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四十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四十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2023-10-13 06: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整个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它所引起的一系列对抗和冲突是经常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一直陷于危机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它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就发生过个别工业部门的局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全国范围的工业危机。

         1836年,英国又发生经济危机,并波及美国。

         1847年,经济危机席卷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已经具有了世界经济的性质。

         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和1890年又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在十九世纪的经济危机中,以1873年的危机最为深刻,它大大加速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从那时以后,资本主义就开始了向垄断阶段的过渡。

         1873年经济危机是19世纪持续时间最长、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顶点,从此开始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这次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德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国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促进了德国的投资高潮和投机狂热,从而为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条件。美国由于铁路建筑过度膨胀,也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德国和美国最先爆发了经济危机,并很快冲击到英国和法国,立即形成了世界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了大约 5年之久,许多国家的工业生产曾经历了两次下降,一次是1873~1874年,另一次是1876或1878年。这使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更为严重和深刻。危机期间,美国钢铁生产下降了1/4,石油产量减少了1/4,造船量消减了2/3。整个工业的股票价格下跌了40%,其中铁路股票的价格下跌了60%。企业破产达47000家,负债总额为12亿美元。德国钢铁产量下降了18%,机器制造业的开工率只有30%,股票价格猛跌了50%。英国的生铁产量从1872年的685万吨,减少为1879年的609万吨,造船量削减了1/5以上,资本输出减少了82%。这次经济危机表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即重工业已经取代轻工业成了经济周期运动的重心。危机首先从重工业开始,也最沉重地打击了重工业。

         1873年的经济危机,还由于同时出现的世界农业危机而显得更加严重和难以摆脱。美洲新开垦地区的农业大幅度增长,使世界农业生产长期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业危机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农业危机和工业危机相互交织,使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最后30年里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大放慢了,经济危机更加频繁。

         在二十世纪初,发生了1900年和1907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又经历了1920年、1929年和1937年三次经济危机,其中,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以往资本主义各次危机中最深刻、最严重的一次。它不仅包括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国家,而且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因而具有特别严重的性质。这次危机持续了四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4%,贸易总额下降了66%。在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完全失业的人数高达3000万人,二战也因此爆发。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条件下,美国在1948年、1953年、1957年、1969年和1974年先后爆发了六次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决定的,因此,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也应当从资本主义矛盾的运动中来寻找原因。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是经常存在的,但只有当它们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使再生产的比例发生严重失调的时候,才会爆发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大批工厂关门,生产猛烈下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经过危机的这种破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与低下的消费水平暂时相适应的局面,使在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又重新建立起来,这样就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暂时又得以继续“正常”进行。

         但是,由于危机只不过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矛盾暂时的、强制的解决,而不是这些矛盾的消失,所以随着危机过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还会重新发展和激化,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失调的现象还会重新严重起来,这就导致了另一次危机的爆发。

         由于以上原因,经济危机就成为了一种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由于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就具有了周期的性质。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中间的时间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每一个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同时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危机通常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最繁荣,也就是资本主义矛盾最尖锐的时候爆发。在危机阶段,大量商品滞销,存货堆满仓库,资本周转困难,利润率急剧下降,这就迫使资本家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大批工人,缩短开工时间,使成千上万的工人陷入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大批工人失业又为资本家提供了进一步压低在业工人工资的条件。因此,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在危机阶段就急剧下降。同时,由商品销售困难所引起的市场竞争的空前加剧,又使竞争力量比较薄弱的广大小生产者纷纷破产。这一切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消费群众即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急剧降低。社会购买力的急剧降低,引起了商品价格的猛烈下跌。许多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经受不住危机的沉重打击而纷纷破产。

         在危机阶段,许多工商企业由于商品销售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又会引起整个资本主义支付关系的紧张,引起货币信用的危机。这时,资本家都不愿再以赊销方式出卖商品,而只要求以现金进行支付。由于对现金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给又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而使得利息率急剧提高。利息率的提高,企业股息的降低,再加上资本家大量抛售股票、公债等有价证券,结果使得有价证券的行市猛烈下跌。资本家为了追求现金,普遍向银行大量提取存款,使得许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因现金准备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要求而不得不宣告破产。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局面,还会引起对外贸易收入的减少和其他国家收入的减少,从而形成国际收支方面的巨额逆差,使黄金外流。

         由经济危机产生的国际收支逆差现象,会按照危机发生的先后顺序出现在每一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身上。

         危机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市场上的商品数量由于资本家关闭企业、缩减生产和销毁存货的结果而减少了,商品供应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情况也就发生了改变,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就从危机阶段转入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已经大体上和低下的社会消费水平以及缩小了的市场容量相适应,资本家也就不再进一步缩减生产,企业倒闭暂时停止,失业人数不再增加,商品价格也停止下跌。但是,这是过剩商品的积存还没有被完全消化,大批的失业工人也没有就业,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商品销售仍有许多困难,商品价格和企业利润水平仍旧很低,所以社会生产也就处于停滞状态。与生产停滞伴随而来的是对借贷资本需求的减少。这时危机的震荡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却呈现一片萧条景象。

         但在萧条阶段,社会的消费仍未停止,积存的商品由于被资本家廉价拍卖而逐渐减少,因此市场壅塞的情况就逐渐消退。随着市场情况的逐步好转,资本家就着手恢复生产和更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新的投资的逐渐增加,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结果就推动整个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

         于是,萧条阶段就转入复苏阶段。

         在萧条阶段开始的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对于推动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复苏阶段,投资继续增长,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多,工人的就业人数也日益增多,社会购买力开始提高,物价缓慢回升,市场容量逐渐扩大。工商企业的活跃,增加了对借贷资本的需求,从而推动了信用事业的扩展。市场容量扩大,资本周转加快和企业利润增加,又推动资本家进一步扩大生产。这时,社会生产就逐渐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

         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就进入了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生产迅速扩大,市场不断扩充,物价稳步上涨,利润急剧增长,投资大量增加,新的企业不断建立。随着生产的迅速扩大,产品数量急剧增加,商业异常活跃,信用关系普遍扩展,这时,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越加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越加重,对中小生产者的排挤和剥夺也就越厉害。因此,尽管这时工人的就业人数和货币工资水平以及其他劳动人民的货币收入一般都比周期的其他阶段高,但社会购买力的提高却远远落后于生产的增长。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生产不可避免的重新陷入严重的生产过剩状态。不过,这种生产过剩状态最初会由于资本主义商业和信用的作用而被暂时掩盖起来。

         在高涨阶段,由于市场繁荣,商品流转顺畅,商人竞相购入和囤积商品,以获取暴利、商业投机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实状况,当商品已经大量积存在流通领域,生产过剩已经实际出现的时候,它还在刺激生产继续增长。信用的扩大更加掩盖了市场需要与生产脱节的情况。当商品的供应实际已经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工商业资本家却还在依靠银行贷款以及他们相互间的信用关系,盲目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高涨时期由信用膨胀和商业投机所造成的虚假繁荣,会使生产在更大程度上超出有支付能力需求的范围,更加扩大生产过剩的规模,从而更加加深即将爆发的经济危机。

         当高涨达到顶点,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极端尖锐的时候,只要几种主要商品的流通梗塞,就会迅速波及其他部门,孕育着的经济危机就会突然爆发。

         以上各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不断交替和反复出现,就形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促进了危机过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生产过剩,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前提。

         在萧条阶段,社会生产虽然不再继续下降,但仍然处于停滞状态。这时,物价低落,商业萧条,利息率很低。资本家为了使自己能在物价低落的情况下获得高额利润,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要用一切办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他们除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之外,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来更新固定资本,以便用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迅速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由于这是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本,物价、工资、利息率又很低,投资条件很有利,因此在危机阶段过后,当大量积存的商品逐渐消散的时候,不少资本家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来更新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引起了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新的需求,使得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订货增加,使这些部门的生产首先得到恢复。而这些部门生产的恢复又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一批失业工人有了重新就业的机会。这样,也就相应的扩大了消费资料的市场,推动了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增长。

         可见,危机过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生产恢复的一个契机。由于有了它的推动,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就一环套一环的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使萧条阶段为复苏和高涨阶段所代替。

         但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生产过剩、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前提。

         这是因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了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生产规模的巨大增长,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导致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加强,使工人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而且只有资本雄厚的大企业才能大规模更新固定资本,迅速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大批中小生产者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他们的经济状况也必然会进一步恶化。

         同时,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和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又引起各部门现有资本价值的减少,这就使得各个部门因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不合比例的现象更加尖锐和复杂起来。

         可见,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会促使社会生产的扩大重新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促使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重新陷入严重失调的状态中,从而为更加深刻的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前提。

         但要注意,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但绝不是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制度,没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仅仅只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和由此而来的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是不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的。

         此外,也不能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周期性,而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一直这样循环的发展下去。事实上,每次周期都不是以往周期的简单重复。危机的周期爆发和不断加深,是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化的表现。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化,危机的爆发更加频繁,危机的周期更加缩短,危机的破坏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厉害。这一切深刻的表明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已经陷入了无法解决的困难。

         此外,在两次经济危机之间,还存在一些中间性危机。

         中间性危机是一种发生在两次周期性危机之间的一种局部性危机。它的发生同样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起的,主要表现也是生产过剩。但中间性危机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比较起来,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中间性危机造成的生产下降,不像周期性危机那样猛烈,而且历时较短,破坏性也较小;中间性危机不是社会生产的普遍危机,只是一部分生产部门的危机;中间性危机不具有周期性,而只是发生在一个周期的某一个阶段上,也可以说,中间性危机是下一次周期性危机的前兆或是上一次周期性危机的余波。中间性危机与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没有必然联系,而往往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临时性的政治、经济因素的激发而造成的。

 

         以上是工业危机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周期进程。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的危机不仅在工业中发生,而且也在农业中发生。

         造成农业生产过剩危机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由于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相比工业较缓慢,所以农业危机的出现在历史上也比工业危机要晚。

         和工业危机比较起来,农业危机的特点在于,它通常具有持久的性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农业危机,席卷了西欧各国和俄罗斯,后来还涉及了美国,时长达到了二十五年。1920年春季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爆发的另一次农业危机,和1929年的世界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一直持续到二战的爆发。二战后,从194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又发生了农业危机,并且逐渐波及西欧。

         农业危机的持久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由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和土地作为资本主义经营对象的垄断,形成了高额的地租负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广大小农为了支付地租等固定开支,为了弥补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不得不全力增加产量,甚至在耕地面积有所缩小的情况下也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与工业生产因价格下跌而产量锐减不同,农业生产在农产品收购价格急剧下跌的情况下却缩减的十分缓慢,有时不不但不缩减,反而继续增长,使得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产品市场容量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农产品的大量积存更不容易消散,因而使农业危机必然处于长期持续而不易摆脱的状态中。

         工业和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两大部门,它们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长期的农业危机使农场主的收入减少,使广大的农村劳动者贫困破产,这大大削减了农村的购买力,缩小了对工业品的需求,从而使工业危机更加深刻。反过来说,工业危机使大批工厂倒闭,生产缩减,使大批工人失业,工资降低,这又缩小了对农产工业原料和农产消费资料的需求,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困难,从而使农业危机更加拖延。

         可见,农业危机和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必然使整个危机更加深化。

         长期的农业危机还会影响整个工业生产的周期进程,延长工业的危机阶段和萧条阶段,使过渡到高涨阶段发生困难,并且缩短高涨阶段的时间和影响生产增长的幅度,因此,农业危机的长期存在使得工业生产的发展更加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