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念出中国古文的意大利宇航员:曾来华训练,中文名叫莎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宇航员英文拼写是什么字体啊图片 太空念出中国古文的意大利宇航员:曾来华训练,中文名叫莎莎

太空念出中国古文的意大利宇航员:曾来华训练,中文名叫莎莎

2024-07-15 08: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7年8月,外国宇航员首次参与由我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萨曼莎和一同事参加了中方在山东烟台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训练科目包括海上自主出舱、海上生存、海上搜救船救援及海上直升机悬吊营救等。这些训练考验航天员意志品质,也考验团队协作和实战能力。

结束海上演习后,萨曼莎及其同事两人几乎全程使用中文接受媒体采访。她的中文名叫“莎莎”。她说,这次训练是她的“第一个机会”,她用中文向同一乘组的刘旺、陈冬表示感谢,并希望“未来有很多机会一起训练”。

两年后,萨曼莎受邀前往北京访问当地高校。在访问清华大学期间,她做客该校航天航空学院“启航讲堂”,向师生讲述她探索太空、在空间站里进行科学实验的有趣故事。她强调,在太空中团队精神很重要。对她而言,队友不仅仅是同事,更是朋友和家人。

萨曼莎还和该校师生分享了在空间站中进行体育锻炼、所吃食物的种类等生活细节,还展示了在空间站拍摄的北京地域的照片,以及她与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王亚平等人共同参加海上训练的照片。她非常期待与中国航天员有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

在为北京理工大学师生作讲座时,有学生问,作为一名大学生能为航天事业做些什么。萨曼莎回答,“你们努力学习先进知识,始终敢于创新,就是在为人类未来航空航天事业储备力量。”

今年4月,包括萨曼莎在内共4名美欧宇航员乘坐载人“龙”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7月,她执行第一次太空行走任务,成为首位进行舱外活动的欧洲女宇航员。9月28日,萨曼莎担任国际空间站指挥官一职,成为首位担任国际空间站领导职务的欧洲女性。

美国退休女宇航员曾为王亚平送祝福

事实上,还有不少外国宇航员对中国航天事业给予关注和关心。2021年10月14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80后”王亚平将参与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成为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中国女航天员。南都记者注意到,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的消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点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简称“NASA”)退休女宇航员凯蒂·科尔曼等国际航天领域人士纷纷向王亚平表达了祝福。

作为曾在国际空间站生活了6个月时间的女航天员,科尔曼在祝福视频中希望王亚平能够记住在空间站中生活的感觉,“当你在太空望向窗外时,你看到星星、看到地球,数十亿女性也正和你一起看向窗外。”科尔曼还表示,太空生活是神奇的,中国的女航天员也会感同身受。

14日当天,美国知名航空领域记者安德鲁·琼斯也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报道并点赞了王亚平即将进驻中国空间站的消息,并祝福王亚平在太空中在一切安好。

此外,瑞士媒体Swissinfo、意大利安莎通讯社等多国媒体均报道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消息,并对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的消息表示了关注。多国媒体指出,王亚平将代表中国女性在太空中留下足迹。

据南都此前报道,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NASA、欧洲航天局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均发文祝贺。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在贺电写道,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迅速,中国向前迈出了自信的一步,希望中俄两国能共同合作取得成绩。

大西卓哉在国际空间站工作。

2016年10月17日早晨7点30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破空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当时驻守国际空间站的日本宇航员大西卓哉表示,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的新闻感到“中国真行”的时候,听到空间站站长说“我们不再孤单了”,感到“好像头被打一般的冲击感”。他还感慨,在广阔宇宙的一隅,还有一艘宇宙飞船,乘坐着两名宇航员,当这个画面印入脑海中时感到很激动。

随着中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相继进驻天宫二号。俄罗斯资深宇航员克里卡廖夫代表俄罗斯宇航员发来贺信,期待与中国航天员一起探索太空。

各国宇航员为中国航天事业“撑腰”

南都记者梳理资料发现,除了萨曼莎,还有其他外国宇航员与中国航天事业有着奇妙的缘分。德国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Matthias Maurer)学习中文至今已有10年,他的中文名字是“马天”,意思是“天上的马”,想要飞得很高。

马蒂亚斯站在欧航局国际空间站模拟舱外。图源:新华社

与萨曼莎一样,他也是欧洲空间局的宇航员。2012年,马蒂亚斯担任欧洲宇航员中心与中国合作项目负责人。“就像如果要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工作,各国宇航员都必须学习俄语一样,未来在中国的飞船或空间站工作,一切也都会使用中文。”从那时起,他开始努力学习中文和汉字,非常希望未来能和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宇航员一起到中国空间站工作。

2017年8月,萨曼莎(左)与马蒂亚斯(右)在山东烟台参加海上救生训练。图源:新华社

2017年8月,他和萨曼莎一起参与了在山东烟台的海上救生训练。他说,在中国,“我们和另外16名中国航天员朝夕相处,生活在一栋房子里,一起吃饭、一起训练,业余时间也会一起在海滩上散步聊天。才过了两三天,我就感觉自己像是成了大家庭中的一员。”马蒂亚斯非常认同这种“大家庭”式的训练模式。他认为,太空舱内会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宇航员,大家可能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共同工作生活长达半年之久,始终都要相互理解、保持专业,这样整个团队才能获得成功。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认为经验丰富的欧洲空间局可以作国际合作“完美的粘合剂”。“中国有自己的火箭、飞船,未来还将有自己的空间站。欧洲宇航员则在过去长期驻空生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双方合作,能够推动人类航天事业更加高效发展。”

2016年,另一位俄罗斯资深宇航员尤里·巴图林曾就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发表看法。他认为,“中国航天专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目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无疑是全球最快的。”他还表示,可以预见,中国今后将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掌握和完善各种航天技术。

去年,俄罗斯宇航员马克·谢罗夫曾表示,“令人欣慰的是,俄罗斯国家航天机构将与中国同行合作。我认为这样的合作很有前景。我希望我们的宇航员能前往中国空间站,而中国航天员前往我们的国家空间站(计划2025年开建)。”在他看来,中国的同行无疑已成为太空探索的重要参与者。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梁令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