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桃产业“强”起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提质增效的认识和看法 让核桃产业“强”起来

让核桃产业“强”起来

2024-07-11 11: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来陕考察时指出:“发展特色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近些年来,安康坚持把发展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富硒特色产业作为助农稳定增收、决胜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相比而言,在这五大特色产业中,目前核桃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如何促使核桃产业尽快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轨道,成为乡村振兴中急需破解的现实课题。近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专门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座谈问计,与市林业局核桃专家共同深入部分核桃基地、加工企业、市场主体调研,听取核桃重点镇村干部和产业大户的意见,并召开了专题协商会。紧扣核桃产业提质增效这一主线,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强化对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我市核桃种植历史悠久,过去多是零星分布在农民的房前屋后。大面积种植是在退耕还林、汉江绿化、小流域治理、扶贫开发等政策相继出台后乘势发展起来的。截止2020年底,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200余万亩,其中汉滨区5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5%;旬阳县26万亩、宁陕县21万亩,分别占全市总面积13%和10%;基地规模居全省第二。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面积虽大但效益低下。全市平均核桃亩产仅15.5公斤,亩产值仅有380.5元,平均亩产远低于全国230—240公斤,也低于我省30—40公斤,与同处陕南的商洛市尚有差距(商洛市核桃种植面积341.9万亩,平均亩产30多公斤)。加之我市核桃产品以干果为主,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不明显。调研发现,现在有些地方核桃园已经弃而不管,甚至出现砍树毁园的现象。

  目前我市核桃产业效益低下的问题,已经直接冲击着各级干部对持续发展这一产业的信心,也直接弱减着当地农民依靠产业增收致富的成效,不是可抓可不抓或似抓非抓的问题,而是已经到了必须立即抓、出实招的时候。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引导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正确处理政府要“被子”与农民要“票子”的关系,把核桃产业既作为生态价值来看待,更作为特色产业来培育,牢固树立其主导地位,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二是比照发展茶叶产业的做法,市上整合筹措500—1000万元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品种改良、低产改造、病虫防治、产品研发和加工升级等方面的奖补扶持。同时,采取政府适当补贴保费的办法,鼓励保险企业将核桃产业纳入保险险种,降低自然灾害损失。三是将核桃产业发展纳入市对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市直部门包抓的核桃园区实行“一园一策”“清单式”定责,细化量化包抓任务,每半年进行一次明察暗访并公开通报排名。四是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全市核桃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分析发展形势,落实年度任务,严格兑现奖惩。

  二、全面推广核桃林下立体循环经济模式

  发展核桃林下经济,能够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树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使林农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营的综合效益。还可以通过对种植物进行松土、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措施,起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促进核桃树生长挂果,降低核桃园经营成本的作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我市资源实际,可以推广以下五种核桃林下经济模式:一是林—粮(油)模式。适宜间作的作物有大豆、土豆、绿豆、小豆、豌豆、四季豆、花生、油菜等,按现行价格测算,每亩大体可增收500-1100元;二是林—菜模式。适宜间作的蔬菜作物有魔芋和各种青菜、黄花菜等,每亩大体可增收800-1000元;三是林—药模式。适宜套种丹参、板蓝根、黄姜、白术、生地、绞股蓝、黄精、黄姜等中药材,每亩大体可增收1600-2500元;四是林—菌模式。适宜核桃林下栽培的食用菌种类有猪苓、天麻、双孢菇、鸡腿菇、香菇、黑木耳、灵芝等;五是林—禽畜模式。在中幼龄核桃园,可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家禽;在核桃林中或边缘空地,可建立一定规模的猪、牛、羊养殖场。这些林下种养殖模式,有效弥补了核桃产业前期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的不足,起到了以短养长的作用,在我市有些地方已有成功范例。如汉阴县观音河镇药王村核桃种植大户张虎,通过自学技术,总结经验教训,去年在50多亩核桃园下套种魔芋,仅此一项就增收5万多元。

  三、加快推进品种改良进程

  我市在核桃建园初期,由于种苗基地不足,自繁自育能力差,种苗80%以上需要依靠外调,再加上建园依托项目的包括有林业、水利、扶贫等多个主管部门,当时侧重考虑种苗价格,忽视种苗品种质量,尤其是引种的地域适应性未经试验、示范环节,导致现有的核桃品种多而杂,部分品种适应性差、变异性大,出现挂果少、落果多甚至不挂果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

  加快品种改良,当前要突出抓好三条:一是加快建设良种采穗圃基地。大力推广“安康串核桃、安康紫仁核桃、安康米核桃”等本地品种,筛选培优“香玲”“辽核”“清香”等引进良种,市、县两级力争每年新建核桃良种繁育示范园十个以上。严把种苗质量关,确保做到品种清楚、种源清楚、去向清楚和定点采穗、定向供应,坚决杜绝盲目引进外地品种的现象再次发生。二是有序组织对低效核桃林的改造。根据核桃园的实际状况,经过科学论证,对老化、低产、劣质核桃树进行高接换头和树体复壮,让低产林尽快焕发新活力。三是对新建园区和改造的僵尸园区做到一园一品。这有利于核桃产品规格品质统一,便于后期机械加工。同时,种苗尽可能选择株高1.2米以上的大苗,这可以提前1-2年挂果,进而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核桃产业的信心。

  四、探索创新核桃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目前我市核桃基地的管理,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园区化管理,即核桃建园、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各链条均由经营主体承担,全市核桃园区共有146个,其中市级47个、县级69个;一种是合作社+农户,全市核桃合作社已有120家,其中年产值10万元以上合作社55家;还有就是农户分散承包管理。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总体感到重栽轻管的问题仍较突出,有的杂草丛生,有的病虫缠树,有的长势不旺,有的有树无果,如此等等。类似汉滨区茨沟镇王莽村弘禾现代农业园区,那样的科学管理、长势喜人、亩产核桃200公斤的高产精品核桃园,为数甚少。管理出效益,管理在机制。一是大力推广“村企合一”模式,把核桃合作社真正做实做成经济实体。在核桃重点村,鼓励由村干部或能人大户伸头,可以以村组建,可以以组组建,也可以以若干户组建,由小及大,层级发展,逐步向县区和市级联合合作社迈进。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倡导企业做“两头”、农户做“中间”的办法,即企业前端抓核桃良种供应、后端抓核桃产品加工销售,农户按照企业规定的技术标准从事核桃园的精细管理。这样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家人”机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既可以降低企业“大包大揽”产生的管理费用,又能改变农户“单打独斗”的各种弊端。二是探索实施“社会化购买服务”新途径。尤其是对核桃园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统一时间节点、统一操作规程。否则,你防他不防,等于“白防”。汉滨区今年财政拿出700万元,按每亩补贴700元标准,对核桃园的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我们在中原镇、茨沟镇看到,核桃长势很旺盛,效果很明显,农民很欢迎。汉阴县运用无人机防治核桃病虫害,平均一天一机防治近千亩,大大节省了防治时间和防治成本,值得推广。三是积极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务工能人返乡投身核桃基地经营管理,坚持政府扶持龙头、龙头带动基地的理念,支持各县区对那些从事核桃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按照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实绩,区分不同等次,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此外,市、县区、镇都有一批退居二线的干部,他们熟悉政策、经验丰富、具有人脉,若能允许其不在原单位上班,尽量动员鼓励他们创办、领办核桃产业经营主体,将会起到示范辐射的效果。

  五、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培育

  发展核桃产业,我们既缺乏现代核桃企业家,又缺乏大量的核桃专业人才。工商企业进入核桃领域,多数也是半路出家,业主对如何发展核桃产业还较陌生。技术服务体系滞后于核桃产业发展形势需要。核桃产业要发展,技术人才是关键。一是周密制定企业家培训计划,每年精心组织一、二次现场观摩、外出学习等培训活动,开阔视野,发散思维,比学赶帮,提升能力,促使每个核桃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都能步入健康良性循环轨道;二是整合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培训项目,在核桃基地建立“田间大学”,每年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核桃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同时编印符合安康实际的核桃技术简明读本,突出讲清“换良种、防病虫、巧施肥、精修剪、细间作”等五项关键技术,持续开展务实管用的核桃科技下乡活动。力争今冬明春对核桃重点镇党政一把手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使其成为行家里手;三是实行“内选外引”并举,选聘一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本土核桃农民技术人员,招引一批外地核桃专业技术人才,力争使每个重点村都能派驻一名核桃专业技术人员,常年驻村,跟踪服务,使其成为“永不走”的乡土技师能手。鼓励各县区职业技术学校,开办半年左右的核桃专业培训班。从长计议,应积极促成安康学院恢复林果专业;四是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协作,组建核桃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主攻核桃产品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为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前沿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出奇制胜。

  六、统筹推进产品开发和品牌打造

  基地保障加工,加工拉动基地,二者相互促进。目前,全市已有核桃加工企业26家,其中深加工企业5家,加工的产品有核桃干果、核桃油、核桃酱、核桃乳等,总体仍处于粗加工、低层次的初级阶段。推动核桃产业纵深迈进,要通过招商引资、整合重组等方式,重点培育2—3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由单一的食用功能向医用品、保健品、化妆品、工艺品等多功能拓展,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核桃叶、花、青皮、分心木等副产品,通过多种途径,吃干榨净核桃资源,大幅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

  品牌打造,直接关乎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拥有一个响亮的品牌,也就拥有了一个占领市场的通行证。据调查,目前我市已登记注册的核桃商标达14个,几乎是一个小型加工厂都有一个自己的品牌。由于品牌杂、产量少、规模小,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加工制作包装都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导致加工出来的产品外形五花八门、内质良莠不齐。品牌整合固然要靠市场运作,但政府引导不可或缺。要汲取我市茶叶品牌走过的弯路,提早介入核桃品牌整合工作。综合分析论证,我们建议,把“安康富硒核桃”作为全市核桃的旗帜品牌,在此旗帜下,将现有的各加工企业的产品品牌逐步集中到全市2—3个商品品牌。这样,既代表了安康核桃的共同特征,也体现了区别于其它产区核桃的独特个性,利于安康核桃的长远发展,且较容易被全市核桃生产的组织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接受。当务之急是,依托已组建的核桃产业协会,依靠政府的前期投入,开展安康旗帜品牌注册、标准制定和原产地理标志认证等基础工作,按照“企业申请、协会审查、授权使用、动态管理”的模式,实施品牌管理。旗帜品牌一旦确立,开拓市场就成为首要任务。一方面,千方百计与河北“六个核桃”等国内实力企业挂钩合作,借船出海,实现安康核桃产业的“撑杆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安康富硒核桃网站,利用各种媒体,参与各种节庆展销等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快建立安康富硒核桃产品营销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开办专卖连锁直销店,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抢占核桃市场份额。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