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麻城孝感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姓麻是哪里人 说麻城孝感乡

说麻城孝感乡

2023-10-26 23: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麻城历史悠久。七千多年前即已开发,春秋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柏举之战)而名垂青史。秦属南郡,汉为西陵。后赵大将石勒部下麻秋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曾设西陵县、阳城县、亭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正式命名麻城县,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1986年撤县设市。

麻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尊师重教,麻城一中是全省闻名的重点中学。麻城有许多人是江西移民的后裔,很多族谱记载来自江西南昌筷子巷。麻城人称父亲为伯或爷,称祖父为爹,称母亲为妈、娘或大,称外祖父为家(ga)爹,称外祖母为家婆或家家。

汉代,孝感乡因”同里赵氏至孝”而得名。宋代,有麻城孝感乡的记载。明初麻城分四乡,即太平、仙居、亭川、孝感乡,共一百三十里(110户为一里)。明成化八年(1472年),因“户口消耗”撤销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全县共九十四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设置黄安县(今红安县),从太平、仙居二乡划出二十里入黄安,原孝感乡的小部分划入黄安。

麻城四乡乡界呈十字形,孝感乡在西南部,基本上位于举水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其范围当包括现在的南湖街道办事处、鼓楼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中馆驿镇、宋埠镇、歧亭镇、白果镇、铁门岗乡、顺河集镇南部,以及今红安县的倒水河以东、叶河乡以南部分。版图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孝感乡乡都(即乡公所)设在县城东南七里处的磨子场,就是现在的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这里原有九盘大石磨,如今只剩三盘。孝感乡撤销后,知县陈兴在乡都门外立了一块“乡都碑”,上刻“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 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末秋邑侯陈兴谨识”。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修建一座小水库,把“乡都碑”挖去当石料用了。

明洪武移民时,“迁诏”到县署,麻城县衙迁到孝感乡都磨子场。明洪武十年,升为散州,统辖七县移民迁川事务,办理江西迁入移民的接收、安置、过籍事务。不久,移民了任务完成,撤销散州,恢复旧制。遥想当年,这小小的磨子场,冠盖如云,差役奔忙,移民塞道,一片繁忙的景象。

三、麻城孝感乡移民四川

早在北宋年间,就有麻城县孝感乡人迁川的记载。自元朝末年至清中期约四百年间,麻城人口大量迁川。除官府组织移民外,还有随军入川后定居、避难和投亲的自发迁居、经商到四川后定居、在四川当官后定居等多种情况。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四次。

1、元末避乱入蜀和明玉珍红巾军入川。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在麻城、罗田发动红巾军起义,邹、彭推举罗田布贩徐寿辉为首领,史书称为南方红巾军或西系天完红巾军。徐寿辉称帝后封邹普胜为太师。

当时,麻城是“天完”红巾军革命的中心,也是征集兵源、粮草的基地。一些当地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离家出走,逃亡到四川。于是,这就出现了文献上所谓的“避地入蜀”、“避乱入蜀”、“避兵入蜀”的情况。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湖北红巾军内部发生分裂。此时,红巾军元帅明玉珍正率十余万将士入川作战。听说这一消息后,明玉珍在重庆自立为帝,建立了大夏政权。四川经元朝蹂躏,时存12万余人。明玉珍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开科办学,在川遍置卫所,戍兵屯垦,其部队悉就地解甲归田,与孑遗土著及入川新民互通婚约,融为新一代四川人之重要部份。

陈友谅杀徐寿辉后,徐寿辉的一些旧部入川投奔。明玉珍两次下令广招湖广百姓入川垦殖,派专差到麻城、应山等地招民。于是,正处于战火中的湖北难民,包括不少麻城人“奉旨入蜀”,“凭借乡谊,襁负从者如归市。以故蜀人至今多湖北籍。”明玉珍西征四川时,本有割据一方的打算。所以,随军将士都携带家属,加上后来从湖广招募的移民,陈世松等学者估计约有40万人进入四川。

明初“湖广填川”。明朝设湖广布政使司,辖湖南、湖北。因省治在湖北,俗称湖北人为湖广人。明初,往西南地区大移民主要是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

2、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升(明玉珍之子)降明,朱元璋统一了四川。次年,户部统计四川户数仅84000户,只有40余万人,约占宋代四川人口的1/20。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批准太仆丞梁野仙帖木尔的上书,下令湖广等地移民实川,“移窄乡填宽乡”。明洪武十年(1377年),湖广大规模移民四川,朝廷在麻城孝感乡设移民机构-散州,办理七县移民文书,发放川资,麻城孝感乡成为“湖广填川”的中转站。“楚民实川之诏”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官府为了尽快完成移民任务,采取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遣送入川,大批湖北移民(包括江西过籍移民)经麻城孝感乡迁往四川。当时麻城人口近半数迁入四川,孝感乡因驻有散州、地处平原更是强行移民的重点,以至后来孝感乡因“户口消耗”而撤销。

当年的移民,拜别祖茔,泣别乡亲,怀揣族谱和移民文牒,反绑双手,携妻挈子,在官差的押送下,成群结队地踏上遥远的、艰难的迁川之路。其情其景,何其悲壮!

明初“湖广填川”的成效是显著的。洪武五年(1372年)从明氏政权接手人户84000户,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9年间,增至214900户,约100万人。至明万历六年(1578),全川人口增至310多万,经济文化事业亦长足发展。

3、明末张献忠入川。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张献忠在麻城人汤志、周文江(后封兵部尚书)的配合下,攻入麻城。在麻城招兵5万7千人,别立一军为“新营选勇”,这支新营随张献忠进川。张献忠败后,这些来自麻城的士卒或投效官军,或隐姓埋名,落籍四川。如《中江县志》载一新营老兵事:“杨可举,字香吾。顺治三年脱献贼之祸。六年投效总督李国英标下……时邑境人稀地广,朝夕与居者惟投诚数百人。” 当时,四川经历多次战乱,人口锐减,“十室九空”,这批落籍的麻城人和以前入籍四川的麻城孝感乡人中的幸存者,几乎成为当时四川人的主体。

4、清初“湖广填川”。 这次移民从顺治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其中,移民高潮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大规模移民运动。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次“湖广填川”,大约有100余万移民迁入四川,十几个省份卷入移民浪潮,比如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河南、山东等。因移民入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最多,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或“湖广填川”。在“湖广籍”移民中,麻城移民数量较大,许多家族的族谱称来自麻城或麻城孝感乡。

麻城移民入川的路线分水、陆两途。水路从链子溪渡口上船,经举水河进入长江,过汉口、荆州、四川夔州、到达重庆。陆路走官道,出麻城歧亭,经黄陂、孝感、云梦、随州、襄阳、巴东、四川巫山至成都。   今天,举水河边链子溪古渡口的石壁上,仍可看到清康熙庚寅年镌刻“楚蜀鸿沟”四个大字。

近四百年间,究竟有多少麻城或麻城孝感乡移民迁入四川,谁也无法统计!翻开历史的画卷,麻城一批又一批移民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来到四川,他们“插占”为业,结草为庐,开荒种田,辛勤劳作,团结互助,顽强生存,为四川的经济发展、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出现了不少名门望族,一些人还为国家、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的故乡情结

中国人重历史,敬祖先。因此,寻根问祖是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生在异乡为异客的孝感乡民的子孙们,那辈辈相传的思念故土、追亲寻祖之念,更是至今绵绵无尽期!

每年的除夕、正月十五和清明节,是麻城人祭祀祖先的三大节日。每逢此时,移民的子孙们必然遥望东方,焚香叩首。

麻城自宋代起,有供奉着麻城当地神主张七相公(敕封紫微侯)的习俗。在重庆、宜昌、沙市等地的湖广会馆里,都供奉着张七相公,人们四时祭祀。

2007年9月29日隆重开馆的重庆湖广会馆,珍藏有这样一副楹联:

会岷沱数千里,波涛自泸水东来,庙貌重看辉日月

历明清六百年,统绪溯麻城西上,宗支繁衍遍川黔

这副四川泸县一支移民后裔撰写的楹联,道出了延伸六百年的连绵根系。

孝感乡在移民后裔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特意将新的聚居地取一个与孝感乡相同或相似的名字。如德阳市的孝感乡、孝德乡、孝泉乡、太平乡(麻城明清时有太平乡)、孝感村;叙永县的麻城乡;射洪县的孝感公社;阆中县的孝感公社等等。这些地名,在全国乡镇名称中十分罕见。

在川渝一些地区,麻城移民乡音难改,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个“麻城方言岛”。

清初麻城移民或用旧名孝感乡,或称麻城县。有的学者称为“冒籍”,实为不妥!人们为什么用旧地名?究其原因,主要是故乡情结使然。这样的事例很多,如楚国早已灭亡,而湖南湖北人常自称楚民。又如许世友将军的家乡原属麻城,1932年划归河南新县。将军在他的回忆录《我在红军十年》中,开篇就说“我的老家在湖北麻城的乘马岗区许家棠(现属河南新县)”,哪有“冒籍”之嫌!既然麻城曾经有过孝感乡,至今留有原孝感乡的大部分旧土,以怀旧之情续用孝感乡或用麻城为祖籍都不为错。

明永乐年间,麻城孝感乡迁往四川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祭祀祖先,续订族谱等,相约每年推选办事公正,讲守信义的人作代表回老家探亲,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这种人被称为 “麻城乡约”,又称 “麻乡约”。久而久之,形成习俗,各地建立固定组织,出现了由麻城人经营,替人们传递财物、书信的麻乡约商行。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麻乡约”为名,设立民信局,总局设在重庆,并在成都、嘉定、泸州、打箭炉建立分局,专营信件、物品传送,兼营汇兑及运输业务,直到解放前才停止。“麻乡约”极大地改善了当时民间的通信状况,开创了中国民间通信的先河,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麻城市每年接到许多来自四川、重庆的寻根信件。每年有上千四川、重庆人来麻城寻根问祖。

2005年冬,川渝熊姓族人5次来麻城寻根,经麻城市志办介绍,终于顺利地认祖归宗。2006年10月14日,川渝麻熊氏宗亲联谊会在四川广安市协兴镇果山村隆重召开,熊忠彦先生代表麻城老家3万族人亲切问候川渝的亲人。这样的事例年年都有,在民间传为美谈。

前总理李鹏翻阅麻城《李氏宗谱》,看到了他家迁川始祖李朝翰的名字,非常高兴。李小琳几次来麻城,在老家李家坝的欢迎人群中、在麻城火电厂奠基仪式上、在《欢乐中国行-魅力麻城》的舞台上,都激动地高呼“麻城父老乡亲”,还深情地向人们鞠躬致意。

重庆熊以河先生的老家在麻城五脑山下的洗脚河边,先祖于六百年前迁入四川。他寻根成功后,写了一首长诗,名为“洗脚河啊,我的故乡”,现摘其中一段:

六百年的别离

六百年的沧桑

燃烧起游子心中的渴望

哪年哪月能捧起故土,亲吻母亲

何日何时能月圆月明共诉衷肠......

今天的麻城人对孝感乡同样神住,对川渝乡亲十分挂念。他们燃放鞭炮,斟满美酒,迎接寻根的亲人;成立“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会”,在成都洛带镇湖广会馆设“寻亲咨询站”;一些有识之士千里追寻、查阅史料,揭开麻城孝感乡之谜。汶川地震发生后,麻城向灾区乡亲发出慰问信,市长李开寿一行携500万元捐款、50万元物资到灾区慰问,在什邡市捐建一所希望中学,承诺每年派15名教师带薪支教......。这一切,传递出麻城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亲情。

在当今的川渝大地上,在这个自明代以来以湖广人为主体,湖广文化一直占居优势的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们把麻城孝感乡视为自己的祖籍,是一种历史情结,是对祖先的怀念,是寻根的诉求,也是对一方地域文化的心理认同。探寻祖先来源,叩问“我从哪里来”?这是人的最基本也是最质朴的精神需求。

今天,麻城孝感乡虽然不复存在,但在川渝麻亿万人民的心中,却有一个永远的、神圣的麻城孝感乡。

来源《五金工具家装建材》,骆效能、骆姓论坛整理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