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实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太原天气预报24小时报道今天新闻发布会 全文实录

全文实录

2024-07-10 10: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2024年1月3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了“2023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出席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通报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2023年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沈秀娥通报了2023年空气质量状况,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赵志威、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在此也和一直以来支持北京生态环境工作的媒体朋友们道一声:新年好!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将聚焦大家关注的2023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先,介绍一下参加本次发布会的嘉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赵志威、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沈秀娥。我们还特意邀请到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老师,一起来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我是今天发布会的主持人郭萌。

  首先请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沈秀娥通报2023年度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

  沈秀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来介绍一下2023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首先看一下基本情况。2023年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分别为61、26、3微克/立方米,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图1 2023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及达标情况)

  对于PM2.5来讲,自2021年我市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之后,近3年PM2.5年均浓度水平连续稳定达标。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市各区域PM2.5浓度趋于均匀化分布。从2013年突出的“南高北低”空间分布特征,逐步演变为南北梯度明显变小,最高最低浓度之差下降为1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降低73%,空间分布明显均匀化。对比2013年,本市各区域PM2.5浓度整体性下降,PM2.5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图2 PM2.5年均浓度时间与空间变化情况)

  对于PM10来讲,在2019年我市PM10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5年持续维持改善的趋势,连续5年稳定达标。2023年PM10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自东南向西北呈阶梯状分布。2023年春季沙尘对北京市PM10浓度改善存在一定不利影响,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最终实现全市及各区均达标的成绩。对比2013年,本市各区域PM10浓度呈现明显整体下降特征,体现出我市在扬尘污染治理方面的成效显著。

  下面再看一下NO2,跟PM10一样,NO2在2019年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5年仍然维持改善的趋势,并连续5年达标。从空间分布来看,2023年 NO2浓度呈现一定的“南高北低”空间分布特征,中部及南部相对浓度比较高,西部和北部浓度相对比较低,全市各区浓度均处于达标水平。整体来看,对比2023年全市各区域NO2浓度整体明显下降,体现出我市交通污染排放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下面再看一下SO2的情况。本市SO2多年持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而且多年维持在极低个位数的浓度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2023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更为均匀,全年各月以及全市各区均维持3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极低个位数浓度水平,体现出我市燃煤污染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以上是对2023年空气质量情况整体特征分析。

  (图3 2023年PM10、NO2、SO2浓度空间分布情况)

  总体来讲,2023年PM2.5连续三年稳定达标,各项污染物多年持续稳定达标。对于2023年来讲取得上述的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面对气象条件整体不利,沙尘天气频发以及污染减排压力骤增等严峻挑战,全社会共同攻坚克难,积极应对,稳住了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首先2023年我国进入了厄尔尼诺气候周期,受此影响北京地区的温度偏高,逆温天数增加,北风的频率降低,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偏不利,这是我们要努力应对的第一点。

  (图4 2013-2023年海温指数时间序列变化图)

  其次,2023年我市沙尘过程的频次多、强度高,为近十年来最重的沙尘污染年份。从污染频次看,根据空气质量监测的结果统计,全年共有30天受到外来沙尘的直接影响,比去年多了25天,全年8天重污染日中有6天是外来沙尘造成的重污染日。从污染的强度来看,4月中旬发生了一次严重沙尘污染过程,造成了2天6级严重污染、2天5级重度污染、1天4级中度污染。沙尘天气的频发明显抬升了我市颗粒物本底的浓度水平,这是我们努力应对的第二点。

  (图5 2023年沙尘污染情况)

  2023年随着社会经济活动恢复常态,区域主要工业品产量不同程度上升,本市交通排放活动水平抬升两成,污染排放水平明显上升,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造成压力和挑战,这是我们要努力应对的第三点。

  (图6 2019、2022和2023年华北地区NO2柱浓度遥感监测图)

  面对以上不利因素的叠加,北京市积极发挥“人努力”的作用,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坚持不懈开展“一微克”行动,开展污染防治攻坚,稳住了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长期来看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

  主要污染物的浓度降幅非常显著,跟2013年相比,PM2.5、PM10、NO2、SO2分别下降64.2%、43.6%、53.6%和88.7%,空气质量实现了根本改善。与经济活动水平相当的2019年相比,PM2.5、PM10、NO2、SO2分别下降23.8%、10.3%、29.7%、25.0%,空气质量仍然保持改善的趋势。

  (图7 2013、2019、2023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变化)

  从优良天数来看,2023年我市空气优良天数显著增加,达标天数达到了271天,比2013年增加95天,增幅为54%。其中,一级优天数是104天,比2013年41天增加了63天,增加了1.5倍。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比2013年减少50天,降幅达86.2%,可以说好天更多了,差天更少了。

  (图8 2013-2023年空气质量各级别天数分布)

  这是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PM2.5级别日历图,它展示了这11年来4000多天,每一天的PM2.5级别情况。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从2013年到2023年PM2.5污染状况得到了显著缓解,在春季和夏季基本上消除了重污染。2023年PM2.5优良天数在全年占比达到了9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达到192天,比去年增加了20天,这个连续优良天数在2013年的时候仅仅为13天,由半个月增加到超过半年,“北京蓝”已成为常态。

  (图9 2013-2023年PM2.5级别日历图)

  1998年以来,北京市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呈现持续改善。随着浓度降低,在气象波动下空气质量呈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情况。2023年虽有诸多的不利,但是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仍然实现了多项污染物连续多年稳定达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趋势不变。

  (图10 1998年以来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机动车保有量、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与各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我们要继续坚定信心,坚持污染防治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仍未改变。PM2.5仍明显高于国际发达城市的水平,秋冬季空气重污染仍未根本消除,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仍需不断努力。

  以上就是我的介绍,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沈秀娥副主任的介绍。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了解到2023年气候周期转换为厄尔尼诺,大气扩散条件整体不是很好,上半年更是经历了多次外来沙尘,我们在“天不帮忙”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发挥“人努力”的作用,深挖减排潜力,稳住了空气质量的改善成果。接下来,请大气环境处李翔处长来介绍2023年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情况。

  李翔(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各位媒体朋友早上好,下面由我通报一下2023年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情况。

  2023年对于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刚才沈秀娥副主任通报了大气污染防治总体形势以及空气质量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一年正值气候周期转化,气象条件整体不利,又遭遇了多次外来沙尘影响。同时疫情防控转段,区域排放强度回到疫情前正常水平,如何通过加大力度来实现减排,缓解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通过综合手段降低污染排放水平,这都对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面对挑战,在生态环境部统筹下,北京市与周边省区市积极开展联防联控联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通过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优化、车辆结构调整,创新监管模式、持续扬尘治理百日攻坚、深入区域协同,攻坚克难,一微克一微克地抠,稳住了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总体来看,应该来说我们在天不帮忙的情况下发挥了“人努力”的作用,通过综合施策深化减排。

  一是减排“组合拳”持续发力,排放增量“压减了”

  疫情期间,生产、交通、用能等非正常减少,使得污染排放非常态大幅降低。2023年,随着社会经济运转恢复,根据不完全统计,京津冀区域主要工业品产量不同程度上升,通过卫星监测可以看出,京津冀及周边区域NO2遥感监测柱浓度水平同比总体升高约两成。北京市交通运输活跃度显著提升,交通排放活动水平增幅两成。疫情后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恢复,区域污染排放水平明显上升,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北京市迎难而上,多措并举,深挖减排,最大限度压减排放增量。

  一方面实施氮氧化物减排行动。“油换电”“油换氢”,推动交通结构不断优化。出台了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鼓励汽车更新换代、居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统建统服”试点等方案,以及建筑垃圾运输车、环卫车、混凝土车、施工机械电动化鼓励政策,累计推广新能源车74万辆,近40%叉车实现“电动化”,近七成的公交、出租车为新能源车。大力推进清洁采暖工程,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在平原区基本实现“无煤化”的基础上,向远郊区农村地区拓展“煤改电”工程,2023年又惠及3万余户,全市累计近170万户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散煤取暖,实现了清洁温暖过冬。啃下工程减排“硬骨头”,又完成23台燃油锅炉清洁化改造,490蒸吨燃气锅炉NOx深度治理。

  另一方面,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针对全市VOCs排放来源广、治理难的特征,围绕汽修园区、餐饮油烟、建筑类涂料和胶粘剂等实施八大专项行动。源头监管,发布符合北京市《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VOCs含量限值标准》产品目录通告,禁止生产、销售溶剂型涂料、胶粘剂等高VOCs含量产品;组织工地建设单位通过招标文件等方式对施工单位提出使用符合本市标准产品的相关要求;发布沥青混合料绿色评价技术指南、交通行业推广绿色沥青混合料应用指导意见等。持续开展产业园区VOCs移动走航,实时溯源污染高值,联合多方优化溯源整治机制,对汽修企业集群加强巡查监测、监管执法,溯源发现问题并组织整改。

  二是百日攻坚“三尘共治”,扬尘污染“管住了”

  刚才沈秀娥副主任通报了2023年北京市受多次外来沙尘的影响,全年共有30天受到外来沙尘的直接影响,全年8天重污染日中有6天是外来沙尘造成的重污染日。其中,4月中旬发生一次严重沙尘污染过程,造成2天6级严重污染、2天5级重度污染、1天4级中度污染,PM10小时峰值浓度达到1384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空气质量受到外来沙尘影响最重的年份,区域颗粒物本底浓度明显增加。

  实施施工、道路、裸地扬尘“三尘共治”,加强施工扬尘管控、道路清扫保洁、裸地生态化“绿色”治理。大到成规模的工地、纵横的背街小巷,小到一道施工工序、一排屋顶瓦片,把可能产生扬尘的重点区域都纳入管理。各部门齐抓共管,属地强化监管,持续开展扬尘百日攻坚,同时,通过地面高密度监测、卫星遥感、道路尘负荷走航、施工工地视频系统监测,发现问题、督促整改。通过专题调度、问题通报、专项督查、问题闭环销号、媒体曝光等方式,全力推进扬尘专项治理。2023年,全市降尘量为3.6吨/平方公里·月,较2019年下降37.9%,城市洁净度明显提升。

  三是机制创新协同深化,空气质量“稳住了”

  减排是硬道理,气候异常带来的不确定性要靠更多的减排来冲抵。与社会经济活动和扩散条件水平相似的2019年相比,2023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23.8%,在扣除沙尘日的情况下,PM2.5重污染日由2019年的4天减少至2天,污染程度明显减轻,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有所巩固,体现了污染过程中精准治污联防联控削峰降速作用。

  一方面,“三监联动”让污染防治更精准。2023年,北京市创新机制,打造了“监测部门感知发起、监管部门统筹调度、监察部门执法检查”的精准调度智慧体系,其中监管部门是“发动机”,监测部门则是“哨兵”“耳目”,执法部门发挥“铁拳”作用,各司其职、精密配合,监管执法效能大大提升。

  其次,夯实了“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大数据监测网络,初步实现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经济社会运行三板块数据融通,市、区、街乡镇三级调度联通,形成了“监测精准科学发现问题-远程调度督导-现场核查解决”的闭环管理机制,有效支持非现场执法,助力精准执法。

  结合“三监联动”工作机制,市区协力、科技助力,开展涉气专项检查。城管执法部门查处大气类违法行为37310起;公安、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开展“黑加油站点、非法流动加油车”专项执法行动,破获刑事案件42起、刑事拘留62人,查获改装流动加油车61辆、油罐2个,形成有力震慑。

  另一方面,区域协同全面深化拓展。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带领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协同发力,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特别是,聚焦秋冬季重污染多发等影响群众获得感的突出问题,区域协同、连续7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强化数据互通共享,步调一致、修改完善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强化绩效分级、差异化精准管控,共同做好重污染应急应对、“削峰降速”。经过多年共同努力,大气污染治理联动更紧密、步调更统一、机制更完善,区域空气质量实现了同步明显改善。

  四是稳中求进,继续全力以赴打好蓝天保卫战

  近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3年,面对多种不利条件叠加,北京市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持续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在生态环境部统筹下,会同周边省区市协同减排,空气质量实现连续稳定达标,大大增强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同时,我们也看到,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然存在,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仍不稳固,空气质量将是一个波动式改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下一步,北京市将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NOx和VOCs减排,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谢谢,我的通报完毕。

  主持人:好的,谢谢李翔处长的介绍。改善空气质量,减排是硬道理。不管是气候异常、气象条件不利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是污染排放增加带来的压力,最终都要靠更多的减排来冲抵。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们的发力点和落脚点。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媒体问答】

  《北京日报》记者:如何看待区域协同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北京市空气质量已经实现了3年稳定达标,未来有没有一些治理的重点?

  李翔:空气是流动的,特别是PM2.5呈现出区域特征,可以跨越城市,在省际间传输。所以,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是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

  一是区域联防联控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出药方,强调要强化区域协同。多年来,本市和区域各省、区、市一道,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率先突破的重要一环,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区域各省、区、市深入合作、不断突破,在扎实做好自身减排基础上,通过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实现了空气质量同步明显改善,共享蓝天成果。

  二是区域联防联控也是改善空气质量的现实需要。大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治理必须依靠区域联防联控。生态环境部牵头统筹推进区域联防联控相关工作,在机制协调、立法协同、规划同步、标准统一、治理协同、应急联动等方面取得实效,并根据污染状况、实际需求、传输特点、传输路径等,不断优化调整重点管控区域。最新发布的国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中,根据近年监测结果、污染特点、气象参数等,又将“2+26”城市调整为“2+36”城市,这些都是基于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现实需要。比如,十二月下旬区域大范围、长时间的污染过程应对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证。生态环境部统筹指导,区域联防联控,区域污染物明显减排,加之本市全力以赴应对,实现了全市PM2.5实际浓度低于预报结果1个级别,通过共同努力,减缓了污染程度。

  三是区域联防联控仍然大有可为。总体上,通过十年持续攻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稳中有进,但改善基础仍不稳固。生态环境部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区域内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偏公(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导致区域污染排放明显高于环境容量,单位国土面积污染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联防联控,才能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下一步,本市将在生态环境部统筹下,继续会同周边省区市携手共进、协同减排,以自身最大努力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为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改善贡献北京力量。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刚才我们听到2023年的PM2.5连续三年稳定达标,但是从数据看,和2022年相比还是高了,能否为我们能否解释一下原因?

  张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谢谢您的提问。2023年北京市PM2.5是32微克/立方米,2022年是30微克/立方米,增加了2微克/立方米,我们怎么来看变化?先解释一下,我们看空气质量的同比变化,尤其是2023年和2022年的变化,首先要看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疫情防控转段以后,社会经济活动恢复到正常水平,所带来的排放量增加;二是北京市持续减排的努力,使得排放污染水平降低,改善空气质量;三是气象条件一年和一年之间有比较大的波动,有些年降水多,有些年降水少,有些年份冷空气强,有些年份冷空气弱等等,它对每年的空气质量也会造成影响。

  我们再具体来看这三个因素。第一是2020年到2022年三年期间,全国都受到疫情的影响,经济社会活动水平,包括交通运输量、能源消耗量、工业产品产量等,相较于正常年份都有所降低。与之相对应,2020年到2022年期间污染物排放水平和常年相比有一个自然的下降。2023年疫情防控转段以后,社会经济活动相对恢复,这部分对应的污染排放水平相应增加。刚才在李处介绍的时候也讲到了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交通流量的上升,发电量的上升,运输量的上升等等,这都会导致污染排放的增加,使得空气质量改善难度加大。

  第二是气象条件方面。2023年进入厄尔尼诺的状态,总体和常年比是偏不利的,表现在气温和南风的频率都相对较高,区域污染传输增加,扩散条件转差。而且2023年的自然条件里还叠加了沙尘因素,2023年的沙尘频次是近十年最高的,这些都会影响北京市空气质量,都是不利因素。

  第三是本地实施减排做出的努力。假设在没有本地减排措施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还能取得32微克/立方米?还是可能会更高?可能是34微克、35微克。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组数据来看,2019年疫情之前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2023年是可比的,这两年浓度的差别,其实就是去掉疫情防控的影响,由减排方面的努力和气象条件的影响所带来的。从2019年到2023年PM2.5浓度下降了23.8%,平均每年下降的速度是6%左右,从这个趋势可以看到北京市污染减排措施在长期持续发挥作用。

  另外一个数字,如果我们把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这三年的PM2.5平均数和2023年来比较。首先,2020-2022年这三年的平均值是34微克/立方米,这个三年平均值是弱化了年际间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更直观的反映出日常排放带来的影响。2023年与这三年相比较,即便是活动水平有所增加,但浓度仍进一步下降,表明2023年的减排措施发挥了有效作用。

  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空气质量的变化?我还想讲另外一个方面。2023年初我也参加了空气质量发布会,北京市2022年的空气质量是十年历史最低,大家都很高兴。当时我讲过一个观点,空气质量的改善是波动的,它不会只左不右,不会只往一个方向去走。今年我想再重复一下我去年的观点,就是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浓度进入一个低水平阶段的时候,一方面治理的难度会更大,每取得一个微克浓度的改善都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同时,一个微克的变化更容易受到气象条件波动的影响,所以PM2.5浓度在年际之间更容易出现波动和反复。这在发达国家空气质量改善的历史上是非常普遍的,去年我举过纽约的例子。另外,韩国首尔的PM2.5浓度从2004年开始的17年内,从3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微克/立方米,降了10个微克,这中间有十年是同比下降,五年是同比上升的,所以这个波动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很多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他们都是采取三年滑动平均值来评价空气质量的,三年滑动平均值可以更好地去掉年际之间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反映减排做出的努力。

  如果我们来看北京市三年滑动平均空气质量的变化,我刚才作了一个简单的测算,最近五年都是一个持续下降,包括2023年都是持续下降的水平。从比较长的时间周期来看,这样可以去除掉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仍然保持了一个稳定的改善速率。2023年和2013年比下降了64.2%,十年间的平均降幅是64%。刚才我讲到2023年和2019年相比,这个期间平均改善速率也达到了6%左右,基本上保持了比较快的改善速度。

  大家都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经对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有一个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快的改善速度,把它誉为“北京奇迹”,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综合来看波动式的改善符合客观规律,我也非常同意李翔处长刚才的一句话,面对气象条件和外界其他因素的不确定性,只能加大工作力度,以污染物减排的确定性来对冲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只要我们把人努力做到极致,那么就一定能够巩固住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实现长期持续改善趋势,谢谢。

  《中国工业报》记者:刚才提到了三监联动是今年工作的一个创新之处,能否介绍一下三监联动的运作模式和效果?

  赵志威(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谢谢您的提问。这个模式的推出,是为了不断深入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高执法工作效能,保障各项环保措施落到实处,也为了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2023年,我们在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构建了一套让治污模式再升级的“监管—监察执法—监测”的“三监联动”工作机制。

  简单说,就是“监测部门感知发起、监管部门统筹调度、监察执法部门实施检查”。这其中,像大气处、污染源处这样的环境监管部门是“指挥部”,监测部门相当于“哨兵”“耳目”,监察执法部门发挥“铁拳”作用,各司其职、精密配合。

  举个例子说,2023年监测部门通过热点网格数据发现,某地区经常存在VOCs高值,执法部门与监测部门结合历史走航数据、企业生产情况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精准的从十多家汽修企业中筛查出疑似污染来源并开展了现场排查,发现部分企业虽然安装了废气治理设施,但管理不到位,导致治理设施未发挥应有效能,周边VOCs浓度较高,经过督促整改后,该区域没有再出现VOCs高值点。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一是加强协同作战,更加突出科学性,明确管理需求和阶段性工作重点。二是构建智慧侦查,更加突出准确性。执法不断融合在线、遥感、走航、热点网格等多类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线索侦查能力,执法也更有助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执法更精准,实现了对守法企业的“无事不扰”,在多部门联动落实的工作合力下,问题发现率和发现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执法更高效,确保了执法“无处不在”。三是落实闭环管理,更加突出时效性。发现、查处、整治闭环管理时间更短,效果更明显。我就回答这些。

  主持人:谢谢赵志威总队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一同回顾了2023年空气质量状况和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这一年,面对多种不利因素,在生态环境部统筹下,在周边省区市协同减排下,我们攻坚克难,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空气质量连续稳定达标,这也大大增强了我们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所言: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大家记住了一年的不易,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2024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让蓝天白云更多,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感谢各位发布人、专家的介绍,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