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天堑变通途,深中通道对大湾区意味着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湾区前海在哪里 新城市志|天堑变通途,深中通道对大湾区意味着什么

新城市志|天堑变通途,深中通道对大湾区意味着什么

2024-07-03 05: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3年11月28日,广东深圳,随着最后一方压舱混凝土浇筑完成,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IC photo 图

天堑变通途,又一座跨海大桥要来了。11月28日,连接深圳市和中山市以及广州市南沙区的深中通道(又称“深中大桥”)海底隧道贯通,标志着深中通道主线正式贯通,距离建成通车再近一步。

深中通道是大湾区内部融合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虽然全长只有24千米,但由于能够直接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一直备受各方期待。比如,关于其修建的最早动议可以追溯到近20年前。自2016年开工建设,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到今天已是“七年磨一剑”。

按照目前的进展,该通道预计2024年通车,届时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由原来的2小时大幅缩减至30分钟以内。 珠江口这片中国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也将有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深中通道路线示意图。央视新闻 图

深中通道的核心作用

作为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或都市圈)的交通大动脉,深中通道的一个核心作用,就是将大大缓解两岸在融合发展上的交通掣肘。

区域融合发展,交通先行。尤其是对于受大江大海阻隔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之于区域内部的融合协调发展,更显极端重要性。

深中通道通车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将进入“半小时生活圈”,这种状况相对于目前两地至少两小时车程的距离,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跨越。由此不仅利好两岸人流、物流的连通效率,也将给产业协作及更多维度的融合发展,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里要提到的一个现实背景是,大湾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这种不平衡,除了通常所说的粤东西北和珠三角之间的差异,作为大湾区核心区的珠三角内部,各个区域之间同样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珠江口两岸的“东强西弱”。

2023年11月28日,广东深圳,随着最后一方压舱混凝土浇筑完成,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IC photo 图

举个例子。目前,珠江口东岸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区域的经济总量,是珠江口西岸以中山、珠海等为代表的区域的5倍。同时,从中心城市的牵引效果看,西岸也明显缺乏具有足够带动能力的“领头羊”。可以说,大湾区要提升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和对外竞争力,缩小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差距,是无法绕开的一步。

事实上,这在政策层面早就引起重视。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去年5月,广东省也再度明确,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现在,随着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两岸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将收获更有力的基础性支撑。它增强的也是珠江口两岸及整个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3年11月28日,广东深圳,随着最后一方压舱混凝土浇筑完成,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IC photo 图

深中通道,利好深圳与中山的一体化

具体来看,深圳和中山则可以说是最直接的获益者。

对深圳来说,这意味着在将影响力更直接地投射到珠江口西岸,从而对大湾区发展发挥更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挖掘到新的空间。甚至,用间接“扩容”来形容都不为过。

众所周知,深圳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加之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发展空间的问题近年来愈发突出。由此带来的住房及工业用地成本的上升,一度引发了外界对于深圳制造业外迁的担心。

这种现实背景下,深圳是否扩容成为近几年区域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在不同时期传出过种种风声。但是,在近年来“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的政策基调下,深圳行政空间扩容的几率明显下降,在推进区域融合发展中谋求间接的城市扩张,成为更务实的方式。

比如,推进由深圳、东莞、惠州组成的深圳都市圈建设,已经是一个正在实施中的且较为成熟的方案。相对来说,进一步强化与珠江口西岸的融合发展,对深圳而言则是一个新的增量空间。并且,从距离看,深圳、中山的直线距离本身就只有20km左右,在深中通道建成后,深中将突破地理阻隔,完全有条件实现同城化发展。由此,也就意味着深圳发展空间和腹地的再扩大。

当然,对于中山这个“小兄弟”来说,深中通道可以助力自身加速靠近“大哥”深圳,获得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承接产业转移,获取发展资源乃至提升城市综合能级等各方面,都将具有难以替代的意义。

从现实来看,两城也确实有着较大的发展互补空间。比如,深圳和中山在房价、地价、人口等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一旦破除了融合发展的障碍,有利于两地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人口的更合理布局。

再比如,深圳是综合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市场空间和总部经济、对外开放等方面有显著优势,而中山则有不错的制造业基础,两城的合作空间也很大。

事实上,尽管深中通道尚未建成,但两地的一体化发展部署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目前两市正在打造深中“无差别体现”的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深中通办”,线上设立“深中融合一体化”专区,线下互设“深中通办”专窗,633个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深中通办”。

其中,有一个代表性的合作项目就是规划建设总面积超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探索“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产业合作新模式。

其实,关于深圳与中山未来的一体化发展前景,深圳与东莞在过去几十年相互成就的好成绩,或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甚至,已有人预测,加速融入深圳都市圈的中山,有望成为第二个东莞。

深中通道路线示意图。央视新闻 图

深中通道,有助于大湾区的“破圈”融合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深中通道不仅将让深圳、中山这两座城市变得更亲密,也将为它们各自所代表的深圳都市圈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破圈”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在这个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区域之一的大湾区,在区域融合发展上的一种先行示范。在其他区域仍在着力推进都市圈内部融合发展之时,大湾区的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也已经在路上了。

可以说,借助这样的一体发展和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的“破圈”融合,整个珠江口乃至大湾区地区的联系都将变得更紧密,资源的聚集效应也将更突出。

很多人知道,珠三角也好,长三角也罢,这些国内发展基础最好的区域,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都是通过建立了高度发达的产业协作分工体系,完成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跨越。而于新的产业变革和区域协同发展要求下,在进一步打破融合发展限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资源配置和协作分工,是挖掘新的发展潜力的重要方式。

这也是国家的期许。一方面,像大湾区、长三角等发展优势地区有条件在破除发展壁垒,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上走在前列;另一方面,在当前新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下,优势地区加快推进区域融合发展,也就是激发更多经济内生动力,为全国经济大盘作贡献。

近年来,国家明确要求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发挥价值创造作用,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可以说深意正在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也强调,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投资巨大,且克服自然条件、技术难关等多重阻力的深中通道建设,显示了国家在推进区域融合发展上的决心。可以预期,那些与区域融合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都将进入快速推进的阶段。受益于此,中国城市之间的发展也将加速破圈。

海报设计:郁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