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方法】经验取样法:一种收集“真实”数据的新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平行取样法和平行抽样法区别 【理论与方法】经验取样法:一种收集“真实”数据的新方法

【理论与方法】经验取样法:一种收集“真实”数据的新方法

2024-07-15 07: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经验取样法在20世纪90年代前的组织研究中还未被提及,但随后的十几年中,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迅速增长。国外已有著作介绍了该数据收集方法,如Mehl和Conner(2012)与Bolger和Laurenceau(2013)分别出版了学术专著;Zapf,Sonnentag,Niessen和Ohly(2010)介绍了该方法在组织研究中的应用;国内学者李文静和郑全全(2008),段锦云和陈文平(2012)的研究中分别专门介绍了该方法。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已经关注并初步应用经验取样法收集即时数据以发现更为真实的变化规律,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但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数量上尚未成为一种较常见的收集数据的方法。

虽然数据收集方法的应用并不存在太多困难,但此方法的具体操作知识对于该方法的研究设计是很重要的,所以本文分析和列举了其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及其在组织行为学研究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予以展望。

2 研究样本的获取

选择JAP的原因。为了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掌握经验取样法这个组织行为学领域比较前沿的研究方法,我们选择了该领域的国际顶级杂志之一——《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简称JAP)。在研究方法上,JAP强调研究的严谨性与系统性,被公认为是率先发表采用前沿研究方法,并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国际顶级期刊。因此,我们以其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JAP最近5年(2010~2014年)的应用经验取样法收集数据的实证研究成果作为代表。运用具体案例展示该方法的运用状况,可以使读者体会该方法的应用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细节,从而更系统地了解和应用该研究方法,并方便读者体会该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情况。

3 经验取样法研究的内容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宏观的视角主要源于社会学的方法,假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人们的行为是相似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整体反应,而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大部分的多层次研究是基于宏观的视角;从微观的观点是源于心理学方面的视角,假设个体间的行为是不同的,如果集中在总体方面会掩盖有重要意义的个体间的不同。经验取样法是解决微观个体视角的跨层次研究的重要方法。例如,在研究个体内变量的变化规律时,个体内变量嵌入在个体间,研究假设个体间的不同是由于个体的不同特点产生的,个体间的不同特点是个体内变量的环境影响因素。微观视角是基于个体心理的变化,包括单变量的变化规律、不同层次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及与其他变量间的关系。

总之,应用经验取样法,研究者可以获得真实的动态的个体数据,为研究微观层次的个体变化轨迹及因果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基于经验取样法收集的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点有不同的变化而不是处在平均水平。把个体间的关系作为情境影响因素,以个体内变量变异的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和过程变化。

4 经验取样法的设计要素及操作过程

采用经验取样法收集数据时,研究者首先需要根据研究假设确定取样的方式,包括样本数量、每日收集数据的次数和总的时间长度,而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吸引被试并激励被试合理参与研究则影响着经验取样法的启动和质量;然后,在具体的数据收集的操作过程中,研究者应该考虑数据收集的辅助工具、记录数据的方式和追踪获取样本数据的方式。下面就经验取样法的设计要素一一作阐释,并介绍本方法的操作过程。

4.1 样本数量、每日收集数据的次数和总的时间长度

样本量的大小与研究假设的复杂程度有关,例如,对现象关系感兴趣的研究可能需要较少的被试,对个体间不同因素的调节关系的研究,则可能需要较多的被试。Bolger,Stadler和Laurenceau(2012)用Mplus软件进行了模拟,研究被试和时间点的增减对研究效果的影响。基点是对66个被试取9个时点,总计获得594个观察结果,变化被试个数和时点的数量,当观察结果达到660个,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从50%提高到59%。研究表明,增加被试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研究效果,如果被试的数量为120个,取9个时点数据,结果有效性可以达到80%。而Bolger和Laurenceau(2013)认为在包括经验取样和日记法的密集纵向方法的具体的定义中,一个包括5个或更多的场合的密集的纵向取样设计能够展示主体的变化过程。学者在不同的研究设计中提出不同的设计经验。在JAP研究的样本调查中,最低的被试对象个数是55,最高为479,而一般的样本区间在50~200个,样本数据区间为400~3000条,基本可以满足研究需要。例如Wang等(2013)通过对呼叫中心149个样本,为期两周的调查,得到样本数据1,189条。但是Hektner,Schmidt和Csikszentmihalyi(2007)认为,因为数据可以多次收集,收集到的数据具有丰富性,所以5个或10个参与者就可以产生足够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

一天内重复收集数据的次数。Conner和Lehman(2012)认为,虽然经验取样法没有为收集数据的时间设定的规则,但是一般的规则是每日4~10次(有人认为3~15次),6次是正常的。Delespaul(1992)建议在一个长期的收集数据期间(如3周及以上),最好不要超过6次/天,除非每次所需报告时间极短(如在两分钟或以下)并且给予额外激励。JAP的研究中,一般采用2~5次抽样,研究常见的是采用一日3次抽样,分别在早晨、中午、晚上。

总的时间长度。Conner和Lehman(2012)认为,采用经验取样法时,如果每天多次收集数据一般需要3日~3周,但如果每天一次收集数据,一般需要1~4周,以事件为基础的研究通常是1周(如人际交往)到几个月(如客户虐待),持续的研究通常是较短时间,如1~3天;Gunthert和Wenze(2012)认为日记法研究收集数据时间区间为7~30天,一般为2周,一些研究会持续1年或以上;理想的时间区间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如果在短时间内研究变量发生地越频繁,越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丰富的样本;在短时间内发生次数越少,越需要较长时间收集充分的研究数据。通过对JAP样本的研究发现,收集数据的时间区间一般为5~30日之间,这样的文章有19篇,占73%,5周到一年不等的有7篇。

4.2 激励方式

因为本方法往往需要对被试进行多次测量,要求被试的参与程度较高,对被试的依赖性较强,所以一般采用物质和非物质激励方式,以激励被试投入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受访者按时认真填写数据,降低受访者退出意愿,而且可以降低数据缺失率。在JAP的研究中,常采用的方式有:(a)物质激励,如现金,一般为50~150美元,或120元人民币,其他的如电影票、咖啡券;(b)非物质激励,如学习机会、学科加分、研究结果反馈等,或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简洁的测量工具使调查总时间尽可能缩短,一般控制在5分钟内:其中,日记法注重短时间(2分钟内甚至更少)、多频数、简短问题(Beal et al.,2013),而采用经验样本法设计的调查问卷,在2分钟左右可完成(Minbashian et al.,2010)。

4.3 数据收集

样本取样过程中,研究者首先要了解常用的数据收集的辅助工具,然后确定追踪获取样本数据的方式和记录数据的方式。

常用的数据收集的辅助工具。与一般调查研究中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不同,随着电子记录和分析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文本处理技术的提高,在线调查问卷的使用促使研究者可以比较轻松地收集到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如用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在线数据调查(online,web-based)、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在线自我报告和E-Mail等(Beck & Schmidt,2013)等工具使得被试参与调查更为便捷和高效,所以,这些工具在经验取样法中被广泛使用。

追踪获取样本数据的方式。研究者需要综合考虑研究目的、变量出现(或变动)的相对频率、(可能会降低报告精确度的)时间框架以及参与者负担等多方面因素,去决定获取样本数据的方式。常用获取样本数据的方式主要有3种:间隔追随记录、信号追随记录和事件追随记录(李文静,郑全全,2008)。在JAP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间隔追随记录和事件追随记录。日记法常采用间隔追随记录获取数据。例如Liu等(2015)在一天中4次收集数据,早晨调查消极情绪,中午收集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场合人际间的矛盾,下午收集情绪紧张、对领导和同事的不当攻击行为,晚上调查估计对家庭成员的不当攻击行为等。很多经验取样法常采用信号追随记录获取数据,如Beal等(2013)在测量情感状态、紧张和疲劳时,为调查参与者配备了PDA,被试在此设备上完成研究调查,此方法要求被试在收到信号时,服从研究规则,熟练地使用相应的工具及时填写信息(Conner & Lehman,2012)。

记录数据的方式。根据数据的记录形式(数据信息或非数据信息)和记录过程(直接记录或比较后记录),记录数据的方式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直接记录数据信息,即直接记录被试的被试对行为、情感和认知的自我报告,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数据记录形式。第二种是比较后记录数据信息,研究者通过重复收集被试的报告,进行比较后,取得极值数据,如Diestel,Rivkin和Schmidt(2015)对司机的极端沮丧和愤怒的情绪做了调查,通过每隔两日,连续4次收集数据,然后进行纵向比较,得到程度最强烈数据。第三类是记录非数据信息,需要研究者收集情境中的信息并进行编码整理,如Walker等(2014)在加拿大的一个交易中心调查了49小时的交易过程中所遇到的不文明行为,先进行为记录,然后培训专门的人员进行编码。研究者还可以捕捉多样的,非自我报告的日常生活经验数据,如视听环境,物理位置和身体生理状态等。

4.4 操作过程

用经验取样法收集研究数据时,研究者首先需要根据研究假设的复杂程度确定样本量、每天收集数据的次数及所需要的总的收集时间,根据被试的特点设定相应的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方式,确定收集数据所需要的辅助工具(如PDA、时间闹钟及其他传送即时信号的工具等)、追踪获取样本数据的方式和所需记录数据的类型。

然后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联系单位;网络招募;张贴广告;结合课程要求,收集学生样本等)招募需要的被试,向有意向参与的被试介绍研究调查的基本要求,并调查被试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与研究相关的支持性信息(如本部门领导的支持,组织的支持等等)(Liu et al.,2015)。对自愿参加研究调查的被试,告知研究的时间周期,需要遵守的时间和数据填写规则及预期可以得到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激励,培训和辅导被试学会使用调查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安排研究助理在每个时点进行提示和督促,确保被试准时完成调查,或使用辅助工具追踪获取样本数据。JAP的大部分研究要求在工作日内完成,所以研究者需要根据被试的工作周期安排调查,如Beal等(2013)被试在3周内的每个值班时间内,完成4次数据调查。

最后整理并检查数据,剔除不合格的数据(如未完整填写的,填写不规范的,不符合研究标准的和中途退出调查的等)(Walker et al.,2014),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统计。

5 经验取样法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随着数据记录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将有利于经验取样法的发展和推广使用。从JAP研究成果中发现,研究者已经开始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工具(如PDA等),以降低数据收集难度。应用该方法有助于从个体内层面探究变量变化的规律,以从个体的动态视角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Debus,Sonnentag,Deutsch,& Nussbeck,2014)。

“经验取样法”——作为一个更接近“事实”的数据收集方法,代表了数据收集技术的巨大的进步。虽然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尚处在早期阶段,但经验取样法是提高自我报告准确性和有用性的重要工具(Croyle,2007),其将对组织行为及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革命性变革(Bachrach,2009)。

参考文献

[1]陈国栋,李力红.(2014).不随意自传体记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37(1),245~252.

[2]段锦云,陈文平.(2012).基于动态评估的取样法:经验取样法.心理科学进展,20(7),1110~1120.

[3]耿晓伟,王惠萍,张峰.(2013).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心理学探新,33(3),266~270.

[4]况志华.(2012).基于日常经验取向的责任心理结构研究.心理科学,35(2),430~435.

[5]李超平,苏琴,宋照礼.(2014).互动视角的组织社会化动态跟踪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2(3),409~417.

[6]李文静,郑全全.(2008).日常经验研究:一种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16(1),169~174.

[7]刘腾飞,徐富明,孙彦,张军伟,蒋多.(2010).基于体验效用的幸福及其测量.心理科学进展,18(7),1087~1095.

[8]路晓宁,黄希庭.(2010).日常烦心事研究概况.心理科学进展,18(2),253~261.

[9]罗峥,付俊杰,熊庆秋,张腾月.(2012).情绪调节策略对日常生活事件与情绪体验关系影响的多层分析.心理科学,35(2),481~486.

[10]任杰,金志成,何慧.(2010).日重现法在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量中的应用.心理科学,33(5),1266~1269.

[11]沈伊默,袁登华.(2006).心理契约破坏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14(6),912~917.

[12]孙旭,严鸣,储小平.(2014).坏心情与工作行为:中庸思维跨层次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46,1704~1718.

[13]田丽丽.(2010).高中生学校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基于日重现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5),473~481.

[14]王艳梅,吴天天.(2015).初中生情绪变异性与自评精神症状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9(4),279~283.

[15]王亚琴,黄希庭.(1998).时点记忆研究的若干问题.心理科学,21(4),367~368.

[16]杨柳,刘力,吴海铮.(2010).污名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18(5),819~830.

[17]张峰,耿晓伟.(2015).基于日重现法的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情感体验的视角.心理与行为研究,13(3),391~396.

[18]赵莉,雷雳.(2003).关于校内欺负行为中受欺负者研究的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1(6),668~674.

(受文章字数限制,内容以及参考文献有所删减)

主编:何明

编辑:冯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