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地名”诉说千年盐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朝各地区地名图片 江苏“盐地名”诉说千年盐文化

江苏“盐地名”诉说千年盐文化

2023-11-27 14: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江苏网9月4日盐城讯 近日,食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江苏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盐产区之一。江苏的盐简称“淮盐”,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于质优利厚,吸引四方商人,促进了华夏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如今江苏有大量与盐有关的地名,诉说着光辉灿烂的淮盐文化。

盐城,是全国唯一以“盐”为城直呼其名的城市。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盐城市志》副总编、盐城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于海根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先民们利用近海之利“煮海为盐”。秦汉时代,境内“煮海兴利,穿渠通运”,盐铁业相当发达。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为遍地都是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所以称为盐渎县。东汉时,富春人(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孙坚,出任盐渎县丞,这是史书记载最早的盐渎县丞。到了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盐渎因为“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从盐城周边出土的大量古代煮盐盘铁)

于海根介绍,盐城留下了许多和盐有关的地名:市内市民百姓最喜爱的、有“天然养吧”之誉的休闲公园叫盐渎公园;盐马路、盐枕路、盐渎路等成为当地大市区城市道路重要通道。

坐落在江苏盐城市区的中国海盐博物馆,是全国惟一一座反映悠久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黄明慧告诉记者,这里展示、介绍与中国海盐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收藏、陈列与中国海盐历史有关的文物资料。博物馆采用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

(范仲淹倡言修筑唐代捍海堰)

博物馆的东西两侧,一边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为保护盐业生产而修建的海堤——范公堤,北起今江苏省阜宁县,南抵今启东市的吕四港镇,长五百八十二里。宋代天禧年间(1017—1021),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天圣中,范仲淹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得到朝廷批准。堰成后受益显著,来洪水不得伤害盐业,挡潮水不得伤害庄稼。外出逃荒的万余民户回归家乡,百姓得以安其生。

馆的另一边则是串场河,既是里下河的泄洪通道,同时也是一条古代的盐运河道。始建于唐大历元年(766),明、清为串通淮南各盐场,屡次疏浚,至乾隆三年全线贯通。

范公堤南端的西溪,西汉时渐形成规模化的盐业生产和集散地。北宋晏殊曾在西溪任职盐官,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句。

(宋代淮盐的煎煮工艺已经成熟 图为宋版《本草》刊登的海盐生产图)

大丰市草堰镇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草堰东汉始产盐,唐、宋趋于兴旺,元设两淮二十九场,草堰之境就设草堰,小海,丁溪三场衙门,即盐课司署所在地。清嘉庆时,草堰“三场”年盐产量三十二万余引,占两淮总产量的17%以上。元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草堰北极殿揭竿起义。

今盐城、南通等地,以“灶”“墩”“滩”“团”“总”“仓”等字样命名的村落,有上千个,据文献记载,这些称谓,都和制盐有关。拿“灶”字举例,古代要用灶煮盐,盐户被称为“灶户”。因“灶”得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总”,是盐场灶民聚居单位,沿海乡镇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扬名的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场便仓所在地。

(清光绪《两淮盐法志》是一部最为浩繁的古代盐行业专业志书)

历史上,古泰州濒临大海,海盐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产盐之区、运盐之道、管盐之所,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对历代朝廷作出巨大盐税贡献。“在鼎盛之时,天下税收,盐利居半;天下盐税,两淮居半;两淮盐税,泰州居半。”在江苏盐税博物馆名誉馆长王申筛看来,泰州在盐税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位于泰州城河北岸旧泰坝衙署西南侧的“江苏盐税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盐税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陈列的2000多件文物史料中,有秦权、秦半两、汉五铢及历代铜钱,北宋熙宁年间煮盐的盘铁,北宋庆历七年茶盐酒税务铜印,元明时期的煎盐盘铁和清代盐丿,淮南盐民用于运盐运草的牛车,还有弥足珍贵的清宫两淮御档、清代的《运盐执照》、民国居民户口购盐证等各个时期的盐税史料。

(北宋庆历年间铸造的“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务王记”铜印)

据王申筛介绍,泰州不仅有着悠久的盐税历史记载,而且有着丰富的盐税历史文化遗迹和遗存。

古运盐河。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开通古运盐河(又称老通扬运河),西接扬州,东连南通,成为泰州人民的“母亲河”。

泰坝衙署。清雍正年间,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的高风翰出任泰州坝监掣官。上任伊始,便在泰州创建泰坝监掣官署,改变了泰坝官员在船仓办公的旧制。他要求盐官执法规范、公平正义、清廉自守。如今在江苏盐税博物馆西侧,已按原貌恢复当年“泰坝监掣所”大门。

税务桥。1996年9月海陵区公园路东段铺设下水管道施工中,发掘面世了我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古桥,据《万历泰州志》载,以税务桥为界,桥东称“税务桥东街”,桥西称“税务桥西街”,在原中市河沿河西岸的小街称“税务桥南小街”等。因“税务桥”而名的税务街、税务商店、税务茶馆、税务小吃店、税务烧饼店,都只为泰州盐税而生。

(泰州的古税务街)

泰州各地标有“浦”的地方均为官盐收购的场所,有板浦、棋杆浦、门楼浦、三房浦、霞浦、大浦等十多处,分布在泰州南、城北的河道边。

古时的扬州是一座因海盐而富的城市,盐文化融进了扬州城的历史发展脉络。据扬州知名文史学者、地名专家黄继林介绍,扬州在明清两代曾是两淮盐运的中心,明清两朝国家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来自扬州上缴的盐税。

两淮盐商的豪奢生活,是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人文现象,引起后人探究的兴趣。

扬州盐商住宅陈列馆陈列了两淮盐政盐官史料,内容丰富生动。

黄继林告诉记者,扬州古城的城南有条“引市街”,可以称得上是扬州盐业发展史的“活化石”。“引”指的是盐引。即政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盐商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许可凭证,“市”是市场。“引市”是买卖盐引的交易市场,是名词。乾隆年间,引市街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金融一条街或证券交易市场,富得流油,成为盐商富贾们的温柔乡。

(扬州白塔)

乾隆多次离京南巡,驻跸扬州,对淮商优宠有加。如今扬州的白塔,相传由众淮商为邀宸赏,一夜之间,用淮盐突击堆成。

扬州有句俗语“家住南河下 专吃白而大”,是说“某些人”不劳而获,白吃白喝。这“某些人”又以居住在南河下的为最。

黄继林介绍,南河下是条老街,原先住在这条街上都是盐商。明代万历以后,扬州的盐商以徽州为主体,徽州商人以血缘、地缘结成商帮。徽州盐商按惯例在扬州盐运司西侧的北柳巷建立了“务本堂”。在清代前期,主要是办公办贡,支解各官养廉、应酬抽丰游客等事务,还有就是发放扶孤恤贫、济急周乏的“月折”。

“月折”制度给弱者提供了经济保护,也导致了商人缺乏持久从事商的热情,更丧失了先前那种创业的精神,使盐商少年子弟成了“专吃白而大”的阶层。俗语由此而来。

盐厅子路,是扬州直接以“盐”命名的路名,同时也复活了自明代以来的历史地名“盐厅子”。古运河北岸黄金村境内有一个庄子叫“盐厅子”。明代中后期开始,官府在此建造码头,并专门设立机构,查验从淮南各盐场盐船上的盐引、查缉私盐,民间俗称“盐厅子”,村庄以此称为名。丁家湾的“四岸公所”是两淮盐运销的湘、鄂、赣、皖四省盐务通商口岸的联合办公之所。

位于仪征市区东南部、南依长江的十二圩历史文化旅游区,原本是江边的芦田渔村,在清代同治以后,一跃成为当时两淮盐务重地,当年有“盐都”“小上海”之称。一条千米左右老街,登记注册商号有近500家,兴建了近代较早的照相馆、电报局等。

(个园)

扬州一些宅第园林与盐商有关,如卢绍绪宅第,是扬州盐商宅第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扬州占地面积最大的盐商住宅。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是清初盐商马曰琯、马曰璐的别墅。马曰琯“好学博古,考校文艺,评骘史传,旁逮金石文字”,兄弟俩皆有诗名,马曰璐,好读书,“工诗,与兄齐名,称扬州二马”主持扬州诗坛数十年之久。

此外,淮安古城西北隅河下古镇,明清时期,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此处,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常州还有东方盐湖城,景区内有座盐博物馆,展示了江南盐藏资源、古代井盐制作方法等中国盐文化等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中国海盐博物馆提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