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妇科医学常识知识大全 中医

中医

2024-03-25 18: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医,是“起源与形成于中国,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中医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见中医史)。关于中医学的概念请参看中医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 主条目: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与阳的辩证,“有”与“无”的统一。

阴阳 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运气学说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

五运: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脏象学说 五脏:心(心包)、肝、脾、肺、肾(命门)。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女子胞(胞宫)、胆。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气化、气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 其它:神、天癸、腠理、五轮八廓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中医人体经络专题经脉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蹻脉 阴蹻脉 阳维脉 阴维脉 (其中督脉和任脉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十二经别 足太阳经别 足少阴经别 足少阳经别 足厥阴经别 足阳明经别 足太阴经别 手太阳经别 手少阴经别 手少阳经别 手厥阴经别 手阳明经别 手太阴经别十二经筋 足太阳经筋 足少阳经筋 足阳明经筋 足太阴经筋 足少阴经筋 足厥阴经筋 手太阳经筋 手少阳经筋 手阳明经筋 手太阴经筋 手厥阴经筋 手少阴经筋络脉 十五络脉 手太阴络脉 手阳明络脉 足阳明络脉 足太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 手太阳络脉 足太阳络脉 足少阴络脉 手厥阴络脉 手少阳络脉 足少阳络脉 足厥阴络脉 任脉络脉 督脉络脉 脾之大络孙络 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浮络 位于皮部的络脉 体质

体质:人体的质量。

病因学说

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的分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温邪:自然界致病因素中具有温热性质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中的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疠气和温毒。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病理性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气: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府病机 经络病机:十二经脉病机、奇经八脉病机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疾病的转归,疾病的结局: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中医诊断方法 脉诊 主条目:四诊 望诊:望神、望面色(耳廓望诊)、舌诊(舌苔、舌质) 闻诊 问诊 切诊 脉诊(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结脉、代脉) 腹诊 经络腧穴按诊 中医辨证 主条目:辨证论治和证

辨证:辨别为何种病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八纲(阴证、阳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 脏腑辨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火扰心证、心血瘀阻证、肝气郁结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胆湿热证、胆经实热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胃寒证、胃热证、胃气上逆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肾气虚证、肾阳虚证、命门火衰证、肾精不足证、肾阴虚证、膀胱湿热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犯胃证、肝脾不和证、肝肾阴虚证、脾胃不和证、脾肾阳虚证 病因辨证:六淫证候(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证)、疫疠、七情证候、食积等。 气血辨证: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三焦辨证:上焦病症、中焦病症、下焦病症 中医治则治疗 中医拔罐疗法 治则

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治法

中医的常见治疗手段和方法:中药、针灸(针刺、艾灸)、拔罐、推拿、按摩、导引、气功、布气、食疗。

内治法 八法:汗法(辛温发汗、辛凉发汗)、吐法、泻法(润肠通便)、和法(和解少阳、和解肠胃、和解肝脾)、温法(温中祛寒、温阳利水)、清法(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消法(消食化滞、软坚散结)、补法(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其它方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调和脾胃、止血、活血化瘀、活络舒筋、祛风除湿、健脾化湿、利水通淋、祛痰(化痰止咳平喘)、养阴清肺、熄风、止痉、平肝潜阳、开窍醒神、安神定志、固涩法 外治法

膏药、药栓、拔罐、药捻法、刮痧、熏洗、针拨内障法

其它治法

心理疗法、正骨手法、理筋手法、上骱固定、夹板固定法

中药 主条目:中药和中药方剂

本节详细内容请参看中药百科和中医方剂大全页面。

中药百科按分类查药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导药 驱虫药 止血药 活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平肝熄风药 开窍药 补益药 固涩药 外用药 按归经查药 胃经 脾经 大肠经 肾经 肺经 心经 肝经 膀胱经 胆经 三焦经 小肠经 心包经按药性查药 温性中药列表 平性中药列表 寒性中药列表 凉性中药列表 热性中药列表按药味查药 甘味中药列表 苦味中药列表 辛味中药列表 酸味中药列表 咸味中药列表 涩味中药列表 淡味中药列表按名称查药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中药方剂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中药电子书 《本草纲目》 《神农本草经》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学》中药相关 中医百科 中药图典 有毒中药列表 药品百科 归经 四气 五味 中成药百科 中药图典 中药图典 第1页(1-100) 第2页(101-200) 第3页(201-300) 第4页(301-400) 第5页(401-500) 第6页(501-600) 第7页(601-700) 第8页(701-800) 第9页(801-900) 第10页(901-1000) 第11页(1001-1100) 第12页(1101-1200) 第13页(1201-1300) 第14页(1301-1400) 第15页(1401-1500) 第16页(1501-1600) 第17页(1601-1700) 第18页(1701-1800) 第19页(1801-1900) 第20页(1901-2000) 第21页(2001-2100) 第22页(2101-2200) 第23页(2201-2300) 第24页(2301-2400) 第25页(2401-2500) 第26页(2501-2600) 第27页(2601-2700) 第28页(2701-2800) 中药图典 - 中药百科 - 中药方剂百科 常用中药材 根及根茎类药材:人参 西洋参 三七 黄连 当归 龙胆 黄芪 甘草 山药 天麻 党参 柴胡 白芷 乌头 大黄 地黄 丹参 川芎 贝母 延胡索 太子参 花类药材:西红花 红花 菊花 金银花 果实种子类药材:薏苡仁 罗汉果 砂仁 枸杞 山茱萸 皮类药材:杜仲 肉桂 全草类药材:细辛 薄荷 鱼腥草 针灸 针灸 主条目:针灸 经络和人体穴位 主条目:经络和穴位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详细参看上文。 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穴位分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耳穴、特定穴等不同类型。详细请参看穴位条目。 人体穴位列表位置 按位置分类的人体常用穴位表 功能 解表穴 清热穴 止咳平喘化痰穴 消食导滞穴 益气壮阳穴 补阴穴 温里穴 平肝息风穴 理气穴 理血穴 调经止带穴 利水通淋穴 安神穴 开窍苏厥穴 利窍穴 袪风除湿穴 舒筋活络穴经脉 十四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 足厥阴肝经穴 足少阳胆经穴 手少阴心经穴 足太阴脾经穴 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太阳小肠经穴 手太阴肺经穴 足阳明胃经穴 手厥阴心包经穴 足少阴肾经穴 手少阳三焦经穴 任脉穴 督脉穴经外穴 经外穴特定穴 四肢肘膝以下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郄穴 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胸腹、背腰部 背俞穴 募穴四肢躯干部 八会穴 经脉交会穴 人体穴位图 - 取穴技巧 - 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表 - 人体穴位别名表 针刺疗法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九针(即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针法、得气、补泻、晕针、毫针、皮内针、三棱针、火针、皮肤针、梅花针、耳针疗法、头皮针疗法、电针疗法 灸法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艾炷灸、盒灸、子午流注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针刺麻醉、针灸铜人 推拿 主条目:推拿

膏摩、推拿介质、热敷、推拿手法(小儿推拿、保健推拿、一指禅推拿、捏积、十二段锦)

中医养生 主条目:养生 太极拳 气功:站桩功、吐纳功、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 四季养生 饮食调养:食养(老人食养、妇幼食养、病后食养)、食疗、饮食禁忌、辟谷 药养:药膳 其它:精神调养、节欲、环境养生、运动养生(太极拳) 病证

主条目疾病百科

传染性病证

伤寒、温病、时行感冒、烂喉痧、温疫、痄腮、腮腺炎、痧、急性胃肠炎、痢疾、白喉、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内科病证

虚劳、咳嗽、哮证、喘证、肺炎、肺痈、肺脓肿、肺痨、肺结核、肺胀、肺气肿、呕吐、反胃、噎膈、呃逆、胃痛、泄泻、便秘、黄疸、狐惑、贝赫切特氏综合征、水肿、消渴、积聚、血证、紫斑、痹证、痿证、肠道寄生虫病、鼓胀、肝硬化、淋证、癃闭、关格、尿毒症、头痛、胸痛、胁痛、真心痛、腹痛、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早泄、男性不育、眩晕、肥胖病、面瘫、胸痹、心悸、健忘、失眠、多寐、癫证、狂、痫、中风、郁证、震颤、内伤发热、痞满、厌食、中暑、汗证、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泌尿系结石、慢性肾炎、胃下垂、老年性痴呆症、鼻咽癌、甲状腺癌、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白血病、硬皮病、红斑狼疮

妇科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倒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恶阻、妊娠呕吐、胎动不安、胎漏、滑胎、习惯性流产、产后腹痛、宫外孕、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子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颈癌、盆腔炎、阴痒、阴道炎、女子不孕、乳腺癌、更年期综合征

小儿科病证

小儿感冒、小儿肺炎、惊风、百日咳、水痘、麻疹、风疹、消化不良、盘肠气痛、幼儿腹痛、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脑性瘫痪、夜啼、小儿流涎、佝偻病

外科病证

痈、疽、疖、疔疮、瘰疬、淋巴结结核、瘿、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乳痈、乳腺炎、乳癖、乳腺增生、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臁疮、痔、疝、肛裂、肛门瘙痒症、肛门周围痈疽、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肠痈、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病

皮肤科病证

脓疱疮、黄水疮、湿疮、湿疹、圆癣、体癣、股癣、白秃疮、肥疮、头癣、蛇串疮、带状疱疹、鹅掌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梅毒、漆疮、接触性皮炎、瘾疹、荨麻疹、白癜风、白疕、银屑病、白屑风、脂溢性皮炎、丹毒、扁平疣、粉刺、雀斑、黄褐斑、皮肤瘙痒、瘢痕疙瘩、毒蛇咬伤、痱子、酒皶鼻

伤科病证

骨折、筋伤、软组织损伤、伤科内伤、关节脱位、腰腿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出症、坐骨神经痛)、颈臂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骨关节炎、骨质增生

五宫科病证 咽喉病证:失音、慢性咽炎、乳蛾、急性扁桃体炎、梅核气 鼻部病证:鼻渊、鼻窦炎、鼻窒、慢性鼻炎、鼻鼽、过敏性鼻炎 耳部病证:耳鸣耳聋、聤耳、化脓性中耳炎 口腔病证:牙痛、牙痈、牙宣、萎缩性牙周病、口疮 眼科病证:针眼、天行赤眼、红眼病、眼丹、翳、白内障、上睑下垂、雀盲、夜盲、青盲、青光眼、漏睛疮、泪囊炎、近视 中医图书 中医电子书 主条目:中医电子书 《中医基础理论》 《人体使用手册》 《趣味中医》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养生学》 《食物疗法》 《气功外气疗法》 《中医伤科按摩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妇科学》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疾病预测》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中医饮食营养学》 《手穴手纹诊治》 《给初学中医的十封信》 《中医诊断学》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学》 《针灸学》 《中医刺灸》 《中医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中国医学通史》 全部700本中医学电子书(可以下载)按拼音索引 主条目:经典中医古籍和中医电子书

700部中医电子书: 数字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黄帝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脉经》 《针灸甲乙经》 《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 《新修本草》 《千金翼方》 《外台秘要》 《证类本草》 《和剂局方》 《小儿药证直诀》 《妇人良方大全》 《洗冤集录》 《名医类案》 《本草纲目》 《针灸大成》 《外科大成》 《医宗金鉴》 《吴医汇讲》 相关条目

医案、医话、马王堆汉墓医书、敦煌医学文献

中医名人 医学名人 - 中医名人 中医百科 -《中国医学通史》- 经典中医古籍上古 神农 黄帝 岐伯 伊尹 雷公春秋战国 医缓 医和 秦越人(扁鹊)秦汉 淳于意 张仲景 华佗三国两晋南北朝 王叔和 皇甫谧 葛洪 陶弘景隋唐五代 巢元方 孙思邈 王焘 王冰 昝殷两宋 林亿 唐慎微 钱乙 朱肱 许叔微辽夏金元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成无己 张元素 滑寿明 汪机 薛己 万全 李时珍 龚廷贤 杨济时 武之望 王肯堂 陈实功 秦昌遇 陈司成 吴有性 张介宾 李中梓清前中期 喻昌 傅山 尤怡 张志聪 薛雪 叶天士 徐大椿 黄元御 杨潞玉 李世泰 吴鞠通(吴唐) 梁财信 王清任清末中华民国 郑寿全 唐宗海 张锡纯 丁甘仁 张山雷 恽铁樵 谢观近现代 萧龙友 冉雪峰 伍连德 施今墨 孔伯华 陈邦贤 蒲辅周 岳美中 秦伯未 中医学学科分类 基础中医学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内经、伤寒论、温病学、中医史、中医各家学说等 临床中医学 包括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等 中医院 主条目:中医院列表

江苏省 | 广东省 | 山东省 | 辽宁省 | 河北省 | 河南省 | 四川省 | 黑龙江省 | 山西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陕西省 | 浙江省 | 北京市 | 上海市 | 云南省 | 吉林省 | 安徽省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江西省 | 福建省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内蒙古自治区 | 重庆市 | 甘肃省 | 贵州省 | 天津市 | 海南省 | 青海省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中医相关条目 中医史 中医教育 中医学派 中西医结合 中医药学术团体 中医学术刊物 反中医运动 中国国医节 参看 《中医基础理论》 《给初学中医的十封信》 医学视频 - 不少中医学视频 站外链接 《中医理论基础》视频课程(75集完整版) 《中药学》视频课程(79集完整版)

医学 - 医学分支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医史学 人体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 微生物学 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物理医学 血液学 医学遗传学 内分泌学 法医学 放射医学 医学病毒学 超声医学 激光医学 行为医学 航空航天医学 航海医学 高原医学 高压氧医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 内科学 儿科学 老年医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精神卫生学 传染病学 皮肤病学 性病学 性医学 心血管病学 影像医学 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护理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男科学 生殖医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肿瘤学 糖尿病学 结核病学 热带病学 寄生虫学 骨科学 呼吸病学 消化病学 消化内镜学 肝病学 心电生理和起搏学 疼痛学 肾脏病学 泌尿外科学 风湿病学 胸心血管外科学 放射肿瘤治疗学 神经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整形外科学 手外科学 美容学 显微外科学 小儿外科学 器官移植学 创伤学 康复医学 理疗学 围产医学 运动医学 麻醉学 急诊医学 心身医学 全科医学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综合) 口腔基础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学 劳动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营养学 食品卫生学 儿少卫生学 妇幼保健学 优生学 卫生毒理学 流行病学 职业病学 地方病学 卫生统计学 卫生管理学 军事预防医学 医疗保险中医学 中医学(综合)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医史文献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综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 药学(综合) 药物化学 药剂学 生药学 药物分析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药理学 中药学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医学工程学其它 医学美术 医学美学 医学教育学 医学科研管理 医学伦理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