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讲座】艺术表现手法:对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偶是表现手法吗举例分析并解释 【诗歌讲座】艺术表现手法:对比

【诗歌讲座】艺术表现手法:对比

2024-07-04 17: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艺术表现手法:对比

范云程/文

 对比是一种把意义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相反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艺术手法。诗歌意象的构建就有一种对比式的组合方式,它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组合在一起,相互对照映衬,以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

例如: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这就是对比。诗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现象并举出来相对比较:一方面是战士的浴血奋战,一方面是将军的醉生梦死。诗歌把战场上士兵惨重伤亡的意象和营帐中将军欣赏美人歌舞的意象对比组合在一起,揭示了在边塞征战中尖锐的阶级对立。

又如: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这也是对比。不同的是《燕歌行》是两种相反事物的相对比较,《卖炭翁》是同一事物两个相反方面的比较。更重要的是:高诗属于“明显对比”,直接把对比的双方描述出来,在严整的比较中产生艺术效果;而白诗属于“隐蔽对比”,它把事物双方的对比表现得比较隐蔽,重在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冲突。阅读“隐蔽对比”需要我们更多地动动脑子进行思考,但它却具有更大的张力,表达也往往更深刻。《卖炭翁》中的两句诗,通过卖炭翁“衣正单”与“愿天寒”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物“心忧炭贱”的矛盾心理。我们一经悟出,心中便立刻为之震颤,觉得它有更强的感染力。

对比和对偶是有区别的。对偶是由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构成的;对比则要求意义相对或相反,但不要求字数结构相同。一个重在结构,一个重在内容上。

例如:

 寒光照铁衣,

 朔气传金柝。

 ──《木兰诗》

这就是对偶而不是对比。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是相关而不是相反。

又如:

 约翰·安得生,我爱的约翰,

 想当年咱俩初次相会,

 你的头发黑得像乌鸦,

 你漂亮的前额也挺光辉;

 但现在你的头顶秃了,约翰,

 你的头发像雪一样白;

 然而,祝福你皑皑的白头呵,

 约翰·安得生,我爱。

 ──(英)彭斯《约翰·安得生》

这是对比而不是对偶。诗前后的结构并不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是年轻的约翰和年老的约翰的对比。在对偶中,只有意义相对立的一种形式(“反对”),才又同时是对比。

诗歌创作中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它把生活中种种对立的东西并立在一起,进行相对比较,就能使矛盾冲突在艺术形象中得到更加集中鲜明的反映。高尔基说:“为了获得更大的说服力,必须把所拥护的思想和反对的思想并立起来。”真正的诗歌应当歌颂真的、善的、美的,批判假的、恶的、丑的,运用对比手法,就能使真的更真,假的更假,善的更善,恶的更恶,让美的显得更美,丑的显得更丑。由于诗歌的艺术形象在对比中表现得更加鲜明,因而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能激发读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例如: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运用对比手法勾画了封建社会贫富对立的鲜明图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这也正是杜诗的人民性所在。

又如: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诗歌描写在一个隆冬寒天的日子里,一个有钱的大老爷,嫌炉火生得太旺,担心把他烤坏,吩咐佣人把窗子打开给他买水果吃;而此刻他的窗外却躺着无家可归,冻得牙齿打颤的乞丐,在北风中呼喊着“快要冻死”。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图画。在形象的对比描写之后,又画龙点睛地发出“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的不平呼声,更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

 对比可以用在一对句子里,也可以用在几个句子、一个诗节或一整首诗中。如杜诗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一对句子,《相隔一层纸》是在一首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再如臧克家的《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通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所有各节都是由两组意义相反的意象对比组合起来的。诗在开头第一节就点出了两种截然不相同的人:一种人虽生犹死,一种人虽死犹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相反的结果呢?这是由他们对待人民完全不同的态度决定的。诗的第二、三、四节就对比描写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一种人“骑在人民头上”欺压奴役人民,一种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骑”一“俯”,对比十分鲜明;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企图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鞠躬尽瘁给人民当牛的却别无所求,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一种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一种人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各自的生活目的也是如此相反。诗的第五、六、七节与第二、三、四节紧密呼应,层层推进,由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相反,人民对待他们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人民把“骑”在自己头上的摔倒,把“俯首”给自己当牛马的抬举得很高、很高,永远地纪念他,对比手法一直运用到全诗结束。这首诗通过对两种人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对俯首甘做人民大众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那些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进行了无情揭露和鞭打,表达了满腔的愤怒。《有的人》一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确实达到了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的目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资料来源于范云程老师博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