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考点清单+答题规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说里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格式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考点清单+答题规范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考点清单+答题规范

2024-07-01 03: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3.评价情节安排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行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祝福》首尾交代“祝福”场面的情节)。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如《项链》).

4.解题技巧

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如《祝福》中“祝福”“祥林嫂的遭遇”“我的见闻和内心”成为连接文章的故事情节).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如《祝福》中祝福的场面、鲁四老爷、柳妈的吓唬,街上老女人的询问等情节对祥林嫂的人物的塑造的作用)。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如《祝福》中祝福的场面突出封建礼教盛行,神权至上的社会,反应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如《祝福》中倒叙的运用,“我”这一暗线的设置).

(二)人物形象角度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常见题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3.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未的性格特征。

4.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可见其a;“……”可见其b;

5.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很能拉开差距.

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

(三)环境角度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常见题型: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的发展;象征暗示作用。对比烘托,也叫比衬。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3.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四)主题角度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主题的概括: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2.主题思想常见题型: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3.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五)技巧角度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主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

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问)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人,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捕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

2.常见技巧的使用

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六)语言角度

1.题目类型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此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词语的本来义和其在文中的临时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如“我将吞咽这大好春色",吞咽就应该是指尽情欣赏美好春光的意思.

2.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义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日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使用了……手法,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答题句式与诗歌鉴赏同。

与题目照应是常常要用的作用.

(七)题目角度

1.题目的作用: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思维技巧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比如下面两种题型。

(一)小说中交待某一段情节有什么作用?

1.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是中心,所以在这一段情节中首先塑造了人物形象的某一特点。

2.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这一情节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作用.

3.根据小说定义,小说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小说的这一情节是完整情节的一部分.所以这一情节会和上下文情节构成一定的关系,例如:为下文做铺垫,推动下文情节发展,与上文或下文形成对比等。

(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根据小说定义,三要素的中心是人物,所以环境(自然环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烘托作用。

2.环境描写与情节的关系: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贯穿全文情节,是全文的线索.

3.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环境描写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一定作用。

总之,问到某一要素,一定要全面地关注它和其他要素的关系。

散文

一、知识点汇总

(一)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的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

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描写融为一体;

②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4.与小说的对比

与小说相比,散文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并非虚构。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散文的线索

1.线索类别:

空间线索、情感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时间线索、行程线索、事理线索、思维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高考选文最常见的线索:一是感情的发展变化;二是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三是文中的“我”。

2.线索作用:

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四)散文的类型

1.写景状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2.议论说理类散文: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重视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3.写人记事类散文: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4.文化游记类散文:游记不仅仅是单纯的游历记录,而是在其中融入了作者特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在游记中或隐或现流露的情绪和感想,称之为游感。要体悟游感,就必须透过游记描写的自然景观,揣摩和体会作者的感情,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概括主题的方法: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

(六)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平实

(2)生动、形象、明快

(3)深刻、隽永、含蓄

(4)华丽、优美、典雅

(5)幽默、诙谐、辛辣

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行文技巧等等。

(一)解题的一般要求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第一步、带着问题,读文章;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二)结构类答题

1.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④渲染气氛⑤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⑥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等作用。

(2)在文中段:①承上启下(过渡) 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

(3)在文末段: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

2.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

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a.准确定位。位置不同,结构作用就不同。

b.三个角度思考:(1)内容本身所写。看穿插材料写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何作用。(2)上下文联系。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回答应具体。(3)结合表现手法考虑结构作用。

c.答题模式:

开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了…。

中间: (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与上文(下文)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三)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四)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五)描写手法

1.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有时在结构上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3.正面描写: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侧面描写(烘托、烘云托月):正衬、反衬。

4.点面结合:描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点面结合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细节描写增加文章情趣和可读性。

(六)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七)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

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结合是散文常用的手法。叙散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文章中的记叙是为抒情议论服务的,而抒情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

(八)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表现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以最经济最节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称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衬托渲染:用衬托或渲染描绘某一事物。(衬托:正衬和反衬;渲染,正面铺排)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来写。表现感人,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反衬的一种)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将两者及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比和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

三、高考分析

高考对散文的考查往往是以一两道选择题加两道主观题的形式。选择题往往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观题往往重点围绕散文在主旨、语言、写作手法等散文文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考查。考查中的散文取材一般具有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笔法灵活,情文并茂的特点。但考点比较灵活。

1.鉴赏散文有三个标准:

A.写了什么?(内容)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B.怎样写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C.为什么写?(情感)作者的真情实感,重在感悟。

抓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2.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词语特殊含义:指代义、修辞义、语境义

方法:从原文中摘取、提炼、概括

考查词句含义的往往是: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①标明句子出处;②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③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答案要点:抓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借代义、指代义、比喻义)+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3.标题常见的作用

①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

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标题的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5.句段作用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6.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

分析行文的思路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梳理行文的思路与分析散文的线索的区别在于: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行文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答题规范:

(1)文章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一次次出现,一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7.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3、答题格式:

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