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东特有的乐器叫什么 非遗

非遗

2024-07-14 08: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绍伟手中的乐器,是广西南部壮族地区十分流行的民族乐器,叫“鼎叮”,又名“叮叮”。它的名字源于独特的音色,是空弹两根琴弦时所发出的声音。

但是,“鼎叮” 翻译成汉语却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天琴 ”,之所以命名为“天”,是因为它是一种和 “天” 息息相关的乐器。

所谓 “ 天 ”,是左江流域和防城港一带的壮族群众以天琴伴奏或独奏所进行的各种民间文娱艺术的总称,分为 “弹天”、“唱天”、“跳天” 三种。

▲ “ 天 ”,是左江流域和防城港一带的壮族群众以天琴伴奏或独奏所进行的各种民间文娱艺术的总称,分为 “弹天”、“唱天”、“跳天” 三种

天琴,是这些文娱艺术的核心。

天琴弹奏表演,大多以多声部合奏的形式进行,曲调轻松活泼、婉转悠远,表演时琴师脚部铃铛上下摇动,与琴音融合更增添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独特风采。

▲天琴表演时琴师脚部铃铛上下摇动,与琴音融合更增添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独特风采

来自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天琴表演艺术家韩醒表示:“ 天琴乐器是全国少有的弹拨乐器,它的独特性表现在由葫芦制作成琴筒,以边弹边唱,配以脚铃作为配音的一种表演方式,这样的形式在古骆越文化巫乐(巫师做法式时的演奏)中就以道具的形式呈现出来。”

▲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天琴表演艺术家韩醒

天琴从何而来?

在金龙镇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左江大旱,三年不下雨,有位老人跪在“神龙洞”前求雨,跪了三天三夜,忽然一位神仙从天而降,将葫芦、桃木杖和两根胡须交给她做成“鼎叮”,以琴求雨。

老人按神仙的话做出了“鼎叮”,边弹边唱,琴声惊动了洞中的神龙,神龙从洞里飞出,一场大雨从天而降,苍生因此得救。

从那以后,“鼎叮”就成为了村民们祈福许愿的乐器。天琴的传说在龙州、宁明、防城等地都有流传,虽然内容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似的核心——天琴是天赐的乐器。

那么,天琴是否真的是从天而降的神仙乐器呢?

人们发现,在传统天琴曲目中,许多唱词都和劳作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跑马调》中模仿的马蹄声、还是《放雁》中模仿的大雁声,都与劳动有着密切关联。

▲天琴的演奏曲目中多表现出壮族人民劳作生活的场景

褪去历史传说的神秘色彩,天琴应该是壮族先民在劳作之余,利用葫芦所创造的乐器。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成书于宋代的经书《塘佛》曾记载了 “做天” 的曲目,而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龙州纪略》则对天琴有了完整的记载:“(天婆)手弹二弦,脚抖铁链,锒铛之声 ”。由此可推断,天琴可能在宋代发明,到清代已经是龙州的流行乐器。

▲天琴“一音一色”表现出浓厚的壮族文化底蕴

2

在古代,天琴是祭天的法器,仅有少数人能够掌握,由家族内部代代相传,不同的家族之间,弹奏技术和传承曲目亦有所不同,因此天琴艺术素来秘而不宣。

李绍伟的家族,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天琴世家。

1986年,30岁的李绍伟正式拜师,成为天琴技艺的第十代传人。在他珍藏着那些泛黄的歌书叫做 “天书”,壮族人故老相传的观念中,与天琴有关的事物,均带有“天”字。

天书里边记载着天琴的曲目和“跳天”的仪式,是李绍伟家族珍藏了数百年的宝贝。李绍伟拿出了两本“天书”,分别是他的爷爷和父亲在1947年抄写的,书中所用的字体,不是汉字,而是古壮字。

▲李绍伟和他珍藏着的关于天琴的“天书 ”

传统天琴曲目的保存,全靠李绍伟这样的家族代代相传,流传于广西崇左的龙州、宁明、大新以及防城港市等地,在与龙州山水相连的越南北部,天琴艺术也十分流行。李绍伟经常被邀请到越南参加各种表演活动进行天琴的艺术表演交流,期间还曾收了6个越南的徒弟。

2009年,李绍伟被广西文化厅评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天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几百年下来,大部分传统曲目已经遗失,现今尚存三十多首。传统天琴曲目不仅有祭祀曲,还有许多以歌唱劳动、自然和爱情为主题的歌曲。

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秦红增表示:“ 比如说它的传统曲目有一首叫做《放雁》,一群女孩子模仿大雁“微微微”的声音,实际上它表达一种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中国文化里面,大雁一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寄托。”

▲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秦红增

天琴民歌会用大雁、大山、绣球等常见的事物来借喻表达壮族青年男女真诚的情感,展现壮族民间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独特的风情。

▲天琴的演奏表达壮族青年男女真诚的情感,展现壮族民间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独特的风情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民族艺术的传播与融合,天琴也从法器变成了乐器,在壮族人的娱乐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年的“三月三”、“侬垌节”等庆典上,都能看到天琴的身影。

▲每年的“三月三”、“侬垌节”等庆典上,都能看到天琴的身影

但是音色如此美妙的天琴,常年只在桂西南边境地区流传,并不为外界熟知。让天琴从民间走向国际舞台,得益于十多年前范西姆、韩醒、梁绍武等广西音乐家的大力推广。

2003年,壮族音乐家范西姆在龙州采风时发现了天琴艺术,便将其推荐给 “ 大地飞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 组委会。天琴表演艺术家韩醒对天琴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使之更加适应现代舞台表演需求。

▲从左至右:壮族音乐家范西姆、天琴表演艺术家韩醒、壮族词作家梁绍武。经过他们等广西艺术家对天琴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使之更加适应现代舞台表演需求

2004年,天琴登上了民歌节开幕式的舞台,技惊四座、声名远播。以此为契机,天琴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多次亮相央视晚会,并赴奥地利、法国等地演出。

2018年4月15日,远在阿拉伯半岛的阿联酋迪拜,第一次响起了天琴的声音,在由广西电视台主办的“广西故事迪拜电视展播周”中,来自龙州的天琴女子组合为外国观众展现了悠久而迷人的壮风古韵,令他们为之倾倒。

▲由广西电视台主办的“广西故事迪拜电视展播周”中,来自龙州的天琴女子组合为外国观众展现了悠久而迷人的壮风古韵

琴师秦荔是天琴女子组合的一员,她的天琴是父亲秦华北亲手制作的。秦华北是天琴制琴工艺的非遗传承人,这门手艺在他家已经传承了二百多年。

天琴以葫芦为琴筒,葫芦的质量,直接决定天琴音色的好坏。选取好的葫芦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而面板,则是成功的关键。

天琴的面板以梧桐木为上品,其中又以龙州本地产的青桐木、泡桐木为最佳。

梧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制琴的顶级木料,传说中蔡文姬所弹的名琴“焦尾”便是烧焦的梧桐木所制。在秦华北眼里,其他配件都有别的替代物,唯独梧桐木面板是无可替代的。

▲琴师秦荔和她的父亲秦华北(秦华北是天琴制琴工艺的非遗传承人,这门手艺在他家已经传承了二百多年)

在2010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秦华北亲手制作的天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东盟各国政要,这是对他高超制琴技术的最大肯定。

但秦华北心中却有着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2003年的一天,由于连夜赶制天琴,他的左手不慎卷入切割机中,被切断了两根手指。这意味着,他无法再弹奏较复杂的天琴曲目,也不能亲自开发新的弹奏技巧并据此改良天琴。

如今,秦华北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天琴文化镌刻在基因里,代代传承下去。

小小的天琴,承载着壮族文化传承的重任,龙州当地政府对天琴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视,建立了“天琴艺术传承中心”,并在全县的乡村、中小学内开展天琴培训,培养更多的传人。

▲龙州当地政府对天琴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视,建立了“天琴艺术传承中心”,并在全县的乡村、中小学内开展天琴培训,培养更多的传人

在首府南宁,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院校也开设了天琴课程,聘请民间音乐人来教导学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天琴,并通过天琴了解它背后的壮族文化。

▲在首府南宁,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院校也开设了天琴课程,聘请民间音乐人来教导学生

天琴,八桂秀美山水之间长存的天籁,曾融汇着壮族先民古朴的祈福与希望,流泻着壮族人的喜怒哀乐。

壮族文化千年不断的脉络,穿行在天琴的弦线之间,留待后人将它延伸,在时光中继续起舞、飞翔。

信息来源: 广西故事、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

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