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记叙文的几个关键步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失意需要表达记叙文嘛 写好记叙文的几个关键步骤

写好记叙文的几个关键步骤

2024-07-13 1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记叙文,要学会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深意。

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新颖的材料,或者创新一些材料,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同学们能够关注生活小事,从中感悟、挖掘出生活小事中的意蕴,完全可以把很平庸的“破事”、“破材料”写得很有新意,而且这些材料学生比较熟悉,可以手到擒来,马上使用。

(二)、学会编写故事(如何叙事)

请看下面一个很短的小说《酒鬼》:

一个酒鬼回家则躺下,就挨了女人没头没脑一阵揍。

酒鬼说:“我又没醉,为什么打我?”那女人边打边骂:“你还没醉?连房间都进错了!”

酒鬼眯着醉眼,看了一眼女人说:“对不起,原来不是我老婆……”他话刚说完,头上又重重地挨了一下:“放屁,我就是你老婆,正在邻居家做客!”

这篇小说一个最好的看点就是情节曲折。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中国的园林,往往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写文章也是如此。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黄河九曲”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记叙文是最讲求构思的文体。再曲折生动的故事,如果事先没有构思好,也会把故事叙写得很无聊,失去应有的吸引力,从而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欲望。那么,记叙文的构思,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在记叙文的构思方面,那就是要将情节安排得曲折,有波澜,有悬念,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兴趣;要将开头结尾构思得巧妙一些,这样既可以吸引读者,又能使主题表达得更深刻。这种精巧构思在小说创作中被经常使用,比如《项链》、《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变色龙》这些小说的异曲同工之妙,就是都具有曲折起伏、充满悬念的情节,回扣前文、深化主题、令人回味无穷甚至出人意料、令人拍案叫绝的结尾。一篇记叙文如果能够做到小说这样曲折的情节,结尾能够有自己独到的构思,将会对文章的主题立意起到良好的效果。

很多同学在描写一个事件时,缺少的正是这种写出波澜的能力。我们往往平铺直叙,轻描淡写,展示不出事件本身丰富、变化的面貌。有时为了情节曲折而生编硬造,留下很多莫名其妙的文字。能否写出事件的波澜,既反映出我们是否具备细致观察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也能看出我们是否具有必要的想象力和描摹能力。让我们在名著名篇的导引下,从学习开始,调动生活的积累,在写作训练中不断实践、发展叙事的能力,使文字在我们的笔下获得生命的活力。

具体指导方略

一篇好的记叙文评价标准很多,但是曲折生动是其中很重要的标准之一。因为曲折,所以引人入胜;因为生动,所以动人心魄。一篇记叙文即使立意很好,但是它不够曲折生动,让人读起来也是兴趣索然。

曲折,是针对情节而言的;生动,是针对细节而言的。如果说情节是记叙文的骨骼,那么细节就是记叙文的血肉。要使记叙文写得曲折生动,就必须注重记叙文的情节和细节的设计。

1、曲折情节扣心弦

(1)巧用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其中,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倒叙和插叙两种记叙的顺序来增强记叙文情节的曲折性。

有波澜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方法,才能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下面教大家几招,关键在于如何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切不可拘泥成法。

①悬念法: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②抑扬法:“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充分的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③伏笔法: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④巧合: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违背客观真实故作惊人之笔。

(2)巧设文章结尾

一般来说,学生习惯于以顺序的方式来行文,这样文章结尾的设计就尤为重要。如果能在结尾处起波澜,形成思维上的错位,也能让人拍案叫绝。

①引人深思型结尾

生活中时刻都有事情发生,而且这些事情的本身并不是波澜壮阔的,但是它的结尾处却可以耐人寻味。比如人做好事,本应该受到赞扬,但是某人做了好事最终却是为了让别人签名证明自己做了好事以求名利,这不能不引起别人的深度思考。这种结尾往往能把平凡的小事写得不平凡,让人于平凡的事件中得到理性的思考。

②出人意料型结尾

这种结尾是事件的结局与人们的心理期待构成强大的反差,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之中,但是这种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比如以“考试”为题,写某人文化课成绩总分第一,自信肯定会被录取,而结果却落选了,原因是在考试过程中考官特意设置了一个考查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实践环节,证明了其人有才却无德。作者正是以这样具有震撼力的结尾突出反映了新时期新的人才观与价值观。

③自由想象型结尾

还有一种结尾的写法,它可以让人在文中信息的提示下做合理化的自由想象,虽然它本身不构成曲折的情节,但是它在人的心理感应上却形成不同的事件结局,成为一种通过不同人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造成事件结局的差异而生成的曲折,体现读者内心世界的个性化。它有余音绕梁的效果。

总之,“写事要有点波澜”中的“波澜”主要表现在情节上。写作之前,要充分考虑到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变化性,构思、预设好事件的转折点,在整体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确立写作的中心,然后运用恰当的叙述技巧,以实现艺术表达的理想效果。

写好记叙文的几个关键步骤(二)

(三)、学会描写

优秀的记叙文,必须表现出深厚的语言功力

有些同学的作文,之所以不能上档次,还因为他的语言没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缺乏个性):要么平淡枯燥,要么过于幼稚,要么晦涩难懂,做不到语言的通顺、流畅和优美,更谈不上文采和个性化。再好的材料,再深刻的思想,如果没有用优美的文笔来表现,读者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对你的文章望而却步。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语言除了具备初中通顺、流畅、凝练的要求之外,更要力求“美”起来,要有文采、蕴藉、含蓄、悠远,意味深长,给人以审美的感受和回味的余地。每一句话都不能简单直白,不咸不淡如温吞吞的白开水,而是要有语言的张力和表现力。

要写好记叙文,必须牢记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减少抒情议论,突出记叙描写。

二是缩短时间流程,截取精彩瞬间。

三是强化再现意识,写出生活细节。

考场记叙文不是文学创作,但优秀的考场记叙文应当有文学的品位,而文学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它鄙视抽象概括,因此记叙文的语言坚守这些原则。

许多同学写作记叙文,之所以大段大段地抒情、议论,之所以写作与故事同步,拼命拉长写作时间,就是因为缺少再现意识,只会介绍故事梗概,不会通过细节描写再现故事的现场,再现现场的人和物。一则故事的梗概,只需两三百字便可交代清楚,规定的600字如何凑足?只能借助议论、抒情,只在拉长写作时间上做文章。如果有足够的再现意识,懂得记叙文就是要生动形象地再现故事,何愁没话可写呢?

我们不难发现概述与描写的区别,不难领会细节描写对于记叙文的重要。再现是记叙文的本质,细节是记叙文的生命。

小小细节传神韵

细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细节是指细节描写,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都属于细节之列。细节虽小,却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产生不朽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阿Q 临刑前画圆圈的细节堪称经典。阿Q “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然而“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他开始为自己画得不圆而感到羞愧,而后来却又一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一传神的细节,把阿Q的麻木无知和精神胜利法刻画得淋漓尽致。

广义的细节是指与构思框架而言的,包括一切有利于表现主题的精雕细琢之处。

细节它还可以是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的描写以及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设计等等。关注这些细节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新颖,切忌一般化;三要恰当,有利于表现主题。尤其是在表现主题上,首先,所选细节要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用。因为细节更显真实,更具体可感,最能于细微处见精神。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下面谈谈写人的记叙文的四种基本描写方法

本文重点介绍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四种基本描写方法。

在写人记叙文中,除了通过具体事情的叙述表现人物外,还必须灵活运用描写方法和技巧,着力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人记叙文是作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读一篇成功的写人记叙文,你会感到作品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深深地打动着你;合上文章,他(或他们)的音容笑貌就会印在你的脑海中久久不去。但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中的人更是千姿百态,要想写好人物,写好写人记叙文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许多学生笔下的人物没有个性,没有生命感,语言干瘪,形象模糊。

1、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面容、神态、表情、姿态、身材(身影)、衣饰、风度乃至言谈举止、或哭或笑的描写。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这就启发我们:在写人记叙文中,适当的外貌描写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外貌描写呢?

⑴根据写作目的选重点。外貌描写,内容甚多。写作时必须根据作文的内容、写作目的,有重点地选择某一方面来描写,应该突出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部分,好的外貌描写着墨不必过多,甚至只有一两个词,就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刻划好人的眼睛,对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揭示人物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作者都把眼睛描写作为重点,为自己的写作意图服务,如鲁迅的《祝福》,传神的眼睛描写尤其精彩,极其省俭的揭示了人物性格。但也不尽然。写外貌,并无划一重点,而要根据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需要,根据自己接触写作对象时获得的深刻印象选择重点。比如,冰心的《小橘灯》写小姑娘时为了表明她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过着艰难的生活”,所以就选择重点写她“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一身很破旧的衣服”和“光脚穿着一双草鞋”,这就抓住了能体现“穷苦”、“艰难”的特征,就达到了外貌描写的目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写她长得怎么眉清目秀等等,无论写得怎样生动、形象,也只能算是败笔。

⑵同中求异抓特征。外貌描写最忌两点:一是没有特征,概念化,脸谱化。二是语言贫乏,陈词滥调。总是“瓜子脸”,“炯炯有神的眼睛”,千人一面。其实,人的外貌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人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工作性质、兴趣爱好、环境影响等的不同,必然在他们的外貌上反映出来。作者一定要注意观察,善于区别,能抓住特征,写出不同点。同样写人物眼睛也有大小、形状、色泽等等的不同,更有眼中流露的喜悦、好奇、惊恐、疑惑、关切……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⑶前后照应写变化。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多次刻划祥林嫂的外貌,其中写到脸色的就有这样三次:初到鲁家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二进鲁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而五年后,当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时的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从这三次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在封建统治压迫下,精神受到严重摧残。这些情况在她的外貌中也充分地反映出来了。客观事实也正是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物的成长,人们的外貌也总是发生着变化;即使时间相差并不远,但由于外部事物的变化,当人感受到这些之后,必定会在外部表露出来。如果我们能恰当地注意到文章的前后照应,写出人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变化,就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这样,人物在读者的脑海里,不只是静止的一帧照片,而是富有活力的人物形象了。不可忘记,你是在描绘一个活人的外貌,不是在为一个死者描绘遗容,不光要写得形似,还要为求传神;在动态中表现人物特点,还必须注意顺序,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地乱写。

总之,外貌可通过其特征作直观的客观描写,亦可间接进行个性烘托,通过作者主观感受或其他人物的反应来写;既可用粗线条作轮廓勾画,也可以用浓墨重彩进行细致描绘;既可作静态描写,也可作动态描写。但不论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根据描写对象的实际出发,用一种自然、真切、绘形绘画的描写突出其主题。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说话,从内容到词汇、句法腔调、声音等的描写。它采取独白和对话两种手法。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交谈,它是语言描写中运用最多与最普遍的一种手法。语言描写既可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特征,又可借人物的语言来说明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间接地描写其它的人、事、景物。“言为心声”,语言描写应努力做到使读者“闻其声,知其人”。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呢?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⑴罗列选优法。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先后用了藤野的6次对话。而事实上,在听藤野讲课、辅导以至日常交谈及最后告别时,鲁迅肯定听藤野讲过很多话,即使印象较深刻的,也远不止这么几句,但是作为一篇短文,既不可能也完全不必要去把人物所说过的话全部写出来。鲁迅先生运用了罗列选优法,把脑中印象深刻的话语一一罗列,随后加以分析、选择,将其中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话语选出,经适当加工后写入文内。例如,“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这揭示了藤野富有严肃的科学精神和负责的教学态度。“选优”,除了选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语言外,人物的某种口头禅、方言俗语,有时也颇有特色,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可选入。“选优”,要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选优”,也包含着不能让所有的人说同样的话,不能作者自己的语言去代替人物说话。总之,优劣的标准是:能否突出人物的个性,能否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神态配合法。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藤野说话时,十分注意他的语气、神情。诸如:“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向我和蔼的说道”,“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还叹息道”等等。这样,读者就可了解说话人当时的内心活动,了解人物说话时的感情色彩。有些作者也能注意这一点,在作文中努力写出说话人的神态,譬如:“他平静地回答……”,“他一字一顿地说……”等等。像这样以语气、语调、神态配合对话的描写方法,常常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刻划出人物的真情实感。当然,运用神态配合法,也是有前提的,应当为突出人物个******,而不是无的放矢,滥加渲染。

⑶侧面描写法。即借助他人的话语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对话描写方法。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总难免被周围的人们评论,而他人客观、公允的评价,是很能提示人物个性的,比人物本身的对话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运用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可以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如能使两者配合,就更加相得益彰。

⑷前后变化法。如果我们能写出人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语言前后的典型变化,就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如《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时,他的语言先后变了六次,他忽而凶神恶煞,忽而奴颜婢膝。作者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逐层深入地刻画了这个“变色龙”见风使舵,趋炎附势,谄上欺下的丑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又叫行动描写,即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的描写。这种方法对刻画人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黑格尔在《美学》中强调:“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那么怎样进行动作描写呢?

⑴回顾描摹。作文所写的人物,既然值得我们写,就应该是我们脑中留下过较为深刻印象的。写作前,我们要竭力回顾他们的音容笑貌、所作所为。特别是那些令人难以忘却的动作举止,在某件事全过程中的一举一动……抓住几个主要环节,细细描摹。方志敏在《清贫》中,有这样一节:“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一个铜板都没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那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一个林柄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作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在这节文字中,作者回顾了“士兵”的关键性动作,写出了他贪婪、凶狠的本性。我们写人,大凡先在脑中思考、回顾、想得细些、深些、活些,笔下描摹的人物就显得真切、现实。动作描写一定要构想好几个关键过程,要善于抓住人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如果信手乱写,必然写不出真实感人的人物。

⑵借助修辞。我国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常借助比喻、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来刻划人物动作。修辞手法用得妥贴,会给人鲜明的印象。读过《故乡》的人,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笔下杨二嫂的形象:“一个……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杨二嫂的动作,十分具体。杨二嫂胡说闰土把碗碟埋在灰里之后,自以为有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在这里,鲁迅使用夸张手法,刻划出杨二嫂明抢暗偷,贪图小利的本性。这些实例都显示了修辞的力量和作用。

⑶精选动词。写人物动作,离不开动词,善于写作的同学,会从现代汉语丰富多彩的宝库中去觅取最合适的词语。不善写作的同学常常感到词语贫乏。我们要做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时善于精选。如表示“看”这一个动作,就有远眺、近察、俯瞰、顾后、窥探、端详、瞻仰、参观、瞥见、浏览、观察、注视、盯住、瞄准、青睐……细细体会,每个词语都有它不同的用处。刻划人物动作时,特别是刻画细腻动作和无声动作时,要注意精选动词,力求描写得准确,以突出主题。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关父亲爬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描写,动词就用得非常准确。先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个“蹒跚”,表现出父亲的老态和因肥胖而行动不便,暗示后面爬铁道更难。从月台下来,写父亲“慢慢探身下去”,“探”字用得很传神,表现父亲小心翼翼地在冒险。到铁道那边是更精彩的一笔,要爬上去,用一个“攀”字,显示月台高,很不容易爬;两只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那是无可奈何的笨办法;“身体向左微倾”,显示腿抬不起来,很费力,很艰难。这一连串的动作便是无声的语言,打动作者的心,“泪很快地流下来”;也感动着读者,多慈爱的老人!作者正是通过一系列准确的动作描写来表现父亲爱子这一性格特征的。精选动词还要注意动词的连续性,这样人物形象才能立体化地树立起来,如《药》里刽子手把人血馒头交给老栓时的一连串动作是这样描写的:“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有关这“黑的人”的连续性的九个动词,通过作者巧妙自然的衔接,一个惯于做这路交易的刽子手横蛮、凶狠、残忍的罪恶形象跃然纸上。

此外,在动词前后可以加上适当的限制和修饰性词语,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较细致地表达出来。如一个“跳”字所表达的动作,前后所加的修饰词语不同,所描绘的形象就有区别。“他一咬牙,猛地跳了下去。”和“他摆动两手像一阵急风似地住前一跳……”同是写跳,但二者却显然不同。这说明,在动词前后加上必要的限制修饰性词语是不可忽略的。

4、心理描写

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心路历程,有利于表现文章立意,而且可以增加描写的厚度,增强情节的感染力,激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心理描写绝对不是静止的心理独白,它必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动作行为、表情等的描写也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状态、思想活动的描写,以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俗语说,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本人了。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不难;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是有难度的。那怎么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呢?下面介绍一种“体验揣摩法”:首先,我们写的是熟人,因而就有可能在事后向你倾诉他当时的思想斗争、内心活动;其次,我们会从周围的亲朋好友中听到对某人内心活动的议论;再次,我们常可以从事情的结局推导出某人处于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活动;此外,我们还可以假设自己处于相同情况下,进而揣摩可能产生的思想活动。

写人的心理活动,应注意:一、把心理活动的导源写清,要注意前有伏笔铺垫,后有交代呼应,不能“异军突起”,也不能有头无尾,应全文贯通,否则,非但不能对人物的心理性格起到衬托作用,反之还有损于形象。二、成功的心理描写,一定要把心理过程描写出来,可以相对集中一些,但不能与叙事相脱离,而且多数情况下,总是伴随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三、“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心理描写不能模式化,而应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进行。四、要对所要写的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让心理描写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状况和特定环境,要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的方法一般有:

(1)内心独白法即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的方法。它是无声的语言在脑海中翻滚,这往往是人物感情比较激动的时候才采用这种心理表白方式。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也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写到皇帝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时,他的内心活动就是通过内心独白法表现出来的。“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怕的事情。”这段独白,既写出了皇帝的恐惧,又写出了他的骄横,揭露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愚蠢、卑鄙、虚伪的本质。

内心独白必须符合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和当事人的思想品格,不可任意拔高也不随意贬低,不要失去真实感;另外,内心独白毕竟是一种心理描写的特殊方法,要写好人物,还要配合语言,行动等的描写。

(2)作者描述法即作者对人物心理作客观的描绘的方法。作者一般是以第三人称描述人物的心理。这是一种动态的写法,即描写人物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环境中的复杂心情。例如《生命的支柱》一文中,作者对张海迪内心世界的描绘:“玲玲的心在颤,在抖,在唱啊!就是这小小的银针,就是这病残的身体,真的能帮助瘫痪的人站起来了。幸福,这就是幸福啊!”从这里,人们看到了她高尚的快乐观、幸福观。

(3)间接写心法即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或特定景物,间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把菲利普夫妇的认钱不认人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他们看到了多年渴望想见到的于勒时,那种厌恶的态度甚至到了惊恐的程度,就因为于勒在卖牡蛎,是个穷人,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阔老。这时的父亲说话也结结巴巴了,嗓子也变哑了,甚至“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还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而母亲先是“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话,气得哆嗦,最后竟然暴怒起来,大骂于勒是个贼,是流氓,还责怪儿子给他十个铜子的小费。所有这些描写都极为生动地揭示了这对夫妇的嫌贫爱富的心态。之所以揭示得如此淋漓尽致,就是因为通过语言行动的描绘使读者看到了他们的灵魂。由此可见作者“间接写心”确是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好方法。

也许有人要问,这与一般的语言行动描写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所有的语言行动描写都是在写心理活动?回答是:不是所有语言行动描写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它们的不同就是在于是否有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意义。

(4)梦幻描绘法即通过梦境或幻觉描绘心理活动的方法。例如《荔枝蜜》中的描写:“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又如《七根火柴》中的描写:“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关于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目的在于渲染气氛,为人物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氛围,为人物展示性格营造一个合理的空间。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自然优美的景物描写,还能增添行文的美感。但是一切环境描写都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关于景物描写

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1、什么是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对象,概括地说,凡环绕人的但不是对人的描写,都可以说是景物的描写。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风景描写、风俗描写和风物描写。也可以用绘画用语来表达,那就是: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

风景画的主要内容是自然风景。广义的风景画,包括人工景物,如宫殿、寺庙、园林等。狭义的风景画,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日、月、星、云,高山、大漠、潮汐、雷电等。我们这里采用广义的概念。指对自然风景、社会环境所作的形象描绘,以表现人物(或作者)对现实的态表现环境与人物、自然与人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是写作中十分重要的描写部分。

2、景物描写的方法与作用

方法:

1.把握景物与人事的关系

从反映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可把景、人、事串在一起写,也可集中写景。不管采用哪种写法,必须使景物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一致,与文章表现的气氛协调,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避免景物的描写游离于主题思想和人物感情之外。

2. 描写景物要有立足点

可从作者的角度直接写,也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间接写。要注意分类恰当,方位和角度适宜。通过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点明观察点(定位、移位等)、视角(仰视、平视、俯瞰、正视、侧视等)、感官(看、听、闻、摸等)等的变化,注意写景的顺序,写出层次。这样文章才景物分明,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3.动静结合,虚实相映,客观地显示景物的动态和静态

人们习惯上把变化迅速、显明、能给人强烈动感的景象称为景物的动态,反之,称之为静态。静态在某个阶段或某一时刻中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一般说来,以动写动景,以静写静景是常用写法。描写动态要写出景象的运动变化状态。如能根据景物特点,适当化静为动,或凝动为静,虚实结合,可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意境和形象,使景物如诗如画,更富有表现力。

4、反衬与对比。

5.景物描写的手法要灵活多样

根据景物的特点,可采用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也可运用精练质朴、不加渲染的白描。运用重彩要从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具体情景出发,突出重点,详而不泛。运用白描重在突出景物特征,写意传神,不能写得过多过繁。要调动多种感官作用,写出综合感受,让人觉得你是全身心在景物里,读者也就自然陶醉在你的文章中了。。

景物描写的作用:

对人物:

1.烘托人物性格。在于烘托或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性格;2.烘托人物心情。

对情节:

1、.交待天气、环境等;2、.揭示社会背景,在于绘制丰富多彩、特色独具的地域风貌,显示作品的民族风格;3、为后文情节做铺垫,在于营造氛围,形成典型环境,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4、推动情节发展;5、抒发情感。

对主题:

1、.揭示中心。在于深化、突出作品的主题,显现时代的社会的生活特色。

2、(结尾处)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因此,描写方法都要为“有真实感”服务。“真实”,包括景物的形、状、态,还包括写景、观景的人有真心、真情。只有这样,才能情景交融,做到“景语皆情语”。为此,无论简笔勾勒、工笔细描,动态状写、静态描摹,正面下笔、侧面着色,还是借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都要旨在增强真实感和感染力。

3、景物描写的分类:

1、风景画、风俗画、风物画。

①对山川平原、草木鸟兽、日月星辰、风花雪月等狭义自然景物的描写,便是一幅幅风景画。

例文: 湖上(节选) 叶紫

黄昏的洞庭湖上的美丽,是很难用笔墨形容得出来的。尤其是在这秋尽冬来的时候,湖水差不多完全摆脱了夏季的浑浊,澄清得成为一片碧绿了。轻软的、光滑的波涛,连连地、合拍地抱吻着沙岸,而接着发出一种失望的叹息似的低语声。太阳已经完全沉没到遥远的、无际涯的水平线之下了。留存在天空中的,只是一些碎絮似的晚霞的裂片。红的、蓝的、紫玉色和金黑色的,这些彩色的光芒,反映到湖上,就更使得那软滑的波涛美丽了。离开湖岸的半里路的蓼花洲,不时有一阵雪片似的芦花,随风向岸边飘忽着。远帆逐渐地归来了,它们一个个地掠过蓼花洲,而开始剪断着它们的帆索。

点评:写水、写天,写实光下的水,水中的天光;写沙洲、写芦花,写蓼花洲上的芦花,写芦花飘忽的蓼花洲。这些是写湖泊的常景。而一旦点缀着“归帆”,情致便有了变化。远行的船“剪断着”帆索,是归来,是停泊;归来和停泊,是景,也是情。

②对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描写,便是一幅幅反映民族、地域风貌的风俗画。

例文: 钟鼓楼(节选) 刘心武

天光渐渐放亮。随着天色由晶黄转为银蓝,沉睡了一夜的城市苏醒过来。鼓楼前的大街上店铺林立,各种招幌以独特的样式和泼辣的色彩,在微风中摆动着;骡拉的轿车交错而过,包着铁皮的车轱辘在石板地上轧出刺耳的声响;卖茶汤、豆腐脑、烤白薯的挑贩早已出动自不必说,就是修理匠们,也开始沿着街巷吆喝……

点评:一幅风俗画,出现在“鼓楼前”,为小说营造一个特定环境。

③对人工建制的景物和器物,大至园林建筑、城镇村落,小如器具物件、金石画幅等的描写,则是一幅幅风物画。这些画面既可以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还可以成为人物生活中的重要细节。

例文: 穆斯林的葬礼(节选) 霍达

磨砖对缝的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房脊的两端高耸着造型得体的鸱吻。椽头之上,整齐地镶着一排三角的滴水。檐下,便是漆成暗红色的大门。厚重的门扇上,镶着一对碗口大小的黄铜门钹,垂着门环。扇门的中心部位,是一副双钩镌刻的金漆对联:“随珠和璧,明月清风。”门楣上伸出两个六角形的门簪,各嵌着一个字:“博”、“雅”。

点评:不仅古色古香,而且点出主人的身份与情趣。

2.宏观景物与微观景物(从景物描写的范围分类)

①宏观景物给人以宏大、辽阔、幽深、雄伟、繁多感觉,如日月星辰、山岳险峰、江河湖海、城堡宫阙等;写宏观景物,可以表现出充沛的感情和恣肆的气势。

②微观景物给人以小巧玲珑、轻微淡简之感,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文房四宝、玩具器用等,写微观景物,便于流泻细腻、淡雅的情致和神韵。

例文: 海 燕 郑振铎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轻微微地吹拂,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他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些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他的双剪刀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他们还要来住。

3.动态景物和静态景物

①动态景物描写要突出变化过程和过程中的情状,即注意“时间的因素”。

例文: 烟 林诺普尼茨卡

这烟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状和颜色。

一会儿,它像铁蛇一样盘绕成一圈圈的,愈盘愈高,渐渐地远去;一会儿,它如一幅轻盈的帷幕,飘悬空中,向四周撒下玫瑰色的云彩;一会儿,它好似从香炉里逸出,笔直升起,然后软绵绵的往四周乱滚;一会儿,它在烟囱的上空随风飘荡,仿佛钢盔上巨大的羽饰,在太阳光里闪耀着金光;一会儿,它显现出十分美妙的体态和人世所未见的奇景幻象……

有时候,它被一阵风吹散,恰似大船上的帆篷;有时候,它被撕成许多碎块,有如一簇簇的麻屑,或者俨然是一片灰蒙蒙的大雾直往前奔。而在下雨时,煤烟像那重甸甸的乌云,在烟囱上时起时落,团团高悬在屋顶上,或者坠落在地上到处乱窜,不知要往哪里躲藏。

点评:这是对动态景物的描写,着力写烟的各种变化形态。描写顺序往往是时间的推移,显示出“过程”,而着力写出“过程”中的形态。

②静态景物描写要突出空间方位,即注意“空间的因素”。

例文: 前 夜 屠格涅夫

大小诸湖连绵着,亘数里之遥;苍郁的林木笼罩着湖的彼岸。在最大一湖的岸边,山麓上铺展着如茵的绿草,湖水里映出了鲜丽无比的翠玉般的颜色。水平如镜,甚至在湖边也全无水沫,全无涟漪的波动。湖水有如巨块坚硬的玻璃,灿烂而沉重地安息于巨大的盆中;天幕似乎沉入了湖底,而繁密的树木则正静静地凝视着透明的湖心。

点评:这是对静态景物的描写;描写层次主要依据景物的空间顺序。这种空间顺序,可以由观察者的视线转移而决定。

附: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一、“定”要与“移”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三、“动”要与“静”结合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例如有一篇题为《傍晚》的文章,小作者写被晚霞笼罩着的府山顶、树和望海亭,它们是“静”的,而望海亭上空飘动的云彩却是“动”着的,它们“一会儿像人,一会儿像狗,不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匹奔驰着的枣红马,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引颈鸣啼的雄鸡……”小作者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描写,静态美和动态美交相辉映,把晚霞描述得十分可爱。

四、“浓”要与“淡”结合

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审美观念告诉我们:描摹景物不可只“浓”或只“淡”,而应该“浓”和“淡”相配适宜得当。“浓”就是要浓墨重彩,即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精雕细刻,“淡”就是轻描淡写,即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怎样做到“浓”和“淡”相宜呢?“浓”绝不是事无巨细都需花费笔墨,“淡”也绝非都寥寥数笔,简笔勾勒,而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进行选择。对于那些与主题或所要表达的情感关系密切的景物要泼墨浓洒,也就是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从性质、形态、大小、色彩、声响、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淡墨勾勒,使之简洁、传神。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五、“景”要与“情”结合

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这就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那么如何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使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关键要挑选好景物,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正所谓“亮景写喜情,暗景写悲情”。例如:鲁迅在《故乡》第五段中,他是这样描写故乡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枯萎的野草,没能享受阳光雨露,在寒风的摧残下,只能是“断”了,“抖”着,一个“断”字,何等伤痛;一个“抖”字,何等凄惨;由静到动,何等传神。此情此景,“我”心伤故乡之情,已跃然纸上。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景与情可谓是有机交融。

四、实践提高

1.比较下面两段描写,指出原文描写中存在的问题。

原文:天下着雨,我撑着雨伞走在大街上。黑色的雨云挡住了视线,只有在云雾开豁之间,才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全城鳞次梯比的房屋的影子。我仰起脸来,只见街旁住宅建设工地林立的脚手架都织进了雨帘,在若有若无之中,小巷里积满了水,一辆又一辆的汽车溅起水花从巷口闪过。街上行人稀少,商店里没有什么顾客。

改文:天下着雨,我撑着雨伞走在大街上。街上湿漉漉的,汽车驶过水洼溅起大片水花。人行道上行人稀少,临街的商店里没有什么顾客,街旁的小巷积满了水。我仰起脸来,只见路边的住宅建设工地林立的脚手架都织进了雨帘,远处的建筑物被雨封住,看不清它的影子。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境,写一篇短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