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学前儿童观察与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前教育专业内容介绍范文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学前儿童观察与分析”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学前儿童观察与分析”

2023-12-27 12: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学前儿童观察与分析》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 

 

“学前儿童观察与分析”

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刘红萍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观察与分析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2019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综合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教学等

一、课程简介

(一)开设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处理学前儿童教育实践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掌握学前儿童行为研究的功能、心理学界对行为解释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相关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本课程可以帮助作为未来教师的本科生更全面的了解幼儿,为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做学前儿童教育的引路人。

(二)主要内容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领域等的基本要求,以霍力岩教授主编的《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为教材,共设计了15个教学模块、7个实践内容、2次幼儿园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学前儿童观察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幼儿行为的指导及其价值;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的几种常用观察方法;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情绪表现、语言活动、游戏活动、科学活动、社会交往等不同领域的分析与评估。

(三)课程特点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的性质,既是教育方法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又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与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学生具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极大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

本课程肩负着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更要在教学中突破思政课“孤岛化”困境,构筑“课程思政”的立交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方向和重点如下:

1.打造“三全三观”育人格局。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本课程首先解决的是学生“三观”问题。通过渗入式思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学观、教师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们的‘德’立起来了,做事的方法也就有章可循。

2.扎根实践土壤,关注自然生动教育。本课程基于儿童的现实行为进行分析,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比如对儿童情绪能力的观察与分析,就必须据于实际的生活情景,提升课程感召力。在教学内容、形式上做到生动有趣,拒绝形式主义地生搬硬套,更多地关注自然生动的教育模式。

3.提升教师对思政内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并进,有机融合,说教无痕,润物无声,利用鲜活的思政案例,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本门课程坚持学科德育的核心理念,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文化。本课程基于对儿童行为观察,通过理论梳理,向学生展现儿童行为背后的规律性以及幼儿需要成人尊重呵护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养成抚育幼者的责任意识,进而使学生将“尊老爱幼”的个人品质与培育和谐的社会关系相联系。

2.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认知模式。对儿童的观察与分析离

不开观察者的主观意识。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自我反思能力,发展正面积极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建立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正确观念。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事

业的热爱、具有爱岗敬业和服务社会的精神。同时以四有好教师和幼儿教师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进而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

4. 坚持知信行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课程要引导学生对儿童行为积极认知并领悟其积极内涵,并结合专业背景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合为一,培养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优化

深挖思政元素,优化内容供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本课程依据教学目标、环境、对象等具体情况对多元庞杂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优化,具体如下:

1.坚持内容融合性与教育协同性。在梳理幼儿在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游戏领域的行为观察要点时,引导学生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实现知识、技能训练和价值引导的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能力、价值观的培育协同演进。

2.坚持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从价值引领的长远目标来看,本课程选择具有超越性、前瞻性的教育内容----关于幼儿行为分析价值和原则;从价值引领的近期目标来看,本课程着眼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选择具有现实性、适应性的教育内容-----关于叙述性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的解读与案例。

3.精准定位思政元素的触点和融点。结合课程的德育目标,在课程

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将正确的价值追求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比如,讲授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原则时,渗透作为托幼机构教师需承担的主体责任,从而融合促进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于教学内容中。

 

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如下图所示: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完善课程内容

1.依循专业特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根据该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授课教师精心挑选相关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儿童行为和心理的认知,让学生切身体验如何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分析儿童的行为。比如,在讲到多次连续观察方法时,引入了我国现代学前教育之父陈鹤琴对其子一鸣长达808天的深入观察,写下了传世名作《幼儿心理学研究》,激励学生发扬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

2.结合实践教学,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利用到幼儿园实践教学的机会,让学生融入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氛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增强职业责任感。在对一位有行为障碍的儿童进行观察时,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尊重多元化、接受不完美并积极努力的精神面貌。

改进教学方法

利用幼儿园实践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儿童

的五大发展领域观察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分析。学生超越了获取书本知识的浅显目标,能够对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惊奇与敬畏之心,从而学会尊重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培育和谐的社会关系。

情景创设,提高课堂参与度。从本课程的课程实际和学前教育专

业特点出发,精心编选“身边童事”、“应闻童事”、“兴趣童事”等,分角色扮演儿童情景剧。在情境中学、在做中学、在讨论分析中学。通过角色体验,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共情儿童的心理,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多元文化。

3.案例讨论式与高尚品德的认同内化。本课程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将与儿童行为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案例、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式讨论参与到教学中,同教师的案例分析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情境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会带入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点,在大讨论与引导后能够产生高尚品质的认同感,随着实践与时间推移慢慢内化。

4.项目合作促使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本课程设置了三次小组项目合作任务,课程的考核也包括团队氛围和团队任务的完成质量。很多学生在课程结业的时候都认为团队所带来的心理成长更大,感受到集体的感染力,间接地培养了集体主义的课程观。

 

幼儿园实践教学科学领域行为观察

 

幼儿园实践教学社会领域行为观察

 

课堂小组讨论项目合作

 

情景剧创设,进行角色体验

 

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1.对评价体系进行重构。由于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过程性,本课程尝试全程性考核模式,侧重于发展性、过程性评价,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定期进行阶段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提升),组织2次课堂评价(小组学习检阅表),组织1次座谈会。评价结果更主要运用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引导学生的发展,而非对学生进行定性判断。

2. 拓展新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计。学生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观察和分析能力,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交融,突出体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达到第二层次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和事例,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第三层次目标。

3.把教学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本课程把部分内容搬进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一方面帮助幼儿园老师理清了教学中的理论困惑,提升了教学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如下图所示: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教学特色

1.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探索更多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把思政思想内化在知识结构中,唤醒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比如,在引导学生设计幼儿观察方案时,设计了红旗、大熊猫、牡丹花、京剧脸谱,能够增强学生培养幼儿对祖国的认同与归属情感。

2.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在授课过程中,尝试全程性考核模式,侧重于发展性、过程性评价,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

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的家校社联动机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

感。本课程把部分内容搬进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一方面帮助幼儿园老师提升了教学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

教学创新

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本课程的

每一章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比如,在进行评定观察的解读与案例中,让学生思考观察一位有生理缺陷儿童的行为时,采用行为检核和等级评定两种观察方法,到底各有什么优缺点?引导学生在尊重儿童隐私的基础上,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观察方法,最后,所给出的观察分析报告也可以直接服务于家庭、幼儿园、社区、科研单位等。

2. 结合思政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本课程主要面向学前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最终都会从事幼儿教学或科研工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结合课程目标,有针对性的挖掘每一章节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提升学生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

3.本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转化为学科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具体落实。根据思政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确立课程目标和授课方式,有针对性的构建并完善该学科领域的课程改革体系。

(三) 典型思政案例

1. 在讲到日记描述法的观察方法时,引入了我国现代学前教育之父陈鹤琴对其子一鸣长达808天的深入观察,写下了传世名作《幼儿心理学研究》,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者的尊重,同时明白做一件事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

2. 在讲到评定观察法时,选用了对一位唐氏综合症儿童的观察评定案例,以此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个体的多元化,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