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or民企,这是个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寿康保险是国企吗 国企or民企,这是个问题?

国企or民企,这是个问题?

2024-07-10 22: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西贝林平,(https://xueqiu.com/6593955937/226921939)

最近,时常看到一些朋友的言论,认为寿仙谷是民营企业,并列举某位我很尊敬的大佬言论,试图佐证因为寿仙谷是民营企业,所以不值得投资,甚至应该远离。

让一家市值只有70亿的年轻上市公司,面对这样的质疑,实在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从某种概率上来说,闭眼投国企确实比闭眼投民营企业,要安全的多。

但问题是,生而为人,我们明明可以睁开双眼,虽然“睁开双眼”确实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

有的人闭眼了,可他还睁着

有的人睁着,他已经闭眼了

大佬的言论,对不对?非常对。

但是大佬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投资是要尽量有把握的去搞,不要去赌博,你要去猜那大股东的想法那是很难的。所以我们投资尽量投资国有的、国资控股的,永远不会减持,私人你跟他去搞啊,你始终是在弱势地位,那就要确实选一些大公无私的人,搞不好那些鬼名堂,那可真是把你套住麻烦。”

兄弟们!听话不能只听半句,断章取义啊!

大佬明明说的很清楚,怎么到您那儿就成了“只投。。。不投。。。”呢?

我想,大佬更多是出于一种对广大散户的爱护,才在前半句如此强调,因为他太了解我们了,了解我们作为一个集体的“人性”,了解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了解“乌合之众”。

“尽量只投国企”更像是大佬菩萨心肠,给我们划的一个圈,告诉我们,不出圈,至少不会被妖怪吃掉。向大佬致敬!

近年来,网络上也经常能看到针对“国企”和“民企”的辩论,尤其在二级市场端,甚至出现了一边倒的声音。

首先,我们是来股市赚钱的,不是来当最佳辩手的;

其次,投资是灵活的,任何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言论,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再次,投资股市就是投资企业,既然企业是被投主体,我们就应该把注意力首先放在企业本身,做至下而上的研究,而不是宏观—中观—微观这种至上而下的逻辑;

最后,我喜欢把“一边倒”的声音称为当代中国股市的“历史虚无主义”。

那到底应该投“国企”还是“民企”呢?

我给自己的答案是:投资里不分“国企”和“民企”,只分“好企业”和“不够好的企业”,我们应该穷其一生去修炼如何“睁开双眼”,找出那些真正的“好企业”。

不论“国企”还是“民企”,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企业”,都是“民族企业”。

何况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国企”、“民企”还可以双向混改。

对于什么是“好企业”,巴菲特先生和段永平先生已经分别用英语和汉语,直击本质、鞭辟入里、深入浅出、不厌其烦的讲的很清楚了。

极简的版本是: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

结合大佬言论,我们回到寿仙谷公司本身。

对Right business的认知多少有些“能力圈”的制约,也就是“是否恰好能看懂”的问题。

这里并没有“我能看懂所以我NB,你看不懂所以你SB”这样的意思。

正是因为“能力圈”导致的“恰好”,所以我们搁置争议,假设Business is right,转而讨论“Right people”的问题。

回到大佬的的言论,我们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似乎就变成了:李明焱董事长是不是“大公无私的人”。

段先生曾提到,中欧有个统计,世界500强的CEO中什么样的性格都有,而他们只有一个共性,就是integrity(诚实正直)。

也可以看作是不同语境下的类似表达。

识人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件事,比听“其”言、观“其”行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听和观的能力,不然同样的“言”,同样的“行”,在不同人眼中,竟然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为了识人,我看了很多创始人的访谈,也有幸接触过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但很长一段时间(数年)里都不得要领。直到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冷峻而深刻的直面了自己和他人的人性,加上一些机缘巧合的触发,才突然在某个瞬间,理解了一个词——“心性”,也就在那一瞬间,发现自己可以只“用心”,而不是用脑去感知人了。

当我开始理解“心性”并呵护“心性”,便更加感叹段先生所强调的“本分”与“平常心”背后蕴含的高维智慧,几乎是一种识人的“上帝视角”,“intergrity”也只是“本分”的真子集。

 

李明焱董事长是否“本分”、“平常心”呢?

在我近期看完《同人于野——李明焱创业创新传奇》之后,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判断。

在这里继续向恰好能看懂“business”并对“people”感兴趣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推荐一下这本书。

不夸张的说,书中的一个故事,扑面而来的都是李总的“本分”、“平常心”。

同时其创业创新故事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交叉验证,所以真实性也是很高的。

我们无法理解脑子里没有的东西,就像计算机调取不了数据库里没有的数据。

所以,你若未读,未必信我,等你读过,我们再交流探讨。

除了“本分”与“平常心”,“Right people”可以从什么角度看呢?

这里我想借助《基业长青》里提到的“造钟人”和“报时人”的概念。

 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不应该是报时人型的,而应该是造钟人型的。

能把公司做上市的管理层,都是时代的佼佼者,怎么从其中发掘出“造钟人”是一件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段先生曾坦言,他一度认为乔布斯是“报时人”,后来认识到其实乔布斯是一位杰出的“造钟人”,想通了以后,才重仓了苹果。

可见,识人,在投资中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甚至远难于识别好生意。

那么,李总是“造钟人”还是“报时人”呢?

非常遗憾,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不足和有限的信息量,我也还没想清楚,所以还需要继续学习和观察。

我曾异想天开发帖给寿仙谷“算了个命”。

寿仙谷独占中华九大仙草其二,并具备随时拓展其它品类的能力(不限于西红花、浙八味)。有人说,灵芝和石斛市场竞争激烈,寿仙谷品牌知名度太小,无法和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相提并论等等。我的看法略有不同:

1、灵芝和石斛,尤其是灵芝,是不需要消费者教育的,绝大多数ZG人(甚至亚洲人),由于文化和历史等原因(比如,灵芝寓意如意),对灵芝都耳熟能详,并认为其是高端补品(影响力能与之并论的单方恐怕只有人参)。

2、因此,“灵芝”二字作为中药单方的影响力,甚至要远高于云南白药、同仁堂和片仔癀等老字号品牌(注意,这里说的是“灵芝”不是“寿仙谷”,这里没有一丁点贬低这几家公司抬高寿仙谷的意思,寿仙谷目前还差很远)。

3、很长一段时间里,寿仙谷都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灵芝”二字蕴含的巨大历史能量,向上攀登。

4、寿仙谷如果能掌握一套系统的品牌方法论,在借足“灵芝”二字势能的基础上,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寿仙国芝”这样的认知,那时,寿仙谷就能反哺“灵芝”二字了。

5、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百亿美金),就需要借助GZ的力量了,没有“GZ",难称“G芝”,相信创始人有这样的情怀和格局。

6、表面上看,是人选择了生意,在宏大的历史观里,却是生意选中了那个时代里最能将它发扬光大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和平、法治、崛起的时代,“仙草们”会选出本分、勤劳、善良、智慧的人,共同携手穿越时代。

祝福李总和寿仙谷!

$寿仙谷(SH603896)$ $片仔癀(SH600436)$ $同仁堂(SH600085)$ $久日新材$   $广誉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