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红色记忆,带你打卡滁州红色A级景点!|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徽省红色旅游31个景点及分布图片 寻找红色记忆,带你打卡滁州红色A级景点!|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

寻找红色记忆,带你打卡滁州红色A级景点!|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

2024-06-30 2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主要景点

01

大包干纪念馆

大包干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展览内容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大包干的形成过程,大包干带来的变化,以及各级领导、媒体、友人对小岗的关心和支持。馆内分为主展厅、多功能厅、附展厅、餐厅等,主展厅由《决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组成,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部分珍贵图片和史料属首次公开。

02

沈浩同志故居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位于小岗村办公楼北侧,2010年7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该室是利用沈浩同志生前住所改造而成的。沈浩,男,(1964.5-2009.11.6),安徽萧县人,毕业于安徽省铜陵学院。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集体按下手印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早在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以“盟誓”的形式按下红手印,掀开了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03

当年农家

“当年农家”是上世纪70年代典型的农家居所。建于1973年的茅草房用本地茅草覆盖,墙为泥土拌和稻草砌垒而成,屋内的签字室,展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创大包干的场景。“当年农家”还原真实的小岗村在准备大包干的时候的村中模样,包括当时的茅草房、瓦房、厨房、猪圈、牛棚、茅厕等,来到这里,仿佛回到那个村民决定大干一场的年代。

04

十八个红手印

18位农民,18枚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分田到户搞单干。18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展览馆8:30-12:00,

13:30-17:00

地址导航:

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

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

推荐景点: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地道等。

龙岗,是一个写满红色故事的千年古镇。在这里,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驳的抗战物品资料,史料精准、脉络清晰。通过采用声、光、电现代展陈技术辅助手段,寓教于形、寓学于境,真实再现了当年抗大学员在龙岗学习生活战斗的情景,把参观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开放时间:

上午:8:30-11:30

下午:14:30-17:00

周一闭馆

地址导航:

天长市龙岗镇抗大八分校旧址

嘉山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位于明光市自来桥镇。于1940年3月在自来桥镇建立,原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长、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担任首任县长。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定位为明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风廉政基地、红色旅游基地,是明光市仅存的一处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旧址,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滁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总面积3840平方米,其中保留民国时期建筑面积为370平方米,该建筑为四合院形式,主体建筑已损毁。现仅存南北厢房共28间,分别为汪道涵办公室、汪道涵卧室、会议室、民政科办公室、文教科办公室、财政科办公室、粮食科办公室、军法处办公室。新建纪念馆为三层仿古建筑,约11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一层为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史料展,二层为嘉山县首任县长汪道涵生平事迹展。另有2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供参观休闲之用。

开放时间:

全年上午8:00-12:00,

下午14:30-17:30

周一不营业

地址导航:

明光市东南部57公里的自来桥镇老街道东部

来安县皖东烈士陵园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1940年3月21日至4月9日,在刘少奇、张云逸等领导下,新四军第五支队以皖东半塔为中心,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顽作战。这次战役出奇制胜,创造了在遭敌优势兵力围攻下固守待援、打守备战的经验。陈毅曾高度评价半塔保卫战:“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才有黄桥。”

“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为纪念在半塔保卫战与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1944年3月,由罗炳辉亲自负责在半塔集西北一华里的头道光山上建造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塔的正面刻陈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雄浑遒劲大字。塔的正前方有张云逸于1964年5月1日撰写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1958年开始续建半塔烈士纪念塔,并以纪念塔为中心,依山而筑,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烈士陵园。

2009年11月8日,滁州市来安半塔烈士陵园更名为皖东烈士陵园,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更名后的皖东烈士陵园,包括半塔保卫战旧址、皖东革命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新四军二师纪念馆和碑林等景点,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烈士陵园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瞻仰,成为教育后人、激人奋进的阵地。

开放时间:

上午 8:00-11:30

下午 14:00-17:00

地址导航: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皖东烈士陵园

凤阳烈士陵园

凤阳县烈士陵园入口处

凤阳县烈士陵园位于凤阳县府城镇东北部,第一山南麓,依山而建,地势北高南低。1965年秋建成。陵园占地199.8亩,建有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墓、英烈广场、展示厅等纪念建筑设施。

烈士纪念碑

烈士纪念碑高18.6米,正面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大字。纪念碑后面是烈士陵墓,墓前方的英烈墙上镌刻着“缅怀先烈志 共铸中华魂”的碑文,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之情。目前长眠在烈士陵墓内的凤阳籍革命烈士85名、无名烈士270名,其中有辛亥革命时期的田氏双烈(田亚豪、田激扬);抗日战争时期的张锡廷、常家贵等烈士;解放战争时期的路士敏、卓兆明、梅门三烈士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5名烈士以及1985年对越老山防御作战期间牺牲的8名烈士。

英烈墙

凤阳县烈士陵园在1996年被中共凤阳县委命名为“凤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9月被滁州市政府、市军分区命名为“滁州市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中共凤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凤阳县双拥教育基地”。2015年来,县政府投资500万元对陵园进行了综合改造,先后完成了纪念碑装饰、瞻仰广场地面铺装、台阶和扶手、展示厅、陵园大门、消防池、绿化和道路等改造工程。2016年,县政府又投资90余万元实施了烈士陵园展示厅馆内装修布展工程。改造后的凤阳县烈士陵园,既是瞻仰先烈、启迪后人的教育基地,又是思想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学习、红色旅游好地方。1996年,被县委命名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本县及周边县市前来瞻仰者数万人次。

开放时间:

08:00-18:00

地址导航:

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长春路77号

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

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位于滁州市定远县大桥镇三官村湾杨村民组。

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于庐江县东汤池,张云逸任指挥。1940年1月,罗炳辉任副指挥。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在张云逸率领下,江北新四军各部迅速东进皖东。10月22日,江北指挥部机关部分人员随张云逸指挥进入皖东。12月16日,参谋长赖传珠率指挥部直属机关、教导大队特务营等离开东汤池,东移皖东前线,24日到达定远藕塘附近山黄家村。1940年3月,江北指挥部移驻大桥附近湾杨村。

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随江北指挥部机关行动。1940年2月下旬,刘少奇在大桥附近的湾杨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针对苏皖国民党顽固派准备向皖东新四军发动进攻的形势,会议研究确定了反“磨擦”斗争策略。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指出只有敢于坚决进行反“磨擦”斗争,才能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95年9月,中共定远县委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处立碑纪念,并公布此处为定远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定远县投资300万元、在恢复重建的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上,建设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中原局会议纪念馆。2012年被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滁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安徽省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9年,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

8:00-17:00

地址导航:

滁州市定远县大桥镇三官村湾杨村民组

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

藕塘烈士陵园位于定远县东南藕塘镇境内。

抗日战争时期,定远县藕塘镇是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1942年5月,为缅怀在抗日根据地创建过程中英勇牺牲的数以千计的新四军将士,津浦路西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决定在藕塘修建抗日烈士陵园,时任中共津浦路西区委书记兼津浦路西参议会参议长黄岩和副参议长梅子明负责筹建任务。

1944年9月18日,陵园建成。当时整个陵园占地20亩,陵园正中央矗立着高20米的六边形纪念塔,塔的正面镌刻着由参议员蔡蹈和先生书写的“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19个魏体大字。塔前立有一块高2.2米、宽1米的纪念碑,碑文由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撰写。建成当日,津浦路西地委、专署和军分区举行了有5000余人参加的落成典礼。

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二师奉命进行战略转移,该纪念塔及陵园内建筑先后被国民党炸毁拆除。

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4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定远县委、县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藕塘烈士陵园,24米高(寓意“新四军第二师”)的纪念塔和360平方米的纪念馆先后建成并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万余人次。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等都曾前来祭拜过革命先烈。

2011年,为适应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需要,经请示安徽省民政厅同意,定远县对藕塘烈士陵园进行了迁址重建。新建的藕塘烈士陵园坐落于藕塘镇南侧,于2015年9月建成。陵园占地26万平方米(约390亩),总投入资金约1亿元。园内景区主要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墓群、纪念馆,挺进亭、踏血亭等。其中藕塘纪念馆,建筑面积约4053平方米,全馆展示各类珍贵历史革命文物近千余件。

藕塘烈士陵园先后获“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安徽省少先队员教育基地”“安徽省文明窗口”“安徽省中小学生旅游研学基地”“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等称号;2005年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馆内分1厅3室,第一室介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定远地区党、团组织发展情况和群众运动情况;第二室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在新四军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藕塘地区主持召开的3次中央局会议;第三室介绍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及二师部分老同志在藕塘地区的活动情况、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情况并保存烈士英名录等文物资料170余件。

每逢重大纪念日,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及驻军部队以及外省籍人士前来举行各种悼念活动,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教育作用。

开放时间:

8:30-16:30

地址导航:

安徽省定远县东南30公里处的藕塘镇塔山村

来源:滁州文化旅游

↓↓每日一景↓↓

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洋,初审:贲方舟

复审:刘永江,终审:张 继

点个赞,点亮在看更好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