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边界与秩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工笔创作 对岸·边界与秩序

对岸·边界与秩序

2023-08-17 15: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王志纯致辞

随后,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王志纯先生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对本次展览表示祝贺。他认为展览充分体现出了当代画家的创造面貌与新鲜美感,现场气氛能在放松、自由的同时保持引人入胜的特质,实属难能可贵。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张见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张见先生致辞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一直以来注重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推广,一直在主题性美术创作、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上鼓励不断创新;在激发个性观念、拓宽边界的当代工笔实验探索上,二者并重发展。希望青年艺术家们能把这两者统一起来,主题创作在新时代也需要理念和技术上的创新突破,而所谓"当代工笔"的实验也需要深挖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连通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桥梁。今天到场的领导专家本身就代表着国家顶级的艺术专业机构对这一学术方向的鼓励和支持。此次参展的青年艺术家都是这一群体中的优秀者,希望大家更努力的把这项事业推动下去。

策展人单宏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艺术推广部主任单宏认为,“新工笔”作为非现实主义和非自然主义的一种艺术潮流,为当代画坛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新工笔”运用了更多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打破了固有的框架,开拓了外延,又强化了内在,建立了新的秩序,拓展了工笔画创作理念和实践边界。同时,它也让当代工笔画真正走向了国际化,克服了传统工笔画所谓的局限性。作为策展人,希望能够和青年艺术家们一起共同成长,未来无限可期。

艺术家代表孟哲发言

参展艺术家代表孟哲首先对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支持青年艺术家提供的学术平台表示感谢。此次展览的14位青年画家中有职业画家,有在校学生,有大学教师,不同的社会角色也决定着大家作品会展现出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和丰富的视觉面貌。同时,艺术家尝试附加了当代性概念及观念的表达,以更具当代性的面貌呈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先生宣布展览正式开幕

最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先生宣布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对岸 · 边界与秩序——2021当代青年工笔画提名展”开幕。

“对岸”系列展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的品牌项目,自2017年起每年举办一场学术提名展,迄今已成功举办5场。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艺术推广部主任单宏策划,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张见担纲学术主持。

策展人单宏对展览主题“边界”“秩序”的阐述:边界,是地平线;不是永恒不变。它实际是以一种移动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多维度存在。黑格尔提出的“边界”“界限”,其本质上指的是差别。“新工笔”运用更多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打破了固有的框架,开拓了外延,又强化了内在,建立了新的秩序,拓展了工笔画创作理念和实践边界。同时也让当代工笔画真正走向了国际化,克服了传统工笔画所谓的局限性。

展览现场

出席开幕式的主办方领导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名誉院长何家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张见,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郑庆余,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于量,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刘瑶。

展览现场

出席开幕式的主要嘉宾有: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王志纯,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沙,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葛玉君,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特聘研究员孙震生,艺术家周雪,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特聘研究员、美术评论家孙欣,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朗空美术馆馆长李征,叁拾空间主理人刘博,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共14位,分别为:毕晓慧,丁桥,高远,胡箫桐,金金,李戬,栗玉莹,孟哲,皮理文,王晴园,魏久捷,杨新收,杨怡,叶紫。他们毕业于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是新时代工笔画创作的新生力量。

毕晓慧,男,1988年出生于山东,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委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201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国画工笔专业获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20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毕晓慧《FACE&BACK》114x47cm 绢本设色2021

作品阐述:我的作品聚焦于周围的人或物,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真实的场景再现,更多的是自我反思,并对其进行问题表述。

身份是具有社会属性意义的自我界定与区别,我们常常是把带有属性的词来分类、区别或类比从而强化自我的主动性。

作品中带有指向性的身份假设,区别于现实生活。

不同的空间规训机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实生活的碎片化以及对“速度”的追求,使得人们的自我的主体认同倾向于依靠于技术交流而非现实交流,反观现实空间里的人在拥挤人群中反而倍感孤寂。

丁桥,1986年出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丁桥《Gnossienne No.1》160.5x105.5cm工笔重彩2020

作品阐述:水这一物体承载着东方文明智慧的结晶,古代文人画家对山水的热爱远超越对俗世物质的享乐。不同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和山水画家们对寄情于山水的情感状态均作出了不同的表达,这同时也代表着每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蕴和绘画表达方式。

这一系列作品从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中取水作为绘画描叙的对象,结合音乐以及抽象的点、线、面来从新构建一种贴合这个时代的艺术图像。打破传统的、具象的单一画面,用工笔重彩这一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出水和音乐相结合的优雅律动之美。

它既是中国山水画,又是抽象,重叠,多样性的绘画语言。用重叠多样的绘画形式从新解构水、海浪这一具象三维立体空间的物质因素,加以音乐抽象的律动,把具象的,半具象,抽象,多重空间和维度的艺术形式从新组合,构建一个新时代文人士大夫寄情于山水的精神世界。

就像精神世界中的山水和音乐,即抽象又具象,即可见又朦胧,即亲近又有疏离感。即便水和音乐这两种抽象又柔弱的事物无法被清晰定义状态,但他们依然崇高、庄严和美丽。

高远,1989年出生于内蒙古,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高远《双重凝视(组图)》(尺寸可变)2020

作品阐述:《双重凝视》作品以罗塞塔对彗星67P的探测为线索,作者主观对其整个探测过程进行再次“观测”,探测器菲莱对彗星的“凝视”成为素材被作者再次赋予“凝视”。双重凝视中绘画随着不断放大,进行臆想与自我指涉,从而被重新塑造,既是关于凝视的凝视,也是关于绘画的绘画。终于目光的凝视停止了时间的流淌。

胡箫桐,1990年出生于山东,2014年毕业于天津美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

胡箫桐《初音》《葉月》《秋惜》《雪化粧》(自左向右))64x36.5cmx4绢本设色2021

作品阐述:相信直觉以及对直觉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表达,是这一阶段我创作的一个核心,作品是语言的一个延伸,也是要将自己的感受、创造、以及对于生命体的表达抒发出来,描绘着映入眼帘的线条和色彩,反映着在视网膜上留下过的视觉残像,它是自由的、超越平常、更深远的意识形态,对于生活的体验与作品之间的转述,两者之间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相互呼应又彼此默契,艺术寓于万物,我希望它可以继续保持鲜活且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

金金,1982年出生于山西,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美术学硕士学位。2018年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研修班新工笔创作方向。现任职于广东海洋大学艺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笔画学会会员,湛江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湛江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湛江书画院特聘画家。

金金《被循环和进化笼罩的诗意No.17》绢本重彩155cmX63cm 2020年

作品阐述:《被进化和循环笼罩的诗意》是我在"观念先行"的艺术理念之下所进行的艺术实践的产物。

"进化"和"循环"是我此系列作品"所指"中的一对命题。它们既来源于先贤们的文化经验,也来源于我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对人生,以及对自我心理的审视。表面看来,它们是一对不可并存的矛盾。但我们若将无数个时间或历史的切片集合在一起,这对矛盾的概念体则真切的阐明了人类社会的演进逻辑——起与伏、进与退、显与隐、依赖与逃避、失控与被控、进化与循环......故此,我画面中的人物与情景便得以在这样的逻辑中确立。

如果说观念是传统艺术资源的激活器,那么形式技法语言则划定了不同艺术门类的边界。作为一名工笔语言的使用者,从勾线到造型,从赋色到意境营造,我都力图对接中国画的审美基因,这既避免了作品滑向纯粹观念图解的陷阱,也为绘画争取到一份最大的诗意表达空间。

作为一名工笔语言的使用者,从勾线到造型,从赋色到意境营造,我都力图将中国画的审美基因进行当代语意的转换,观念作为传统艺术资源的激活器,既避免了作品滑向纯粹图解的陷阱,也为绘画争取到一份最大的诗意表达空间。进化和循环的是我阐释许久的一对命题,在探讨生命的进程中,总伴随着循环交替的量变与质变。在宏观的社会进化和微观的生命循环系统,都是在进化论的指引下,经过一代一代的繁殖和优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固化了那些偶然的有利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基于重复劳动产生的创新和进步,就像生物体内无意识的演化过程一样,在文化进化中加速循环。

进化和循环是我作品当中反复出现的命题。我也尝试着,用多元的语言来阐释我的判断,将传统符号直接拼贴在我的创作当中,将荒诞与合理并存。矛盾的空间成为置物的平台。传统绘画中的形象成为置换的符号,其本身带有着丰厚的文化价值。作为一种借古喻今的方式,力图营造出一种充满玄幻色彩的空间。

李戬,1990年生于黑龙江,201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天津。

李戬《新手》116cm×86cm纸本设色2020

作品阐述:将动物人格化的过程中,我努力回避掉形象以外的多余部分,希望和他们之间建立最为直接的联通,试图理解这些面孔跟身体传达着怎样的情感与行为,然而透过画面总是得不到一个清晰具体的答案,仿佛被观看的对象都是观看者自己。

栗玉莹,1990年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201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

栗玉莹 《生命相对论》绢本设色119.6cmx220cm2020

作品阐述:《止·汀》生存与威胁——画中竹象以食竹笋和嫩竹为生,竹林是它的栖息地,而麻雀对竹象是一种威胁的象征……;自在与人为——竹林,昆虫,鸟类是自然存在之物,而画中出现的细绳指代着一种干预的行为……画面试图以几种不同的物象映射当下部分人群的生存体验。

孟哲,1982年生于山东淄博,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在读,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工笔画学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

孟哲《奔跑de肺》90cm×124cm工笔绢本2019年

作品阐述:参加此次展览的是分别代表我个人三个创作时期的三件(组)作品。由于是不同创作阶段,所以关注与表达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许愿之丘》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社会经纬度中,并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呈现在所追逐的有限空间里。每个人都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愿景,以牢不可破的方式萦绕在“玄空”之中,其在无形之道久久回荡。玄者,天时也,空者,三位地理空间也,虚虚实实,时隐时现。最终,以极克制得以助人、渡己……

青春总会有不同呈现的诠释,可以为我们曾经拥有的青春,也可为我们一直拥有的青春。以现在为坐标,在我们曾经拥有的青春中,会有无数的生涩苦楚及理解之难。渐渐地,以极克制的方式逐步明晰并疏通创作及人生之路的脉络结节。当然,在我们一直拥有的青春中,我们会继续极克制无时、“无境”都在思考我们的过去与未来,我们的前世与今生,我们的经典与新创。以青春的所思所想,联接继往与开来,有古,有今,更有永恒的历史迹痕,皆在《青春篇之致敬经典》。

由于某些画外之因,《奔跑の肺》系列作品只能展出其中两件。无论何种情况,它都在表达着个人最新的思虑。在我们保存并时刻制造着无限迹痕的同时,始终不能割舍曾经的经典与回音。我们总是试图以奔跑的速度去追逐青春,去追逐遥不可及的愿景,偶尔停歇喘息间,才见真性情,无论如何,人总要关照内在的五脏六腑所供养的精、气、神……

皮理文,1985年生于河南,201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天津画院青年创作中心画家,广州画院青苗计划三期画家,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竹若映水》 皮理文&徐那 120x160cm 绢本综合材料 2018年

作品阐述:工笔画是一个古老的画种,有深厚的艺术传统,中国工笔画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有很迅速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的面貌:绘画语言的丰富;创作观念的解放;工笔形式的延展,都在不同的方面推动着工笔这一古老的画种在当代的复兴。

我的创作以绢本工笔为主要创作手段,结合生活体验与认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创作与思考,随着创作的深入不断的更新与拓展,在逐步的积累中,形成了不同的作品系列。 其中“镜像”系列作品立意“思辨与隐喻”,作品以《何幻何真》与《何处何往》为代表。“叠影平行”系列作品,以人物为主要绘画载体,倾向于造型研究与绘画语言探索。“物语”系列作品以传统元素入画,或竹,或石,或花,或物,在传统题材与当代图式间寻找契合。系列作品“山外山”,以工笔技法为基础,结合木口木刻等手段,综合运用多种媒介与材料,以更具实验性的方法进行创作,探索工笔绘画更多的可能性。

研读东方传统,学习西方经典,借鉴当代优秀创作理念,融汇工笔画本体语言,是我创作的主要方法。在不断的创作和积累中认真思考,在立足工笔本体的同时寻找个体语言,在研习传统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具有当代审美理想的创作。始于工笔,不止于工笔,以创作带动探索,以探索促进创作。

此次展览作品《叠影平行》系列创作始于2016年。最初的创作理念来源于“平行宇宙”的科学猜想,并借助影子的不断复制与叠加以及人物重复或错动,来表述内心对另一个自我的想象以及关于心理状态的解读。在技术语言上,通过这样的一组作品,来分析解读 “三矾九染” 传统工笔技法,把层层积染的方法并列呈现,形成新的画面效果。作品《竹若映水》以 绢本工笔 和 木口木刻 为基本创作手段,并结合多种媒介和材料进行创作,从多维度来探索架上绘画的可能性。在创作中,以传统题材“竹石”入画,在经典图式的基础上,进行当代的审美转述。

王晴园,1995年生于江苏无锡。201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王晴园《Backside#1》绢本设色60cmx45cm2021

作品阐述:佩戴假发的这一行为,映射了佩戴者对自己的认识和期待,以及个体的身份和自我意识。假发是一个人的秘密,它只能让你看到佩戴者的某个侧面而非全部。一个发型的颜色或形状也会带来有关于佩戴者身份、职业以及性格的想象。这一系列的作品看似为静物画,实则我视它们以肖像画。

魏久捷,1984 年出生于重庆,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魏久捷《无人之境·霓浅》76cmx110cm绢本设色2019

作品阐述:我们所做的一切思考和努力似乎是一场儿戏,所谓的永恒或许只是一个相对时间较长的存在而已。真正的解脱,如果说是幻化无形,那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是一场徒劳,过程的精彩实则变成了一针自我安慰的麻醉剂。或许,我们从未存在过。

杨新收,1984年出生于山东青州,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杨新收《慕白》102cmx82cmx16cm绢本设色2020

作品阐述:《慕白》是将两件相近又相离的作品 ,并置于同一立体空间中,蕴含着即平行又有先后的时空观。本是同一幅画 ,在观者观阅的前后几秒中,却拉开了历史的距离感,亦如时间的余韵。

《溪隐》在真实和虚幻间游走, 在细察纹理中窥得灵动之趣。感受画面气息的流动,在自然中找寻超越现实世界,浑然而迷蒙的“原始”情感。

杨怡,1989年出生于上海,201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杨怡《自相矛盾》39.5cmx88cm绢本设色2021

作品阐述:非线性关系。

创作来到第七个年头,我开始尝试用链子串起散落四处的珍珠,用逻辑去慢慢梳理或激昂或低落,或焦虑或迷茫的诸多感性产物。再创作伊始情绪往往如洪水猛兽般吞没了整个身体,画笔像时一剂良药,火热的感知遇水溶解,凝结在丝绸之上慢慢消散开来,最后在撕下那一瞬间画上句号。但他往往只是转瞬即逝,即使创作周期的拉长,也只是管中窥豹。前一段时间重读《浮生六记》,原先对书本中不解和困惑突然释然。时间总像是藏在未来某个角落的钥匙,随着时间的钟摆声那些心里的结节自动和解,飘散在空气中。我将作品再次梳理以来解心中的疑惑,虽未有答案,但希望从中能寻觅到蛛丝马迹。

我总期待事物的发展是简单的叠加的线性走向,但往往她带着曲线、曲面、或不确定的的自由意识,沿着非线性的发展趋势如同藤蔓,沿着曲折坎坷的缝隙在夜幕中暗自发力,悄无声息地在黑夜中舒展着身体,到了白天收拢感官,静待下一次黑色的降临。但猛然间发现,他弯弯曲曲的触角已如巨大的爪子布满房子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每一个毛孔之中。我开始疯狂地找寻散落在四处的只字片语,努力回想创作伊始脑中闪过的记忆碎片,再次收拢感性的触角,复盘创作伊始的感受,试图用珍珠链串起这几年走过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旅程。

月亮影响着影响潮汐,她以柔和的引力,牵扯地球,促成生命从海洋到陆地的发展。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下翅膀,两周后一场龙卷风就会袭卷得克萨斯州。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那些长大后无法克服的恐惧和抗拒的根源往往深埋于小时候受到微小的心理刺激,他们随着身体被无限放大,以至于我们透过那些错综复杂的情绪,往往无暇顾及这盘根错节背后的缘由。

“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当自我意识进入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对自我本体发生怀疑和疑惑时,或闪躲,或躲避,或纠缠不清的情绪此起彼伏地出现。那些“好的”和“不好的”都是散落灵魂的一部分,俯身拾起,慢慢梳理,小心排序。那些多变且又琢磨不定的情绪,时刻撕扯着我,拨开这出复杂且又就纠缠不清的思绪,找出那隐隐发光的自我。小心保存,那将是我一生的课题。

叶紫,199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专业画家,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

叶紫《她的叙事诗系列》 148cmx64cm绢本设色2021

作品阐述:我的创作方向——希望就“关于身体的艺术”进行探讨和推进。在我的绘画中,身体被视为语言的载体。我注重关于私密、情绪、性别与身份问题,我也关注女性心理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变化。我希望通过一种转化过的形体进行隐喻,并以工笔绘画的方式去记录。在凝视身体的过程中,无论是观看或被观看,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穿着与裸露、内部与外部、精神与肉体,我在画面中描述的更多的是女性经验,不论是情绪还是内外关系,是私密的也是广泛的,我试图用画面去捕捉它们,通过表现身体更直接、直白地去表达它们。

开幕前,本次展览学术研讨会在朗空美术馆举行。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张见主持,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金沙、葛玉君、郑庆余、于量、刘瑶、孙欣、魏祥奇、裴刚、王菽一、刘博、单宏等。专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新工笔”近二十年的发展、未来创作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希望进一步加强今后“新工笔”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建设,以及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期待不断推出“新工笔”创作新人,关注和推进“新工笔”的发展。

展览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是国家级的集工笔画艺术创作、学术科研、美术教学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拥有雄厚的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青年工笔画创作人才工作,并积极组织、参与工笔画各学术方向的展览和活动。

展览现场

本次活动是以工笔画展览和文献出版的方式,对1980年代以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工笔画家的创作进行梳理、总结的学术型展览。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2月20日。

对岸·边界与秩序——2021当代青年工笔画提名展

学术主持:张见

策展人:单宏

参展艺术家:毕晓慧 丁桥 高远 胡箫桐 金金 李戬栗玉莹 孟哲皮理文 王晴园 魏久捷 杨新收 杨怡 叶紫

专家委员会(按年龄排序):陈林 金沙 于量 郑庆余 孙欣

展览团队:李征 刘卉元 洪方舟 韩茂远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

承办单位:朗空美术馆

项目支持:北京文化艺术基金

协办单位:上海八号桥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叁拾空间 SENSESPACE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27日至12月20日

开幕时间:2021年11月27日下午3:00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7街B03朗空美术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