节描述;第四个水平和第五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即计划细节的详尽性。最后,按照发展水平,依次赋予每个水平一定的数值。如第一个水平赋值为1,第二个水平赋值为2。

◆明确评估视角及核心价值

我们是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取向出发,探讨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的发展及评估的,而非心理学的立场。教师专业成长取向的幼儿主动性发展评估与心理学立场的幼儿主动性发展评估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以教师个体或团队为主,评估是一种观察幼儿积木游戏的专业工具和研究幼儿积木游戏的手段,其目的更多是指向教师游戏支持与指导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幼儿积木游戏水平的提高。

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专业成长取向的积木游戏观察很难深入,主要表现在教师不知道幼儿在积木游戏中的哪些行为是“关键观察点”以及如何深入观察,如何将之与幼儿之前表现出的行为建立起联系,如何将观察和后续的分析与指导有机结合等。教师只有在明确评估视角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才能看清评估的意义和方向,而不至被评估工具所“绑架”,出现“为了评而评”“唯工具”等问题。

◆收集多次、多情境下的评估资料

不同教师在评估幼儿某次积木游戏中的主动性发展状况时,有可能出现水平判定上的差异。而实际上,对积木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状况的评估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适时、多次、多情境下(如家庭、社区、户外积木游戏区等)的观察,充分收集资料后,教师对幼儿主动性的发展状况及其潜能的认识才会更接近实际。

◆注意多元评估手段的有机结合

每种评估手段、方法各有其优势、劣势、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教师只有熟悉、了解并掌握相应的观察技巧和评估手段,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看见、看明、看懂”幼儿积木游戏中的主动性发展,进而促进自身游戏支持与指导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华爱华.教师在积木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J〕.幼儿教育,2014,617.

〔2〕鄢超云,魏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586(6):1-5.

〔3〕谢冬梅.试论幼儿主动性的培养〔J〕.教育导刊,1999,(6):32-34.

〔4〕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4.

图文编辑/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