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干旱的原因和措施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旱灾

旱灾

#旱灾|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定义

  旱灾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对农业所造成的严重损害。

  简介

  干旱是一种因长期无雨或少雨,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在气象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即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的基本情况;一直气候异常,即半湿润地区在某一时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大大偏少的情况。作物的水分状况是由吸收和蒸腾这两方面决定的,吸收太少或蒸腾太多都会发生水分亏缺。作物一旦由于干旱引起严重缺水,就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损害。长期的大范围干旱形成旱灾,将使农业大幅度减产,甚至无收。在农业气象上,研究作物受旱机制时,通常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大气干旱主要是空气十分干燥,作物蒸腾强烈,致使体内严重缺水而受害;土壤干旱是耕层缺水,作物根系吸收不到足够水分,以补偿蒸腾的消耗,致使体内水分状况恶化而受害;生理干旱是土壤不缺水,但其它不良土壤状况,使根系吸不到水,造成体内缺水而受害。

  旱灾的形成原因和表现

  形成原因:

  1、地壳板块滑移漂移,导致表层水分渗透流失转移,使地表丧失水分;   

  2、水土流失,植树被破坏;   

  3、天文潮汛期所致;   

  4、水利工程缺乏或者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没有涵养水源;   

  5、没有顺应洪涝和干旱汛期规律,做到洪涝时蓄水涵养,干旱期取水调水,遵循自然规律,促进水资源动态平衡。

  旱情及旱灾的表现

  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

  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干旱程度级别

  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至30天、夏季16至25天、秋、冬季31至50天。

  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至45天、夏季26至35天、秋冬季51至70天。  

  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至60天、夏季36至45天、秋冬季71至90天。   

  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防旱与抗旱的措施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防止水土流失具体措施

  1 多植树,多种草;   

  2 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用来种草和树防止土地沙化;   

  3 还要防止土壤板结,土壤板结会更不利于种植农作物的生长;   

  4 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那些无机肥;  

  5 应该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这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6 少用含磷一类的化肥,它们由雨水进入河流使水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来源:中国兴农网 责任编辑:孙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