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思维导图,东汉的兴衰给了我们那些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孙权人物简介思维导图 东汉的兴衰思维导图,东汉的兴衰给了我们那些启示?

东汉的兴衰思维导图,东汉的兴衰给了我们那些启示?

2023-04-15 01: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东汉的兴衰给了我们那些启示?

一切事物的成功与失败都离不开三个因素,那便是天时、地利、人和。东汉王朝一样也被这三个因素影响着从建立走向了衰亡。因此,从东汉兴亡历史得到如下启示:

1、东汉建立的天时

刘秀推翻王莽新朝的时代是一个盗贼起义多发、地方诸侯割据、推崇恢复汉室的时代。刘秀作为当时的地方豪强同时具有汉室血统背景,顺应时代加入到了反抗新朝的势力当中,最终登上了一统天下的王座。

相比由刘秀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由于内部矛盾依然存在,东汉建立初年兵长群盗依然接连反叛,军队一到,盗贼便解散,军队离开,盗贼又聚拢在一起。

针对这种情况汉,光武帝派遣使者巡行郡国,听任群盗纠察揭发,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唯独包庇隐藏盗贼的人才判罪。另一方面光武帝对于官吏的督责十分严苛。从此,地方官吏竞争追捕盗贼,盗贼很快就全部解散了。

对比到当今社会企业当中,企业的管控也是同样,汉光武帝告诉企业管理者是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的。要保证人员信息传递间避免出现欺瞒的现象。

其次是通过制度和专员对人员和制度的落实进行督责监察。最后管理者应制定好完善的方案应对各种发生的情况。这样一步步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危险不再发生。

2、东汉建立的地利

汉光武帝发兵是在一个全国一片混乱的大环境下,然而这样的一个环境也是由王莽自己所造成的。

王莽虽然建立了新朝,但是西汉末的年各种问题依然存在,所以自新朝建立以来王莽便尝试解决西汉存留的各种问题,其中问题包括土地兼并严重、奴隶买卖问题、地方豪强和大商户势力过强、私制货币泛滥等。

通过“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以及东汉走向衰落的表现得到的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东汉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东汉灭亡原因东汉末年桓灵在位时期,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买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

190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东汉政府名存实亡。

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朝代简介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十四帝,历经195年。

因西汉又称为前汉,故东汉又称后汉。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使北匈奴西迁,同时佛教也在此期间传入中国,道教也于东汉时期形成。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门阀士族形成,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鲜卑人占据漠北,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东汉的兴衰归纳总结?

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

1、公元9年,王莽篡汉。在绿林军和赤眉军的打击下,新朝政权迅速覆灭。

2、公元25年,南阳豪族刘秀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东汉的衰败

1、地方豪族实力强大

刘秀的“柔道治天下”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主要表现在:

(1)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不少豪强地主拥有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

(2)军事上: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3)政治上: ① 把持地方舆论。

② 有些名门望族数代位居高官。

2、影响:

(1)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2)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终于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主要原因为: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 ①政治腐败。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朋党之争,政治日益黑暗。②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东汉后期更加严重

归纳总结:

①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不能从政治上抑制自身的腐败

②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不能从经济上遏制自己的贪欲。

因此,任何封建王朝必然由盛而衰而亡,这是其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西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2、东汉建立:刘秀于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措施: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危害: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是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5、黄巾起义的原因: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流离失所。时间及领导人:184年,张角等人;结果:失败。

6、黄巾起义的特点:①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②利用宗教太平道动员群众起义。

7、黄巾起义的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瓦解了东汉政权。

三、东汉的建立及衰亡?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承西汉之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又称为后汉与西汉统称汉朝。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秀趁势而起。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建立东汉并开创了光武中兴。

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

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

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四、高一历史西汉与东汉知识框架?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初政治统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3)“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西汉的强盛

1、巩固政治统治

(1)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发展社会经济

(1)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大一统”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开疆拓土

(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4)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高中历史东汉知识

(一)西汉灭亡

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王莽篡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二)王莽统治

1、王莽新政: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政权覆亡:

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的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三)“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统治措施:

(1)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四)东汉的衰落

1、东汉后期统治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党锢之祸”:一些政治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黄巾大起义

(1)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很多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3)结果:

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个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五、东汉的兴衰史论是什么?

东汉的兴衰主要讲了

东汉,从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共历14帝,享国195年。

光武中兴

新朝王莽改革最终酿成赤眉造反,天下再次大乱。

可能是天佑大汉,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再次一统天下。刘邦一当上皇帝,就开始铲除异姓王,而刘秀不同,他不杀功臣,在重建大汉后以高爵富贵赏赐功臣,但不给他们实权。鉴于西汉末年政权被权臣和外戚把持的历史教训,刘秀对功勋和外戚严加防范。

刘秀即位后,着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发展经济。他统治的时期,被天下动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耕地数量快速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去世,时年62岁,太子刘庄即位,史称汉明帝。

明章之治

汉明帝遵奉光武帝制定的制度,继续提倡儒学,严用吏法,总揽权柄,严防外戚和功勋干政,朝政清明。

窦固、耿秉北击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3年,汉明帝命窦固、耿秉等出击北匈奴,令班超出使西域。“于是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与汉绝六十五载,至是乃复通焉。”公元74年,窦固、耿秉等率领大军再次击败北匈奴,复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恢复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时年48岁,汉章帝刘炟(dá)即位。

汉章帝即位初期,边关再起纷乱,北匈奴对西域发动反攻,汉匈之间展开了对西域的争夺之战,驻守西域的汉军全线溃败。

汉章帝派兵增援,解救了边关危机。

但由于人力、物力有限,汉章帝决定放弃对西域的统治。

因为班超请求留守西域,汉章帝同意了,班超在西域团结当地人民,有效地遏制了北匈奴对汉的侵扰,也为日后汉与西域的密切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章二帝在位时期,继承光武遗风,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在政治上宽严有度,严加防范外戚勋臣;社会经济上多次诏令安抚流民,抚恤孤寡贫弱;还修治汴渠完成;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致使民风淳厚、社会稳定。

在光武帝末年,全国在籍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章帝末年人口已达4300多万。

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号称“明章之治”。

公元88年,汉章帝去世,年仅33岁。汉和帝刘肇即位,尊嫡母窦皇后为皇太后,汉和帝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称制。

外戚专权与永元之隆

窦太后大权独揽,她的兄弟窦宪、窦景、窦环、窦笃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职,地方官也多有窦氏亲信。窦家兄弟跋扈专权,为非作歹,公报私仇,凡是对他们不满的人都被压迫。

在平定匈奴之乱后,窦宪更是自恃功高,伙同党羽郭氏、邓氏策划谋害汉和帝,被汉和帝察觉。汉和帝无法亲近大臣,一同相处的只有宦官。最终汉和帝与宦官郑众等人合谋,用计将窦氏、郭氏、邓氏一网打尽,郭氏、邓氏被诛,窦氏兄弟被迫自杀,受牵连的人被免官归乡。窦氏专权告终,宦官却开始掌权,从此宦官、外戚之争拉开序幕。

汉和帝14岁亲政,他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有“劳谦有终”之称。汉和帝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安置流民、招纳贤士等,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对外关系上降服匈奴,平定西域诸国,致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人口和耕地数量都大增,史称“永元之隆”。

公元106年,汉和帝去世,年仅27岁,出生满百日不久的少子刘隆继位,史称汉殇帝,太后邓绥临朝听政。

邓太后把持朝政

汉殇帝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登基时刚满百天,在位仅221天便夭折。他被史家称为“八月皇帝”或“百日皇帝”。

汉殇帝去世后,邓太后与其弟邓骘(zhì)等密谋迎立汉章帝刘章之孙、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hù)。刘祜即位时刚满13岁,史称汉安帝。

汉安帝继位后,朝政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手中,邓太后重用宦官郑众、蔡伦和外戚邓骘等人,朝政逐渐被外戚和宦官掌握。

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

宦官与外戚坐大,皇权衰弱,朝政混乱。

汉安帝亲政后打击邓氏外戚,提拔宦官,宦官坐大。朝臣与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锐,以杨震为首的朝臣上书汉安帝约束宦官,汉安帝置之不理,以至于杨震被宦官迫害致死。汉安帝宠幸阎皇后,而阎皇后无子又嫉妒心强,以至于后宫不和,太子难立。

总之,汉安帝在位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天灾人祸并重。

公元125年,汉安帝在南下游玩途中得急病去世。汉安帝死后,阎皇后为把持朝政,在阎氏外戚的支持下迎立了北乡侯刘懿,史称少帝。

刘懿是汉安帝的堂弟,本没有继承权,只因年龄小,被阎皇后选中。阎皇后临朝摄政。刘懿即位仅二百多天就因病去世。阎氏想要再从皇室中选一位幼子继位,而中黄门孙程等十九名宦官联合迎立了汉安帝长子刘保继位,史称汉顺帝。

梁氏专权

汉顺帝继位后,阎氏外戚被诛杀,孙程等十九名宦官都被封侯,汉顺帝将大权交给了宦官。

宦官与外戚梁氏勾结,弄权专横,汉朝政治腐败,社会各阶层矛盾激化。

公元144年,汉顺帝去世,年仅30岁。太子刘炳继位为帝,史称汉冲帝。汉冲帝尊汉顺帝皇后梁妠为皇太后,梁太后临朝摄政,外戚梁冀掌权。

汉冲帝在位期间,梁太后的哥哥梁冀任大将军,跋扈专权,民不聊生。

公元145年,汉冲帝去世,年仅2岁。梁太后与梁冀立年仅8岁的刘缵为帝,史称汉质帝。梁太后借此仍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

朝臣对梁冀的跋扈专权多有不满,接连上书。汉质帝也对梁冀不满,当着朝臣的面指责他是“跋扈将军”,引起梁冀不满。

公元146年,汉质帝被梁冀毒杀,年仅9岁。汉质帝无子,梁冀又持太后符节迎立年仅15岁的刘志,史称汉桓帝。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冀掌握大权。

宦官当政

公元150年,梁太后病重,临终下诏归政于刘志。为安抚梁氏,汉桓帝对梁冀不但不节制反而更加优待,而梁冀仍不知收敛。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讨伐梁氏,梁冀平时结怨众多,不久梁府就被拿下,梁冀与妻子一同自尽,梁氏宗亲数十人被处决,受牵连被罢免的官员达300多人。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五个宦官封侯,从此宦党掌握大权。

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严重,导致士大夫不满,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反被宦官诬告结党诽谤朝廷。结果李膺等200多“党人”被捕,造成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由此,正直的士大夫被排斥出朝堂。东汉王朝的政治更加混乱不堪。

此时的东汉已经是内外交困、国库空虚。然而,汉桓帝无视现状,养上万宫女供其淫乐。以汉桓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奢侈腐败,甚至卖官鬻爵,败坏了吏治,贪官污吏搜刮百姓,更加重了百姓生活负担。

公元167年,汉桓帝去世,年仅36岁。汉桓帝无子,皇后窦妙临朝问政,迎立年仅12岁的刘宏,史称汉灵帝。

汉灵帝在位时期,宦官与外戚争权严重,最终宦官取胜,汉灵帝宠信宦官,甚至一次册封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宦官掌握大权,大汉江山岌岌可危,而汉灵帝则认为天下稳定,一心贪图享乐,很少过问政事。

公元169年,山阳郡督邮张俭弹劾中常侍侯览,被侯览诬告结党图谋不轨,由此酿成“第二次党锢之祸”,受这次政治灾难迫害致死的多达六、七百人。

出身低微的何贵人因生育皇长子刘辩,立为皇后,何皇后的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都在朝中担任要职,一时之间,何家满门荣耀。

公元184年,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随即失守。为避免“党人”与起义军联合,汉灵帝不得已而解除党锢,组织官兵平叛。从此,天下叛乱此起彼伏。朝廷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将权力下放给地方,由此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年仅34岁。13岁的长子刘辩继位,史称汉少帝。汉少帝年幼,何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

宦官与外戚争权,引董卓进京

汉少帝继位时期,东汉已经名存实亡,外戚与宦官争相夺权。

何进想要铲除宦官势力,遭到何太后反对,何进听取士大夫领袖袁绍的建议,让西北军董卓带兵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并协助他铲除宦官势力。

何进同意了袁绍的建议。

然而事情泄漏,宦官率先杀死何进。

袁绍等人闻讯带兵入宫,对宦官进行屠杀,张让等宦官谎称大将军的部下谋反,趁机胁迫何太后、汉少帝、陈留王等人逃走。

追兵到,张让等宦官投河自尽。

至此,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而奉何进令入京“勤王”的董卓则坐收渔翁之利。董卓入京后,自封为司空,权倾朝野

由于董卓手握重兵,几乎与人敢反对他。

公元189年,董卓为了树立威望,逼迫何太后废汉少帝为弘农王,立年仅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从此,刘协开始了他作为傀儡皇帝的漫长生涯。

刘协登基后,董卓自封为丞相,后又加封为太师,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董卓的军队在洛阳劫掠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公元190年,地方势力起兵反对董卓,董卓害怕他们以为弘农王复位为由加害自己,因而将年仅15岁的汉少帝和何太后杀害。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原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兵并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因受关东军的威胁,挟持刘协由洛阳迁都长安。

因关东军内讧、盟军决裂导致讨伐董卓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各地的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实力。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谋杀了董卓,董卓之乱结束。但不久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此后,李傕、郭汜内斗,汉献刘协和群臣逃回洛阳。

公元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曹操虽然试图利用刘协来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却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为皇帝。

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曹丕篡汉,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期。

六、为什么东汉比西汉衰落得更快?

因为西汉时期,国力还比较强盛,而且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定,战争是非常少的,但是东汉就不一样了,特别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三国时期非常混乱,连年的战争,使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的规模也比较大,比较著名的就是黄巾军起义,所以国力非常衰弱,导致了东汉灭亡非常快,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东汉建立者刘秀是河南安阳大地主,东汉的建立也是依靠各地地主支持。因此,东汉建立后,对这些封建地主发展采取放任态度,这些封建地主不断疯狂圈占土地,形成私人“田庄”,发展私人武装,形成封建割据,政治上世家豪强地主把持朝政,皇权削弱,外戚宦官互相攻讦,交替掌权。因此造成东汉比西汉更快衰落。

西汉在元帝时开始衰落。武帝时对外用兵,国力消耗得很厉害,但他晚年及时调整了政策,再加上之后的昭宣中兴,整个王朝还是处在繁荣的阶段。元帝时为政过于宽松,致使各地盗贼蜂起,再加上外戚干政,使西汉最终亡在了王莽和绿林赤眉起义军手中。

东汉的统治中央对地方的影响力较西汉有了很大削弱,所以末年出现了很多割据军阀,中央又有外戚和宦官的互相倾扎,内忧外患下的灭亡也是情理之中了。

七、东汉兴盛衰败的原因是什么呢?给你什么启示?

东汉的固有的社会病根依然严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行为使整个社会关系更加紧张,矛盾激化,国家开始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汉灵帝时)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无力镇压,号令地方豪强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上演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历史,所以从东汉兴盛到衰亡得到的启示: 1、以人为本、和谐兴盛2、 暴政得不到人民拥护,必将灭亡。

只有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3、发展才有出路,发展是国家的第一要务。

八、东汉由兴盛到衰落各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啊,从兴盛到衰落经历了4个时期。

1、建国时期

光武帝建国,扫灭群雄,恢复经济生产,草创各项制度。东汉后来制度上的的利弊都在此时埋下伏线。

2、上升时期

汉明帝与章帝时代,两位属于有作为的皇帝。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

总之,东仍然属于上升时期。

3、衰落时期

汉和帝到汉质帝时期。由于皇帝寿命短与政治体制隐患显性化,外戚与宦官专权的弊病出现并且恶性发展,政治腐败,经济衰落,豪强坐大。东汉衰落了。

4、末期是桓帝、灵帝和献帝时期,这是东汉大厦将倾到灭亡的时期。这是东汉已经病入膏肓,发生了黄巾起义,而后军阀割据,最后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

九、东汉的兴衰典故?

东汉的兴衰 历史典故:

1、光武中兴

昆阳一战,刘秀名扬天下,战胜王莽立大功,而后自立皇帝,史为汉光武帝。建都洛阳,为和刘邦建立的汉朝区分开,历史上把这个王朝称为东汉,也叫后汉。

2、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有个哥哥叫班固,继承父亲遗志,完成整理历史书籍的事业,就是《汉书》,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班超与哥哥性格性情和志趣不一样,放弃文案工作,去立战功,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3、汉明帝求佛

光武帝刘秀死后,太子刘庄即位,即汉明帝。汉明帝梦见头顶罩光环,遂问大臣,答曰天竺的佛,即派官员到天竺去求佛。汉明帝本人并不懂佛经,也不相信佛教,但提倡儒家学说,把送经的白马也供养寺内,,取名白马寺。

4、张衡制造地动仪

张衡先是在宫里做郎中,继而担任太史令,观察天文。张衡记录地震现象,经过细心观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探测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年61岁得病去世,为我国古代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蔡伦造纸

蔡伦因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入宫做了宦官,小心谨慎,后来官至尚方令。蔡伦将他监造的优质纸张进献给汉和帝,因造纸有功,封为龙亭侯,造纸开始代替竹简、缣帛、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被后世奉为造纸祖师。它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四大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6、黄巾起义

东汉灵帝昏庸腐败,宠信宦官,百姓极为不满,纷纷起来造反。

巨鹿郡弟兄三人,张角、张宝、张梁,三人不仅有本领,还常常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

黄巾军首领即为张角,后来黄巾军起义遭到朝廷血腥镇压,张角病死,张梁,张宝带领起义军继续与官兵殊死搏斗,项先后都不幸牺牲。

虽主力失败,但化整为零整一直坚持战斗了20年。

经过这次起义打击,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也就奄奄一息了

公元前9年元旦,西汉外戚王莽夺权,改国号为“新”。

西汉灭亡。

王莽为巩固统治,开始实行新政,结果事与愿违,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军中有位将领名叫刘秀,是西汉皇帝的远之皇族,此人在推翻王莽政权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25年,刘秀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成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

光武帝十分重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他采取措施削弱功臣的权力。

扩大监察机构尚书台的权力,同时取消郡国都尉的设置,以抑制地方军权。

另外在经济方面,实行精兵简政,减轻田赋、组织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

刘秀还多次下令释放官司女卑,限制女婢主暴虐,并下令检查垦田与户口实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汉后期徒弟兼并的问题和奴隶的问题,对东汉初期国力的恢复产生了积极影响,史称“光武中兴”。

继光武帝之后的汉明帝、汉章帝都继续推行其做法,东汉经济呈现出自给自足的和谐局面。

但是东汉从汉和帝开始,基本上都是幼年皇帝即位,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这两股势力斗争不断,使得汉王朝日益衰退。

公元189年,朝廷爆发了“党锢之争”,此后统治集团内部更为腐朽,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到了恒帝、灵帝时期,腐朽程度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时的东汉江山已是风雨飘摇。

公元184年,巨鹿人张角领导的声势大的黄巾起义爆发,给垂死的东汉王朝以致命一击,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互相混乱。

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王朝灭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