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看中国三十年的变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年夜饭图片海报 年夜饭,看中国三十年的变迁

年夜饭,看中国三十年的变迁

2023-10-07 1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

舌尖上“年”的历史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百姓每天吃的内容,足以表明这个国家物质丰富的程度。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年夜饭更能突显出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年夜饭的变化也可谓翻天覆地。

年夜饭最早出现的地方

“年夜饭”这个词,据考证,最早出现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苏州文人顾禄的《清嘉录》中:“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团年饭等,因为吃了这顿饭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

1910年皇室年夜饭

1910年春节,宣统二年,末代皇帝溥仪那年四岁。按照惯例,皇室会在太和殿举行国宴,招待王公贵族和外国使节,出于礼节,皇帝只会亲临而不进食。宴会菜品极尽奢靡,据记载,“太和殿大宴原设宴桌210席,用羊百只、酒百瓶。”

那一年的上海春节当天(2月10日)出版的《申报》上有一篇杂谈:“新年各处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别者:门上悬松柏,西例也;贺岁穿貂褂,京式也;体面商人元旦必手笼箭袖,仿宫派也;地方绅董初三日穿补褂拜年,忘忌辰也。”

1953年猪鸡鱼菜成“珍宝”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2月3日出版的《北京日报》上,提及了一户普通人家的年夜饭:“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1959年公社食堂年夜饭

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吃年夜饭。那个时候食材与53年差不太多,在一起吃年味或许更浓一些。在公社每个人都可以吃到年夜饭,其乐融融。

图为1959年燕子矶公社食堂年夜饭

六七十年代凭票供应的食代

近期最火热的展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其中有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让很多观展者驻足,视频名,《年夜饭的变迁》,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年夜饭的变迁。

六七十年代,人们饮食方面的消费占国人收入大部分。为有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人们必须为鸡鸭鱼肉而奔走。那时,物资供应比较匮乏,大多数副食品是凭票供应的。因为供应有限,一定要手快才买到好质量的东西。所以,临近春节,家家都让几个孩子起早贪黑排队去买。

国民经济有所恢复,那个时候的“年夜饭”也成为很多人心中“一年中最好吃的一顿饭”。当时用在吃上的消费,占了普通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

大米、白面、鸡鸭和猪肉开始走进普通百姓的餐桌,但是物资供应还是相对比较匮乏,大多数农副食品是凭票供应的,为了有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老百姓必须为其奔走。

图片来自《年夜饭的变迁》

1962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饱的一顿

1962年,包饺子过春节的京郊农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不少老人回忆道,“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只有过年才能饱饱地吃上一顿大米饭,还有饺子、猪肉。年夜饭的最好的就是解馋。”

图为70年代北方农村的年夜饭,小煤炉上煮着猪蹄子

八九十年代饭店年夜饭成潮流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餐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市场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细菜,这时候,人们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了大棚菜,反季菜,大白菜等冬储菜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图为1982年,北京一家人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图片来自《年夜饭的变迁》

全家外出去吃年夜饭,已经是90年代的事情了,先是1992年,西单菜市场推出五种家庭套餐,每套50元至70元。到了1994年,人们开始外出吃年夜饭,而到了1996年,年夜饭也开始需要提前预订了。

进入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深入,集贸市场的恢复,使年夜饭菜肴的种类由贫乏走向丰富,人们的胃口也随之大开。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国外的麦当劳、肯德基、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也纷纷进军国内市场。

图为1999年,杭州一饭店厨师被请到家里做年夜饭

图片来自《年夜饭的变迁》

21世纪年夜饭的多样化

到了21世纪,年夜饭早已经成了“必选动作”,各种套路的美食纷至沓来,而且年夜饭也有了不同时段的选择:从中午开始,每两个小时一场,人们为吃一顿饭四处奔波。于是开始有了另外的变化:重新回归家庭,一家人在家里做。

图片来自《年夜饭的变迁》

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大鱼大肉等家庭普通菜肴吃腻了,年夜饭“前天”讲求吃饱,“昨天”讲求吃好,“今天”则讲求吃得健康,蔬菜要吃无污染的,鸡鸭要吃“绿色”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豆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图片来自《年夜饭的变迁》

人们可以在家里订制年夜饭,请酒楼大厨做好后送货上门,或者是使用半成品年夜饭加热制作。所有的回归方式都朝着一个方向:团圆、祥和、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

当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家人共吃团圆饭的时候,荡漾在每个人心中那种充实的幸福感是难以言喻的。平日很多家庭成员为生活各奔东西,难得团圆,一起吃顿“年夜饭”,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家人之间的那份亲情!

舌尖上“年”的文化

年夜饭集中体现了三个重要的文化元素:团圆,喜庆,祝愿。年夜饭里的团圆内涵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增加亲和力、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年夜饭的选择也有很多讲究,无论是菜品的选择还是菜品的命名,都有其内在的意义,表达了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美好祝福与祈愿。

年夜饭必上的菜品——四喜福袋

四喜指的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福袋顾名思义是指带来福气的袋子。相传,古代皇帝们将最神圣珍贵的宝石放进福袋中,每天随身携带,帮助他们趋吉避凶、官运亨通、带来福祉。如今“福袋”象征好福气。

佛跳墙

佛跳墙即“满坛香”,又名“福寿全”,是福州的首席菜。

据说,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闽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贵官家以“满坛香”宴奉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佛跳墙”即因此而得名。自古有“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说法。

年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年饭之意不在饭,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年夜饭就是中国人最内核的向心力,年夜饭的温情正是这样一种铭刻在民族的骨头里,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中,沸腾在每一个人血脉中的温情。

年夜饭象征着幸福憧憬,这种幸福来源于父母叮嘱,父母期盼在外打拼的孩子归家共团圆的之情。也是无数的游子顶着寒风,踏着大雪往家里赶的执着与真诚。

中国人最讲至亲至情,受“礼仪之邦”的影响至深。平日里东奔西跑,难得一聚。一起吃顿年饭,一家人酒肴相对,轻言细语,该是何等惬意之事!

“年夜饭”的变迁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生活状况的巨大变化。如今,“年夜饭”已经不再是满满一桌子的菜了,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团圆、美满,和对新一年的期待。

己亥猪年就要到了,归来的游子们,赶紧坐下来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与家人一起感受这深深的年味吧!

官窑葵瓣洗 高4.8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口径18.7cm 足径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版权归原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