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3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前教育学ppt模板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3篇)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3篇)

2023-11-01 0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题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1.研究意义:现有的就业情况分析研究的学术论文和社会焦点基本都定位在高等学习毕业生和技术类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现状方面,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学术论文和研究很少。社会的焦点一直都偏向于技术类和高等学府中出来的专业人才和高等教育人才,忽视了中职毕业生这样一个群体。并且就业相关的学术研究普遍都主要集中研究就业质量方面,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问题做出分析,很少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本文将以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问题做出分析和研究,弥补了中职学校就业问题的理论缺失。2.研究目的:随着国际对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和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逐步关注,相关的提高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的研究逐渐产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的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针对教育事业中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将针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从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学校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学生自身的能力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就如何提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化水平提供了实践的知道意见。对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完善提出了建议并分析其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对毕业生自身如何提高专业水平,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要求提出了指导性意见。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学前教育(preschooleducation)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3~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目前在国内的就业形势下,学前教育是就业率排名最高的专业之一,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都需要提前对未毕业的学生学校下招聘指标。因为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幼儿时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师行业紧缺人才,很多人想立志成为一名幼师,付出自己的努力。却发现幼师这个专业比较难找,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其实幼师也称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不但包含了幼师,所学范围要比幼师要广。学前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去作幼师;或者可以在一些亲子机构,早教中心发展,或者去儿童出版社,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一定信心的可以去教科院的教研机构和专职高校做讲师,另外有一定经济支撑的还可以自主创业。在国外对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政策中,我们能够看到,为降低大学生失业率,政府除了采取创造工作岗位等传统手段外,还通过劳资政三方合作方式,专门成立了“劳资共同再就业支援中心”,在解决再就业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种三方合作的再就业中心有几大特点:首先,该中心提供的所有服务全部免费。失业者和企业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入会申请,程序十分简单。其次,中心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信息来源更为广泛。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中心为每一位会员“量体裁衣”,制订为期3~6个月的服务计划。4.参考文献:【1】卢万合;蔡文香;;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策略[J];成人教育;2008年02期【2】鄂秦泰;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06期【3】童如山;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5期【4】海鹰;学前教育专业高专毕业生的焦虑状况与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02期【5】曹淑棋.建国以来我国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变革研究[D].2015.【6】王建梁郭万婷.强化实践凸显人文:我国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调查与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15,(3).【7】丁金霞蒋俊华.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可加附页)二、论文研究的内容与目标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一)论文研究的内容与目标1.对我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以下一些基本问题:学生的就业受哪些因素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就业有什么关系?用人单位对所需师资的目标要求与我们毕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什么样的差距?学生对自己就业的意向和价值观是什么?2.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课程设置以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等进行分析研究。本课题将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方面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在对各级各类用人单位的师资调查基础上,明确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能力标准要求,分析学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自从2011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到了一个至高点。因为发展迅速,存在的问题便日渐凸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接受的挑战越来越多。本课题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入手,从社会需求、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让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大家的事,而不是只由某一方承担责任,有利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和可行性分析(一)研究方法本课题将从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政策以及用人单位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用工标准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及就业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措施。此外,本课题还将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办学质量、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的现状以及它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而对这些问题做出全面和明晰的回答不仅有赖于定性的理论研究,也需要进行和实证研究、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具体而言,本课题拟采用如下一些方法:(1)文献法。本课题试图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将着重通过第一手资料(包括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发布的文件、报告和数据等)的文本分析以期形成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同时,通过参考各种第二手资料(包括专家、学者出版的专著、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等)丰富对该问题的理解;(2)比较法。本课题拟选取各级各类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等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通过这些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用人标准,寻求其中的共同规律与特征;(3)调查法。本项目将设计结构性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选择用人单位的在职师资和我们即将毕业的学前专业教育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分别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对象对就业的态度、目标和对就读学校专业教育的要求,分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二)技术路线(实验方案)1.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本课题将对xxxx、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发出的鼓励国家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各类文件及精神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国家政策对专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2.各级各类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对用人要求的比较研究本课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细分为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早教机构及其他。通过对这些就业单位的调研,了解他们对就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素养和实践能力等的要求,制定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人才培养模式。3.本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研究本课题将通过对所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进行研究,既包括学校的师资办学力量和课程设置的研究,也包括学生对学校所设课程和对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研究,还包括学生毕业后的专业对口情况等进行研究。4.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调查及对策研究本课题通过对自开办学前教育专业以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从社会需求、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对策研究,以提高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就业率。(三)可行性分析在课题前期准备过程中,本人已经收集了大量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且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整理。从学校实习指导处收集了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追踪统计表,从教务处收集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标准。目前,本人担任学前教育专业高二年级的教学工作和其中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对于该专业的就业及教学都处于一线工作。四、研究的关键点及解决的策略1.学生的就业受哪些因素影响?根据笔者多年的任教经验和社会阅历,对搜集到的国内外参考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根据文献中的重点内容归纳出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且结合我国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确定针对我国的影响因素。2.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就业有什么关系?通过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在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学生和教师眼中优质的课程资源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情况,发现学习课程设置的问题。3.用人单位对所需师资的目标要求与我们毕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什么样的差距?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选择用人单位的在职师资和我们即将毕业的学前专业教育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分别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对象对就业的态度、目标和对就读学校专业教育的要求,分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各级各类用人单位的师资调查基础上,明确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能力标准要求,分析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五、论文的创新和特色之处本文在进行详细的国内外研究分析后,进行了实地的问卷调查,结合国内外的就业现状,以及国家对其的支持和扶持,提出有实际实践意义的对于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出建议。六、研究进度及工作时间安排(包括论文撰写)第一阶段(2015.5~2016.12)为项目准备阶段,主要任务包括:-收集整理资料,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熟悉有关方法;-请有关专家学者论证项目设计方案;-细化研究方案,充实研究框架。第二阶段(2015.12~2016.3)为研究阶段,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研究部分的工作;-完成比较研究工作;-开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撰写与投稿发表。第三阶段(2016.3~2017.4)为结题验收阶段,主要任务包括:-整理课题成果,完成课题报告。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幼儿园大班角色游戏开展现状的观察研究——以临沧市临翔区中心幼儿园为例

1)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活动,是一个活动的发展,儿童在这种活动中充当成年人的角色,并在专门设置的条件下概括地再现成人的活动和他们之间关系的一种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使用“假装的”物品、或工具模仿自己所想要扮演的某种社会角色的动作、语言、态度等,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的脑,手眼协调能力发展。教师以幼儿的兴趣、经验为出发点引导大班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游戏扮演,通过“娃娃家”、“小商店”、“小医院”等游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创设自主游戏环境和条件,进一步促进幼儿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友好相处、共同合作的精神;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学习社会规范,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论文以临沧市临翔区中心幼儿园为例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三种研究方法,对幼儿园大班角色游戏开展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大班角色游戏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国内研究(1)学者黄人颂在《学前教育学》(1989年)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法对角色游戏进行研究,他解释为“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并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的游戏”。体现角色游戏是孩子们的“创意”和游戏内容反映的“社会性”特征的社会生活。(2)学者丁海东在《学前游戏论》(2001年)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法对角色游戏进行研究他在其中指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3)李建群在《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3年)一文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法对长春市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角色游戏失去了它本应在幼儿童年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中:部分幼儿园小班没有专门的角色游戏区;部分角色游戏区平时根本不对幼儿开放;部分的幼儿园没有专门的角色游戏时间;角色游戏内容单一并以教师干预为主;角色游戏区投放材料缺乏。(4)邓倩倩在《幼儿园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材料配备与使用研究》(2014年)一文中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对幼儿园角色游戏材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游戏材料配备集中于实施行为角色,幼儿扮演角色较为单一;强弱结构性游戏材料比例不当,导致幼儿角色情节较为单一;资源性与工具性游戏材料比例不当,幼儿语言交流内容受限;游戏时段设置不当,游戏时间较短;幼儿游戏材料的使用不充分。(5)苗玲在《角色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2012年)中采用观察法、文献法对幼儿园角色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使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快乐,品尝到团结合作的乐趣;角色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意识发展,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把主动权给幼儿自己,内心感受得到体现;角色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担任一个角色,就要创造这个角色的动作语言态度等,要根据情节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幼儿的语言创造力、组织创造力等得到发展。本人结合在临沧市临翔区中心幼儿园实习的经历中认为,在我国角色游戏开展和实践中大部分幼儿园对角色游戏的认识不足,不重视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这既不能很好地发挥角色游戏的独特价值,又扼杀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育者应该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让幼儿通过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了解每个角色的职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学习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让幼儿社会性和认知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课题的主要内容:一、问题的提出(一)角色游戏的概念(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二、研究的对象、方法与内容(一)研究对象1、大班幼儿43名2、大班教师3名(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2、访谈法3、文献法(三)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从大班角色游戏开展的频率、大班角色游戏的内容、大班对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大班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大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效果等五方面进行研究。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大班角色游戏的开展现状1、大班角色游戏开展频率2、大班角色游戏的内容3、大班对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4、大班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5、大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效果(二)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四、结论及建议(一)幼儿园应采取的措施(二)教师应采取的措施研究方法:1、观察法2、访谈法3、文献法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完成期限:2016.09——2016.09阅读文献及资料2016.10——2016.10撰写大纲2016.11——2016.11提交开题报告书2016.11——2017.02完成论文初稿2017.02——2017.03修改初稿2017.4论文答辩主要措施:(1)查阅图书资料、期刊、杂志(2)上网查询资料(3)到幼儿园进行相关调查和观察(4)主动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主要参考资料:[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61-266.[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98-210.[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5-46.[4]何敏.将角色游戏环境创设纳入幼儿游戏的行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5]邓倩倩.幼儿园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材料的配备与使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6]李建群.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31-32.[7]张晓艳.论幼儿园大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14(12):202-203.[8]田甜.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特点[J].科教导刊,2015(04):15-18.[9]苗玲.角色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J].教育科学论坛,2012(15):45-47.[10]方建华.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身份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01):50-54.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

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

文献综述: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家园合作关于什么是家园合作,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笔者通过对影响家园合作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对家园合作这一概念做如下定义: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的一种双向互动的合作形式。(二)音乐能力关于什么是音乐能力,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李晋媛认为,从最一般意义上说,音乐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演唱演奏、音乐欣赏或音乐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本领和个人的音乐感、节奏感、音乐听觉表象等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的音乐能力则指的是在个体现有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获感受和表达音乐美的能力。[王懿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P14.15]黄瑾认为,音乐能力是指个体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它包括从事演唱、演奏、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的本领。主要包括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作力。而音乐才能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感受和表达音乐的一种特殊的音乐能力,它是多种音乐能力的有机组合,是一种更高级水平的音乐能力。[黄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P15.16]宋慧华在《关于音乐心理与音乐能力的哲学思考》一书中写到:“音乐教育实践中,个体在实践过程中,音乐感受、音乐听觉、音乐节奏、音乐表象、音乐记忆等必不可少的音乐心理特征使有的学生特别有灵气,他们的乐感、节奏感或音准特别好,音乐表现力也非常强,演奏或演唱水平一般都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对于这种音乐心理综合特征,称之为音乐能力。”[宋慧华.关于音乐心理和音乐能力的哲学思考[J],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集,2003]音乐能力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音乐能力是指个别音乐心理特征,如音乐感受的能力、音乐注意能力等;广义的音乐能力是指在完成复杂的音乐活动中由多种音乐心理特征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各种巧妙组合的能力,也称音乐综合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结合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及其组织形式,分析出音乐能力主要是由五种具体能力构成。即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调式感、音乐听觉表象能力、音乐节奏感和音乐审美能力。笔者认为,音乐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接受、辨别、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是对音乐要素认识的过程和情感的反应的一种综合能力。通过对以上研究者对音乐能力定义的研究,笔者认为幼儿的而音乐能力主要包括音乐感受力、音乐欣赏力、音乐审美力、音乐创造力、音乐表现力。(三)幼儿在儿童心理学里,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而且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岁)、婴儿期(1至3岁)、学前期或幼儿期(3至6岁)、学龄初期(6至12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2至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5至18岁)。[刘金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以处在学前期或幼儿期即3——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二、家园合作相关研究(一)关于支持家园合作的理论研究1、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学者U·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BioecologicalTheore)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是有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所组成的,这些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的同心圆,包括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层系统(Exosystem)、宏观系统(Macrosystem)和时代系统(Chronosystem)。这些系统中的每一个系统都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复杂的生态学意义;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到另外一个系统;儿童的发展过程是其不断地扩展对生态黄静的认识的过程,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到社会;儿童的生态过度(即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家庭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以便优化幼儿成长的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是有美国著名教育家H·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他认为,在每个儿童身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mathematical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存在智能(existentialintelligence)等九种智能,教育工作者只有加强学校和社区、家庭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创建一个开放的、支持的环境,才能发展儿童的智能强项,改进儿童的智能弱项,促进儿童心理全面而充分地成长,是儿童将来大有作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资源,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协调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步调,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3、自我概念理论美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E·L·埃斯萨(EvaL·Essa)等人提出的自我概念(slef-concept)理论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home)、学校(school)社区(community)这三个同心圆组成的: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第二个同心圆是学校及其朋友;最外面的一个同心圆是社区及其社区帮手。埃斯萨认为,家庭、学校、社区中的成人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儿童的学习范围是从自己(如身体)、家庭(如家庭成员)扩展到学校(如教师、朋友)、周围的社区环境(如社区及社区中的工作人员)的;家庭、学校、社区的密切结合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与家庭要积极配合,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建立有效的互动,密切成人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二)关于家园合作模式的研究1、影响家园合作的因素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理,笔者将影响家园合作的因素主要总结如下:(1)幼儿园与家长的角色定位在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角色定位问题。幼儿园与家庭能否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是能否建立健康的家园合作关系的前提。李生兰认为,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学前教育机构的迎宾者,是儿童家庭隐私的保护者,是儿童家长心声的倾听者,是儿童家长意见的采纳者,是儿童家长施教的合作者,是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是儿童家教指导的研究者,是儿童家长参教的评价者。[李生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2)幼儿园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幼儿园能否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家长能否正确定位幼儿园教育以及幼儿园和家长能否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是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园合作关系的基础。(3)幼儿园与家长的信任程度幼儿园与家长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对方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而沟通与交流是家园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能否充分的信任对方,是能否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的重要保障。2、关于家园合作现状的研究(1)国外家园合作现状的分析国外家园合作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注重政策法规向导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在家园合作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TheHeadStartProject),由政府出资,向广大低收入家庭的3—5岁的儿童提供教育、营养和保健服务。该计划强调家庭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受资助幼儿园必须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组织家长参与幼儿教育过程,以充分发展家长的作用,形成密切的家园合作和共同教育儿童的格局。此后,美国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进一步强调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日本在《第三个幼稚园振兴计划(1991—2000)》中强调,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儿童在体力、人之、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等方面的最佳发展英国于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组织中要有家长代表,地方教育机构要为家长提供教育培训课程,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这从法律上为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儿童的学习提供了保证。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ACEI)在1999年召开的“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上,通过了《全球幼儿教育大纲》,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共同的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以及儿童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李毅译,全球幼儿教育大纲,[J],2001年第四期,P6]B、家园合作方式灵活多样为了促进家园合作,畅通家园交流的渠道,各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家园合作。实行开放教学,如在英国,家长不仅观看幼儿的演出和劳动成果,还辅助教师教学,和教师一起评价课程;建立家园联系簿,如在日本,家园联系簿人手一册,每日由幼儿携带,便于教师与家长随时交流沟通;召开家长—教师会议,如美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家长—教师会议,一般每年安排三次;视家长为教育资源,如英国的许多幼儿园每天都会有家长自愿来帮助教师照顾孩子,每天每班至少有1~2位;开展家长教育,如美国的幼儿园定期请专家讲课,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等等。还有许多的家园合作方式,总体表现为方式及其灵活。C、幼儿园起主导作用。国外在开展家园合作时强调幼儿园应在家园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幼儿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吸引并组织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并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尽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家长积极支持幼儿园的工作。D、家长全方位参与幼儿园教育在国外的家园合作中,家长起着支持者和教育决策参与者的作用。家长不仅作为支持者、志愿者协助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为幼儿园募集资金等,而且作为决策者直接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工作。(2)国内家园合作的现状的分析我国关于家园合作的现状主要表现在:A、国内的相关政策和法规1992年,xxxx在发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2001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B、我国家园合作的主要形式我国家长参与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社会实践活动、幼儿成果展示活动、亲子联谊活动、定期家访、家园联系册、家长宣传栏、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等。不同幼儿园采取的具体类型不同,但主要采用的方法以直接、便利的面谈、家长宣传栏为主。其他形式大多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功效的不是太多。[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J]2003.7-8]C、我国家园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践层面而言,我国目前家园合作互动的形式主要还是停留在几种传统的家园合作互动形式上,目前这些传统的家园合作互动形式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一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P67]a.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家园合作互动活动是实现家园合作互动目的的基本保证。然而,有些幼儿园缺乏活动的整体计划,不同年级和班级层面上的家园合作互动难以相互配合,难以形成时间上的连续和效果上的强化。许多情况下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己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还有一些家园合作互动活动的目的性不强,准备不充分,组织不得力。这样的家园合作互动会极大影响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家园合作互动的积极性。b.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在家园合作互动活动中,有的教师只是采用简单灌输法,如仅仅是把书、报、杂志上的相关文章摘抄到家园小报或者幼儿园的宣传栏中,这样就算开展了家园合作互动活动。这些文章对于每个家长来说,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加之缺乏幼儿教师深入浅出的说服,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教育幼儿的正确思想和自觉行动。c.阶段性强,连续性差在时间上,许多幼儿园的家园合作互动活动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段进行,如学期初、学期末或者节假日等,其它时间则堰旗息鼓,缺乏一贯性的特点尤为突出。在内容上,由于缺乏整体的计划,随意性、盲目性强,难以前呼后应。d.相互挑剔多,彼此合作互动少个别幼儿教师认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就是对自己工作“横挑鼻子竖挑眼”,是专门来“找茬儿”的;同时把幼儿出现的问题归罪到家长头上,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是将家长会、家访等家园合作互动形式当作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只讲幼儿的问题和不足,却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有些幼儿家长则认为来幼儿园就是监督工作的,有的甚至将自己孩子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幼儿园。这样一来,家园双方关系紧张,态度敌视,就像筑起了一道屏障。有了这层屏障,家园双方根本无法进行交流与合作互动。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园合作关系,首先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使合作做到平等、尊重;其次应该充分的信任对方,并且将家园合作的形式往深层次推进,不要只浮于表面;再次要充分发挥幼儿在家园合作中的主体关系,以幼儿为中心;最后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资源,发挥家庭资源的重要作用。三、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一)国外关于影响音乐能力的相关性因素研究1、个性生理因素与音乐能力(1)年龄从出生到2岁的时间段里,听觉皮层的神经元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5个月大的婴儿就能辨别出半音,11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察觉并记住大致旋律。2~5岁,儿童可以接受早期音乐训练。5岁前开始弹奏乐器的幼儿的大脑皮层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这就间接表明在感官细胞发展的关键期进行音乐教育是可行的。孩子开始学习音乐的最佳年龄段是3~8岁之间,但这得取决于孩子的成熟程度。到9岁时,学生们的脑内就已经具备了音乐家所使用的程序,包括领悟、韵律和音调方面的技巧。到10岁时,加工音乐的脑已经成熟了80%。因此,大脑发育的生理过程和人类音乐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音乐能力长时间的逐渐退化或许不会被人察觉,因为感知和表演的不足会通过对注意力和控制的强化而得到补偿。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人的不同年龄段与人音乐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人体生理和心理发育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前提条件,早期儿童身心发展的一定时期也是发展音乐才能的最好时机。(2)性别麦吉尼斯(Mcgulnness)发现婴儿在接受有选择的强化影响之前,表现出感觉能力的差异,女婴表现出对听觉刺激的兴趣,男婴则对视觉刺激更有兴趣。卡根(Kagao)与刘易斯(Lewis)的调查证实:6个月的男婴把注意力放在断续的音调上,而女婴更注意复杂的、不一般的爵士乐选段。麦吉尼斯对25个男生与25个女生的音高测试,没有发现性别差异,在强度感觉上,男性可接受较强的刺激。温氏(Wing)在十几岁被试测试的孩子中发现女孩音乐欣赏测试的成绩较好。惠兰斯(Whellams)的研究展现妇女在乐器演奏中有潜能并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他认为性别因素会影响不同类型的音乐发展。在一些研究者的节奏测试中,男孩超过女孩。罗莎蒙德·舒特一戴森和克莱夫·加布里埃尔认为这或许与男性空间能力较强有关。女性常把音乐作为表达感情的方式,善于欣赏力度的变化是女性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研究表明,由于性别的不同,也会造成音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两性音乐能力的整体强弱问题,而是体现在音乐才能的每个具体方面的差异。2、其他能力与音乐能力(1)语言能力Bolduc和Montestnos-Gelet把幼儿园的孩子作为被试,对音高的处理和语言知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音高知觉和语言知觉的操作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也表明节奏感和语言知觉技能之间没有联系。试验结果还显示,在音高感知加工测试中明显高于平均成绩的被试,在语言知觉测试中同样获得了高于平均水平的成绩。而在音高感知加工测试中成绩低于平均水平的被试,在语言知觉测试中同样获得了低于平均水平的成绩。那些在音高感知加工方面处于平均水平的被试,在语言知觉测试中同样处于平均水平。“奥拉尔·弗伦奇(OralFrench)认为有音乐才能的儿童在学习外国语时有一定优势。也有的观点认为在西肖尔音乐测试中获得成功的人,可预测他的外语学习也会成功。汉利(Ha-oley)发现语言能力和西肖尔测试中两个个别因素相关。音调记忆测试和音高测试也可输入语言能力测试中。有音乐能力的儿童以及专业音乐学生具有敏感的心灵,在语言测试中分数比喜爱美术的学生高。”Colwell在1994年的研究中,让27个幼儿园小朋友参与了一个项目,该项目把音乐引进他们的全语言阅读计划。他们被分成3个小组:(l)口头课文练习(;2)对课文的歌唱练习(;3)既有口头练习又有歌唱练习。测验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回忆以及对置换和遗漏错误的分析。结果,使用音乐的两个小组的表现远远超过光有课文的小组。“这一发现支持了长期存在的假设——音乐可以促进语言记忆”。以上众多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和语言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语言能力与音乐才能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还不能证明两者之间同时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很难说音乐才能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语言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也很难说语言能力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音乐才能的发展。(2)数学能力Dehaene等人在1999年所做的研究发现:脑内关键的“数学区域”位于左颞叶,而左颞叶和音乐有着高度的相关。这一研究从脑科学的角度说明了人的数学能力和音乐才能有一定的相关性。罗莎蒙德·舒特一戴森和克莱夫·加布里埃尔认为音乐与数学两者都涉及思维的关系与抽象的能力。在斯密斯(Smith)、豪斯(Howes)和谢泼德(shepherd)对500多名学生的测试报告中提及艺术与音乐兴趣会内含一种空间能力。而高级水平的数学会涉及较高程度的空间能力。Auscher等人于l997在加利福尼亚南部进行了一项研究实验。该实验把幼儿园的78个小朋友(42个男孩、36个女孩,智力水平正常,之前都没有音乐背景)作为被试,该研究在两年的时间内先后在3所学校进行,学校每周有l次或2次课,每次l个小时。被试按照4种分组方式分开:钢琴键盘训练,计算机训练,唱歌和控制组。结果显著:钢琴键盘组数学分数明显提高,比控制组高出30%,也远远超过计算机组和唱歌组。数学能力和音乐才能的相关性问题是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方面。他们不仅通过对行为现象的实验研究证实了数学能力和音乐才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还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找到了二者在大脑结构上的联系。3、情绪情感与音乐能力Alexander和Beatty于1996年的研究实验结论指出:音乐提高了情绪意识。很显然,早期的音乐接触能够帮助孩子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JohnKratus在1989年做了一项研究,把一组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52岁的孩子做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他们能够区别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中30个快乐、悲伤和激动的音乐段落。Gardstrom于1999年对年轻的男重罪犯进行的研究发现:音乐更多是他们生活的反映,而不是行为的召唤。只有4%的罪犯认为音乐与他们的行为是因果关系,而72%的罪犯指出他们的情绪受到音乐的影响。另外,Scheel和Westefeld于1999年对121所中学的学生进行的研究证实,尽管重金属摇滚乐的爱好者往往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生活理由,而且自杀的念头比较多,但是研究的被试也声称音乐能使他们情绪向上。听重金属摇滚乐并不一定导致自杀或是不恰当行为的发生,但它是潜在的破坏性行为的危险信号。由此可见,情绪情感可以影响音乐能力的发展,而音乐对情绪情感和智力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二)国内关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的相关研究1、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孙红芬.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J]2004年第五期](1)0-1.5岁,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萌芽期研究发现,新生儿能够感知各种声音。6个月左右,孩子开始能够使用自己咿咿呀呀的“语言”回应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而且随着身体动作的发展能够自己尝试制造出一些声音。12个月时,他能够随着节奏明显的音乐手舞足蹈,并且会反复模仿自己感兴趣的声音。18个月时,孩子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歌唱和节奏活动,即咿呀学唱期。(2)1.5-3岁,幼儿音乐能力迅速发展时期2岁的幼儿对节奏鲜明的音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且由于自身活动能力增强以及语言理解力的发展,他们会使用身边的玩具或者器皿自己“制造”乐器,如敲打玩具、碗盘等。2-3岁这一年龄段,被认为是幼儿“复制”歌曲能力较强的阶段,他们会模仿熟悉的或者喜欢的旋律,还会跟随音乐“翩翩起舞”。(3)3-6岁,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的幼儿能够熟练地根据音乐节拍做动作,也可以完整地唱简单的幼儿歌曲。4岁左右的幼儿既能够独立演奏,又能够合作演奏。而且经过音乐训练之后,还能分清各种乐器的音色。5-6岁时,幼儿能够比较准确地随着节拍唱歌,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创歌曲。这一时期,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显著增强。因此,笔者认为,在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时候应该注意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充分利用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抓住关键期,做到有得放矢。2、我国家庭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现状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充分或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吴春瑛.对我国家庭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2006年第九期](1)、对待儿童音乐教育存在两种极端的态度一是轻视音乐教育。有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不是那块料,不白费那个劲。”“我的孩子以后不打算搞音乐。”他们认为学音乐只是那些音乐天赋好的人的事,去学音乐就意味着以后去从事音乐工作,甚至成为音乐家。另一些家长在对儿童实施音乐教育中又过了头,他们给孩子买了钢琴,请了家庭教师,每天陪他练琴,还规定必须练足超出孩子负荷的时间,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能成为音乐家。(2)忽视孩子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许多家长为能使孩子尽快弹会某首曲子,他们帮助孩子识谱、分析曲子,这样做极大地阻碍了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也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音乐失去了兴趣。(3)家庭音乐教育的形式简化许多家长一听到给孩子以音乐教育,马上就想到孩子学电子琴、钢琴,似乎只有让孩子学乐器才算是音乐教育。(4)教育方法不科学许多家庭全然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爱好,习惯按照大人的意志、愿望选择练习曲目等。因此,笔者认为,家长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要改变为了学音乐技能而进行教育的传统的音乐教育观,重视孩子音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家长还应与幼儿园教师进行积极地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利于在家庭对孩子进行辅导。3、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幼儿园音乐活动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着幼儿的热情参与,发展着幼儿的个性和能力。然而多年来,教师对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些偏颇认识,在教育行为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春杰.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问题[J]2006年第十期](1)、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同时,对于如何认识、处理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传授之间的关系,也心存困惑。有的教师认为,技能的传授看得见,摸得着,效果立杆见影,而审美教育不好操作,即使做了也显现不出;有的教师则认为,幼儿的审美能力会在反复的技能训练中自然形成。这些偏颇的理解是造成“音乐教育重技巧练习”的重要原因。(2)、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化,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如果请幼儿园的孩子用动作表现“花”,会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的动作是:双手托腮,头儿稍歪,两腿半弯,嘴角上扬,好像他们见过的都是同一个品种的花。这就是模式化的产物。教师上学时学的花是这样开,她做了教师后也不走样地传授给了她的学生。正是这些在我们看来已经习惯了的定式,禁锢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3)、一刀切的教育方式,禁锢了幼儿个性化成长多年来,幼儿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都由教师根据班里大多数幼儿的特点来制定,发展水平不一的幼儿按照同一份教学计划进行活动,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这种单一的集体教学方式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不能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要树立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在教授幼儿音乐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强调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和促进幼儿个性化的成长。还应该与幼儿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要保持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音乐教育的一致性。因为教育幼儿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家庭对幼儿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开题报告(正文):一、选题背景(一)音乐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音乐是以节奏和旋律为最基本构成要素的音乐组合,是人取源于生活进行美的创造而形成的时间艺术形式。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叶圣陶先生就说过“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它是一种人类都能理解、不许翻译、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的“世界语”。而热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炼化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天生富有好奇心是幼儿的特质,他们带着好奇心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睁开眼就要看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竖起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响,而优美动听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重要刺激。模仿是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学习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手段,而音乐为儿童的模仿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一些歌唱性的旋律优美朴素,节奏型简单且多次重复,儿童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的工具,张嘴就能模仿,而这种模仿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学习。感知能力是情感萌芽的起点,倾听音乐和唱歌可以发展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情感反应。唱歌还可以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也可以得到发展,同时,音乐还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身体的律动能力。因此,幼儿需要音乐。(二)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纵观音乐教育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音乐教育这是术语及其含义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音乐是人的一种天赋的社会文化才能,强调音乐的“内在价值”;有的人则认为音乐可以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更强调的是音乐的“功利价值”。因此,导致了人们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涵义的不明确,把握不准。在我国,之前的音乐教育,往往只注重智力方面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为了音乐教育而去教育,教育内容单一,教育的方式也很有限,很多只是老师做示范,幼儿跟着模仿,没有意识到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新课程的实施,音乐教育以它独特的方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新课程主张通过各种艺术教育,使幼儿内在的情感得于表现和发展,进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并提出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让幼儿体验表现和创造的快乐。今天的音乐教育不再是以往追求“成品”的灌输,看不到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和创造,取而代之的是朝向对幼儿个性、能力、整体素质的培养。(三)家园合作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趋势家园合作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成为当前各国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50年代就指出家园合作的必要性。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儿素质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幼儿素质发展的最佳组合,家园合作不但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也能得到帮助和提高。(四)我国与此相关的研究比较薄弱通过对与此相关研究的资料的整理中,笔者发现,我国对家园合作的研究已经做得比较到位,关于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家园合作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影响家园合作的相关性因素分析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研究上,却要么侧重于家庭教育方面,要么侧重于学校(幼儿园)教育方面,很少在大力提倡家园合作的时代背景下,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并且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上大多数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经验很少。笔者想通过本次研究,试图找到新的培养策略与方法,为更好的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提供参考。二、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1、关于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在建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我国长期以来不得其法,要么就是对国外的音乐理论体系全盘吸收,照搬不误;要么就是学习国外音乐教育理论的时候把自己原来的有特色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给否定了。就国内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理论体系。2、以家园合作为前提研究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丰富幼儿音乐教育的内涵。(二)、实践意义1、在家园合作模式下研究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弥补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方面和家庭方面的不足,使二者起到互补作用。2、本研究试图根据家园合作的实际情况,通过个案研究和追踪观察,发现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解决,为更好的促进家园合作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实践的策略。三、研究目的(一)、根据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音乐能力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论证家园合作与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二)、探索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新策略。四、研究方法(一)、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家园合作以及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借鉴。(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笔者试图通过观察法,对研究对象即3—6岁的幼儿在幼儿园以及家庭中音乐能力的表现进行实际观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现状以及特点,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二)访谈法访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笔者试图通过访谈法,对部分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其对家园合作以及有而音乐能力培养的认识、态度、实施策略以及对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看法及见解,作为本次研究的参考。(三)个案法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笔者试图对幼儿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跟踪观察,深入其家庭,了解、记录和分析和总结其在音乐能力发展方面的特点以及家园合作中其家长的态度及作用,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际参考依据。五、研究步骤(一)先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家园合作和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大量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动本研究的顺利进行。(二)选取一所或几所幼儿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幼儿个体以及幼儿园教师的观察与访谈来研究当地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教师与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整体情况。(三)以某个或某几个幼儿为追踪对象,深入其家庭,对其进行跟踪研究,对其家长进行访谈与观察来研究当地在家园合作中家长与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整体情况。(四)针对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方案。(五)形成文本,将研究结果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六、研究纲要(一)、前言1、选题背景2、相关概念的界定3、文献综述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二)我国目前家园合作的现状1、提倡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2、我国家园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三)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1、幼儿音乐能力的结构2、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阶段与特点3、影响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4、在幼儿音乐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四)在家园合作模式下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1、在家园合作模式下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可行性2、在家园合作模式下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策略(1)、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2)、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音乐欣赏力的培养(3)、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音乐审美力的培养(4)、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5)、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五)总结七、研究进度安排2009年9月中旬进行论文选题200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由指导老师指导查阅资料2009年10月中旬——12月进行实地观察,收集大量资料并进行整理与分析2010年1——2月底,形成初稿2010年3月上旬第一次修改2010年3月下旬第二次修改2010年4月中旬第三次修改2010年4月下旬论文定稿八、参考文献1、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P14.152、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P15.163、宋慧华.关于音乐心理和音乐能力的哲学思考[J],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集,20034、刘金华,《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5、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6、李毅译,全球幼儿教育大纲,《幼儿教育》[J],2001年第四期,P67、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J]2003.7-88、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一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P679、孙红芬.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J]《家庭教育》2004年第五期10、吴春瑛.对我国家庭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06年第九期11、马春杰.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问题[J]2006年第十期12、唐淑主编.《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5、尹爱青.曹理.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1)16、汪芳.《武都区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717、陈燕.《基于网络的家园协作互动模式探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618、张蓉.国外家园合作的特点与启示[J]《幼儿教育》2004.7-819、周显著.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04.7-820、蒋存梅.国外音乐能力的研究与反思.[J]《音乐研究》2005.03期21、苏敏.浅议影响儿童音乐才能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黄河之声》2007.03期22、魏凤霞.浅议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J]《中国研究教育论丛》2007.00期23、沈周忆.关于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5.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9335.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