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头条】延迟退休“一锤定音”,到底啥时候能安享晚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官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t 【财智头条】延迟退休“一锤定音”,到底啥时候能安享晚年?

【财智头条】延迟退休“一锤定音”,到底啥时候能安享晚年?

2023-12-11 1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源:卡乐图片 宁颖/摄

养老,是很多人心中的隐忧。

今年2月中旬,“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引发网友热议。此事源于一张网传截图,疑似中信证券发布的研报内容节选。报告中指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到2055年前后实现65岁男女同龄退休。

如今,养老保险越来越像是“大锅饭”,每个受益者都觉得自己应该拿到更多,而支付的中、青年成为最大“受害者”,退休的老人们能拿到比“996”更高的薪水,这也导致当代青年不愿结婚、生育。他们认为人口负增长叠加老龄化,对自己能否领到足够的养老金并安度晚年普遍抱有疑问。

数据显示,2022年是人口负增长元年,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元年。根据社科院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报告预测,全国养老金2035年将耗尽。

不少人开始担忧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养老金耗尽,我还能不能领到养老金了?

养老金会不够发吗?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官方给出的答案是“能够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且当前养老金总池子的投资收益情况相对可观。

2022年2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初步统计显示,目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4.8万亿元,可支付月数在14个月以上,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有保障。”

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

近日,日本789万老人还在打零工的消息冲上热搜。

据媒体报道,在长寿之国的日本,由于养老金不足以维持生活,在70岁之后仍然不得不继续工作的老年人,正在膨胀为一个越来越壮大的群体。另一方面,伴随着少子化现象愈演愈烈,年轻劳动力不足,这些老年人正在填补超乎他们体力所能胜任的劳动力市场。

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最新统计,2021年,日本65岁以上的从业人员达到909万人,这是史上最高纪录。与此同时,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在2022年达到了3627万人。眼下日本65岁以上的909万名从业人员中,正式员工只有120万人,剩下的大部分都属于临时工和兼职工等非正式员工。

延迟退休的方式成为应对养老金缺口的不二之选。在今年1月底,法国总理发表言论:将法国人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4岁,不再有商量余地。

业内人士分析,延迟退休能够直接将退休老龄人口转变成为适龄劳动力人口,从而减少领取退休金的人口总数,提高缴纳社保的人口总数,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

韩国国民年金预算委员会就表示,韩国官方养老基金——韩国国民年金基金预计将从2041年开始出现赤字,到2055年将会完全耗尽。

很多网友表示,原来发达国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悠然自得”。

虽然现在各国由于人口老龄化都在推行延迟退休的方案,但是各国生育率低的根源却不一样。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首次低于1000万人,正式进入了人口负增长的时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口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口比重达到13.5%。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还不是极度老龄化的国家,但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养老金缺口巨大。

今年初,财政部公布的信息也透露:2021年,我国养老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缺口达到7000亿元。根据保险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研究报告,这一缺口在未来十年将达到惊人的8万亿到10万亿。

事实上,我们国家一直在不断地改革社保,2022年全国实现了养老保险的统筹,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一盘棋,支持基金困难省份养老金发放。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促进生育的政策。比如,降房贷、生二孩、三孩的补贴,还有此前四川允许年轻人未婚生育。

其次,我国延迟退休也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新消息显示,中信证券释放了一颗“探风气球”,声称延迟退休方案或将在2023年3月的两会上出台,未来实现男性和女性65岁同龄退休。

目前,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和女灵活就业者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延迟退休,收入高、职业安稳、家庭负担轻的人高兴,收入低、就业难、负担重的基层人群感觉就是一场“灾难”。

对于男性职工来说,需要多工作5年;对于体制内女职工来说,需要多工作10年;对于普通女职工而言,则需要多工作15年!

图源:网络

根据统计,我国的居民平均寿命78岁,如果65岁退休,则意味着很多人交了40多年的社保,仅仅领了13年的退休金就去世。有网友称“78岁是平均寿命,很多人可能78岁都活不到,领取的养老金则更少。”

到底啥时候能退休?

虽然中信证券是否真的有这篇报告,真实性存疑。但延迟退休,早已经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了。

从政策层面来看,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出台了6个提到延迟退休的文件,最早的一个可以追溯到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这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研究延迟退休政策。

剩下五个文件,则集中在2020年-2022年这三年间发布:2020年,国家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2021年3月13日,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同年6月30日,人社部随之公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

2022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再次指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同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又提到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最关心的是:我到底何时能退休 ?

在人社部公布方案之前,这个答案难以精确,人社部中国劳科院院长金维刚曾表示:延迟退休将采取渐进式,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 。

据此,各界人士猜想每年延长2-6个月,按照不同人群分别制定延迟速率。其中男职工退休年龄为60岁,30年的时间推迟到65岁,平均每年推迟2个月;以此类推,女干部每年延长4个月,女职工每年延长6个月,可以根据下表粗略推算自己的退休年龄。

图源:网络

可以看出,男1965年前、女干部1970年前、女普通职工1975年前出生的人员,不受政策影响。而90后这代人,无论男女,统一65岁退休。

中间年龄人群的退休时间,举例说明:男,1977年3月出生,首先找到第五列“1977+4月”,对应退休年份为2039年;再确定月份,3月出生,延后4个月,即7月。即该男子一共推迟2年4个月,2039年7月可办理退休。

不少网友对自己能否活着退休,表示担忧。但也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延迟退休不是目的,目的是延迟发退休金。

但是,延迟退休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加剧就业压力、增加企业负担等等,首先要解决的疑问,就包括:企业员工延迟退休,在60-65岁的年龄可以去做什么呢?很多公司把35岁都设为一个招聘门槛,那年龄更大的人群岂不是更难找到工作?

不交“五险一金”了行不行?

有网友提出疑问:“我都不一定能活到领养老金的年纪,五险一金真的有必要缴纳吗?”

“延迟退休”的风声太猛,很多人宁愿存款,也不愿意交养老保险。但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不缴五险一金,就少了一份保障。

“五险一金”是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和工伤保险以及公积金的总称。要注意的是,医保是“五险一金”里最不能缺少的,如果不缴“五险一金”,会失去医保报销的权利,在医院挂号、检查、拿药都需要自掏腰包。

尤其是女性,要结婚生子,如果不缴纳生育险,产检、手术的费用将要全部由自己承担,甚至休产假期间至关重要的生育津贴也就此绝缘。如果在工作期间受伤或者患上职业病,将无法获得医疗救助和经济补偿,只能自掏腰包去看病。更倒霉的是,若是遇上公司裁员,还将失去作为临时过渡补贴的失业金。

但是,有人会问:“以上困难我都能克服,这下不缴纳五险一金没问题了吧?”

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攒钱买房,没有了公积金的护航,只能看着其他购房者申请利息较低的住房公积金贷款,自己却只能申请利息高出近2%的商业贷款。如果想租房,也无法使用公积金提供的每月几百至上千元的补贴。

最重要的是,你终于熬过几十年,退休后也拿不到退休金,只能靠以前的积蓄度日。

看到这里,又有人提出疑问,“万一参保人去世,养老保险就白缴了吗?”

实际上,投保人去世后,养老保险不会白缴,它还将按照法律规定为投保人的家庭和孩子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从而充分保障投保人家庭和孩子的生活。

在相关法律政策方面,养老保险在投保人去世后,并不会全部白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四条,“死亡保险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死亡期间,保险期间未满,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保险金”。此外,《养老保险支付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职工和城镇居民死亡期间仍在连续参加养老保险的,原参加单位应支付非正常死亡定期补贴;法定受益人有权申请领取死亡伤残津贴”。

看到这里,你还会为自己可能活不到退休,领不到养老金而产生不缴纳“五险一金”的想法吗?

来源:微信公众号“财智头条”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九派新闻、环球网、蓝鲸财经等

责编:白静

校对:风华

审核:龚紫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