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干预:“好心”怎么就办成“坏事”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好心办坏事的事例有哪些 天真干预:“好心”怎么就办成“坏事”了?

天真干预:“好心”怎么就办成“坏事”了?

2023-08-05 2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下糟了,德里市大街眼镜蛇患更严重了。

Q1:什么是天真干预?

A:

1、天真干预(Naive intervention),由美国作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出,指的是:

对复杂系统不当干预,反而带来大问题。

例如,前置思考中,印度德里市殖民当局悬赏抓眼镜蛇,就属于天真干预,不仅没有缓解蛇患,反而加重蛇患。

2、好心不是做坏事充分理由。

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做错事,会以“好心办坏事”为理由辩解。好心的确是一个理由,但这种理由并不充分,不足以免责。

更重要的是,好心、善意等理由具有隐蔽性,容易让我们忽视干预措施正确性、有效性和破坏性。有些人误以为只要好心、善意,事情就会往正确方向发展。事实上,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因果联系,甚至会得到截然相反结果。

例如,悬赏治蛇患,出发点是为市民解决问题,提高安全性,但最终给市民造成更大问题,还加剧政府与市民之间矛盾冲突。

运用外星人视角,外星人会以为提出悬赏方案之人,根本不是基于好心、善意,而是满满坏心、恶意。

也就是说,好坏、善恶等价值判断,其实富有挑战,并没有不少人想象的那么容易、那么理所当然,而是充满灰度,需要审慎辨别。

今天的词条,精读君简介天真干预,供读友们参考,提高有效干预能力。

Q2:怎样理解天真干预?

A:

1、增强意识。

应对天真干预,首先要强化意识,意即:在干预前要注意自我提问,计划干预措施是否属于天真干预?

不少人缺乏天真干预意识,就容易高估自身干预方案有效性。

例如,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北大毕业生刚到华为没多久,就写一份万言书,对公司经营战略问题提出建议。结果,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在外人看来,任正非这种激烈言辞有失偏颇,会严重打击员工,尤其是新人积极性。如果进行视角切换,考虑到天真干预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就容易理解任正非为何如是批复。

原因在于,像华为这样一家大公司,系统关系错综复杂,不能轻言改革。如果没有足够实践、观察和思考,很容易低估系统复杂性,导致天真干预。

毕竟,天真干预,并不因为年轻人、出发点等特征,改变“天真”性质。

为增强天真干预意识,我们可以从积累案例出发。当大脑中有不少案例时,对于天真干预特征有所认知,就更容易识别。

具体一点说,我们要特别留意非期然后果,意即:那些不符合期待的后果。

采取某种干预措施时,我们都有结果期待,不妨记为A;但最后得到结果B,结果B并非期待,例如飞去来器效应,回到原点;甚至B可能与A截然相反,例如逆反。

出现非期然后果,可能是因为偶然性等原因,从正向来看,也许可以转换成创造性意外,进行价值挖掘;从负向来看,有相当比例是因为天真干预。

各个领域,非期然后果案例很多,只要留心,我们就会发现有不少。

比如说,医学领域。

人体是复杂系统,有不少病,例如轻度感冒发烧,能够不药而愈。如果天真干预,例如一感冒发烧,马上打抗生素,短期见效快,长期免疫力下降,细菌耐药性问题突出,后续感染无抗生素可用。解决小麻烦,留下大问题。

事实上,医疗干预都有风险,需要考虑性价比。例如,有些晚期癌症如果动大手术,病患身体经不过折腾,不仅生活质量下降,反而走得更快。

在医学领域,有专门术语“医源病”、“医源性损伤”,来描述这种过度干预、天真干预,导致病患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塔勒布指出,有统计说,在美国,按照医生们承认标准,每年死于医源病人数高达交通事故死亡人数3倍。其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比如说,交通领域。

我们都知道安全带设计初衷,是为保证行车安全。但是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在197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提出,安全带也有副作用。

更多人系安全带,的确在重大车祸发生时,让死亡概率降低。但是,车祸发生次数却增加,而且行人死亡人数也增加。

这是因为有安全带保护后,人们开车不像以前那样谨慎,所以事故多发。原因在于,人们行为会因为阶段性完成一件事,或者一件物品存在而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出其他原先意想不到结果。

对于这种现象,有些学者提出“二阶效应”来描述,意即在一阶结果之上,发生二阶结果。系统复杂性在此得到鲜明体现,系统会连锁反应,出现多阶效应,甚至蝴蝶效应。

诸如此类,天真干预案例积累越多,我们越有条件识别天真干预。

2、探索归因。

积累天真干预案例,如果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没有探索归因,洞察本质,自己决策和行动时,仍然很容易天真干预。

因此,我们在积累天真案例时,要注意深入归因,再举一反三。

比如说,前置思考中提到悬赏抓蛇蛇更多案例,关键是激励。激励力量强大,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当,容易出现非期然后果。

在需求第一定律中,精读君提到,供需会发生转换。随着价格逐渐上升,需求曲线需求量会下降,甚至萎缩到零,这表示太贵买不起。

但如果价格继续上升,需求量会继续下降,变成负的,如果对应到现实生活,是指原来需求者,变成供应者。

原因不难理解,当商品价格高到一定程度,让需求者觉得有利润可图时,需求者就会主动去供应这种商品。

例如,当打出租车太贵时,我们就不会再打出租车,改成自驾出行,自己当运输者。

随着网约车平台发展,尤其是有大量补贴时,不少私家车主原先只是自驾出行,是相对纯粹需求者、消费者,也开始加入网约车平台,作为供应者,提供营运服务。

类似的,悬赏抓蛇也是如此。当抓蛇有利润可图时,德里市民就从除蛇人变成养蛇人,改抓蛇领赏为养蛇领赏。

这就是一类天真干预类型关键。举一反三,我们可以迁移分析医疗领域中一类天真干预。

在医疗决策中,医院、医生、病患、家属都是利益相关者,但利益不一致,激励不同。

例如,病患希望减少折腾、减轻痛苦,不希望过度医疗干预;但家属不希望被道德评价为“不孝”、“不作为”等,会倾向更多医疗干预。

医生从专业上判断,觉得更多医疗干预意义不大,但要面对医院绩效考核、同事压力等,可能就会顺水推舟,按照家属意愿设计医疗干预方案,导致天真干预。

类似的,我们再来考察生态领域一个天真干预案例。澳大利亚附近有个岛,是自然保护区,岛上有珍稀鸟类,19世纪以前都没有人。

后来,有一些人上岛捕猎海豹,带去兔子、猫和老鼠等,破坏掉岛上生态平衡。特别是兔子,到处打洞,强烈干扰珍稀鸟类生活。

1960年代,动物保护主义者决心杀死这些兔子,因为兔子数量太多,甚至采用投放病毒方法。几经波折,1988年兔子数量终于下降到2万只。

此时,出现动物保护主义者非期然后果。兔子减少以后,猫行为发生变化,原本吃兔子,现在改吃珍稀鸟类。于是,动物保护主义者派猎手直接拿枪捕杀猫。

到2000年,岛上猫减少,但兔子卷土重来。幸存兔子对病毒产生免疫,数量再次泛滥。于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干脆投毒、全面杀戮。到2014年,终于消灭兔子、猫和老鼠。

此时,又出现新非期然后果。岛岸边有一种野草,以前兔子吃这种野草,能够遏制野草生长。现在没有兔子,野草开始侵占全岛。

从这个生态案例,读友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天真干预。动物保护主义者每次天真以为,干预措施会有效,却不知道,这些干预都是天真干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原因在于,这些干预措施都只是症状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了葫芦起了瓢。

只有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画出系统循环图,将系统中每个角色与其它角色互动机制梳理清晰,才有条件探索出杠杆解,将副作用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事实上,即便审慎执行上述流程,尽可能梳理出关键因素,也会因为认知局限,遗漏或者错误理解一些关键因素,加上无法预测到不确定性,最后干预措施,也许还是天真。

问题在于,天真干预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过度自信,自以为成熟,意识不到自己天真。这是应对天真干预重大障碍。

3、控制干预。

可以说,天真干预无可避免,因为我们总是存在认知局限,决策信息往往不充分。

这就提醒我们,要为可能天真干预预留空间。

比如说,中国经济四十年高速增长是人类历史奇迹,这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经济事件之一,但还没有经济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原因是增长机制经济学家并没有搞明白,理论滞后于实践。其中一个重要实践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

当中国启动市场经济改革时,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建议,邓小平同志没有全盘拒绝,也没有全国实施,而是划出若干个经济特区进行试点,可行后再慢慢向全国推广。

如此一来,中国可以大胆进行改革,例如曾被认为是资本主义专有的股票市场等。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试一下没关系,如果不好,关掉就是。

也就是说,干预都存在天真概率,做好风险控制,将干预影响控制在可以接受范围。如果效果好再慢慢放大,如果效果差就另行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系统延迟反应,因为天真干预副作用未必短时间内就能体现,可能会在持续较长时间后才显现。

例如,在演化竞赛中,精读君提到两次香蕉危机。从19世纪初人类培育出大麦克香蕉,到1965年因为黄叶病多数灭绝,只有泰国还有种植,长达一百多年。

所幸的是,人类还有华蕉能对抗黄叶病,能替代大麦克香蕉。但由于演化速度赶不上黄叶病菌,2010年印度华蕉感染黄叶病1号,免疫失效。目前人类还在寻找应对方案。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即便某种干预措施短期看有效,例如大麦克香蕉香甜、大根、容易种植,但由于存在延迟效应,副作用长期才会显现,例如大麦克香蕉无法抵抗黄叶病,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多个备用干预方案,例如同步培育多种香蕉,以达到反脆弱目的。

大一统只有一种干预方案,风险很大。

例如,在通货紧缩中,精读君提到,秦始皇迷恋大一统,过早用官办“秦二两”作为唯一法定货币,消灭原六国民间铸币,导致货币供给不足、通货紧缩,进而导致分工倒退、经济崩溃,最后官逼民反、王朝覆灭。

也就是说,干预是否天真,短期难以判断,为控制风险,我们就要控制干预,保障干预群体、干预方案多样性,保留腾挪回旋余地。

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干预不是不干预。事实上,天真干预、干预不足两种现象都普遍存在。如果以天真干预为借口不作为,容易导致干预不足,最后仍然出现负面非期然后果。

干预不足、天真干预灰度不好拿捏,更突显出控制干预必要性。通过设定干预边界,刻意实验、量化反馈,我们才更有条件准确判断、拿捏适度。

也就是说,不能盲动,要有意识、有方法积极行动,并持续调校。对此学者希思建议,提出新干预方案时,至少要先问自己4个问题:

这个方案以前实行过吗,实行效果如何?能不能先在小范围做个实验?干预过程中,是否能够迅速得到有效反馈,一边反馈一边改进?如果事实证明干预不行,我们还能不能撤回来,回到从前样子?

事实上,经过审慎思考、实验总结,降低天真干预概率,有条件做到。

例如,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例,有一个国际组织专门清除保护区内有害物种。他们总结出经验,在行动前会绘制现有物种食物链图,预想各种可能连锁反应。如此一来,有相当把握既清除掉有害物种,还能保持良性生态循环。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提醒的是,保持适度混乱。

《古兰经》中提到:“自以为正确的人其实偏离了正轨。”意识到我们决策既有正确成分,也有错误成分,或者说既有有益部分,也有有害部分,并预留回调空间,表面上看有些混乱失序,不怎么标准统一完美,却更有条件应对天真干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耐心观察。复杂系统通常有较大弹性,能够应对各种波动。就像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应对各种小毛病,自我修复,不干预反而更好;冲动干预,反受其害。换言之,有时候不干预、再看看,不是无能,恰是智慧。

后置思考:

①你观察到哪些天真干预、适得其反现象?

②你怎样预判干预是天真干预?如何调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