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任性的孟浩然,见到唐玄宗时吓得躲床下,因一首诗前途尽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孟浩然代表诗句是哪一句呢 一生任性的孟浩然,见到唐玄宗时吓得躲床下,因一首诗前途尽毁

一生任性的孟浩然,见到唐玄宗时吓得躲床下,因一首诗前途尽毁

2024-07-16 18: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果让一个小孩子背三首唐诗,孟浩然所作的《春晓》定在其中,他的诗句清新自然,语味淡而造诣高。按理说,以孟浩然的才华,通过科举考取个功名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为何他却一生与仕途无缘呢,有种说法是因为孟浩然作了一首诗致使前途尽毁,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孟浩然,襄阳人,生在盛唐时期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与李白、王维、杜甫等人都有深厚的友谊,李白曾称赞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也称孟浩然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王维曾亲自操笔为孟浩然画像,一见到朋友,就要对着画像,给他们推荐孟浩然的诗。

少年时的孟浩然终日与弟弟读书学剑,不问窗外之事。公元706年,18岁的孟浩然参加襄阳县试,一举拔得头筹,只需等第二年去长安参加全国性考试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但孟浩然却做出了一个任性的决定——归隐鹿门山,当个隐士。

在过了几年隐居生活后,二十五岁那年,孟浩然改变了想法,他辞别亲人,告别家乡,开始漫游各地,结交朋友,求见公卿名流,寻求进身之机。公元724年,因唐玄宗在洛阳,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孟浩然也前往洛阳求仕,却毫无收获。

公元727年,年近不惑的孟浩然决定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孟浩然觉得很失望,但王维却不断鼓励他,于是孟浩然打起精神,打算留在长安,靠自己的诗作取得上层人士的赏识,然后靠他们的举荐进入仕途。慢慢地,孟浩然凭借自己的才华名动公卿,就连唐玄宗听说了他的才名。

展开全文

时任宰相的文坛大咖张说十分欣赏孟浩然,早在公元717年,二十八岁的孟浩然就见过当时在荆州当官的张说,两人同登岳阳楼时,孟浩然作了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让张说惊为天人,从此记住了这个大才子。

在得知孟浩然来到长安之后,张说便邀请他到内署做客,两人正聊得投机之时,唐玄宗来了,吓得孟浩然赶紧躲到床下。张说不敢隐瞒,就向唐玄宗据实禀报,并趁此良机向皇帝举荐孟浩然。早就听说过孟浩然的唐玄宗也想见见这个大才子,便命他出来相见,唐玄宗高兴地对孟浩然说:"听闻你很有才华,那就给朕吟一首诗吧。"也许是因为太紧张了,孟浩然想都没想就吟诵道:

北阙休上书,南才归蔽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我不会再向朝廷发表言论了,还是归隐南山罢了,没有才能的我被明主抛弃,体弱多病的我被亲友疏远……整首诗满腹牢骚,把自己说得很可怜。

听完后,唐玄宗的脸就黑下来了,冷冷地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说完,拂袖而去。

见求官无望,孟浩然离开了长安,开始隐居山水的生活,写下了大量诗作。之后曾再赴长安求仕,依然一无所获。

公元740年,被贬官的王昌龄路过襄阳时去拜访孟浩然,两人相见甚欢。当时的孟浩然背上长有毒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已经快好了,郎中特意嘱咐他不可吃鱼鲜。但见到好友的孟浩然早就把郎中的话忘到脑后去了,两人纵情宴饮,吃了不少鲜鱼。于是,几天后,孟浩然就因毒疮复发去世了。

虽然孟浩然一生不得志,但他却用他的诗作创造出了一个世外桃源,使得我们能够在此间暂时远离俗世的纷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