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朝的理发及其发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朝的男子发型是什么样的呢图片大全视频下载 浅析宋朝的理发及其发型

浅析宋朝的理发及其发型

2023-12-28 17: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理发,又名头发护理,通常指修剪头发,现代人说的“剪头”“剃头”“理发”在古时候可不都是一个意思。

中国人对头发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的执念,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毁伤。可见中国人对头发是相当重视的,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古人也都是长头发,或挽或髻或束,普通老百姓最差也是用块布给包上,披头散发的那都是乞丐。

但头发长了总是要打理的,由于各朝代对头发清洁卫生或者是审美要求不一样,就又有不同的称呼,最早叫“梳栉”,在明朝叫“篦头”,在清朝叫“剃头”,我们现在说的理发,这个词最早是在宋朝才出现的。

宋朝经济繁荣,各种商业活动、民俗文化都空前发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盛况,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其中就有一个理发师傅正在给客人服务。

一、理发自古有之

1、理发初体验

传说人皇伏羲就把自己的头发结成锥形的髻(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式),在发型上就已经与当时的其他少数民族区别开来了,到了汉朝开始出现以修理头发为职业的匠人。

风流倜傥的南北朝贵族子弟岂能不注重仪容仪表,在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便提到南朝梁的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再加上老百姓也有理发需求,朝廷和民间就都开始出现专业理发的“栉工”。

2、行业大发展

宋朝时期,由于经济发达,各行各业也都发展了起来,并发展出了“社团”组织,类似于现在的行会,在当时踢球的叫“齐云社”,演杂剧的叫“绯绿社”,皮影戏叫“绘革社”等等。

理发这个行当也不例外,开始出现大量的理发馆,理发的行会叫做“净发社”,而且还制定出了行业规范《净发须知》。

3、卖艺也内卷

在宋时有一种民俗活动叫,庙会赛社,就是每逢庙会,朝山拜岳,人山人海之时,各行各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虽然理发师傅是靠手艺吃饭的,不同于其他可以靠嘴皮子招揽客户的行当,但你也别小瞧了咱的理发师傅。

当时的理发社团规定,除了理发技艺精湛之外,还必须要一表人才,能说会道,在理发时还要能说能演。

《净发须知》可不光是一本行业规范,它里面还详细整理了工作流程、工具介绍、技艺手法,甚至还有表演脚本,这哪还是“须知”,这简直就是“易筋经”加“降龙十八掌”,妥妥的武功秘籍,由此可见当时的理发行业还真不是一般人靠现在这种“洗剪吹”就能混下来的。

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到了明末清初,多尔衮的一纸《剃发令》,不但杀人,还要诛心,汉族人宝贝了几千年的头发随着:“有不剃发者,察出处死。”不剃发便剃头(估计剃头就是这么来的,应该在当时是贬义词)由此还引发了当年令人发指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1、剃头挑子一头热

自剃发令发布,专门有朝廷的人挑着一幅剃头担子,一头挂着剃刀,一头挂着砍刀,不肯剃发就立即砍头,自此这种理发挑子开始在行业里流行了起来。

理发工手执剃刀沿街叫卖,给人理发,挑子也变成了一头是烧水的家什,一头是装工具和钱的匣子,由于那时候没有肥皂,而理发需要热水,所以烧水的这一头一直都是热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剃头挑子一头热”。

这种工具笔者没亲眼见到过,但爷爷辈就有从事这种工作的,所以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也由此可见,理发行业的发展也促使了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宋朝理发那些事儿

1、理发工具

宋朝时理发工具已经非常完备,刀、镊、篦、梳都是精品,剪刀用来修剪毛发,篦、梳用来梳理头发,镊子主要用于拔掉过于繁盛或者多余的鼻毛和痣毛等。

中国最早的无轴剪刀出现在西汉时期,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剪刀在当时的普及程度,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逃跑的曹破延就是在一家专门的理发馆里修饰了头发,剪掉了胡子,理发师傅用的就是无轴剪刀。

到了北宋时期,双股铁剪刀开始出现,形制发生了变化,是在剪刀的两股中部用铆钉连接双环形把,使其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2、理发也是一种享受

宋朝经济繁荣,服务业发达,当时的理发服务除了梳理、修剪头发胡子,还包括掏耳朵等,这让当时人们非常乐于理发,那时候的男士头发也不比女同志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也是梳洗,顶着那么厚重的头发一整天,能够有人服侍梳洗一番,那一定相当清爽。

北宋著名书法家苏东坡就认为一天最快乐的三件事就是:晨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他还专门做了一首诗,《旦起理发》,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有一首《睡起理发》,足可见当时的理发也是文人墨客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四、宋朝发型的那些事儿

1、最仙的发型

中国人爱美,应当从南北朝开始,上文提到过,富家子弟,熏衣剃面,女生们更是高标准,我们在86版西游记中看到的嫦娥的兔耳朵发型,叫“灵蛇髻”,当时看电视就觉得仙的不得了,上俭下丰,宽袖长裙,衣袂飘飘,反正现在让我画嫦娥,我还是先画那两只“兔耳朵”(灵蛇髻)。

2、原来古代也有假发

到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唐代,流行的发型叫“螺髻”——杨贵妃的那种,当时看电视剧觉得那时候的妇女头发真的好多好厚,能在脑袋后面盘上那么大一坨,直到后来看到了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个老农民挖出了一坨唐代的假发!原来她们戴的都是假发!唐代墓中陆续又出土了木制假发,麻布假发,鬃毛假发……

3、假发成本高

原来中国古人一直都受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影响,一般不剪头发,只有穷困人家才会不得已剪掉贩卖。

当时还有一些专门的团伙,主要工作就是“捡尸”,可不是现在这种,人家只是求财,见到路边有喝多不省人事的,直接拖到一边,咔嚓掉头发,一觉醒来,头上凉飕飕。

以上这些渠道一看就不靠谱,无法长期大量供应,那宫里的娘娘们怎么办,她们可不屑于用那些破木头和麻布,要用就用真的,别忘了那可是在万朝来贺的大唐帝国,自家的不够当然要臣属国家上供了。

就头发不是黑色这一点,欧洲国家就可以被pass了,南面的百越都是成天生活在大山里,也不会有打理头发的习惯,平时能洗头也就不错了,那发质想想就不舒服。

日本当时还是未受教化的野人,大唐皇帝根本看不上,那就剩下刚收复的高句丽和新罗了,文化素质各方面也都不错,于是便要求朝鲜半岛的女人进贡头发,品质不同价格自然也不一样,据史料记载保养好的长头发价值可以达到三百两白银。

4、宋代完美承袭

到了宋朝,除了完美继承了之前历朝历代优点之外,更是集大成者,宋代女士发型借鉴了晚唐五代的朝天髻、螺髻等各种髻,仿了契丹衣装,又喜欢上了束发垂胸的女真族发式,面妆方面经历过了唐朝的艳丽浓妆,到了宋朝,女人们更偏向于淡雅、自然。

花月楼前见玉容,凤钗斜退鬓云松,没有了首饰,那简直就是对美女发型的糟蹋。由于宋代首饰业发展很快,宋代的步摇开始镶嵌宝石和珍珠,相较唐代更精致、华丽。

髻上也有饰物,被称作冠梳,这个是宋代妇女最具特色的发饰,一般用金银、珠宝制成,髻越高则梳子就越长,皇宫里和富贵人家用的都是象牙梳,后来流行成风,导致兽角严重短缺,就连皇帝都不得不下令,髻不准太高,梳子不准太长,尤其不准使用兽角。

5、凤冠

宋代妇女除了发髻饰物以外,还有一种特殊饰品,就是冠,冠又分龙凤冠、花冠、珠冠、角冠、团冠等等,根据使用场合不同来进行选择佩戴,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凤冠霞帔了,这个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婚礼必备饰品是从宋代才开始流行起来的。

但在当时这是皇后和嫔妃们才能有的待遇,叫做龙凤花钗冠,根据级别不同冠上的花树数量也不同,皇后十二树皇太子妃、公主九树,按级别依此类推,迄今为止数量最多的是隋炀帝杨广的妻子萧皇后.

由唐太宗李世民为她置办的陪葬凤冠,居然有十三树,至于为何比皇后都要多一树,这至今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直到明朝中后期寻常人家女子才可以佩戴凤冠霞帔,而且还只能是普通的。

5、没用的知识

关于花冠还有一个没用的冷知识,花冠分很多种,有桃花、荷花、杏花、菊花、梅花等,宋朝时青楼的女子喜欢戴杏花冠,那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可是出自南宋的哦,那其中的“花魁”,自然就是最红的那一朵。

宋朝时期,中原经济繁荣,贸易发达,文化发展蓬勃,百姓生活也相较其他朝代要好一些,理发作为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行业化、专业化程度也很高,在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如今“美业”的基本条件了。

参考文献:

《颜氏家训·勉学》

《永乐大典》

《净发须知》

《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