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太极拳的中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太极中的太极有什么含义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中正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中正

2023-12-14 1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如何理解太极拳的中正

太极拳先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文中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从文字看,“定”为十三势的压轴之势。笔者与太极结缘多年,深感“定”不仅是太极拳中正核心,更是十三势之主宰,也可以说是一切拳势以中正为本。各势开展须重心稳固,无此稳定的平衡中心,势从何来?

《十三势行工歌诀》上说“尾闾正中神贯顶”,也表明太极拳的身法要中正。在行拳时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即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脚上涌泉,始终须有一个稳固的中正核心。也就是说身法的轻灵、圆活,腰、胯、胸的运转和协调动作,进退、旋转,手足伸缩,动作开展,身体平衡,都是在保持中正的前提下完成的。如果立身不正,劲力就不能顺达,圆转变化就不会轻灵。太极拳行拳身体外形要正,内气运行要正,意念也要正,而“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涵胸拔背”等正是太极拳身法中正不偏的标志,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以心行气、气遍周身。

太极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动,只有立身中正才能气正饱满,否则就如泄了气的皮球,力从何来?身形正,气则正,气正精神就提得起、放得下。太极拳看不见,摸不着,是内气,这也是用时间和汗水才能换来的真正要练的内容。太极功法的练习、太极拳架的练习都在养气中筑基,强调中正安舒培养的也正是这种精气。在套路练习中,身体按照要求中正缓慢地运行,而由于动作变换的速度缓慢,人体重量顺序地在两腿之上停留的时间就会加长,令腿部负荷增加。长期进行这样的练习,很自然地就能有效促进腿部力量的增强,进而增强习练者的体力,然后逐渐锻炼出刚疾的劲力。

众所周知,太极拳功法有桩劲功的练习,这种练习是在由慢到身体静止状态中去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桩功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劲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通过站桩,能够达到丹田开合与周身气血鼓荡。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而这一切是必须靠人们长时间立身中正地慢练才能逐渐实现的体征反应,或许这就是吴鉴泉大师练架定式拳势照中身体中正、不偏不倚的形象所传达的核心,既做到了拳架动作规范的强化,也达到了站桩养气筑基的目的。

太极功法和太极拳练架是前人体悟和行拳经验的结晶,一个拳势姿势是反复实践与总结才创造出来的,它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习练中还可通过外部动作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通过长期的行功走架,精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意为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只有虚领顶劲方可立身中正,只有含胸拔背方可气沉丹田。太极拳大师陈长兴无论坐立、行动、练拳、推手,身法总是保持中正不偏,当时人们见他长期立身如直竖的牌位一般就称他为“牌位大王”;吴图南生活中无论是坐与站立始终不倚不靠、身法端正、躯干正直,年过百岁仍然如此,即使临终时也不卧床而是端坐沙发并趣称之谓“虎死不落架”。笔者曾问过现在那些虽年过八旬仍始终坐站中正的太极名师,他们说这就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太极。生活中尚且如此,更何况练拳行功中?由此也可见立身中正之重要性。

从太极前辈们留下的精粹文献来分析,中正也是众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唐许宣平在《三十七心会论》中言:“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从头到腰到脚落地心都是人之中正核心主宰,这主宰就是盘根地下、动作转换、劲气发放的一条轴心,只有在人的心意引领下松沉稳定、中正安舒,才能达到控制方圆、支撑八面的效果。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所云:“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由此看出中正是核心,中正安舒才是太极拳之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从宏观的哲学角度去理解中正安舒,切不可用静止的观点将中正看成笔杆挺直,如理解错误再去教条地用于实战,自然会落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前辈强调立身须中正安舒方可支撑八面,我们应该从安舒的角度去理解中正。从字面直白地理解安舒,就是舒服而不别扭的意思,太极拳在运动中怎样才能舒服而顺遂呢?那就是行动中重心中正,平稳而不偏,概括说就是说重心平衡稳定,这也是十三势中之所以用“定”这个字的原因,其主要是强调平衡稳定是太极拳运动战中的核心。太极拳为整体劲力的发放,还要做到攻防平衡、虚实兼备,只有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才可自然调心、调气、调身。身体中正不偏,各部关节屈伸顺遂,全身才能松沉轻灵,才能正确行功走架。相反,没有立身中正,身体失去平衡,行功走架谈何准确?一遇外力自然失衡跌出,哪里还能技击发力?所以,平衡、重心稳定极为重要,只有有了稳固的中心,才能引进落空,进而随心所欲地击倒对方。正如王宗岳所说的,有了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进而进退转换、灵活自如,才能气如车轮、腰如车轴,这也是太极功夫应物自然取胜的法宝。

杨澄甫大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云:“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这段话蕴含内容丰富,也细心地强调了需灵活运用,切忌教条。这段话首先强调了身躯中正,从脊梁到尾闾都要垂直不偏,这也是笔者前文中所述的行拳之要求和目的。但杨澄甫大师随后又谈到遇开合变化时沉肩转腰之灵活,开合变化恰是太极拳运动中的表现,这时,中正就是随运动而变的重心平稳了,重心是随着动态而不断变化的,如果教条地腰如笔杆中正挺直地应对变化,必流于板滞,在运动中还谈何平衡?如此这般展现出的便只有被动挨打的架式了。

从前辈们留下的拳势照片中分析,无论是早期的拳架还是后期的拳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杨澄甫大师在做揽雀尾的掤势、挤势、海底针势、指裆捶、下势等动作时,上身都是前倾的,吴鉴泉大师在做搂膝拗步等动作时上身也是前倾的,吴图南大师的进步栽捶、野马分鬃和玉女穿梭的动作上也是身子倾斜的,而他们的揽雀尾、搂膝拗步、海底针势等却是上身中正的。这些著名大师们难道是在太极拳实践中与先辈许宣平、张三丰、王宗岳等立身中正的理论要求相违背吗?如果这样理解,也难怪杨澄甫大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苦口婆心地教导了。笔者断定有一点是明确的,大师们拍摄时的胖瘦不同,年龄不同,骨骼和体型也有区别,但大师们行拳势时肯定是顺遂的,重心是稳定的,也就是说肯定是中正安舒的。如果按动态理解大师们的拳势,他们虽拳姿有差异,但都是在各自重心核心稳固下开展拳势的。

吴图南大师拳照除了笔者提到的那几势是上身倾斜的之外,几乎每个拳势都是上身如笔杆一样中正挺直,那是因为他当初学拳时就是由定式开始的,每个动作6次呼吸,如同站桩,最练功力。他教拳也是由定式入手。当初,一些学拳者因为承受不了定式的劳苦和单调放弃了学习,但他依然如故。所以,吴图南大师拳照是练定式的最好参照,每个拳势动作有站桩的意义,因此上身中正也是必然的。但同样是搂膝拗步,吴图南大师的用架拳照上身就是前倾的,这充分说明在快如闪电的用架中,就不能用上身腰板来衡量行拳者是否符合太极拳立身中正的原则了。

综上所述,太极拳虚实转换、刚柔并济、奥妙玄机、变化无穷,其拳势运行也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前辈留给后人的经典拳论既是历代大师在太极拳理论和实践上的结晶,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刻苦钻研,凭细心感悟,更要勤学苦练,用功夫体悟,全面正确地领会其本质含义,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使之大放异彩做出贡献!

展开全文

太极拳先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文中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从文字看,“定”为十三势的压轴之势。笔者与太极结缘多年,深感“定”不仅是太极拳中正核心,更是十三势之主宰,也可以说是一切拳势以中正为本。各势开展须重心稳固,无此稳定的平衡中心,势从何来?

《十三势行工歌诀》上说“尾闾正中神贯顶”,也表明太极拳的身法要中正。在行拳时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即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脚上涌泉,始终须有一个稳固的中正核心。也就是说身法的轻灵、圆活,腰、胯、胸的运转和协调动作,进退、旋转,手足伸缩,动作开展,身体平衡,都是在保持中正的前提下完成的。如果立身不正,劲力就不能顺达,圆转变化就不会轻灵。太极拳行拳身体外形要正,内气运行要正,意念也要正,而“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涵胸拔背”等正是太极拳身法中正不偏的标志,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以心行气、气遍周身。

太极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动,只有立身中正才能气正饱满,否则就如泄了气的皮球,力从何来?身形正,气则正,气正精神就提得起、放得下。太极拳看不见,摸不着,是内气,这也是用时间和汗水才能换来的真正要练的内容。太极功法的练习、太极拳架的练习都在养气中筑基,强调中正安舒培养的也正是这种精气。在套路练习中,身体按照要求中正缓慢地运行,而由于动作变换的速度缓慢,人体重量顺序地在两腿之上停留的时间就会加长,令腿部负荷增加。长期进行这样的练习,很自然地就能有效促进腿部力量的增强,进而增强习练者的体力,然后逐渐锻炼出刚疾的劲力。

众所周知,太极拳功法有桩劲功的练习,这种练习是在由慢到身体静止状态中去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桩功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劲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通过站桩,能够达到丹田开合与周身气血鼓荡。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而这一切是必须靠人们长时间立身中正地慢练才能逐渐实现的体征反应,或许这就是吴鉴泉大师练架定式拳势照中身体中正、不偏不倚的形象所传达的核心,既做到了拳架动作规范的强化,也达到了站桩养气筑基的目的。

太极功法和太极拳练架是前人体悟和行拳经验的结晶,一个拳势姿势是反复实践与总结才创造出来的,它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习练中还可通过外部动作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通过长期的行功走架,精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意为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只有虚领顶劲方可立身中正,只有含胸拔背方可气沉丹田。太极拳大师陈长兴无论坐立、行动、练拳、推手,身法总是保持中正不偏,当时人们见他长期立身如直竖的牌位一般就称他为“牌位大王”;吴图南生活中无论是坐与站立始终不倚不靠、身法端正、躯干正直,年过百岁仍然如此,即使临终时也不卧床而是端坐沙发并趣称之谓“虎死不落架”。笔者曾问过现在那些虽年过八旬仍始终坐站中正的太极名师,他们说这就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太极。生活中尚且如此,更何况练拳行功中?由此也可见立身中正之重要性。

从太极前辈们留下的精粹文献来分析,中正也是众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唐许宣平在《三十七心会论》中言:“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从头到腰到脚落地心都是人之中正核心主宰,这主宰就是盘根地下、动作转换、劲气发放的一条轴心,只有在人的心意引领下松沉稳定、中正安舒,才能达到控制方圆、支撑八面的效果。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所云:“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由此看出中正是核心,中正安舒才是太极拳之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从宏观的哲学角度去理解中正安舒,切不可用静止的观点将中正看成笔杆挺直,如理解错误再去教条地用于实战,自然会落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前辈强调立身须中正安舒方可支撑八面,我们应该从安舒的角度去理解中正。从字面直白地理解安舒,就是舒服而不别扭的意思,太极拳在运动中怎样才能舒服而顺遂呢?那就是行动中重心中正,平稳而不偏,概括说就是说重心平衡稳定,这也是十三势中之所以用“定”这个字的原因,其主要是强调平衡稳定是太极拳运动战中的核心。太极拳为整体劲力的发放,还要做到攻防平衡、虚实兼备,只有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才可自然调心、调气、调身。身体中正不偏,各部关节屈伸顺遂,全身才能松沉轻灵,才能正确行功走架。相反,没有立身中正,身体失去平衡,行功走架谈何准确?一遇外力自然失衡跌出,哪里还能技击发力?所以,平衡、重心稳定极为重要,只有有了稳固的中心,才能引进落空,进而随心所欲地击倒对方。正如王宗岳所说的,有了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进而进退转换、灵活自如,才能气如车轮、腰如车轴,这也是太极功夫应物自然取胜的法宝。

杨澄甫大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云:“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这段话蕴含内容丰富,也细心地强调了需灵活运用,切忌教条。这段话首先强调了身躯中正,从脊梁到尾闾都要垂直不偏,这也是笔者前文中所述的行拳之要求和目的。但杨澄甫大师随后又谈到遇开合变化时沉肩转腰之灵活,开合变化恰是太极拳运动中的表现,这时,中正就是随运动而变的重心平稳了,重心是随着动态而不断变化的,如果教条地腰如笔杆中正挺直地应对变化,必流于板滞,在运动中还谈何平衡?如此这般展现出的便只有被动挨打的架式了。

从前辈们留下的拳势照片中分析,无论是早期的拳架还是后期的拳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杨澄甫大师在做揽雀尾的掤势、挤势、海底针势、指裆捶、下势等动作时,上身都是前倾的,吴鉴泉大师在做搂膝拗步等动作时上身也是前倾的,吴图南大师的进步栽捶、野马分鬃和玉女穿梭的动作上也是身子倾斜的,而他们的揽雀尾、搂膝拗步、海底针势等却是上身中正的。这些著名大师们难道是在太极拳实践中与先辈许宣平、张三丰、王宗岳等立身中正的理论要求相违背吗?如果这样理解,也难怪杨澄甫大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苦口婆心地教导了。笔者断定有一点是明确的,大师们拍摄时的胖瘦不同,年龄不同,骨骼和体型也有区别,但大师们行拳势时肯定是顺遂的,重心是稳定的,也就是说肯定是中正安舒的。如果按动态理解大师们的拳势,他们虽拳姿有差异,但都是在各自重心核心稳固下开展拳势的。

吴图南大师拳照除了笔者提到的那几势是上身倾斜的之外,几乎每个拳势都是上身如笔杆一样中正挺直,那是因为他当初学拳时就是由定式开始的,每个动作6次呼吸,如同站桩,最练功力。他教拳也是由定式入手。当初,一些学拳者因为承受不了定式的劳苦和单调放弃了学习,但他依然如故。所以,吴图南大师拳照是练定式的最好参照,每个拳势动作有站桩的意义,因此上身中正也是必然的。但同样是搂膝拗步,吴图南大师的用架拳照上身就是前倾的,这充分说明在快如闪电的用架中,就不能用上身腰板来衡量行拳者是否符合太极拳立身中正的原则了。

综上所述,太极拳虚实转换、刚柔并济、奥妙玄机、变化无穷,其拳势运行也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前辈留给后人的经典拳论既是历代大师在太极拳理论和实践上的结晶,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刻苦钻研,凭细心感悟,更要勤学苦练,用功夫体悟,全面正确地领会其本质含义,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使之大放异彩做出贡献!

购买。

购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