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第四极”来了!大湾区与成渝双圈的互动充满想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前海经济特区与大湾区的区别 中国经济“第四极”来了!大湾区与成渝双圈的互动充满想象

中国经济“第四极”来了!大湾区与成渝双圈的互动充满想象

2024-07-05 10: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继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三大传统经济发展增长极之后,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规划终于落地。

几天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终于明确了“怎么干”。

围绕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规划纲要》进一步优化了成渝“双引擎”,即重庆与成都的功能布局。其中,重庆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门户枢纽;成都将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打造区城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国际门户枢纽。除了国际门户枢纽这一项,剩下定位全是各自独家。重庆主打制造业、金融、交通枢纽,成都侧重区域经济、科技、文化。

《规划纲要》全面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同时明确了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定位。

又一国家顶层规划落地,这个第四增长极在“双循环”和“一带一路”中的角色定位如何?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此前三大经济圈之一与第四极会有哪些交集,又该抓住什么机遇?小政专门就此请教了长期关注研究国家战略规划和区域经济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和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申勇教授。

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内陆与沿海的联系点

从地图上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由北向南,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据公开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用2.8%的土地聚集了约18%的人口,贡献了约38%的GDP,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中,赋予了这个新的经济圈“一极一源”的重要地位,即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国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就是要将地处西部的成渝地区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

深圳市委党校申勇教授分析说,成渝地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人口9600万,具有面积大,人口多、包含的城市多、经济发展迅速的特点,如果能够进一步实现区域融合,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将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全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郭万达和申勇看来,国家落子布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应该有多个考量。

首先,成渝地区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科创水平以及开放的程度,在我国的城市群、都市圈里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从区位来说,成渝双城经济圈地处西南,对整个西南、西北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

其次,成渝双城都市圈也是落实国家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的举措。从国内循环来讲,成渝双城经济圈本身的经济、产业、人口、消费等,本身就是国内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连接国际循环,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节点。

第三,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成都、重庆的发展,带动周边27个区县的发展,继而辐射带动西南、西北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

事实上,第四增长极落定成渝,与三大经济圈的互动也应是重要考量。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姚树洁认为,如果将成渝地区与东部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不仅能有效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将有效带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沿海引领的开放发展格局,如果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无论对于内陆城市的开放还是沿海地区的联陆都将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使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产生有机联系,形成沿海内地联动发展新态势。”申勇教授也如此认为:

“成渝地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正好位于我国陆海西部通道的重要节点上,是连接东西部的纽带和桥梁。成渝地区本身就是我国重要的河口地区,兼具湾区经济的特性。往西,直接连通陕西秦岭太白一带,并一路连接西安、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往东,直接连接北部湾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我国重要出海口,一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不仅为我国西部地区找到了出海口,同时也为我国东部地区开辟了广阔发展腹地。”

大湾区与成渝双圈互动充满想象:

制造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节点

小政注意到,此次公布的成渝规划中,最硬核的“国家级”定位当属将重庆打造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这也是成渝唯一一项“国家级”。

随着“三线建设”开启,川渝、陕西等西部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庆由于历史原因,制造业基础良好,是非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有专家曾分析称,成渝之所以在激烈竞争中成为“第四极”,很大原因也是当地产业优势。承接沿海溢出的制造业,把制造业留在中国,这也符合当下重视制造业的主旋律,防止“脱实向虚”。

不仅如此,在此次的规划里,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不止是一个生产基地,还要成为在新形势下掌握大国竞争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中心。

具体包括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等。规划纲要中还特别提到“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在双城经济圈布局科研平台。”

2月25日,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战略的反复“圈点”,不断凸显成渝地区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4月,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联手成立了八大产业联盟,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当前,两地正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前瞻部署前沿基础研究,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制造业以及科技创新,也正是大湾区的优势所在和未来着力的方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重要机遇。”申勇认为。

首先,从交通来看,我国已经出台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将形成6主轴布局态势,从粤港澳大湾区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仅仅需要2 个多小时,粤港澳大湾区将从该城市圈中获得广大腹地;

其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人口多的特点将为大湾区提供广阔的内需消费市场;

再者,两大经济圈将形资源互补优势,通过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形成两地产业合作,形成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

申勇提出,在当前加大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要借鉴美国当年通过伊利运河连通五大湖地区建设纽约湾区的经验,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连接:

首先要加强两地的交通连接,通过高铁、高速公里的修建形成两地的快速通道,推动两地人财物等资源的快速流通,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国际一流湾区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要加强两地产业链接,推动两地创新资源融合,形成“总部+制造加工”的产业链紧密联系,积极探索通过“飞地经济”的方式强化两地产业链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探路;

此外要加强城市对接,通过城市服务功能对接、文化旅游合作、消费互接等,探索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联动新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消费中心寻求新路。

“粤港澳大湾区应当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做好协作互动。”郭万达认为,大湾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协作互动充满想象。

以创新协作为例,成渝双城经济圈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个中心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和侧重,因此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产学研等方面,都可以发挥更好的协作效应,共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支撑。

此外,在郭万达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机场、港口、供应链等方面,都存在良好的协作互动的基础。而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定位和发展要求看,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统筹完善亚欧通道,优化畅通东向开放通道,这对于同样处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也是将有诸多协作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与“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如何对接

让西部加速沿海化,成渝率先成为内陆开放高地,也是此次规划纲要的题中要义。

其中中欧班列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一笔。依托中欧班列,成渝两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筑参与全球分工协作竞争优势,将形成面向“一带一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

以“一带一路”为引领,《规划纲要》对成渝双圈提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要求。具体包括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在西部改革开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向南,成渝双圈要与新加坡合作推动东盟及相关国家共同参与通道建设,探讨衔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和中欧班列建设合作;向东,需构建通江达海、首尾联动的东向国际开放通道。

“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的深圳,与成渝双城经济圈也的对接应更加积极主动,实现相互支撑,共同发展。”郭万达提出,深圳是国家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个定位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两者应当有更多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推动的举措和经验。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要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要求也是非常契合的,这为深圳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对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而言,郭万达认为,可以在现有的一些产业转移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深圳的产业转移,并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一系列转移和合作。同时,应加强平台的对接,如深圳的前海、河套、光明科学城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天府新区、两江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和西部(重庆)科学城等进行积极的对接、深度合作,共同为国家双循环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原标题《中国经济“第四极”来了,大湾区与成渝双圈的互动充满想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