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监军:只要够忠心,外行就能管内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朝监军有什么权利嘛 古代监军:只要够忠心,外行就能管内行?

古代监军:只要够忠心,外行就能管内行?

2024-07-14 19: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三喵先生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提到中国古代战争,有个角色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的,那就是“监军”。提到这个,相信很多朋友的印象就是太监公公在军营里颐指气使,然后坏了大事。

这个印象不完全是事实,历史上监军不一定是太监,但这些监军在前线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既然如此,中国古代军队打仗为啥一定要有监军?

◇ 图为商代的“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主要内容是遭到土方骚扰入侵,商王武丁率军亲征

监军这个词,顾名思义,那就是替君主监视军队的。在商周时期没有监军,此时战争是国家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作为一国之主,国君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在战场上指挥军队,即使战事可能不利,甚至国君需要以身犯险,这都是职责所在。商代甲骨文上就经常有刻辞说商王亲征哪里。

西周昭王那会儿楚国造反,周天子亲自南征,结果战事不利,自己还被淹死在了汉水当中。春秋初年周天子亲自上阵跟郑国交锋,自己肩膀上还中了一箭。此事经常被作为周天子名誉扫地的证据,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国君必须亲征的规矩。

◇ 周制下,亲自率兵征伐是当时贵族君主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样的规矩不仅天子要遵守,诸侯国君也一样。曹刿论战的故事里,鲁国国君也是亲自上战场跟齐国军队死磕。类似的事情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不胜枚举,既然国君能够亲征,统帅的也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自然也就不需要监军这个职位了。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国君统兵就无法维持了。一方面战争规模急剧扩大,需要更专业的指挥,另一方面很多诸侯国自身内部争权夺利非常血腥,如果君主经常亲临前线作战,那就会有后院失火的危险,比如吴国伐楚战争,吴王阖闾倒是亲率部队攻下了楚国郢都,但他的弟弟夫概扭头就在国内称王,逼迫阖闾退军。

◇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时期军事家

凡此种种,使得国君越来越不可能亲自上前线,而一些专业的“兵家”,比如孙子吴起这样的,也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但这样的兵家就带来一个问题,他们自己并非贵族,更非国君嫡亲,其忠诚度就非常可疑,把部队交给他们,关键时刻如果他们举兵反叛就麻烦了,必须找人代替国君在军队中时时刻刻监视这些将领,于是监军之职应运而生。

当然,监军跟将领的关系一开始就很微妙,监军们仗着有国君撑腰,往往不把将领放在眼里,而将领们也会主张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也为后来的很多悲剧埋下了伏笔。

◇ 《斩庄贾》

齐景公时期司马穰苴带兵出征,景公宠臣庄贾监军,没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军营,结果被穰苴斩首,即使齐景公派来使节来救也没救下来。这是关于监军历史最早的记载之一,也预示了监军和将领之间的摩擦本质上是无解的。

自秦以降,国君的地位得到空前强化,而为了保证这样的君权,一方面要养着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另一方面对将领又不能完全信任,而国君自己又不可能领兵打仗,所以只能继续委派监军。

从汉朝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监军往往是皇帝信得过的大臣,一开始这些监军并没有指挥的权力,但后来监军权力越来越大,甚至能左右将领的生死,而监军越如此做,也就越能得到皇帝信任。三国时期曹魏的司马懿和蜀汉诸葛亮在前线对峙,司马懿手下将领数次想要主动出击,司马懿眼看弹压不了,就让派来监军的辛毗手持黄钺站在营门口,敢出战者杀,这已经是监军代替主将行使指挥权了。后来曹魏攻灭蜀汉之后,领军的钟会邓艾拒不听从司马昭号令,监军卫瓘果断采取行动收捕诛杀两人,避免了一次潜在的叛乱,由此可见监军的重要性。

◇ 游戏《三国志12》中手持黄钺的辛毗形象

到了隋朝,监军制度正式固定下来,由御史监军,但这带来两个问题,一则御史职务过低,没办法节制位高权重的将领,二则御史再怎么说那也是外臣,如果跟将领勾结起来叛乱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宦官监军制度正式登场。太监和皇帝就是主子奴才的关系,理论上讲不会背叛皇帝,理论上讲派他们监军皇帝最为放心。当然,监军的太监权力很大,又深得皇帝信任,这样的监军之下,将领们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而且当皇帝的意见跟前线将领不一致时,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叛军直捣潼关,唐玄宗派将领高仙芝封常清在潼关御敌,并派宦官边令诚监军。边令诚处处干预军务,还索取贿赂,遭到拒绝之后,他就诬陷二位将军放弃土地暗通贼寇,唐玄宗对他也深信不疑,最终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处死。不过大敌当前,唐玄宗只好启用半身不遂的老将哥舒翰,而哥舒翰看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下场,根本不敢有自己的主张,只能被迫放弃潼关天险跟叛军死战,最终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叛军俘虏,唐玄宗也只能放弃长安。

◇ 影视剧中的哥舒翰形象

这次潼关之战,如果不是监军太监胡作非为,战局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在李唐皇室看来,军队打败不要紧,关键是绝对服从自己的指挥。所以当唐肃宗即位之后,继续让宦官鱼朝恩当监军,这位也是不懂兵瞎指挥,前线将领拿他一点办法没有,最后眼睁睁看着几十万大军被几万叛军打崩,要不是此时叛军内讧,李唐王朝当场就得给交代了。

教训如此惨痛,但李唐王朝仍旧坚持军队听话比能打重要,坚持太监监军,即使太监权力由此膨胀,可以废立皇帝左右政局也没关系。宋朝在唐朝这个制度上更进一步,整个武将集团的地位被大幅贬抑,但凡用兵,武将一定要被文官节制,即使如此,监军太监也还是作为确保军队听话的保险而存在。当然,遇到性格强悍的太监监军,那就直接指挥了。

◇ 影视剧中的童贯形象

北宋末年著名的童贯,最早就是在西北监军立有军功,再加上自己善于溜须拍马,才得到宋徽宗的赏识,权倾一时,位极人臣,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太监节度使和封王的太监,而他给朝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是罄竹难书。

明朝初期,像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皇帝还能在军事上亲力亲为,他们也看到太监监军的恶果,如此制度一度废止,但朱家的子孙并不能继承祖先在战场上的勇猛,重拾太监监军成了必然。

明英宗时期派太监监视京营,往后几乎每一支部队都有监军的太监,将领如果不跟太监搞好关系,就会被事事掣肘,甚至被罗织罪名。如此制度之下,指望军队好好打仗是不可能的,明末的朝廷内外交困,崇祯皇帝也在短期内废除了太监监军制度,但他终究还是担心大权旁落,找了一个号称知兵的太监高起潜来监督辽东军事。而这高起潜根本就不去战场,只是不断地让部下杀良冒功,后来又眼睁睁看着卢象升孤军奋战而全军覆没,不发一兵一卒。

◇ 影视剧中的明代太监

明末的军队战斗力如此之差,宦官监军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到满清入关之后全面打压宦官,监军换了一种更隐蔽的方式,那就是让皇帝亲信节制粮草牵制主将,宁可打败仗,也绝不容许主将的军权威胁到皇权,比如历次用兵西北,陕甘总督节制大军粮草,就必须是皇帝的心腹才能胜任。自然地,满清军队自打入关之后,战斗力也就直线下降,只不过天下只要无事,皇帝并不在乎罢了。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一代代王朝统治下,皇权愈发不容挑战,监军制度也愈发奇葩,甚至不惜损害军队战斗力也要维持,不唯中国,在专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有这样的监军,而反过来看欧洲各国的君主,自己的权力来源就是征战沙场,而且王位继承也有很严格的规定,所以能看到的大都是君主亲自上战场指挥的多,自然也就不需要监军了,说到底,这就是在专制的权力制度下皇帝和军队根本无法互相信任的死结造就的历史悲剧。

原标题:《古代监军:只要够忠心,外行就能管内行? | 循迹晓讲》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