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实践作业活动手抄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五里铺中心小学 汪英

随着科学进步与经济发展,数学在学习中的地位和社会发展作用更加明显,应用领域更广。而数学教育起始于小学,因而小学数学对学生的整个数学知识的发展尤为重要,是所有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教师要逐步增强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环节的应用,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结合启发式进行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这有利于促使学生数学基础的稳步提升。启发式教学有着自身的核心作用,其本质是启发学生。对教师而言,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外在因素带动学生集体参与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升学生思考方式与数学思维能力等。但是,要注重当前小学教学的问题,部分教师经验上不足,知识面不广,思考全面性不强的特点,对小学学生不能完全分析和了解。因此,启发式教学让教师对教学过程有更加清晰的梳理,对学生认识更明确,有效促使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增强了教学质量,激活了学生兴趣,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形成。

一、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启发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模式设置和内容都要以学生为主要出发点,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创造思维作为关键点,要逐步指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探索,通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在教学环境中教师依托启发式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从而形成对问题的本质看法。但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还需要自身努力。因此,基础教育让启发式教学有了新的实现途径,要强化教师指导和学生参数性提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践能力,也要结合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保障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促使全员参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为数学实践与教学展开建立良好的环境。

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一)科学合理设置数学预习作业

要转变当前教师的教学观念,避免数学教师将应试教育方式继续深度应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消极模式的局面。教师要尝试给学生制订预习计划,促使学生在预习计划中感受到启发教学模式的优势。但是,预习只是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也是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从传统的预习模式分析,教师在针对具体的预习章节时只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回家后进行内容的查看。因其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这部分预习过程不能认知哪些知识点是关键,一般将所有内容都进行预习,找不到重点部分,让预习优势不能发挥。

学生通过预习任务了解下节课的数学内容,便于自我制定好关于数学学习的基础准备,可以依据自己预习内容存在问题的重难点进行标记,有效促使在课堂学习中更好认知数学知识,确保不会因教师进度原因而无法跟上。教师在制订预习计划中,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考虑课堂成效,确保学生可以积极完成预习内容,为课堂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还要关注不同学生学习状况和学生环境等,要保证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才能促使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中,教师要结合本内容制定与学生实践相关的部分,通过学生回家后对实践活动的展开,更好地落实学习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家的物体或玩具等,从不同方向对其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采用画笔进行记录或者制作成照片。要让学生在预习中把握重点,观察不同角度的相同和不同。这样的预习任务与课本教材设置的目的完全契合,也符合教学的实际。教师通过布置家庭预习计划,增强了课堂教学成效,还让学生发挥了业余时间,并能结合生活化数学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具象化。

(二)强化学生自我思考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要完全发挥教师作用,而是让教师逐步将教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因此,学生自我思考是启发式教学实现的重要途径。自我思考会将学生的主观作用进行放大,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数学知识对事物或数学问题进行思考,逐步对数学有更深刻的认知。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学习收获大于教师讲解。学生自我思考环节中,会逐渐让问题本质暴露,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不断在脑海中形成自我认识。在小学阶段中,对低年级来说,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自我思考是不能促进学习成效的,只能让学生不好习惯形成。这样的教学认识,导致学生缺乏自我意识的形成,不愿意通过自身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而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过程。而有的教师一味地重视教学进度,不断提升教学速度,在教学环节中忽略了学生自我思考的优势。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中,这部分针对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因其不具有较强的生活阅历,在掌握关于时间的理解上欠缺,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时间观念。

在学习的基础上自我条件不具备,只能依赖于教师作用。要求教师结合学生上学有关时间的应用促进学习对其有新的认识。为促进学生对时间有较好启发,教师不能直接采用教材对时间的讲解,要依托学生生活实际设置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时间认识再回到课本概念中,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虽然看似将课堂时间进行分散,但是在效果上保障了学生更好掌握关于时间的概念,又可以激活学生对生活化数学的思考积极性,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后续学习形成了较好基础。教师可以将学生上学、中午吃饭、放学等生活案例进行举例,让学生通过外部环境启发对时间的本质认识。或者通过举例模式,如课间休息时间和上课时间长短等,让学生通过认识不同单位的时间认知其内部关系。

(三)优化课堂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离不开对探究活动设计,而启发式教学的实现途径之一要依靠探究活动。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设置与其相关的探究案例,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实际运用过程,有效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践能力。通过对数学教学在各阶段的分析,小学数学无疑是基础阶段,而且该阶段数学知识难度系数小,学生学习较为容易,甚至很多通过课前学习都已经掌握了知识点。因这种情况,导致教师不再重视探究活动的开展,一度将教材知识当作任务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一直在小学教学中存在。虽然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学生对知识点充分了解,但是一旦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上效率极低,效果上也不佳。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没有本质的了解和认识,也没有要通过思考了解数学各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导致在应对简单生活问题中,还可以应用自如;但是面对要将不同知识点融合应用才可以解决的实践问题,学生则一度认为没有学习过,无法解决。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对部分进行探究的问题要制定适应当前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对整个教学留部分实践活动,通过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或者将学生个性差异不同划分小组进行探究谈论。结合这样的方式学生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应该予以关注,给予适合指导。通过探究活动展开,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会自我探索找到正确答案,便于学生思考方式不会受限于教材制约。

探究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发挥自我认识和探索意识得来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合作方式、认知模式、数学思维构建上就会有较高的提升。有的学生可能获取的答案是不正确的,但是并不妨碍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并了解二者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充分认识其特点。在教学二者相似性的同时,多数学生可以理解,二者的两边都是平行状态,对边都是一样长。在不同点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有对边相等这一个特点。但是,教师要关注部分学生不认识此特点,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方式为学生证明,并要求学生自我对其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图形的丈量,学生会发现二者的不同和相同。但是教师会关注到,假设大家都没尺子,那怎么确定相等关系呢。这时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二者图形进行折叠后,发现其特点。教师进一步对其进行询问,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从而充分认识二者图形的特点,有效增强学生对不同图形的全面认识。

(四)适当启迪,树立画图意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学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圈画批注在问题的分析、解答中的重要性,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低年级的一些学生而言,即便是明确圈画批注尤为重要,但是他们也不一定会照做。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当、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启迪学生,使学生由最初的认知转变为心理,再变成行动,形成良好的画图意识和习惯,为接下来的学习夯实基础。例如,在一次试卷评讲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商店里有163 辆自行车,卖出一些后还剩下45 辆,随后又运来183 辆,请问商店现在还有多少辆自行车?这是二年级的知识点,教材中通常是给出卖掉的数量,而这道题目给出的是剩下的数量,因此很多学生在解答这道问题时,列出如下算式:163-45=118、118+183=301,这显然是没有厘清题意。对此,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哪位同学有好的解决思路或办法呀?”思索片刻后,有的学生提出画图。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画图有些困难,但是教师并未阻止,而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圈画。随后,邀请学生将其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先画出一个小圆,写上163 辆,接着向下延伸出两个圆,其中一个写上卖掉一些,剩余一个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上45 辆,另外一部分写上183 辆,在这两部分下方标注一个“?”。显而易见,画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教材中,要到四年级才会涉及这个方法。但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将文字转变为图形的能力,正如上文所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逻辑思维,了解学生的思路。因此,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做好铺垫。

(五)转变教学语言模式

传统模式下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表达模式都较为固化,不具有生活性。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年龄上和心理特点上是活泼好动的。会更喜欢年轻教师的教学模式,而对年长教师的教学过程厌倦。对女性教师更为关注,这是由于女性教师在小学阶段更受学生喜爱。这部分教师课堂上会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加上二者在年龄差距上不大,会有更多相同点,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善于用生活形象语言或者动作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开展,促使学生轻易理解教师行为。这种将数学知识具现化的方式不单单可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还能其形成较好的数学思维认识。基于语言和行为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启发,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例如,教师一般在数学教学中会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成效,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回答正确。对不能有效理解的学习,教师不能急于否定学生或者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应该对其进行下一步追问模式,让学生对问题重新思考,引导学生回归到问题本身,运用不断追问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保持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能让学生感受压力。因追问这种模式是基于学生已作答的问题,学生本身已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在反复追问中学生会进一步思考问题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种模式的实施有效避免了传统模式下教学问题,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有利于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的主观意识,提升学习成效。要逐步转变教学语言,构建好课堂气氛,要避免学生机械化运用数学知识,让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反复追索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数学思维,增强对问题把握程度,实现运用数学知识轻松解决生活问题的目标。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启发式教育四不强制的,而是完全采用引导方式进行的,这种模式没有固定的模板,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只能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促使启发式教学的充分应用。但是,不能因此就过度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要注意转变语言模式,并不要将传统的所有全部都抛弃,而是将不适于现状小学教学的模式给摒弃。

总之,基于启发式教学对当前小学数学的影响,教师应该关注到该模式可以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实现的,并不是单单就教学环节而言,而是针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都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不管对任何一个环节进行优化,都要将启发式教学融入。也要关注当前教学年龄的影响,要意识到当前阶段学生数学意识未完全形成,在各环节实施启发式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个性化差异进行,要考虑学生不同产生的影响不同。要科学合理设置,既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可以借助启发式教学形成较好的数学思维,也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稳步提升,实现教学启发式的深度融合,增强教学质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