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清明节,老北京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寒食节习俗 今儿个清明节,老北京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吗?

今儿个清明节,老北京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吗?

2023-04-21 14: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清明节来历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踏青节,正是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1-2日。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时年八节”是指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清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老北京清明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祭祖扫墓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插柳

民谚中有这样的话:“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那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期间插柳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说是为了为了避邪。三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四说是为了预报天气。

关于插柳可以预报天气的说法由来已久。古谚就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俗话也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在生活上,柳条是插在土壤中就能成活。柳条插到哪里,就活到哪里。只要年年插柳,便可处处成荫。

明清时代,不仅插柳于门,而且簪柳于首。簪柳在不同地区风俗有所不同,或男女皆戴,或妇女戴,或儿童戴,以戴柳为柳毛、柳尖、嫩柳、柳叶等。簪柳的用意有些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是为了保持青春。

清明插柳戴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放风筝

清明时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这是健身活动,亦是那时的游乐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老北京时风筝制作更为精巧,那时有被称为“曹氏风筝”、“风筝金”、“风筝哈”、“风筝马”等流派的风筝。风筝可在庙会集市上购买,也有自家制作的,如儿童自制的称为“屁帘儿”的简易风筝。阳春三月在郊外山野或四合院内外广阔之地放风筝,沐浴着阳光,吸着清新空气,或拉线奔跑或昂首仰视从而心旷神怡,人体气血畅通。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叩拜城隍爷

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

城隍庙在每年的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

踏青

清明节正是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春风拂面、百花齐放、杨柳泛青,清明的时节最适合出游赏春踏青,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携带家人或者邀上三五个好友,一起去感受春天的鸟语花香,呼吸着大自然最淳朴的气息,感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美好生活,一切都那么惬意。

清明节的祝词

清明是可以说快乐的说法其实已延续很长时间,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两年才冒出的说法。

之所以可以说“清明节快乐”,是因为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它将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糅合在一起。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清明节并不是悲伤的节日,祭奠先祖,除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也使后人获得了精神慰藉。而踏青郊游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满怀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实关于清明节安康的说法也有人说不适合。“安康”本指的是社稷安泰,人民康乐,并没有平安健康的意思!

而有观点认为,当今社会文化中的清明节,是与祭祖、扫墓这样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祭祖和扫墓不一定意味着悲伤,但是一定意味着庄重、肃穆,这种环境与“快乐”是万万不搭边的。

老北京清明吃什么?

清明除了祭祖、扫墓和踏青,品尝时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特殊时节品味独特美食,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息,更多的是对先辈的缅怀。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在咱们北京,大家都吃些什么呢?当然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寒食十三绝”。

驴打滚

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黄豆黏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特点: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

艾窝窝

是一款用糯米制作的老北京风味小吃,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原为“御艾窝窝”,后来在明代传入民间,《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窝窝。艾窝窝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特点: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粘软,口味香甜。

糖耳朵

又称蜜麻花,北京小吃中常见的名品之一,因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宜在秋、冬、春季食,因为夏季炎热,糖稀容易脱落,不易吃。

特点:色泽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

糖火烧

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原为河北小吃,后传入北京。因其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宝,其中之一就是大顺斋的糖火烧,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来访的外国政要还特意带它回国呢。

特点:香甜可口,酥脆。

姜丝排叉

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因其食用时有鲜姜味而得名,具有抗癌、清热解毒、润脾醒胃、增进食欲的功效。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特点:酥、甜、香,食用时有姜味。

焦圈

北京特有的一种炸制食品,碗口大小,形似手镯。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酥脆不皮。焦圈常与北京小吃豆汁儿搭配食用。但是在今天的营养学看来,太过油腻,最好少吃。

特点:色泽深黄,焦香酥脆,风味独特。

馓子麻花

古名为“环饼”、“寒具”,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深受百姓喜爱。秦汉以来就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之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说:“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特点: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有人形容说“嚼着惊动十里人”。

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气。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故事里又和慈禧老佛爷有关,据传说西太后最喜欢吃了。

特点: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螺丝转儿

是老北京的一种面食,因其形似而得名,外皮是一根根极细的面丝,一碰即酥。旧时小吃店常把当天售不完的螺蛳转儿,用微火烤干水分再卖,烤干了叫“干迸儿”,用于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头语“干迸儿就酒嘎巴脆”。

特点:香甜酥脆。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炸糕做起来比较讲究,用的油以胡麻油最好,其它油就差些,火候也非常重要。主要制作材料是面粉,配料是鸡蛋液、香草粉、奶油,调料是白糖,通过大火炸制而成。

特点: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易于消化。

硬面饽饽

过去

北京小吃中夜间供应的一种面食,也是常见品种之一。是一种似烧饼大小的混糖戗面火烧,入口有咬劲,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由于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减少,这种小吃也断了档,现在已经“无影无踪”。

特点:筋道香甜。

麻酱烧饼

是北方的特色小吃之一,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可以买到。麻酱烧饼的做法有很多,根据平时做烙饼的原理也可以改良出很多种做法。

特点:口感香酥,入口之后层次分明而且松软可口。

萨其马

满族的一种食物,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是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块。

特点: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