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宁宗开禧元年是哪一年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解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解读

2024-02-03 00: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年之叹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文本解读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恨,而是怀古之情。古,是指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辛弃疾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苍凉沉重,悲慨叹息!他在诗中抨击现实,感慨己身。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本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清代李佳《左庵词话》:“此阕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有借音数字,宋人习用之。”

    诗有多种评论,我只能浅显的择其一二来述。

    一为照应之谨。

    第一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词的下阕中提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谷。”与前文紧密呼应着。斗转星移,改朝换代,物是人非,不由悲从中来。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当其凭高四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别有一种苍凉之思。况自胡马窥江去后,烽火扬州,犹有余恸。下阕慨叹佛狸,乃回应上文“寄奴”等句。当日鱼龙战伐,只赢得‘神鸦社鼓’一片荒寒。”

    诗词内容浑然天成,照应严谨,波澜顿生。可感可叹英雄气短!

    二为对比之烈。

    词的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词人登临北固亭,面对亘古不变的江山和舞榭歌台,想起已被雨打风吹去的历史英雄人物,感慨顿生。自古以来,诗人喜欢用亘古不变的自然来比照转瞬即逝的人生。无论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或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人都在时空与人事的对比中寻找心灵的平衡。辛弃疾也是这样,可是难以平复他沉郁的心情。风物永恒,人事短暂,矢志不渝主张抗金救国却不被重用,他怎能不触景伤怀!

    回首古代帝王,孙权凭区区江东,抗衡曹魏,终成三国鼎立之势。刘裕出身贫寒,依托京口,收复河南,最终取代东晋政权。再看现实朝廷。南宋政府苟且偷安,懦弱无能。诗人借幽古情思痛骂南宋偏安一隅的朝廷。这对比可谓烈!

    下阕中,诗人引用了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同样是刘氏后裔,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的儿子刘义隆却因为好高骛远,草率出兵,只“赢得仓皇北顾”。这一对比中,辛弃疾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接着他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烽火扬州路”也曾斥退金兵,“现而今,重到须惊。”南宋百姓安于异族统治,“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谷”。昔日的战况与现实的状况鲜明对比,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表示词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词中的对比从古到今,有直有曲,别具匠心的体现出词的凝练含蓄,表达词人想说不敢说又不能说的愤慨!这一位老将,面对千古江山,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土发出千年之叹。

    三、自伤之叹

    66岁方能被再度起用,还是一个名义官职,这事落到谁的身上谁都会不甘。辛弃疾不例外。在他的词中,大多可以看出他抒发内心难平之气。甚至我认为在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他也是借乡居之闲散来描述他闲居之痛楚。看似恬淡平静,实则郁郁寡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么美的景,他半夜去赏景?还是说他因心情烦闷半夜未睡?我总认为他是后者。

    而且他擅长借古人伤自己。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提到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因为京口曾是孙权的重镇,又是刘裕生长的地方。他肯定会追念着有成就的人物。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所以面对这锦绣江山,他发出了渴望建功立业又壮志难酬的慨叹!

    词中的结尾三句,辛弃疾借廉颇自比,“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廉颇老年犹有赵王聘问的好事,自己却生不逢时,无人问津。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包括苏东坡在内,他不是也借赤壁怀古,追忆周瑜来自比,表达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吗?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啊!在辛弃疾的《八声甘州》里也说过“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唉!纵使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只剩下抱憾终身的愤懑。“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千年之叹,只怪生不逢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想象着一位白发将军面对着满目疮痍的南宋江山悲慨叹息,似乎耳边响起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写一首无词牌的杂诗,深夜疾书的我向你致敬!

            《叹弃疾》

    一生欲弃疾。身也有疾,国也有疾。铁马秋风吹旌旗,放眼浓云低。

    龙泉狂鸣雨后壁,看的卢越过清溪。何可润江南细雨,听吴侬软语。才知为国心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