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考点荟萃】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整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考研|考点荟萃】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整理

【经济学考研|考点荟萃】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整理

2024-04-18 10: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哈喽~各位经济学考研er好呀

这里是一路陪伴你上岸的研大神!

系统性的学习,阶段性的巩固对于考研儿来说非常重要,之前,大神已经为大家整理过了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整理(插入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_f79fQ7rsjsOrIRz7MnAQ),错过的小伙伴可点击文字链接进行学习哦~话不多说,开始我们今天的内容——宏观经济学框架整理!敲黑板了,这块知识点很重要,建议大家点赞收藏慢慢看!

【知识点导读】

整理框架在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结构,使得学习内容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通过整理框架,我们能够抓住知识的主线和核心概念,理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此外,整理框架还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其中的逻辑和规律,从而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应重视整理框架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工具之一。

学习整理知识框架,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经济学有很大益处,涵盖了大多数考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

主要理论内容

第一章: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讨论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定义、计量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探讨国民收入的决定,使用收入-支出模型分析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第三章:介绍IS-LM模型,这是一种描述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用于分析宏观经济中利率、政府支出和货币供应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第四章:讨论AD-AS模型,这是一种描述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关系的模型。通过分析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因素,来解释价格水平、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现象。

第五章: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详细探讨导致失业和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对其影响。

第六章:介绍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政府如何利用这些政策工具来平稳调控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水平和促进就业。

第七章:研究国际经济部门,探讨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汇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国际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八章:讨论经济增长的理论和模型。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等因素,以及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九章:探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即个体行为对整体经济现象的影响。涉及消费者行为、企业行为、劳动市场和金融市场等方面。

第十章:介绍宏观经济学不同的流派和学派,包括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供给学派等。分析它们的理论观点、方法论和政策倾向。

二、名词解释、简答题考试重点

以高鸿业课本为主,我们来分析一下每一章详细的考试重点吧!了解每个章节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这将有助于在备考的时候确定考试重点的范围。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考试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和核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国民收入的其他重要衡量指标

真题链接:

GDP与GNP(西北大学801理论经济学2003年、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

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最终产品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凡是一国领土范围内所获取的收入,不论其是由本国国民创造还是由外国国民创造,均被计入本国GDP。

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间内所得到的收入价值总和。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凡是本国国民创造的收入,不论其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都被计入本国GNP。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考试重点:凯恩斯的线性消费函数、两部门、三部门以及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效应的定义和图示、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真题链接:

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

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例如投资乘数、税收乘数等。它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

挤出效应:伴随公共支出的增加直接提高了总需求和总收入,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使利率上升,增加私人投资的成本,进而出现的私人支出下降。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1)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与利率负相关。凯恩斯承认,在理论上利率会影响消费,但他认为从经验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是,真正对消费起决定作用的是收入。所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概括为:C=a+bY。a>0,为自主性消费,是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费,而取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bY为引致消费,是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化的消费,0

(2)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核心内容

①消费线的斜率小于45°线,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介于0~1,这与凯恩斯对边际消费倾向的推断一致。

②与凯恩斯提出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吻合。

③由于上述消费函数并未包含利率变量,表明消费变动与利率无关,与凯恩斯提出的收入是消费决定因素的观点一致。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考试重点:投资函数、资本边际效率、托宾q比率、IS曲线的含义、图示、推导、斜率以及移动、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与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含义、图示、推导、斜率以及移动、IS-LM模型分析

真题链接:

流动性陷阱(西南财经大学2019年)

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被人们所持有,结果使得利率进一步下降。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使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第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考试重点:总需求曲线的定义、推导、影响因素、移动、总供给曲线的推导以及三种形态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分析、节俭悖论、经济滞胀

真题链接:

试述AD—AS模型与IS-LM模型的区别和联系。(西北大学2007年)

答:联系:一是AS-AD模型中的AD曲线可由IS曲线和LM曲线推导得到。在图(a)中,当价格水平由P,上升到P₂时,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实际货币余额(M/P)降低。因货币需求不变,我们可知LM曲线将向上移动,这将引起产出下降,利率上升。图(b)表示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得到总需求曲线AD。二是AS-AD模型与IS-LM模型都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区别:一是IS-LM模型都是在一般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下进行的,并没有说明收入和价格之间的关系。AD-AS总供求模型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二是AS-AD模型不仅能说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而且还能说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这是IS-LM模型所不能做到的。

什么是滞胀?产生原因及后果,针对这一经济现象提出你认为可行的经济政策并分析政策效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

答:滞涨是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经济学家提供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另一原因为不当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对短期的影响:滞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产量下降会导致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高通胀率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使国民收入下降。

对长期的影响:在长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工资、价格和感觉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例如,低产量和低就业会加大使工人的工资下降的压力,较低的工资又增加了供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物价水平下降,产量接近于其自然率,经济回到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的位置,这一过程也就是经济的自我纠正。

可采取的政策及效果:第一,工资-物价管制。这种政策又称“收入政策”,旨在通过限制工资上涨来消除滞胀。该政策的理由是:只要工资不上升,物价就不会上升。具体措施包括:硬性冻结工资和物价;工会和企业自愿议定,共同遵守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的措施;以增税或减税作为惩罚或奖励以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的政策。第二,人力政策。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虽然有失业存在,工资并不下降;但是有职位空缺时,工资会上升,因此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会转化为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的滞胀局面。对此,政府应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进行再训练,增加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实现劳动力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以消除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所引起的滞胀。第三,增加有效供给,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把需求看作经济生活中的首要因素,供给是派生的次要因素,因果关系被颠倒了。正是由于面向需求的政策,使政府总是设法改变各阶层收入悬殊的状况,以提高低收入者的需求水平,如扩大社会福利、向高收入者大量征税等。综上,解决滞胀的办法可通过减税等激励措施,提高人们储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供给。

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考试重点:失业的定义、自然失业率、失业的成因(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失业的影响、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定义、衡量指标(CPI、PPI、GDP平减指数)及成因、通货膨胀的成本、菲利普斯曲线(短期、附加预期和长期的)

真题链接:

自然失业与周期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发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为长期均衡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一个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内是不变的,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失业。这种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失业也被称为凯恩斯失业。

用通货膨胀理论解释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

答: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多种解释,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包括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第三个方面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显然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换句话说,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是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是西方学者试图从供给方面说明为什么会发生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的一种理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①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取决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这就是所谓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

②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前提。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4)结构性通货膨胀

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即结构性通货膨胀。该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西方学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考试重点: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财政政策的定义、自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货币创造乘数、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相机抉择

真题链接:

宏观经济目标、手段和政策。(中南大学2019年)

答:(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1)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2)经济稳定增长;3)充分就业;4)抑制通货膨胀;5)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调控手段

1)经济手段

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主要包括价格杠杆、税收杠杆、信贷利息杠杆。

2)经济计划

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

3)法律手段

①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制定各种必要的经济法规。

②通过经济司法,审理各种经济案件,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4)行政手段

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

(三)宏观调控的政策

1)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方针,是国家在财政领域内所制定的各种财政活动的措施和准则。手段主要有预算、税收、公债和投资。

2)货币政策

是政府制定的关于货币的供应与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利率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从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主要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分配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主要手段有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规定最低工资、增加转移支付等。

4)价格政策

是政府对价格形成和价格波动进行干预的行为准则与措施的总称。其主要形式可分为直接干预价格和间接干预价格两种。

5)产业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促进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而采取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的总和。主要包括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

第七章国际经济部门

考试重点:关税效应、汇率的定义及其标价方法、汇率制度、汇率的决定、实际汇率、净出口函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假设、表示和应用

第八章经济增长

考试重点:经济增长的定义和核算、索洛余量、索罗模型、内生增长理论

真题链接:

内生增长理论(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代表)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方面,即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新思想。其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为最重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能提高要素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知识积累使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为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物质资本是稀缺的,而新思想是丰富的,知识的复制不需要或只需要很低的成本,所以收益可以递增。把知识作为独立因子纳入经济增长,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一般知识可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可产生内在效应,使个别厂商获得垄断利润,使得个别厂商有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

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将资本划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并据此把劳动力划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人力资本对生产有内在和外在效应。内在效应是指单个个人的人力资本对他自身的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通过脱离生产的正规和非正规学校教育,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技能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外在效应是由平均的人力资本所引致的,表现为通过生产中的干中学,进行经验积累从而增加人力资本。

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考试重点:跨期消费模型、消费函数之谜、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真题链接:

什么是消费之谜?用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解释消费之谜。(西北大学2018年。2022年)

答: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相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但是,这一研究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并不一致:首先是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根据长期消费资料,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以上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些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1)持久性收入假说对消费之谜的解释

该假说认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也就是说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按照持久收入假说,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性”便不一定存在,因为人们一旦愿意预支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消费支出,消费倾向就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化,而不一定是递减的。所以,政府如果以此“规律”为根据,用刺激需求的办法来刺激消费则很可能会带来滞胀的恶果。由于该假说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所以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从而揭开了“消费之谜”。

(2)生命周期理论与对消费之谜的解释

这一理论发现家庭的收入变化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内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人的储蓄与消费状况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因此,消费取决于家庭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能获得的全部收入,既包括劳动收入,也包括财产收入。生命周期理论的消费函数:C=aY+cY。该理论表示短期中收入的增加不会带来财富的变化,人们拥有的财富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平均消费倾向呈现出递减的规律。但长期中,人们的财富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平均消费倾向为常数。这种长短期消费函数之间的差异,正是产生消费之谜的原因。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流派

考试重点: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供给学派的主张、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真题链接:

货币数量论、费雪方程是如何将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联系起来的?(西南财经大学2018年)

答:在古典理论的数量方程式MV=PY中,人们手中的货币M全部用于交易需求,因此,货币供给增加,必然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但在实际经济中,人们并非把货币全部用于交易需求,而是还要在手头留有一部分货币以备不时之需。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该货币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能得到的名义利率。而在存在通货膨胀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变为r与π之间的差额,费雪方程式告诉我们这是名义利率。因此,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既取决于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名义利率。将这一结论与货币数量论相结合,可以得到一般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P=L(i,Y)如果将实际货币余额供给M/P与需求L(i,Y)相等,即M/P=L(i,Y),然后用费雪方程式把名义利率写为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和i=r+π,就会得到下列式子:M/P=L(r+π,Y)

货币数量论认为,现在的货币供给决定现在的价格水平,这个结论仍然是部分正确的:如果名义利率和产出水平保持不变,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动。但名义利率不是不变的,它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预期的通货膨胀又取决于货币供给增长。货币需求函数中名义利率的存在又引起了货币供给影响价格水平的另一条渠道。这样货币需求函数就把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联系起来了。

(以上图片均源于网络)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宏观经济学框架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记得点赞收藏、复盘学习哦!新学期来了,大神希望考研er们都有明确的规划并努力践行,大神在这里等待大家的好消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