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式的“工匠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寓言论证匠人精神的例子 什么是中国式的“工匠精神”

什么是中国式的“工匠精神”

2024-07-17 19: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梓庆削木为鐻,缘何惊犹鬼神?

梓庆是鲁国的一位木匠,鐻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

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从梓庆看中国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是舶来品。在中国古代,有手艺的劳动者,古语谓之“匠”,他们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才能,则被称作“技”。匠,乃罕见之人才;技,乃稀有之能力。“匠”与“技”从古以来,一直是伴随着劳动者的光荣称谓,代表着“能人所不能”的自豪,支撑它的是知识,是经验,是长久的训练乃至独一无二的传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创造丰富而精美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孕育、厚植和传承着一种精神,即“工匠精神”——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细节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

1、匠人精神是专注走心、追求极致

每一件作品,若想达到精致和完美,都必须把工作的每个环节做细和做到位。梓庆做鐻,先用七天的斋戒使身体和精神达到最佳状态,再走进山林选择木料。选料时已经在脑海中勾画出鐻的模样,认真寻找匹配的木料才动手取之。一旦进行雕刻,则聚气凝神,全身心的投入。

清代皇家建筑工匠世家——雷氏家族,设计了中国近1/5的世界建筑遗产。雷氏的每个设计方案,都按1/100或1/200比例先制作模型,更为可贵的是:小至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也均按比例制成。正因严苛的极致精神,被同行尊之为“样式雷”。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的精神。

2、匠人精神是荣辱不惊、忘名忘利

与今天许多人做事希望利益回报立竿见影相比,梓庆的做法体现出中国古代匠人的更高境界。“斋三日,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梓庆在做鐻之前,把功劳、地位、金钱、非议、毁誉统统放下,只专心于工作的本分,达到了荣辱不惊的境界。

在今天的商业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完全忘名忘利的企业家了,即使在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也会因为利益而出现大众汽车尾气“排放门”丑闻;同样,在日本也有东芝这样著名企业长达七年财务造假的现象。

中国古代匠人的忘名忘利,仍是今天整个商业社会需要学习的典范。

3、匠人精神是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术到极致,几近于道。梓庆作为一名杰出的匠人,在选材前全然地净化自己,带着对树木和自然生命的极大尊重去选材。“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在制作鐻时令自己达到忘记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灌注匠人的生命之魂去制作产品,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就是道吗?

今天,全球那些最优秀的企业家和卓越的匠人,不都在毕生追求这一境界吗?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不谦虚地讲,中国匠人造就了一部匠品史。

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纪,2000多年的农耕经济时代,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精美的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距今2200年,其薄如蝉翼,用料2.6平方米仅重49克。中国书法、中国画、雕塑、手工艺术品目前仍是世界博物馆们引以为傲的镇馆宝藏,还在不断刷新当代全球拍卖记录。自丝绸之路开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所生产的匠品,一直都在影响着世界。 古代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匠人之国”、“匠品之国”。

自1840-1949年,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工业革命,而中国则经历了100多年的灰暗时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用60年时间追赶世界工业化的步伐,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众多领域创造出新的世界第一。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载人飞船、嫦娥探月飞行器、高铁、大飞机等尖端科技实现领先,中国企业如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等也在其领域内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匠人精神的体现。

我们一起,让匠心归来

说到工匠,我们就会想到瑞士的钟表匠。的确,精致完美的瑞士手表俨然就是瑞士工匠精神的化身。我们羡慕德国人的严谨,瑞士人的精密,日本人的苛刻,一如既往地对他们的产品趋之若鹜。然而,我们要尊重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工匠曾是中国人数千年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在全世界我们还是很多工匠的“祖师爷”,比如木匠、铁匠、石匠、厨师乃至杀猪匠等手工匠人,以其精湛技艺在国人的传统生活中深深地打下了底色,很多工匠活至今还在影响着世界。《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厨师(匠)“庖丁解牛”的故事。厨师给梁惠王宰牛,瞬间刀落牛解。缘何?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莫不迎刃而解,骨肉分离。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回答说,他全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骨骼构建去运刀。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游刃有余,就是经典的中国式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

确切地说, 德国、日本的制造都经历过学习他国技术、模仿制造、不断升级、直到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

百年匠心看德国:德国的匠人精神也就是最近129年的事儿。1830年,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1871年,德国制造还处在假货和仿冒横行时代。1887年,英国人通过了侮辱性的新《商标法》,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Made in Germany”,以此区分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的英国货。

知耻而后勇,德国从此开始了精工制造的征程。用了100多年时间,德国人持续不断的在各个行业,坚持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终于使德国制造成为世界上高品质的代名词。

千年匠心传承看日本:农耕经济时代,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日本的匠人精神也起源于中国。自唐朝贞观四年开始后的260多年,日本派出十余批、数千名遣唐使在中国学习。大到参照唐朝进行政治、教育改革,再到学习围棋、茶道、花道等生活方式,小到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几乎带走了唐朝各行各业的技艺。

日本的工业制造是从学习欧美国家的技术、仿造开始的。1950年,日本还只能生产廉价而简单的商品。此后的20年,将传统手工业者的匠人精神传承于规模化制造,极大提升了日本制造的品质。日本政府也注重对民间手工业的保护,1955年设立了“人间国宝”制度,用以保护匠人和小型企业,并在全社会持续倡导匠人精神。

未来匠人精神发扬看中国:中国有2000多年的匠人精神传承史,由于历史原因,在近代,中国的匠人精神没有全面的传承。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也使商业伦理问题突显,部分企业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缺少商业道德,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还时有发生。在规模化的工业制造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手艺传承更加艰难。未来的中国,无论是工业强国战略下的精工制造,还是对传统匠艺的保护,都更加需要全面传承、发扬中国的匠人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传承匠人精神固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崇拜,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寻找根和魂,坚守民族情怀,传承中华匠心!

在中国制造走过多年历程后,工匠精神这个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被认为是一个重大信号。在许多人,尤其是一线劳动者看来,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一个大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所必须的一种精神。因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德国、日本的匠人精神火了,中国的匠人精神会更火!

点击 图片或下方 “阅读原文”即可直达

时代邮刊微商城↓↓↓

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阅读

加载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