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妖怪文化学:八百万神明栖于世间万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天狗在日本的发展与转变 日本妖怪文化学:八百万神明栖于世间万物

日本妖怪文化学:八百万神明栖于世间万物

#日本妖怪文化学:八百万神明栖于世间万物|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电影《千与千寻》剧照。

看过宫崎骏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人一定会记得这样的桥段:千寻在不经意间闯入了一个隐秘的世界,当她身处其间时,她亲眼看到了饮食街、温柔乡等地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只不过,创造热闹场面的主角并非人,而是形形色色的妖怪们。

在无数影视作品、游戏中,这样的设定屡见不鲜。

妖怪早已成为日本文学和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而在民间,“百鬼夜行”的故事也早就深入人心。

在一部分人的认知里,人与妖共享着空间:白天,人类按照既定的方式去生活,等到了晚上,各式各样的妖怪便会取而代之,占据这个世界。

它们往往会集体行动,本质上与人们出席庙会的行为类似。

乍一听,人与妖的和谐共处,是某种传说或民间逸事的叙事套路。

深谙科学之道的人,定会从中抽离而出,站在一旁指摘:这分明是人类在解释自然时所做出的“封建迷信”之举。

可在日本,这样的论调很难得到大范围支持。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就认为,日本妖怪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具有两面性,善、恶可以互相转换。

比如怨魂,如好好供奉,也可以成为保护神,它们带给人类幸运还是伤害,全都取决于人类的态度。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鲜有国家会像日本这样,将妖怪分门别类,在充当某种信仰的同时,也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从可怖的故事元素到大众审美

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众多日本国人都共同信奉着一点——“万物皆有灵。”

亭台楼阁、街巷庙宇,乃至日常的吃食、餐具上,都附着着神明。

这也难怪人们会说日本是个有八百万神明的国度,而在这些所谓的神明之中,实际上有不少都以妖怪的形态出现。

这些异界生物,某种程度上折射着日本国民的内心。

众所周知,日本是多山临海的国家,恶劣的环境常诱发灾难,而在面对这些不可抗力时,人们往往充满敬畏,这为妖怪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然,这并非能用纯粹的“地理决定论”来解释。

在5—8世纪国家体制形成进程中,天皇和贵族为加强统治,便将自己和神、妖联系到一起。

而在那个封建时代,乡民也会在茶余饭后聊及传说与幻想,那些难以阐释的现象,统统可以用这种方式得到解答。

伴随着佛教的流入以及中国古典志怪笔记的流入,日本本土妖怪越发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以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的俗语,都融入了不少妖怪的故事。

据日本文学研究者王新禧介绍,日本人会将海苔卷黄瓜的寿司称为“河童卷”,因为河童爱吃黄瓜;

如果谁家娶了特别厉害的儿媳,会将其称为“鬼嫁”……

从这些语言习惯中就能窥见,妖怪逐渐沉淀为日本人意识中底层的东西。

妖怪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有平安时代和室町时代。

前一时期,天灾人祸不断,民众生活极其不安定。

为平复底层人的心境,“妖怪”被统治者大肆利用,他告诫人们,如若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触及妖界的禁忌,妖们便会更加作祟。

为了将其合理化,官方还创造了新的职业——“阴阳师”。

来自中国民间的捉鬼捉妖大师钟馗也由此被引入日本,庇佑一方。

后一时期,民间文化兴起,妖怪也自此进入文艺作品。

频繁出现的酒吞童子、金太郎等形象,更是展现了人的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百鬼夜行绘卷》在此时盛行。

画卷中,在街上行走的妖怪就被赋予了人性,而观者也由此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进入江户时代前,妖也从一种可怖的元素,转而成为充满娱乐性的审美趣味。

漂洋过海的中国妖

19世纪,哲学家井上圆了站在打破迷信的立场上,开始以科学精神研究妖怪,他创立了妖怪研究会,并刊行《妖怪学讲义录》,使“妖怪”成为一门常用的并有学术意义的科目。

当深入了解时,人们会发现,其实有许多日本妖怪并非产于本土,不少充满想象的妖怪类型实际上是从中国舶来的。

单拿《山海经》来说,这本记载了中国妖怪的书籍在奈良时代就已传入日本。

后世日本许多作品中的妖怪形象都能在《山海经》里找到对应。

譬如,在日本的《怪奇鸟兽图卷》中,有40多种妖都曾出现在《山海经》里,而该册图卷不过只有70余种妖怪。

其中,有几个著名的妖怪故事值得一讲,而它们在中、日两种文化中,呈现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气质。

首先是九尾狐。

在《山海经》中,九尾狐登场3次,最为详细的记载是在《南山经》里,当中提到的九尾狐形象,是形如狐狸,长九条尾巴,声如婴儿,能吞食人类。

在中国,最负盛名的九尾狐是苏妲己,但凡看过《封神演义》,都能清晰地知晓她的行为,诸如迷惑纣王、扰乱国政。

但在后世,九尾狐又得以“平反”,转而变成带有祥瑞之意的妖怪,它的出现,甚至一度成为后代繁盛的象征。

组图: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众多日本国人都共同信奉着一点——“万物皆有灵。”(图/视觉中国)

在日本文化中,九尾狐却恶到极致。

它与大天狗、酒吞童子,被并称为“三大最恶妖怪”。

最流行的版本,莫过于白面金毛九尾狐化身名为“玉藻前”的艳丽女子,得到了鸟羽天皇的宠爱,但她被阴阳师识破,在逃向下野国(栃木县)的路上,被人放箭射杀,幻化为一块石头,向过路人释放毒气,人们称其为“杀生石”,最后只能另请神明,帮助人类封印此石。

与之命运类似的是天狗。在《山海经》中,“天狗如狸,白首,音如猫,食蛇”,是个御灾辟邪的妖兽。

我们最为熟悉的,是古人将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形容为“天狗食日/月”。

而日本妖怪文化中,天狗完全源于臆想。

在《日本书纪》中,有关于天狗的详细记述:天狗身材高大,穿着僧服,腰戴武士刀,手持团扇,背有双翼,长着人的脸和红鼻,有着一身怪力。

在日本,天狗有着更高的妖怪地位。

据说,整个国家共有48种、125500多个天狗。

如今,有些地方还会举行祭典,祭拜天狗。

而日常的交谈中,“天狗”也是常出现的词汇,比如砍树时,树未倒下,人们称其“天狗倒”;山林中刮起一阵风,风中夹杂许多石头,这叫做“天狗砾”。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整个日本文化谱系中,有将近70%的妖怪都源自中国。

《聊斋志异》《太平广记》《山海经》中的许多妖怪,摇身一变,就融入到了日本民族的文化中,加之《夏目友人帐》《火影忍者》等动漫的输出,日本的妖怪文化也由此被更多人所知晓,至于其源流,似乎越来越少人肯花费功夫去上溯了。

所有妖怪故事,指向的都是浮世与人心

如今,提及日本的世俗文化,很少有人会略过江户时代。商业的兴盛,使得“町人文化”风靡一时,普通民众对于艺术产生了观赏需求,这也就催生了浮世绘。

所谓“浮世”,本是佛教中指代虚无缥缈的人世间的词语,在后世被赋予平凡生活的意涵,关于普世生活的绘画就由此而来。

此前,日本民众常听妖怪故事,对于妖怪长什么样,却没有相应的认识。

而随着画师的介入,妖怪形象变得愈加具体起来。

此时期,坊间出现了诸多怪谈书,书中讲述的正是妖魔鬼怪之事,其中的插图为木刻版画。

因《神奈川冲浪里》而众所周知的葛饰北斋,在这时就绘制了《百物语》。

后来,他又分别创作了《阿菊》《阿岩》《近世怪谈霜夜星》等画作,这些作品迄今仍是妖怪画中的翘楚。

其中,《阿岩》讲述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武士的女儿阿岩嫁给了浪人伊右卫门。

伊右卫门是一个无情阴毒的人,他背叛家主,杀害岳父,为了荣华富贵,抛妻弃子,听任新欢毒害阿岩。

被毁容的阿岩得知丈夫迎娶新妇,悲愤自杀。

而在死后,阿岩化为怨灵之妖,令陷害她的人相继离奇死去。

另外两位画妖怪的高手是浮世绘大家歌川国芳和他的徒弟月冈芳年。

歌川国芳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绘制了不计其数的妖怪画。

画中有白骨之梦,也有古怪却透出可爱的小妖。

在该领域,歌川国芳还创新了画法,以《相马旧王城》为例,他在大宅太郎光国与泷夜叉姬的战斗场面里运用了解剖透视法。

这一画法,使得泷夜叉姬召唤出的怨灵充满了力量,予人一种震撼的视觉冲击。

月冈芳年有着“最后的浮世画师”的美誉。

他的妖怪画中,充盈着反映动荡社会状况和战争的场面,人们也因此称他为“血腥芳年”。

其代表作是《新形三十六怪撰》,世人对其评价是“以新的视角和手法为妖怪立传”。

这些画师的作品,在满足人们求知欲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一个个怪气的妖怪世界。

尽管科学已经能够为我们解释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但这个妖怪世界依旧在今时今日散发着魅力。

它像个平行空间,承载了人们的想象,也解放了压抑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个体。

那些捶胸顿足、张牙舞爪的日本妖怪,也许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恐怖,我们在谈论它们时,其实也是在观照自身,从中探看世间百态。

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史,也从另一个维度说明了,那些粉墨登场的光怪陆离之事,或许正是我们周遭正在发生的。

在揭开妖怪的魅影过后,人们看到的,正是自己的种种特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