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亲近鲁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设计人物形象四年级语文上册 在阅读中亲近鲁迅

在阅读中亲近鲁迅

2024-07-15 18: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厘清与鲁迅的距离。

当我们把鲁迅当成“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的时候,鲁迅就离我们很远,可敬,却不可亲, 也不可爱。有人说,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 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试问,我们与鲁迅究竟有多远?一是时代的距离。鲁迅生于 1881 年,卒于 1936 年, 距今只有百年上下。然而,中华民族经历了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站在现在回望那段风 雨飘摇的历史,犹如孙辈回忆祖父、曾祖父甚至曾曾 祖父的年代,很难感同身受。代沟,让鲁迅变得有些 模糊。二是思想的距离。鲁迅曾说,如果我把那些最 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还有一个人愿意 听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他的思想就 像一把匕首,直抵人性与社会的痛点和盲点,让人不 敢直视。深刻,让鲁迅变得有些陌生。三是语言的距 离。鲁迅是中国白话文学创作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 品中用语有很多“不规范”或者“不通顺”之处,读起 来比较生涩、拗口,比如《好的故事》中的很多语段, 白话中夹杂着文言、方言,造成了学生阅读时的阻 塞。硬拗,让鲁迅变得有些疏远。

3.书为媒,以文见人。

阅读鲁迅,就是要以书为媒,逾越我们与鲁迅之 间的思想鸿沟,重建“美的距离”,让鲁迅成为成长道 路上可亲可敬又可爱的师长、榜样与伙伴。一要以文 近人。鲁迅的作品,大多是“冷”的,甚至是“重”的,我 们可以选择那些“暖”的,甚至“诙谐”的、“自嘲”的, 让学生先读起来。比如小说《故乡》的基调是“阴沉” 的,而选文《少年闰土》的基调却是“明朗”的,那个英 武的少年形象,会让学生怦然心动;少爷、闰土以及 学生自己,三个少年世界的比照,又会让学生产生多 少感慨与遐想?阅读这样的文章,你可以看到另一个 鲁迅的样子,一个学生可以亲近的样子。二要因文见 人。鲁迅的作品,大多是“深”的,甚至是“难”的,我们 却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从文本阅读入手,在朗读、 品味语言中,感受鲁迅作品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 文字之美,获得精神的丰富与情感的共鸣,既遇见鲁 迅,又看见自己。唯有抛开“三家论”,摒弃思想与技 巧的双重分析,不贴标签,不用术语,不喊口号,在纯 粹的阅读中才能遇见鲁迅的美好。《好的故事》选自散文集《野草》,写的是歇息片刻之间的一段恍惚梦 境:美丽、幽雅、有趣。这种一刹那间的情趣体验,一 分析就破碎了,就消散了,就失去了独有的滋味,不 如用心、用力、用情地朗读,直至将生涩拗口的词句 读到纯熟顺口。读熟了,才能体味到鲁迅所向往的生 活世界,才能领悟到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才能看清画 面背后的鲁迅这个人。

二、“语文要素”的教学落点

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 要内容”。“借助资料”是手段,“理解内容”是目的,旨 在培养学生的“参读”能力。所谓“参读”,是鲁迅总结 的常用的读书方法,就是参互读、交叉读。鲁迅阅读 某篇文章时,常常参考作者的传记、书信、日记以及 其他文章,以便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处境 和真实思想,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常言道:“事不 孤起,必有其邻。”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语境, 一个词或一句话,不能孤立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本 书,也不能孤立地看。相传一个叫欧阳竞无的人读佛 教《俱舍经》,读了好几年也没读懂。有个叫沈增植的 人教他“取上下左右之书读之”,就是将相同、相近、 相似、相关、相左乃至相反的书,拿来参照着阅读。三 个月后,欧阳竞无竟豁然开朗。可见,有些书若孤立 地读,即使“读书百遍”,也未必能“其义自见”。鲁迅的作品,犹如一座冰山,深刻的思想往往隐 藏在水面下,需要借助相关资料才能拨云见日,窥探 到他没有写出来的那一层意思。阅读单元中的四篇 文章,在关键的节点处,正是需要借助这些资料,才 能读得懂、读得透。

1.参照“原文原著”。

《有的人》中颂扬鲁迅的三句话——“给人民当 牛马”“情愿作野草”以及“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其 中两句可以在鲁迅的诗文中找到出处,读了原文,你 才能读懂臧克家这么写的构思与用意。其一,“给人 民当牛马”出自鲁迅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 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 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其二,“情愿作野草”出自鲁迅 的散文诗集《野草》,在《题辞》中写道:“我自爱我的 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 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 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2.参阅“生平史料”。

《少年闰土》是小说《故乡》的节选,写的是鲁迅 返乡处置家产的一段往事,文中多处细节需要参阅 鲁迅的家庭背景作出注解。一是“家景也好”及“正是 一个少爷”,可以查阅鲁迅的身世背景。周家祖籍湖 南,迁居绍兴后做官经商,人丁兴旺,其祖父周福清 曾任内阁中书,是一个官宦人家,家境殷实。二是“院 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可以查阅鲁迅年谱以及他 的自传书,还可以参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原 文,了解其童年在私塾就读的情形。《我的伯父鲁迅 先生》中的“碰壁”,可以参阅鲁迅年谱 1927—1936, 在上海,其中记载了他多次遭到反动政府的通缉与追 捕:1930 年 3 月 2 日,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 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 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1931 年 1 月 21 日柔石 被逮,先生离寓避难;1933 年 6 月 20 日杨铨被刺,往 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 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1934 年 8 月 23 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参阅这些史料,可以 对“碰壁”的寓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参考“名家解读”。

《好的故事》是一篇难读的散文,我们可以从字面 上读到鲁迅恍惚中看到的美丽画面,却读不到画面背 后的深层含义。此时,我们不妨参考名家的解读:冯雪 峰先生在《论〈野草〉》中对“昏沉的夜”与“美丽的人和 事”作了精辟的分析,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精神,即 “作者希望着这样的美丽生活”。而根据李何林的《鲁 迅〈野草〉注解》,梦里是“美丽的人和事”,醒来是“昏 沉的夜”,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两者相互借鉴,可以逐层深入地 理解“美丽画面”和“昏沉之夜”这两个意象的独特含 意,领会鲁迅真实的构思用意。同样,阅读《少年闰 土》,也可以参考名家的解读:钱理群的《故乡:心灵的 诗》中对两个故事的解读,从闰土的故事与“我”的故 事中读到不同的人生况味。王富仁先生的《“精神”故 乡的失落》中看到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 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第 二个是“现在时”,第三个是“未来时”。小说突出描绘 的是现实的故乡,是灰色的。将更多名家的解读文章 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可以站在名家的肩膀上,看到自 己看不到的东西,既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审视作品 的眼光以及判断解读水准和能力。

其实,研究鲁迅以及鲁迅作品的文章浩如烟海, 我们在引用资料帮助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筛选 与甄别,并非拿来主义,而是需要在自己的大脑里过 滤一下。这样的参读,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 力,而不是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二、“学习活动”的设计要领

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将单元的“人文主题”与 “语文要素”进行实践统整,使其成为“一回事”,而不 是“两张皮”。关键是要确立“用语文教儿童”的设计理 念。“参读”的意识和能力,是在理解作品、亲近鲁迅的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而非孤立的技能训练。因此,“人文主题”为活动设计提供了“情境任务”, “语文要素”为活动设计提供了“知识技术”。这个“语 文要素”不仅仅是本单元特定的要素,还要根据任务 解决的需要,引用以往学过的读写方法与策略,实现 要素的统整、融合与提升。

1.顺应文体,凸显亮点。

不同文体,不同读法。《少年闰土》是小说,紧扣 “相识、相谈、相别”三个情节,聚焦“讲新鲜事”,在对 话朗读中感受闰土的美好形象,在夹叙夹议中领会 “我”的情感表达;《好的故事》是散文,紧扣“美丽的 画”与“昏沉的夜”这两个意象,在朗读中想象“画之 美”,在对比中领悟“心之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是回忆录,紧扣“伯父”与“先生”的称呼之区别,用文 中的事件,诠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深 刻含义;《有的人》是诗歌,紧扣“对比”这一表现手 法,在朗读中领会诗人的爱与恨、颂与贬。

2.融通要素,能力进阶。教学要承前启后,可以在前序单元要素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一是借助第四单元的“关注情 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法,自学《少年闰 土》,读出自己心中的闰土形象。二是借助第七单元的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的感受法, 自读《好的故事》,读出美的画面。三是借助第六单元 的“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概括法,自 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列出小标题。在学生自学基 础上,课堂教学聚焦“参读”这一要素,不断加深学生 的自学所得,且逐课提升学生的“参读”水平:《少年闰 土》参阅鲁迅的生平史料解读词句细节;《好的故事》 参考名家解读理解“昏沉的夜”这一意象;《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参阅鲁迅的年谱,理解“碰壁”的言外之意;《有的人》参照原文,领会诗句的出处与诗人的用意。

3.板块呈现,阶梯推进。

教学流程是线性的,而活动设计则须是块状的, 每一个活动板块聚焦一个核心目标,完成若干项任 务,获得多方面发展;板块与板块,呈现一种拾级而上 的教学推进状态,而非同一水平的重复。这个单元的 教学,可以设计四个教学板块:板块一,熟读。认读字 词、熟读课文、自读理解,把好这“三道关”,教学就可 以在新的起点上展开。板块二,参读。发现问题、查找 资料、对照阅读,抓好这“三部曲”,教学就可以促进学 生新的生长。板块三,复读。聚焦重点、追根求源、从读 到写,做好这“三件事”,教学就可以实现文本的独特 价值。板块四,延读。从陌生到亲近,从课文到原文,从 单篇到群文进而到整本书,这样的延展性阅读,才能 真正开启学生从文到人的阅读旅程;鲁迅,才能在这 样的阅读旅程中,逐渐为更多的少年读者所接受、所 敬仰、所学习;人物主题单元的教学,才能完成它的课 程使命和未来期待。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